計量論壇

標題: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這樣的文章不好寫哦! [打印本頁]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5-1-6 20:49
標題: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這樣的文章不好寫哦!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5-1-6 20:50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5-1-6 20:51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rar

266.28 KB, 下載次數: 43, 下載積分: 金幣 -1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7 15:23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僅是一己之見,文中可能有很多不足,甚至錯誤的地方,望計量前輩及同仁多提意見和建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就JJF1059.1規范,近來寫了幾篇體會,將陸續刊登在中國計量、工業計量,希望老師們給予指正。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7 15:40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為一己之見,請老師和同行們多提出寶貴建議。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5-1-7 18:20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40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為一己之見,請老師和同行們多提出寶貴建議。 ...

       文章署名王新,而你是王夔,是同一個人嗎?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5-1-7 19:29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23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僅是一己之見,文中可能有很多不足,甚至錯誤的地方,望計量前輩及同仁多提 ...

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我還在認真細讀!應該說這文章不好寫哦!因為規范都因為些原因還沒宣貫,自然是有其難處。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5-1-7 19:30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7 18:20
文章署名王新,而你是王夔,是同一個人嗎?

應該是同一人,象我們這樣在論壇里用真名的不多哦!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5-1-7 20:06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40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為一己之見,請老師和同行們多提出寶貴建議。 ...

會的。我會認真、真懇地,先個別與你交流的。我之所以想方設法聯系到你,自然是有話與你說的。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5-1-8 12:04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8 12:06 編輯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40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為一己之見,請老師和同行們多提出寶貴建議。 ...


-
        題目文雅,號稱“詮釋”。看其內容,并無新意。字面解釋一番,又有什么用?
       一個含糊其詞的定義,王先生卻要“詮釋”,你怎么解釋得通?
       1 定義中的“量值”是什么?是被測量的測得值還是被測量的真值?
       國家質檢總局的專家李慎安先生說;“定義中的量值是被測量的真值”。你贊成嗎?如果被測量是常量,真值只有一個,何談分散性?
       你文章中表白得很明白,說量值是測得值,分散性就是測得值的。測得值的要害是偏離性,只講分散性的測量儀器還能用嗎?一臺秤稱量標稱值為10kg的砝碼。測得值100個,示值全是11.00kg,原因是臺秤的砝碼殘缺(約十分之一)。誤差理論判斷,此秤有系統誤差+10%,不合格、不能用;而按不確定度定義,此秤示值分散性為零,不確定度極小,是可信的。這不是胡說嗎?
-
       2 現在的不確定度定義,以及其五個注中,沒有關于“可信性”的話。說不確定度是“可疑度”“可信度”都是不確定度問世時的謊話,VIM與JJF都不說了,你還在重復這些陳詞濫調,真沒意思。誤差理論主張取3σ,可信性是99%;不確定度論主張取2σ,可信性就是95%,不確定度本身怎么可能是可信性?分散性怎么又變成可信性,亂彈琴!
-
       3 計量測量是實驗科學、是實際操作,根本的依據是實測數據。不確定度論靠什么?靠的是收集信息,靠的是評估。空口說白話,解決不了任何測量計量的實際問題。“不確定度評定”是誤導。
       測量講究準確,靠的是測量儀器;儀器準不準,靠計量,就是用測量儀器測量一下已知量值的計量標準,示值與標準的值(代表真值)之差,就是誤差,誤差大小一測便知。中國人在兩千年前的秦朝就知道這樣做。不確定度評定卻讓人們去查儀器的說明書。相信儀器說明書、根據儀器說明書選儀器、給出測得值的誤差范圍,本來沒錯,但這是最低層次的知識,根據說明書來認定性能,也太小兒科了。如此不確定度評定,還有意義嗎?
-
       4系統誤差,對絕大多數測量儀器,都是測量誤差的主要部分。如果說以修正系統誤差為前提條件,就等于說不確定度沒用,因為測量儀器的絕大多數是不修正甚至不能修正的。不確定度論總體來說是忽視系統誤差;時而計入系統誤差,卻又一律方和根合成,毫無道理。不確定度論的系統誤差之“殤”,無藥可治。
-
       5 把測量結果寫成Y=y±U,怎樣解釋?這里最需要解釋。先生卻忽略了。
       U是擴展不確定度,這沒有分歧。但y與Y又各是什么?Y=y±U是測得值的區間嗎?倘如是“詮釋”,則完全不符合VIM3的原意。按VIM3的說法,Y是真值。區間是包含真值的區間。這和先生的“詮釋”,意思是相反的。
-
      我這段短文的意思,目的是說明不確定度定義本身是模棱兩可、含混不清的,是錯誤的,神人也沒法解釋清楚。我看先生是白費功夫。勸您莫干這類傻事。
-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5-1-8 14:37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40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為一己之見,請老師和同行們多提出寶貴建議。 ...

王工:
    你好!
    我想請教的是在第68頁之第四部分【注3】的詮釋中,“由此可見,測量不確定度一般來源于隨機性和模糊性,前者歸因于條件不充分,后者歸因于事物本身概念不明確。”后者歸因于事物本身概念不明確,比較好理解;但前者歸因于條件不充分該怎么理解哦?如果條件充分就不存在隨機性了嗎?請指教!謝謝!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8 15:22
都成老師的一段話:“剛跟1059的起草人李慎安老師通了電話,交流了近來討論的不確定度理論與誤差理論的關系,不確定度理論研究解決的就是原誤差理論中隨機誤差與未定系統誤差的內容,采用了一個“不確定度”的概念,在評定的方法和表示上進行了梳理和細化而已。

在“不確定度理論與誤差理論的關系您怎么看?”中http://www.bkd208.com/viewthread.php?tid=171974,大家討論了很多,也談了一些題外話。

就不確定度理論與誤差理論的關系,有人認同上面的觀點;有人認為不確定度解決的是“可信性”問題,誤差理論解決的是“準確性”問題,兩者沒有什么關系;也有人極力反對和否定不確定度理論,認為還是原來的誤差理論好。

本人認為不可能再回頭,還是多做一些對不確定度評定與應用有用的事,譬如有人覺得定義不好,那您給個恰當的定義;合成方法不妥,那您給出好的合成方法,總之,您覺得哪兒不好就治哪兒,全盤否定恐怕不行,八個國際組織不會答應。說的不好聽一點,不確定度理論就是誤差理論的延伸,沒有多少創新,找本誤差理論的書對照一下就知道了,既然還是“誤差理論”,發展為“不確定度理論”我認為最大的貢獻是用“不確定度”的概念代替“誤差范圍”的概念,解決了“誤差”在誤差理論中即是“測量結果-真值”又是“誤差范圍”的概念混亂的問題。

知道了不確定度理論的來歷,也就有了學習和應用不確定度的動力。”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5-1-8 20:21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8 20:28 編輯
王夔 發表于 2015-1-8 15:22
都成老師的一段話:“剛跟1059的起草人李慎安老師通了電話,交流了近來討論的不確定度理論與誤差理論的關系 ...


-
        王夔先生說:“不確定度理論就是誤差理論的延伸,沒有多少創新,找本誤差理論的書對照一下就知道了,既然還是“誤差理論”,發展為“不確定度理論”我認為最大的貢獻是用“不確定度”的概念代替“誤差范圍”的概念,解決了“誤差”在誤差理論中即是“測量結果-真值”又是“誤差范圍”的概念混亂的問題。”
       紅字部分的顏色是我加的。我很看重這句話。這才是“詮釋”,直接、明白,又極有實用價值。我認為這一句,是對不確定度的真正的“詮釋”,勝過他在《中國計量》發表文章的一百倍。如此明白的話,只能在網上說,我理解他的苦衷。說話不“饒”,文章就不能在正規刊物上發表;而大家一旦都講明白話,不確定度論也就沒法混下去了。

-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5-1-8 20:29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23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僅是一己之見,文中可能有很多不足,甚至錯誤的地方,望計量前輩及同仁多提 ...

王工:
    你好!之所以我請你看我發表在《中國計量》第9期的文章,的確是因為現在因為新版VIM出來后,使得測量不確定度中的被測量量值是指真值,還是測得值出現了矛盾。請看我發表在《中國計量》第9期的文章: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5-1-8 20:37
因為由于版面問題,文章被刪節較多,再加上我是用照相得到的電子文檔,看不太明白。下面將我的原文粘貼如下:
慎防將包含區間誤理解為被測量的真值存在的區間
□劉彥剛

  JJF1001—2011《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第5.18條明確給出測量不確定度定義:根據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賦予被測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負參數。第5.28條給出包含區間定義:基于可獲得的信息確定的包含被測量一組值的區間,被測量值以一定概率落在該區間內。第5.29條給出包含概率定義:在規定的包含區間內包含被測量的一組值的概率。
  看得出包含區間是被測量測得的量值,以一定的包含概率可能落在的區間。測量不確定度是說明被測量測得的量值分散性的參數,它不說明測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測量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在葉德培老師,發表在貴刊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系列講座,之第二講中也明確了上述觀點。
但是在人們腦子中,在平時的敘述中,不經意間就會將不確定度與真值聯起來。錯誤地將包含區間,理解為被測量的真值存在的區間。
  例如:在葉德培老師系列講座第二講中,講解測量不確定度定義時,在第(1)款中的例:“當得到的測量結果為m=500g,U=1g(k=2),就可以知道被測件的重量以約95%的概率在(500±1)g區間內,……”。這里被測件的重量只能理解為被測量的真值吧?
又例如在ISO/IEC GUIDE 99:2007《國際計量學詞匯 基礎和通用概念及有關術語》(即VIM第三版)。中:
2.26 (3.9)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non-negative parameter characterizing the dispersion of the quantity values being attributed to a measurand,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used.
  可譯為:
2.26(3.9) 測量不確定度
  根據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賦予被測量的量值之分散性的非負參數。
  JJF1001—2011該定義與VIM第三版是一致的。但是再看VIM第三版給出的包含區間和包含概率的定義:
2.36  coverage interval
  interval containing the set of true quantity values of a measurand with a stated probabilit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2.37 coverage probability
  probability that the set of true quantity values of a measurand is contained within a specified coverage interval.
  可譯為:
2.36包含區間
  基于可獲得的信息以宣稱的概率包含被測量的真值集合的區間。
2.36包含概率
  在規定的包含區間內包含被測量的真值集合的概率。
  看得出,VIM在給出測量不確定度定義時更加注意,讓人們認識到測量不確定度是說明被測量測得的量值分散性的參數,它不說明測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測量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但是在給出包含區間和包含概率的定義時就疏忽了,將不確定度與真值聯起來了。錯誤地將包含區間,理解為被測量的真值存在的區間。
  在人們概念還不是很清晰的情況下,為了不導致誤解對于葉老師所舉的該例,最好是較祥細地表達為:當得到的測量結果為m=500g,U=1g(k=2)時,說明該被測量,在該測量條件下,還有可能得到不同的測得的量值,但它們會以約95%的概率,落在(500±1)g區間內。這樣的測量結果,較僅給出m=500g,給出了更多的可信度信息。

作者: 風吹石    時間: 2015-1-9 09:20
插一個題外話(不是為了灌水):這里的氣氛非常好,不管是我贊同的還是反對的,都是一種享受。向幾位老師致敬。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5-1-9 10:25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9 10:27 編輯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8 20:37
因為由于版面問題,文章被刪節較多,再加上我是用照相得到的電子文檔,看不太明白。下面將我的原文粘貼如下 ...


-
        看了劉彥剛的文章(原稿),十分驚詫。一個好學的、肯動腦筋的年輕的計量工作者,怎能有這樣的看法?
       細一想,也不奇怪。推行不確定度論20年了,在不確定度論一套謬論的熏陶下,出現這種情況也是自然的。先說明一句,我不是指責年輕人,而是對坑害一代青年的不確定度論深惡痛絕,也提醒那些左右計量界學術思想的權威們,你們該反思了。一味地照搬照抄、莫名其妙地迷信洋人,甚至把美國人自己都不承認的洋混混當神供;這種思想,不僅誤事,而且害人! -
       求真是人的基本追求。說真話、講真情、論真理,是人類社會的基礎。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都要講真理。難道測量計量能例外嗎?測量的目的就是認知真值、獲得真值,講真值有什么錯?
-
       劉彥剛文章的題目是《慎防將包含區間誤理解為被測量的真值存在的區間》,我的解讀如下。
       1 史錦順認為,VIM3說“不確定度區間是包含真值的區間”,這是不確定度論從否定真值可知,到承認真值可知的回歸,因為能說區間包含真值,就是知道真值在區間中,就是一定程度地知道了真值。隨著區間不斷地縮小,認知就會更精確。這樣說的大方向是對的,但不確定度沒有單元,推導不出這個結果。恰似“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來路不明。因此,不確定度仍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
       2 區間有兩個,計量場合的測得值區間和測量場合的被測量量值區間。
       計量場合有計量標準,用測量儀器測量計量標準,測得值分布在一個區間中。這個區間是測得值區間,它以真值(用標準的標稱值代替)為中心、以誤差范圍為半寬。計量就是考核這個區間。測得值在區間中,才算儀器合格。
       經過計量合格的儀器,其測得值區間包括各種可能的測得值,即測得值與真值之差的絕對值不超過誤差范圍。這是測量儀器的特性,是測量儀器的性能。于是可以通過測得值求真值。
       在測量中,用測量儀器測量被測量,得到測得值M.已知M-Z的絕對值不大于誤差范圍R(計量中認定),則以測得值M為中心、以誤差范圍R為半寬的被測量量值區間,即被測量的真值區間必然(概率99%)包含被測量的真值。
       測得值加減誤差范圍是測量結果。測量結果中包含真值。就是被測量的量值(真值)區間中包含真值。
       測量結果包含真值,是測量計量理論的真諦,也是一切測量計量工作的根本點。如果測量結果不包含真值,測量就沒有意義,計量也就沒有必要。
-
       3 劉彥剛的意思是說,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不確定度的包含區間不包含真值。
       你是不確定度論的擁護者,這樣說,等于說不確定度沒用。你本來的意思是維護不確定度概念。你卻說了反話。
       在測量計量領域中,與真值無關的概念、理論,必然是沒用的。
       稱重的例子,葉德培先生說的是對的。測量結果,如果不說明被測量真值的信息,就是白測了。
       葉先生畢竟是老計量專家。有時也說些“與真值無關”的錯話,但她的實際工作,不可能不講究真值。白癡才信“與真值無關”。真的與真值無關,任何測量計量理論就都成了無用的廢話了。
-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9 14:19
  JJF1001-2011的5.28條給“包含區間”的定義是:“基于可獲得的信息確定的包含被測量一組值的區間,被測量值以一定的概率落在該區間內。”
  “基于可獲得的信息”就是給出測量結果的測量過程的所有信息,根據測量過程可獲得的信息可以確定“一組值的區間”(實際上只能確定這個區間的寬度),這個區間的寬度(半寬)被定義為了“不確定度”。“被測量值”在GUM中理解為“被測量真值”,其中“真”字在GUM中是可以省略的,因此,被測量真值就“以一定的概率落在該區間內”,所以不確定度是被測量真值可能存在的區間半寬。所以VIM第三版給出的包含區間定義為“基于可獲得的信息以宣稱的概率包含被測量的真值集合的區間。”JJF1001-2011的5.28條還有三個注也很重要:1包含區間不一定以所選的測得值為中心;2不應把包含區間稱為置信區間;3包含區間可由擴展不確定度導出。
  根據以上解讀,當得到的測量結果為m=500g,U=1g(k=2)時,說明該被測量,在該測量條件下,還有可能得到不同的測得的量值,這樣的測量結果,較僅給出m=500g,給出了更多的可信度信息,這句話沒有問題,但它們會以約95%的概率,落在(500±1)g區間內,似乎并不妥。
  m=500g其實就是測量者給出的唯一測量結果,測量結果的誤差并未給出,其實是不得而知的。U=1g(k=2)是給出的不確定度不是測量結果的誤差。根據定義的注2,選定的測得值m=500g并不一定是包含區間的“中心”,因此尚不能說“得到不同的測得的量值……落在(500±1)g區間內”。我們“不應把包含區間稱為置信區間”(注2的話),更不能稱為測量結果的誤差范圍(區間)。U=1g是“包含區間”半寬,不是“置信區間”半寬,“包含區間可由擴展不確定度導出”(注3的話)。但要導出包含區間還應獲得“約定真值”的信息,約定真值才能近似作為包含區間的中心。以約定真值為中心U=1g為半寬的區間才是“包含區間”。m=500g則是測量結果,其它人的其它可能的測量結果均在包含所有測量結果的區間內,該區間是以500g為中心,誤差范圍的半寬為半寬的區間。測量結果存在的區間與被測量真值存在的包含區間,對稱中心不同,半寬也不相同。
作者: fs3357    時間: 2015-1-10 12:01
測量結果存在的區間與被測量真值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5-1-10 12:01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10 12:11 編輯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8 20:37
因為由于版面問題,文章被刪節較多,再加上我是用照相得到的電子文檔,看不太明白。下面將我的原文粘貼如下 ...


-
         仔細讀讀王新(王夔)劉彥剛二人的文章(都是《中國計量》的文章),復習一下不久前葉德培先生發表在《中國計量》上講解不確定度基本概念的文章,再看看規矩灣的帖子,人們不難發現,原來推行了二十多年的不確定度論,不僅反對者否定、駁斥,就是那些贊成者們,也是各有各的解讀,甚至所理解的意思是對立的。
       為什么?原因很簡單:不確定度論不是客觀規律的反映,不過是幾個美國人的隨意編造。不確定度論的表面現象是語言含混,模棱兩可;實際是不顧客觀事實,邏輯混亂,方法錯誤,不能實際應用。
-
       史錦順堅決反對不確定度論,就是認識到不確定度論是偽科學。不僅不能用,而且誤事、害人。應該看到,對人們思想方法的污染,是影響久遠的嚴重的禍害。
-
       說“規定就是理”,那還講什么理?如果人類必須承認“規定就是理”,那人類社會就只能停留在奴隸制社會。原始社會無所謂規定;而奴隸制社會則有了規定。那時的規定合理嗎?當然不是。
       我國當代的基本方針是改革開放。改革的一個方面就是改革不適應發展的“規定”。國家的規定都可以改,為什么計量規范上的不合理規定不能改?說規定了就是合理的,不對!
-
       葉德培先生在講稱重問題上,講真值,是完全正確的,如果測量結果與真值無關,那測量就沒有一點用。劉彥剛說葉先生錯了,還在有廣泛影響的《中國計量》上發表文章批評,這是年輕人受不確定度論毒害的結果。也是葉先生自己引火燒身,因為您不久前說過“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的話。劉彥剛的不當批評也好,葉先生“與真值無關”的講法也好,都是不確定度論的不良影響,這個賬要算在不確定度論上。
       葉先生是有真知灼見的。在關于不確定度的錄像講課中,葉先生說:“把被檢儀器的性能算在檢定裝置上是錯誤的。”這是對我國計量界不確定度評定的基本否定,因為推行不確定度的二十年,所謂不確定度評定,主要就是檢定裝置的評定。我在網上曾評價葉先生這句話說:“金玉之言,擲地有聲;嚴厲質疑,振聾發聵”。我認為葉先生是有水平有見解的。但我借此機會向先生提點意見。
       一位副所長在網上說,聽你講過課,說你強調“忠于原文”。我認為,翻譯要“忠于原文”,但做為國家規范的第一起草人,卻不該如此。與國際接軌、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是必要的、正確的,但要有鑒別,學好的,不好的東西,沒用的東西,不該學。最新版本的JJF1001, JJF1069.1這兩個最重要的國家計量規范,您都是第一起草人。責任重大呀!說光榮,確實光榮,人生難得如此機會。但作用呢?推行不三不四的不確定度論,惹得議論紛紛,甚至是“罵聲不絕”,你難道沒有耳聞嗎?地位高,起好作用,影響大;如果是壞作用,那就該警惕了。你不是一個完全迷信不確定度論的人。倘你能瀏覽一下我的網絡文章,也許會清醒一下。對當前的誤差理論與不確定度論之爭,望你能迅速認清形勢,發揮應有的作用。你是中國宣傳不確定度論的第一人。不確定度論說“準確度是定性的,不能給出數值”,計量院最近公布一千零八十一個定量的“準確度”,我看是個信號,人們公開藐視不確定度論的規定了。你現在站出來,全面反對不確定度論(你講課錄像網上有,說明你早有行動),并不晚;你就會被計量歷史載入反不確定度論的陣營;如果再宣揚那誤事害人的不確定度論,就是歷史性的過錯。請看,這里的劉彥剛、王夔、規矩灣都受了你宣揚的不確定度論的毒害。難道不是嗎?

-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0 18:08
我的看法是:
  1不確定度論說“準確度是定性的,不能給出數值”的說法是找錯了對象,“準確度是定性的術語”是JJF1001的規定,不是不確定度的規定,準確度是定性的術語規定與不確定度毫不相干。史老師提到的計量院最近公布定量的“準確度”,是對國家技術法規JJF1001的違背,也與不確定度理論的存在與否沒有絲毫關聯。
  2葉先生說:“把被檢儀器的性能算在檢定裝置上是錯誤的。”觀點完全正確。被檢儀器的性能是該儀器自身特有的,不受校準裝置的影響,不能說一個人的有病沒有查出來病就不存在了,或者沒病儀器檢查誤判有病就真的有病了。檢定裝置只能出被檢儀器的檢定結果,而不能改變被檢儀器的固有特性。
  3關于“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要看這句話的前言后語,要全面理解說話人的這句話含義。不確定度的本質是用可靠信息估計的被測量真值存在區間的半寬,因此不能說與真值無關。但在講述不確定度評定的過程時,關鍵在于評估各可靠信息給測量結果引入標準不確定度分量的大小,將所有標準不確定度分量合成得到合成標準不確定度,再乘以包含因子k得到擴展不確定度,整個評定過程中絲毫不涉及被測量真值的大小,因此說“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也就是正確的。
  劉彥剛先生說:VIM在給出測量不確定度定義時,……不說明測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測量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但是在給出包含區間和包含概率的定義時,將不確定度與真值聯起來了。錯誤地將包含區間,理解為被測量的真值存在的區間。我認為,VIM給出的不確定度定義不是“測量誤差”,是告誡人們不確定度從不涉足測得值是否接近真值的問題,這個問題是誤差理論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因此,不確定度不解決測得值接近被測量真值程度的問題。但不確定度又的的確確是人們通過關于測量過程的可靠信息對真值存在區間的寬度(注:這個寬度不要和真值存在區間相混淆),用這個寬度的一半作為一個參數來評判測量結果的可疑度。人們主觀估計的這個“真值存在區間的寬度”一半就是不確定地點定義,因此,VIM并非一時疏忽,“包含區間”的的確確應該理解為被測量的真值存在的區間,只不過在評定不確定度時沒有必要評估這個“包含區間”,在不知道真值或約定真值的情況下也無法評估這個包含區間,只要評估包含區間的寬度就足夠了。
  4我贊成王夔先生關于“多做一些對不確定度評定與應用有用的事,譬如有人覺得定義不好,那您給個恰當的定義;合成方法不妥,那您給出好的合成方法,總之,您覺得哪兒不好就治哪兒”的建議,但不贊成“不確定度理論就是誤差理論的延伸,沒有多少創新”,“誤差理論”發展為“不確定度理論”,最大的貢獻是用“不確定度”的概念代替“誤差范圍”的概念,解決了“誤差”在誤差理論中即是“測量結果-真值”又是“誤差范圍”的概念混亂的問題。
  不確定度理論是誤差理論發展到現階段必然產生的一個新理論,不確定度理論不是誤差理論,“不確定度”也不能代替“誤差范圍”。誤差是“測量結果-真值”的定義并沒有錯,誤差范圍是誤差的波動范圍,也沒有錯,錯的是有人誤差和誤差范圍混為一談,這是個人的錯誤理解,與誤差理論無關。不確定度的定義也與誤差范圍的含義天壤之別,用不確定度代替誤差范圍的理解同樣是錯誤的,如果不確定度真的是來代替誤差范圍的,我相信絕大多數計量界人士不會答應,誤差范圍簡潔明了,用一個新名詞代替它的確就如史老師所說“純屬添亂”,完全沒有必要,人們寧肯繼續使用大家所熟知的“誤差范圍”而拒絕使用“不確定度”。將不確定度視為誤差范圍的替代物,無疑是推廣不確定度應用的最大障礙。
  我相信不確定度理論的科學性,相信不確定度理論一旦誕生必然以其強大的生命力不斷成長、發展和完善,必然與已經發展了數百年的誤差理論形成親姊妹,作為測量領域的基本理論之一,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攜手共同解決測量領域里的各種問題。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5-1-11 16:52
    非常感規版如此重視我的該話題!一而再地以較大篇幅,糾正我們存在的問題,闡述你的觀點和看法。
    對于你在21樓的:
我的看法是:
  1不確定度論說“準確度是定性的,不能給出數值”的說法是找錯了對象,“準確度是定性的術語”是JJF1001的規定,不是不確定度的規定,準確度是定性的術語規定與不確定度毫不相干。史老師提到的計量院最近公布定量的“準確度”,是對國家技術法規JJF1001的違背,也與不確定度理論的存在與否沒有絲毫關聯。
    ……  ……  …………。

    該帖子我是將其復制下來,用小四號字,且用1.5倍行距打出來后認真拜讀的。真的很佩服!什么問題你都能一分為二,找出其存在的理由,是正確的道理。

我還想問的是對于我文章中提到的葉老師文中:
    你是認為在第(1)款中的例:“當得到的測量結果為m=500g,U=1g(k=2),就可以知道被測件的重量以約95%的概率在(500±1)g區間內,……”。是正確的;還是認為之第二講中也明確了上述觀點:測量不確定度是說明被測量測得的量值分散性的參數,它不說明測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測量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是正確的?

    再是關于你“贊成王夔先生關于“多做一些對不確定度評定與應用有用的事,譬如有人覺得定義不好,那您給個恰當的定義;合成方法不妥,那您給出好的合成方法,總之,您覺得哪兒不好就治哪兒”的建議,……”。我雖也贊同,但這沒個有可操作性。因為對于我們這樣的小人物,即使你有更好的想法,吏獨到的見解,能給出很精辟的好定義。但誰會信我們的,給出來也根本無法影響到計量界哦!你說是嗎?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2 00:34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11 16:52
非常感規版如此重視我的該話題!一而再地以較大篇幅,糾正我們存在的問題,闡述你的觀點和看法。
     ...

  我贊成“測量不確定度是說明被測量測得的量值分散性的參數,它不說明測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測量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的說法,這個說法是非常清晰的。
  “當得到的測量結果為m=500g,U=1g(k=2),就可以知道被測件的重量以約95%的概率在(500±1)g區間內,……”的說法是有缺陷的,500g是測量結果,但U=1g不是誤差,也不是誤差范圍,而是不確定度。m=500g,U=1g(k=2)說的是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說測量結果為500g,第二件事是說測量結果500g的可信性在k=2時是1g,把測量結果m=500g與一個既不是誤差,也不是誤差范圍,并不表述準確性的東西連接在一起表述一個準確性“區間”(500±1)g是不妥當的。U是真值存在的區間半寬,Δ是測量結果存在區間的半寬,U只能與約定真值連接在一起構成真值可能存在的區間,Δ只能與測量結果連接在一起構成測量結果存在的區間,將測量結果與不確定度連接在一起,或將約定真值與誤差Δ連接在一起構成區間猶如“拉郎配”或“風馬牛”是“不相及”的。“被測件的重量……在(500±1)g區間內”的說法就是犯了這樣的錯誤,這是屬于概念混淆的錯誤。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5-1-12 20:21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12 20:32 編輯

-
                                    “不確定度定性說”的來歷              
-
                                                                                                       史錦順        
-
(一)評論規矩灣與劉彥剛的帖子               
【規矩灣】:   
      (不確定度論)說“準確度是定性的,不能給出數值”的說法(史錦順的說法)是找錯了對象,“準確度是定性的術語”是JJF1001的規定,不是不確定度的規定,準確度是定性的術語規定與不確定度毫不相干。史老師提到的計量院最近公布定量的“準確度”,是對國家技術法規JJF1001的違背,也與不確定度理論的存在與否沒有絲毫關聯。
-
【劉彥剛】:   
       該(規矩灣)帖子我是將其復制下來,用小四號字,且用1.5倍行距打出來后認真拜讀的。真的很佩服!什么問題你都能一分為二,找出其存在的理由,是正確的道理。
-
【史評】   
       學術討論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但事實是客觀存在,誰也不該歪曲。歷史事實,特別是有國際文件、又有中國的文件可查的歷史事實,怎能隨意歪曲?不知道,就承認自己不了解情況,人們是可以諒解的。但對有文件可查的歷史事實,自己不認真去查,卻憑空編假話,這有什么意思?理論問題一時理解不了,可以慢慢理解,慢慢提高,不足為怪;但編假話,就是故意違反事實了。我真想不明白,規矩灣先生到底是真不了解歷史,還是故意編假話?
       更讓人驚詫的是,好學而謙虛的劉彥剛,竟然對規矩灣的“假話”很佩服。我和規矩灣的辯論有4年了,都是他的帖子壓陣。我不是服他,而是我認為把意思表達清楚就夠了,反正帖子掛在那里,是非曲直,要由眾人來判別,更要由歷史來考驗。劉彥剛很信服規矩灣,這有他個人的自由,但如此信任假話,可不是好兆頭。規矩灣的誤解,影響著不少人,規矩灣應自重。
-
       我多次指出:說“準確度是定性的”,是現代版的指鹿為馬;準確度一詞,從來都是定量的,這是歷史事實,這是測量計量的實踐,更是廣大計量工作者的常識。推行不確定度論之前,有哪本書、有哪篇文章、又有哪個文件說過“準確度是定性的”這種毫無根據的話呢?沒有!不確定度誕生前,任何人也沒必要說這種話。“準確度定性”一說,是不確定度論出世時為貶斥誤差理論、為自己的登臺找借口、為自己的立足找根據,才造出來的。否定準確度的定量本質,目的就是用不確定度代替人們常用的準確度。因為不否定準確度,就沒法推行不確定度。誣陷準確度,是不確定度論的歷史性的罪過。這個罪過屬于不確定度論炮制者,是推行不確定度論的VIM2(不包括VIM1),以及GUM、NIST NT1297。規矩灣把這個歷史責任賴在中國的計量規范上,是不符合事實的,是不公平的。
-
(二)不確定度論的劣行         
【“準確度定性說”的誕生史】   
       [1]《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名詞》(VIM第一版,1984。于渤、楊孝仁、劉智敏譯本)
       3.05 測量準確度
       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的(約定)真值的一致程度
       注 應注意避免用術語“精密度”代替“準確度”。
-
       [2]《JJG1001-91通用計量名詞及定義》(條款整個復制,未刪節)
       (當時計量規范與檢定規程序號混編。此處的JJG1001,就是JJF1001)
       134 測量準確度(accuracy of measurement)
       表示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的(約定)真值之間的一致程度。
       注:
      (1)測量準確度反映了測量結果中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綜合。
      (2)準確度又稱精確度。
-
       VIM第二版(1993),第一個說“準確度是定性的”,隨即有GUM1993,NIST NT1297引用。GUM與NIST NT1297 都說得很清楚,因為已規定準確度是定性的,因此以前用準確度的地方,都要稱為不確定度。這正說明,規定準確度是定性的,就是為了用不確定度來代換。
       《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解釋》(國家質檢總局計量司編,2000)一書,對“準確度定性說”的來源說得更清楚(26頁5.5條)。
       “對歷史形成的習慣用語,7個國際組織在1993年規定,沿用的準確度只是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真值之間的一致程度或接近程度,只是一個定性概念,不宜將其定量化。……準確度不宜與數字直接相連。若需要用數字表示,則可用不確定度”。
-
【史評】      
       由以上歷史文件可以看出,1993年推行不確定度之前,國際文件VIM第一版、我國的JJG1001-91都說準確度是定量的。《JJG1001-91》說得十分具體:“測量準確度反映了測量結果中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綜合”,就是說,推行不確定度以前,準確度就是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合成結果。全世界的測量計量界,所有的測量儀器,所有的計量標準,都是這樣確定指標的,也就是說,準確度都是定量的。1993年,為了推行不確定度才規定“不確定度是定性的”,目的是把人們習慣的準確度,換成不確定度。這個規定,是國際不確定度工作組的規定,是不確定度論謬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規矩灣說是JJF的規定,是違反歷史的。《JJF1001-1998》確實采用了VIM1993年的規定,但只是“翻譯”“引用”“等同采用”而已;JJF不分良莠,照抄,是有歷史性責任的。錯了就是錯了,錯了還認為必須執行,沒那個道理。注意,另外還有國家標準、國家計量規范明確規定準確度是定量的。計量院公布一千零八十一個定量的準確度,符合國家標準、國家計量規范,符合歷史,符合習慣,值得稱贊!
-
       不確定度論為了欺世蒙人,為了反對誤差理論,有三論:“真值不可知論”、“誤差不可求論”和這里討論的“準確度定性輪”。這三論充分體現了不確定度的三態:欺騙,無賴,霸道。
       1 欺騙
       不確定論的立足點是“真值不可知”。真值不可知是不確定度論的基本理論根據,可是VIM3卻說:“不確定度是包含真值區間的半寬”。就是說半寬為U95的區間包含真值。你的區間包含了真值,不就是知道真值的信息了嗎?如果真值不可知,你怎能知道包含了真值?既然你能用區間圈住真值,而區間又可以無限地縮小,不就是可以知道真值嗎?這樣,你出世時說的“真值不可知論”不就是騙人嗎?
       2 無賴
       不確定度出世的第二個理由是“誤差不可求”。當初,人們以為不確定度論一定有誤差理論所不能的高招,不求誤差而能評定不確定度。后來才逐漸弄明白,原來評定不確定度要靠誤差理論求出的結果。真無恥,你說人家不能求,卻偷人家求出的結果自己用,一副無賴相。
       3 霸道
       把本來定量的準確度,硬性地規定是定性的;違反歷史常規,不準給出具體數值。真不講理,真霸道。如此“指鹿為馬”,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鳩占鵲巢”,貶斥、壓制準確度,原來就是為了逼著人們在該用準確度的地方,都用不確定度。
       霸道一時,你不能永遠霸道下去。計量院的一千零八十一個準確度大登殿,就是否定不確定度論的預兆。
-

補充內容 (2015-1-16 08:05):
重要說明:題目應為《準確度定性說的來歷》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2 23:38
  現行2011版及其前面的1998版兩個版本的《通用計量名詞及定義》都明確規定了術語“準確度”只能用于定性的場合,這一點連史老師也并不否認,JJF1001是術語規范而非不確定度評定方面的規范,說明術語使用場合也不屬于不確定度評定方面的技術規范的職責,因此與不確定度誕生與否是沒有瓜葛的。
  史老師查到了1991版JJG1001《通用計量名詞及定義》,這種責任心和科學認真態度永遠值得我們學習。但我認為即便是1991年JJG1001在定義“準確度”時也還是“表示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的(約定)真值之間的一致程度”,是“測量準確度反映了測量結果中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綜合”,這些說法與現行JJF1001-2011的定義“被測量的測得值與其真值間的一致程度”并無本質上的差別。過去有個術語“精確度”,也是“測量準確度反映了測量結果中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綜合”,所以1991版的注2說“準確度又稱精確度”,而因為“測量準確度反映了測量結果中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綜合”無法定量只能定性(請注意綜合不是合成,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性質完全不同,無法合成,只能綜合),因此“精確度”也是一個無法定量的術語,既然“準確度又稱精確度”,取消術語“精確度”的定義也就在所難免,現行JJF1001并無“精確度”的蹤影。
  為規范精度、精密度、正確度、精確度、準確度等術語的混淆不清和濫用,VIM的1993版規定了“準確度是定性的”。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VIM是國際上關于計量名詞術語的標準《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術語》而非不確定度評定標準,VIM與不確定度是否誕生無關,不確定度標準也無法左右VIM的制定和修訂,作為不確定度評定標準GUM在1993年剛好誕生,它既然是計量基礎理論和標準,就不能不遵守國際計量名詞術語的規定,不得不認可和遵守“準確度”術語只能用于定性的場合的規定,將術語“準確度”只能用于定性的場合功過打在不確定度身上,的確是有失公允。
  同樣的道理,因為誤差的客觀存在,只要有測量就必有誤差,因此通過測量獲得被測量真值是不可能的,也就是“真值不可知論”,這都是誤差理論的精髓,而非不確定度理論提出,不確定度評定理論無非是采納了誤差分析理論中的這個結論,又怎么能夠說“真值不可知論”是不確定度理論的欺騙、無賴和霸道呢?真值既然不可知,測量結果如何與真值相減呢,誤差不可知當然是順理成章的推論。
  但,所謂的真值不可知,誤差不可知,這都是誤差理論的純理論定律,在應用科學中真值是可以用相對測量結果而言更為準確的另一個測量結果近似替代,人們稱之為“約定真值”或“參考值”。約定真值和參考值雖然并不符合真值定義,但在實際測量活動中卻是實用的,不確定度理論也并不反對這個觀點。
  不確定度理論只是在承認誤差理論所說的“真值不可知”基礎上,提出了可用測量過程的全部信息按規定的方法估計出真值所在區間的半寬。不確定度理論就是解決這個半寬的來源都有哪些,這個半寬的估計方法,這個半寬如何表述,這個半寬有什么特性,這個半寬的用途,……等一系列問題。因此不確定度理論是一個嶄新的理論,自從誕生后就充滿了活力,很快就得到了國際科技領域八個著名組織的聯名發布,如同在計量界爆炸了一顆原子彈,使平靜的誤差理論一家當家的局面頓時沸騰起來。我認為,這個沸騰的局面肯定會還要持續一段時間。隨著深入學習和推廣,不確定度理論將不斷完善和成熟,到了那個時候相信大家會接受它,自覺應用它解決測量領域中的實際問題。
作者: 武敏志    時間: 2015-1-13 10:00
       各位年長或年青的老師們好,又見爭論,我感覺論壇的學習氣氛很好。
       本人眼界不廣,學識有限,在此想向各位老師和其他知道的同行請教兩個問題:1、歐美國家的計量界現在偏重使用的是傳統意義上的誤差理論還是不確定。比如他們的一些大型測量工程中的計量分析,如大型原子對撞機或是航天鄰域,用的是那套分析理論。還有在常規計量活動中,他們是不是也搞不確定度分析,特別是他們的計量標準的建立,用的是那套分析方法?在此首先申明,我不是崇拜洋人,我們可以走自己的路,我的想法是歐美國家的計量儀器總體比我們先進,借鑒他們的做法總是可以的。2、我是一名民用計量系統的計量員,平時打交道的也只是民用計量系統的。在此想問一問,我國軍工系統的常規計量現在也用不確定度方法嗎?我國的一些大型測量活動牽涉到計量的部分,現在用的又是哪套分析方法。第二個問題如不方便回答,就算了。
      理論總是要在實踐中檢驗,對我們基層計量員來說,知道其他領域計量工作用哪種方法,有助于分辨前進的方向。說不確定度理論是誤差理論的發展也好,說不確定度理論是錯誤的也罷。這個爭論看來不會很快了斷。不確定度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特別在基層計量單位的建標報告中,有時會出現很大的錯誤,這是史老反對不確定度的理由之一。但不確定度理論也在完善,這些年陸續出的新版本,我個人感覺有些說法解釋在向傳統意義上的誤差理論靠攏。至于不確定度理論是不是誤差理論的發展,在此我就只好沉默了。
      有知道的多的,能告訴我其他國家的計量現在普遍用哪種分析方法的嗎?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望不吝賜教。
作者: 285166790    時間: 2015-1-13 10:45
武敏志 發表于 2015-1-13 10:00
各位年長或年青的老師們好,又見爭論,我感覺論壇的學習氣氛很好。
       本人眼界不廣,學識有限 ...

講的很對,我們計量技術人員,就是應該多去了解一下其它國家或部門在計量工作中的使用、管理方法,這樣情況就一目了然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3 12:22
  在描述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性能)或計量特性的要求時,無論國內國外都應該使用誤差理論中的“誤差”、“最大誤差”、“最大允許誤差”、“誤差范圍”、“誤差限”等等包含有詞干“誤差”的術語,而不能使用“不確定度”,有的所謂“頂級公司”在儀器說明書或合格證中使用了“不確定度”也只是“趕時髦”錯用了術語,其本質仍然是指儀器的最大誤差或最大允許誤差,并非儀器真的就具有了不確定度的計量特性。
  但在高風險的測量過程設計中對所設計的測量過程進行有效性確認時,不確定度評定是個不可或缺的工作。在JJF1059.1-2012(依據ISO/IEC GUIDE 98-3:2008)的第1條“范圍”給出了應用測量不確定度的范圍,共計有4大條11小條,其中a)的6小條和c)是應用范圍的詳細描述,b)和d)則是應用中注意的條件。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5-1-13 14:07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23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僅是一己之見,文中可能有很多不足,甚至錯誤的地方,望計量前輩及同仁多提 ...

王工:你發現嗎?討論還很熱烈!而且還很激烈哦!這下你能理解我說的這樣的文章不好寫了嗎?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13 14:43
誤差和不確定度并不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13 14:44
從測不準原理到測量不確定度
《中國計量》 1999年11期
   為了評定測量結果的質量如何,要用測量不確定度來描述。ISO/IEC 導則 25 指明實驗 室的每個證書或報告, 必須包含有關評定校準或測試結果不確定度的說明, 當我們給出測量 結果時, 應根據需要給出測量不確定度。 本文從歷史的角度簡單介紹從測不準原理到測量不 確定度的使用過程。

   1927 年,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Heisenberg?Werner,1901—1976)提出了測不準關 系,即測量一個微粒的位置時,如果不確定范圍是Δ X,同時得出其動量也有一個不確定范 圍Δ P,那么ΔP 和Δ X 的乘積總是大于一定的數值,表示為Δ P?Δ X≥h/2。 這里 h=h/2π,h 為普朗克常數,等于 6.626×10-34 焦耳?秒。

   這個測不準關系表明,如果要對物體的動量進行非常精密地測定,即ΔP→0,那么位 置就非常不確定,即Δ X→∞。反之,要位置精密測定,動量就非常不確定。

   測不準關系同樣存在于能量與時間、角動量與角位移之間。測不準關系是一個普遍原 理,凡是經典力學中共軛的動力變量之間都有個關系式。測不準原理是物質的客觀規律。對 微觀粒子不可能如經典力學的要求, 既可以知道它的準確位置, 又同時知道它的動量確定值。 對微觀物體位置的描述是說它處于某一位置的幾率, 在它可能出現的空間中, 有一個位置幾 率的分布,符合統計物理規律。在海森堡提出了測不準關系(又稱不確定度關系)之后, 許多學者相繼使用不確定度一詞, 但其概念不明,含義不清。1970 年以來,各國計量部門也逐漸使用不確定度來評定測量結果,由于對不確定度的分類、處理和表述有許多爭論,使用方法也多種多樣、比較混亂,使 得各國在相互利用成果時極為困難,并給各國測量結果的比較帶來不便。

    1980 年, 國際計量局在征求各國意見的基礎上, 提出了不確定度建議書 INC-1(1980), 基本上對其作了完整的描述。1993 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等 7 個國際組織共同發表了《測量 不確定度表達指南》(簡稱《ISO 指南》),對不確定度的評定與表示有了統一的國際標準, 并使不確定度的研究和應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5-1-13 18:48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13 18:54 編輯
王夔 發表于 2015-1-13 14:44
從測不準原理到測量不確定度
《中國計量》 1999年11期
   為了評定測量結果的質量如何,要用測量不確定度 ...

-
            文中:“表示為Δ P?Δ X ≥ h/2。這里 h=h/2π,h 為普朗克常數”
         應為:“表示為Δ P?Δ X ≥ ? /2。這里 ? =h/2π,h 為普朗克常數”

-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14 09:23
史老修改的好,當時沒有找到?的地址(? 哎尺霸)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14 09:30
就JJF1059.1學習體會,對JJF1059.1-2012中預評估重復性條款解析。鏈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yjl201406013.aspx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14 10:39
對JJF1059.1-2012中預評估重復性條款解析
        
摘  要 本文主要闡述單次測得值的實驗標準偏差及意義,及在規范化的常規測量中,為何可以事先對測量重復性進行預評估原因;并將單次測得值的實驗標準偏差和平均值的實驗標準偏差作具體比較,利用預評估重復性進行A類評定標準不確定度的計算方法。
關鍵詞 測量重復性  實驗標準偏差  測量不確定度的A類評定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5-1-14 13:44
王夔 發表于 2015-1-14 10:39
對JJF1059.1-2012中預評估重復性條款解析
        
摘  要 本文主要闡述單次測得值的實驗標準偏差及意義, ...

王夔:你應該上傳全文,因為我不知道從萬方上下載文章,雖說一篇文章也只要3元錢。
作者: zhanghui6540    時間: 2015-1-14 15:20
難道這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辯論?
作者: njlyx    時間: 2015-1-14 17:35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14 17:52 編輯

王夔先生&劉彥剛先生&....: 你們確認如此“解讀”出的、與被測量“真”值無關的“測量不確定度”有任何實用意義嗎?!--- 我看它只能用來糊弄本國官僚、為難考“證”的后生!

你們不妨說說:"(測量結果)X=(測得值)Xc ± U (k=2)"中的U對此測量結果的應用者有什么用處?!(會用在規矩灣說的那個“1/3準則”中嗎?)?!若說不出應用者能拿它做什么實際用處,那“有用信息”就是四個中文字而已。
作者: njlyx    時間: 2015-1-14 17:57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14 17:59 編輯
王夔 發表于 2015-1-13 14:44
從測不準原理到測量不確定度
《中國計量》 1999年11期
   為了評定測量結果的質量如何,要用測量不確定度 ...


牽強附會之作........還是好好看看艾因哈特當初引入“測量不確定度”的本意吧。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5-1-14 21:35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14 21:56 編輯
njlyx 發表于 2015-1-14 17:57
牽強附會之作........還是好好看看艾因哈特當初引入“測量不確定度”的本意吧。 ...


         艾因哈特的文章、GUM、VIM的各種版本,都沒提到過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舊譯“測不準關系”)。就是說,炮制不確定度論的洋人們,清楚地知道:測量不確定度與量子理論的“不確定性原理”毫無關系。測量的問題,本來是認識之差,或者是被測量的變化,叫“識差”或“變差”甚至叫“表達差”,都是貼切的。為什么叫“測量不確定度”呢?我認為,這是一種手段,是“狐假虎威”。似是而非地叫個“測量不確定度”,就和那毫不相干的“不確定性原理”或“測不準關系”,從名稱上,拉上了關系。于是就起到一種“神秘化”、“嚇唬人”、“不能質疑”的作用。科學工作者艾恩哈特的想法難考究(個人學術觀點無所謂),而1993年正規推行改造后的不確定度論,我認為主要手段就是“狐假虎威”。
-
       我國的劉智敏先生(計量院研究員,國際不確定度工作組中國成員),在書中,首先把“測量不確定度”與“不確定性原理”聯系起來。后來看到王新的文章,專講這個本不存在的關系。于是,洋人的“狐假虎威”,中國人卻演繹為“指狐為虎”。
-
       我這里進言:沒學過量子理論的先生們,不要再瞎講“測量不確定度”與“不確定性原理”的關系了。它們是風牛馬不相及,毫無關系。倘有人再這樣說,那就是“為虎作倀”了。因為這是害人的胡說!
-

作者: njlyx    時間: 2015-1-14 22:09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14 21:35
艾因哈特的文章、GUM、VIM的各種版本,都沒提到過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舊譯“測不準關系 ...


某些國際計量基準的“不確定度”(“準確度”)“評估”或可能與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扯上點關系?

基準以下的實用測試計量似乎真的扯不上什么“測不準原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4 22:42
  VIM是關于計量名詞術語定義的國際標準,不是介紹或規定某個理論的標準。GUM是關于測量和測量結果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理論和實作的一個國際標準,既不是規定名詞術語的標準,也不是講解微觀粒子運動基本規律的標準。而量子力學創始人海森堡提出的“測不準原理”來源于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是講述微觀粒子運動基本規律的理論,揭示了粒子在客觀上不能同時具有確定的坐標位置及相應動量的特性。三者之間的確如史老師所說“它們是風牛馬不相及,毫無關系”,準確地說是沒有直接的關系的。
  如果一定要說有關系,也許GUM的誕生借用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使用的“不確定關系”中的“不確定”一詞,還不得不遵守VIM有關名詞術語定義的規定,同時也在力推自己創立的一些專用名詞術語寫進VIM,它們各有各的領域,各有各的職責,僅此而已。把“測量不確定度”與“測不準原理”所說的“不確定性”聯系起來,我認為可作為一種“比喻”,兩個事物的相互比喻不是畫等號,相互比喻的事物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相似之處,我們比喻一個人“力大如牛”并非說這個“人”就是“牛”了。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19 16:43
“規矩灣錦苑”言之鑿鑿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19 16:46
我是學過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的,只不過過學的不好罷了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19 16:51
量子力學是趙世勛的本子、電動力學是郭碩鴻的本子、熱力學王竹溪的本子
作者: njlyx    時間: 2015-1-19 17:11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19 17:16 編輯

史先生跟的那篇怎么不見了呢?....是我記錯了。史先生是就此另立話題了——“不確定度”與“不確定性原理”無關
http://www.bkd208.com/forum.php?mo ... &fromuid=188985
(出處: 計量論壇)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23 15:51
根據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賦予被測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負的參數。

【注1】 測量不確定度包括由系統影響引起的分量,例如與修正量和測量標準所賦量值有關的分量以及定義的不確定度。有時對估計的系統影響未作修正,而是當作不確定度分量處理。
【注2】此參數可以是諸如稱為標準測量不確定度的標準偏差(或其特定的倍數),或者是說明了包含概率的區間的半寬度。
【注3】測量不確定度一般由若干個分量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以根據一系列測量的測量值的統計分布按測量不確定度的A類評定進行評定,并用實驗標準差表征。而另一些分量則可以根據經驗或其它信息假設的概率密度函數按測量不確定度的B類評定進行評定,也用標準偏差表征。
【解釋】(1)  VIM-3的定義刪除了“與測量結果相聯系的參數”這一限定,更加合理。在不確定度評定過程中的不確定度分量,諸如由所用的測量儀器或測量系統引起的測量不確定度的分量、由A類評定給出的重復性引起的不確定度分量、引用的有證標準物質或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的不確定度分量等等,并不一定作為測量結果發布。
      VIM-3的定義中,將“合理地”修改為“根據所用到的信息”。
定義【注1】保留了VIM-2的說明,即測量不確定度包括由系統影響引起的分量,例如與修正量和測量標準所賦量值有關的分量以及定義的不確定度。有時對估計的系統影響未作修正,而是當作不確定度分量處理。
【解釋】(2)  定義【注2】保留了VIM-2的說明。在不確定度評定中,不確定度分量的評定是對“稱為標準測量不確定度的標準偏差”的評定。不確定度以標準偏差作為其尺度,可以用一倍標準偏差表示(標準不確定度)也可以用其倍數表示(擴展不確定度)。
        VIM-3將“置信的水平(level of confidence)”修改為“包含概率(coverage probability)”,兩者的概念是一樣的。
【解釋】(3)  定義【注3】保留了VIM-2的說明, 但對評定方法的說明更為具體。
     新老定義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新定義刪除了“與測量結果相聯系的參數”這一限定之后,增加補充了“定義的不確定度(definitional uncertainty)”、 “目標測量不確定度(target measurement uncertainty)”和“儀器的測量不確定度(instrumental measurement uncertainty)”等術語。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23 15:53
量子力學應為周世勛先生課本
作者: njlyx    時間: 2015-1-23 16:52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23 16:55 編輯
王夔 發表于 2015-1-23 15:51
根據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賦予被測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負的參數。

【注1】 測量不確定度包括由系統影響引起的分 ...


根據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賦予被測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負的參數。

對于如此朦朧不堪的“主定義”....縱有再多的“注解”,也難免是一罐漿糊!... ......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5-1-23 18:13
njlyx 發表于 2015-1-23 16:52
【根據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賦予被測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負的參數。】

對于如此朦朧不堪的“主定 ...

       不確定度主定義之“被測量量值分散性”是不確定度理論的先天的殘疾。“分散性”是個問題,但對測量來說,通常是第二位的問題。測量的第一問題、核心問題是“偏離性”。誤差理論講偏離性(系統誤差)也講分散性(隨機誤差),誤差理論對常量測量來說,是完備的。客觀要求是解決誤差理論不能處理的隨機變量的測量問題。不確定度理論的登臺,對常量測量,一味強調“分散性”,而忽略最重要的“偏離性”,大方向錯了。本來目的是取代誤差理論,可惜,強調分散性的結果,是不能處理誤差理論能夠處理的大量問題,用大力氣推行,也只能擺擺樣子而已,沒法實用。而對隨機變量的測量,不確定度理論的一個“除以根號”,就要了命。因為分散性必須用單值的西格瑪來表征。有人企圖用兩個N來掩蓋錯誤;其實恰巧翻了180度。本該實驗從嚴,應用可寬;而兩個N的狡辯,恰恰是準備要求低,而實戰要求高,是隱患!實測要求高水平(不除以根號N的西格瑪),你的設備規格卻是低水平(除以根號N的西格瑪),誤事!隱患!罪過!

補充內容 (2015-1-23 21:10):
應為:“除以根號N”
作者: njlyx    時間: 2015-1-23 22:13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23 22:25 編輯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23 18:13
不確定度主定義之“被測量量值分散性”是不確定度理論的先天的殘疾。“分散性”是個問題,但對測 ...


現在的這個“測量不確定度”真是個不倫不類的東西...

被測量值自身的“隨機”散布與“測量技術”的關聯微乎其微! 弄現在這么個糊涂醬的“測量不確定度”把產品設計、生產者與測試、檢驗者的責任攪成一鍋粥!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4 00:10
  史老師關于“不確定度主定義之‘被測量量值分散性’是不確定度理論的先天的殘疾”論斷,仔細想一想還是有道理的。在常規測量中,環境條件控制足夠苛刻的前提下,一個被測量其真值是唯一的,何來真值的“分散性”?只是因為誤差理論說誤差不可消滅只能無限地削弱,因此通過測量無法得到符合定義的真值(基準的約定除外),人們所能做到的只能通過測量過程的信息估計出被測量真值存在區間的寬度,并取半寬定義為測量不確定度。這個估計的被測量真值存在區間半寬僅僅是個“半寬度”,甚至連真值存在的區間都不是。不確定度的主定義應該直接強調被測量真值存在區間的半寬,不是測量結果或測量誤差存在區間的半寬,強調用這個半寬的作用是什么,因此舊版定義所說的“與測量結果相聯系的參數”和注中的表征“測量結果的可疑度”都是比較好理解,比較容易與“誤差”和“誤差范圍”加以區分的。“與測量結果相聯系的參數”應該進一步明確就是用估計的這個半寬作為“評判測量結果可疑度的參數”。我的建議是,定義修改為:不確定度是憑測量過程有用信息評估出的被測量真值存在區間半寬,是用于評判測量和測量結果可疑度的參數。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4 00:42
  關于“分散性”問題,不應該是被測量真值所具有的特性。但在評估測量不確定度時,因為估計的對象是半寬,分散性就是用半寬表示,因此可以用分析“分散性”的方法分析不確定度。這屬于評估方法的問題,不應該寫進不確定度的定義中。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29 15:16
規矩灣錦苑老師的不確定度定義:“是憑測量過程有用信息評估出的被測量真值存在區間半寬,是用于評判測量和測量結果可疑度的參數。”耐人玩味。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1-29 15:19
“...,是用于評判測量和測量結果質量的參數。”  如何?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5-1-29 17:24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29 18:09 編輯
王夔 發表于 2015-1-29 15:19
“...,是用于評判測量和測量結果質量的參數。”  如何?


        空泛。
       定義要有具體內容。
       對定義的邏輯要求是表明概念的內涵、外延。
-
       去年,我有專文論不確定度的定義。根據現實情況,我概括出的不確定度的定義是:

         不確定度是由測量儀器誤差與被測量的變化共同構成的測得值對期望值的偏離程度        
-
-
附錄  史錦順關于不確定度定義的論述(載《誤差PK不確定度六十篇集》p105)
-
                                       不確定度的定義
-
       前文指出,不確定度論的誕生,有其哲學背景,這個哲學背景就是“真值不可知、誤差不能求”的不可知論。其實,這是個測量佯謬。人們根據實際需要而選用準確度夠格的測量儀器,儀器必須是經過計量的;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是已知的。一個測量者,用一臺合格的測量儀器進行測量,在得到測得值的同時,已知測得值的誤差范圍不大于所用儀器的誤差范圍的指標值,因此,測量者不必按誤差的定義進行測得值減真值的操作,就知道測量的誤差范圍(用測量儀器誤差范圍的指標值當做測量的誤差范圍是冗余代換。這樣做,簡明、方便又保險)。測得值加減誤差范圍是測量結果。得到測量結果,就達到了測量的目的。注意,選用測量儀器時,已經知道測量的誤差范圍的上界。明白這一點,測量佯謬就已破解。
       測量結果是測得值M加減誤差范圍        R。測得值M是被測量量值(真值)L的最佳表征值,R是測量的誤差范圍。測量結果的意義是:表征被測量實際值的是測得值M;被測量的實際值L可能比M大些,但不會大于M+R;被測量L可能比M小些,但不會小于M-R。表達成公式為:
                   M-R ≤ L ≤ M+R                                                                      (1)         
       公式(1)簡記為
                   L = M ± R                                                                               (2)
       公式(1)與公式(2),表達的是基礎測量(常量測量與慢變化量測量)的情況,這簡要地表達了誤差理論的基本原理。
-
       GUM講解不確定度,給出的公式為
                   y-U ≤ Y ≤ y+U                                                                        (3)
                   Y = y±U                                                                                 (4)
      經過上文的推導可知,Y是被測量的期望值,y是測得值,U是擴展不確定度。
公式(3)、公式(4)是GUM給出的不確定度理論的基本公式,是不確定度理論的基礎。同誤差理論的基本公式(1)、公式(2)進行比較,不難理解不確定度到底是什么。
-
(一)不確定度定義剖析        
       定義是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分析不確定度理論,不能不考究不確定度的定義。可惜,不確定度的定義,混亂而多變,我們一個個分析。
(1)真值所處的量值范圍       
       表征被測量的真值所處的量值范圍的評定。(VIM1 于渤、 楊孝仁、劉智敏譯本。)
       【史評】
       這是關于不確定度的初期的定義。這個定義大約等同于誤差范圍。此定義沒涵蓋被測量本身的變化,顯然不全面,不符合GUM的Xi既可能是物理量,也可能是隨機變量的規定。
-
(2)不確定度是西格瑪除以根號N      
       GUM 引出不確定度概念時,說西格瑪除以根號N稱不確定度。(葉書p42)
      【史評】
       這個定義的視角太狹小。測量常量時,許多儀器的示值是個不變的值。西格瑪除以根號N為零,不好說不確定度是零。 更重要的是這個定義忽略偏離性。顯然不當。
       在基礎測量(常量測量)中,西格瑪可以除以根號N;而在統計測量中,西格瑪是被測量的特性,不能除以根號N。
       這個定義對基礎測量、對統計測量,都不對。
-
(3)不確定度是可信性           
       GUM 說:“不確定度”這個詞意指可疑的程度,廣義而言,“測量不確定度”意指對測量結果的正確性的可疑程度。(GUM 2.2.1,葉書p35.)
      【史評】
       GUM 稱不確定度指可疑的程度,或可信度,實際給出的是類似基礎測量(常量測量)的誤差范圍,或統計測量(變量測量)的量值變化范圍。可信度要能表達成1-α的形式,不確定度并不能。
       美國的銫原子標準NIST-F1(1999-2001)的不確定度為2 x 10^-15。這能說其不可信度是0.000000000000002,或說它的可信度是0.999999999999998嗎?所以,說不確定度是可疑的程度,或說是可信度或不可信度,是不靠譜的。
       不確定度論通常取2σ,正態分布時,包含概率是95.45%,可信度是95.45%。。
誤差理論通常取3σ,正態分布時,包含概率是99.73%,可信度是99.73%。
       包含概率是可信度,不確定度不是可信度。
-
(4)不確定度是分散性
       國際標準文件GUM和VIM給出的不確定度的定義為:
       A 表征合理地賦予被測量之值的分散性,與測量結果相聯系的參數(GUM1995版、GUM2008版;VIM 1993版3.9)
       B 根據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賦予被測量量值分散性的參數(VIM 2004版2.11)
       C 根據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賦予被測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負參數(VIM 2008 版2.26,VIM 2012版2.26)。
      【史評】
       不確定度的上述A、B、C三個定義,要害是只講分散性,不講偏離性。
分散性是測量的一個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測得值對真值的偏離性。不確定度論只談分散性,而不顧偏離性,是只顧小頭,而忘了大頭。
       由上面A、B、C三條定義可知,“分散性”是不確定度的核心。
       分散的意思是分開、散開,不集中。分散是聚集的反義詞。測量時,顯示值或讀數值,各不相同或部分不同,就是分散性。
       分散性分兩種,性質不同,處理方法也必須不同。
       第一種分散性是儀器的隨機誤差。由此引入的測得值變化性(分散性),算出的西格瑪要除以根號N,因為這是認識問題,認識是可以通過取平均值的方法改進的,除以根號N,提高了精密性。
       第二種分散性是被測量本身的變化。
       現代測量,出現大量變量測量的情況。在時頻界,頻率測量的絕大多數場合是變量測量。對待這種情況,必須先選用儀器,就是儀器的誤差必須遠遠小于被測量的變化,一般要小到十分之一以下(單測穩定度,可以是小于三分之一),測得值的變化,即測得值的分散性,由被測量的變化引起,該算在被測量的賬上。因為分散性是被測量引入的,用貝塞爾公式算出的西格瑪,即單值的西格瑪,是被測量值的特有性質,不準除以根號N.著名的阿侖方差,就不除以根號N.
       不確定度論不懂得分散性有兩種,見到測得值有分散性就代入貝塞爾公式算西格瑪,算了西格瑪就除以根號N(GUM規定,西格瑪除以根號N,才叫不確定度),這是不分青紅皂白地亂算。
       不分兩類分散性的不確定度論,在一般測量或一般精密測量中,在通常的計量工作中,是行不通的。
-
(5)不確定度與誤差范圍不同說            
       GUM 說:“測量結果(修正后)即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度,仍可能非常接近被測量的值(即誤差可忽略)。因此,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不應該與剩余的未知誤差相混淆。”(GUM 3,3,1,葉書p38.)
       GUM 說:“即使評定的不確定度很小,仍然不能保證測量結果的誤差很小;在確定修正值或評定不確定度時,由于認識不足而有可能忽略系統影響,因此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不一定可表明測量結果接近被測量值的程度。”(GUM D5.1,葉書p69.)
      【史評】
       那些至今還認為不確定度管用的人,該仔細體會一下上面這兩段話。人們表達測得值的質量,就是要表達測得值與被測量的實際值(真值)的接近程度,既然不確定度與此無關,還要它干什么?
-
(6)不確定度與誤差范圍相同說           
       1 劉智敏先生:“測量結果的質量如何,要用不確定度來說明。不確定度愈小,測量結果對真值愈靠近,其適用價值愈高;不確定度愈大,測量結果對真值愈遠離,其質量愈低,其質量愈低。”(劉智敏著《不確定度原理》序言。劉先生是國際不確定度工作組中國成員。)
       2 美國著名教科書:“通常可以估計一個誤差的可能界限,該界限稱為不確定度。”(機械量測量 第五版 美Thomas G.Beckwith 等著)
       3 美國的著名測量儀器公司安捷倫與福祿克,都聲稱:不確定度就是準確滴,就是誤差范圍。
       【史評】
       這些主張是:不確定度與誤差范圍含義一致。都忽略了量值本身的變化。如果僅僅處理測量儀器的性能指標問題,這樣理解本無大錯;但不符合 “涵蓋隨機變量”這條不確定度論的本意。
-
(7)不確定度與誤差并行說       
       不確定度的B類評定,要用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這是承認誤差理論存在的必要。不確定度理論與誤差理論必須并行。
      【史評】
       并行說不能區分對象和手段,經常造成混淆。例如不確定度評定包含A類評定,評定檢定裝置的檢定能力時,檢定能力考核將包含被檢儀器的變動量。由此而判斷檢定能力,是不合理的。葉德培先生錄像講課中,指出過這一點。
       至于不確定度與誤差各行使一種功能的說法,是囿于“不確定度講可信性”而產生的一種幻覺。原子頻標,要么給出準確度,要么給出不確定度,世界上沒有一臺原子頻標是同時給出準確度和不確定度這兩個指標的。任何測量儀器也不可能同時標出準確度和不確定度;任何一個測量結果,也不可能既給出不確定度,又給出準確度。所以,不確定度與準確度各行其職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
(8)不確定度是包含真值區間的半寬      
       VIM3的2008版與2012版,都說不確定度是區間半寬,該區間包含真值。
       這個說法是對VIM1 的回歸,承認真值的存在和可認識性,是必要的。但尚未說明,這個區間是誤差區間與被測量變化區間共同構成的綜合區間。
-
(二)史錦順認為:不確定度是測量誤差與量值變化的綜合         
       基于對GUM給出的不確定度區間公式的推導、解讀,基于對不確定度評定規則、評定樣板的理解,史錦順給出的不確定度定義為:
       不確定度是由測量儀器誤差與被測量的變化共同構成的測得值對期望值的偏離程度。        
       不確定度區間是測量儀器誤差區間與被測量變化區間共同構成的綜合區間。
                   y-U ≤ Y ≤ y+U                                                                     (3)
                   U = R(變) + R                                                                     (5)   
       R是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R(變)是被測量本身的變化范圍。
       【史評】
       這種綜合的表達,對物理常數測量可以。
       1974年出版的《科學技術的測量基礎和常數》([美]F.D.羅西里著)在給出物理常數的數據時,用的是“不確定度”一詞,書中說明用的是精密度、準確度,是標準偏差。我理解此處“不確定度”該是測量的誤差范圍與物理常數變化范圍的綜合值。
       不確定度的這種綜合表達,在通常的測量中,特別是計量中,不能用。計量與通常的測量都要求分清對象和手段,不能把手段的問題與對象的問題搞混淆,否則就形成混沌賬。
       對不確定度論的混沌賬,要揭示,要清理

-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9 20:42
王夔 發表于 2015-1-29 15:19
“...,是用于評判測量和測量結果質量的參數。”  如何?

  “測量誤差”和“測量不確定度都”都是“用于評判測量和測量結果質量的參數” ,因此你如果定義不確定度:“是憑測量過程有用信息評估出的被測量真值存在區間半寬,是用于評判測量和測量結果質量的參數。”并無錯誤。但畢竟測量不確定度不同于測量誤差,它們所評判測量和測量結果的質量參數并不相同,在定義中還應該加以區分。
  “測量誤差”是“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真值之差”,是偏離被測量真值的程度,這就非常明確是定量評判測量和測量結果“準確性”的參數,這個概念已經被大家共同接受。被測量真值客觀存在著,測量結果需要實施測量才能獲得,只要測量,測量結果也是客觀存在,因此兩者之差的測量誤差同樣是一種客觀存在。
  “不確定度”是“憑測量過程有用信息評估出的被測量真值存在區間半寬”,作為半寬只是區間寬度大小的一種描述,與區間的位置在哪里并無關系,區間在任何位置都可能是這個半寬度,因此不確定度并不決定測量和測量結果的準確度。不確定度完全是憑測量過程有用信息估計,并不需要真正的實施測量,常常是在完成測量過程設計進行測量過程的有效性確認時進行評估,因此它是主觀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估計,在信息相同、估計的方法相同的情況下,大家的估計是八九不離十的,而不是絕對“準確的”。人們就是用這個估計得八九不離十的并非“準確”的“半寬度”來評判測量和測量結果的另一個質量參數“可信性”(又稱可靠性或可疑度)。所以我在建議的定義中增加了“可疑度”或可靠性、可信性等用詞。
作者: njlyx    時間: 2015-1-29 21:31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29 21:34 編輯

    某人所稱的位置飄忽不定的、“被測量真值存在區間半寬”的所謂“測量不確定度”,在現行‘定義’的“不確定度”中是有影子的——反映被測量自身(真值)隨機變化的“不確定度”分量【它與“測量”工作的品質其實沒有一分錢的關系!】,只是被他搗成漿糊一桶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30 00:30
  當人們講“寬度”時,的確與位置無關,同樣的寬度可以在任何位置存在。測量不確定度僅僅是個半寬,與測量結果的大小無關,純屬用測量過程的有用信息估計出來的,因此不能用它評判測量和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評判準確性的責任是誤差理論。同樣誤差理論不能用來評判可信性,只能用來評判準確性。如果要說不能評判測量和測量結果準確性的不確定度沒有用了,那么不能評判測量和測量結果可信性的誤差理論也同樣是沒有用了。其實它們各有各的定義,各有各的來歷,各有各的特性,各有各的用途。它們不是依己之長攻擊對方之短的對手,而是依己之長補充對方之短的同胞姐妹。把它們混為一談,特別是用“甲就是乙”這樣的語句相連,才是真正的“搗成漿糊一桶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30 01:19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29 17:24
空泛。
       定義要有具體內容。
       對定義的邏輯要求是表明概念的內涵、外延。

  史老師認認真真地剖析了不確定度定義的八個方面,我對不確定度定義與史老師有所不同。
  1.不確定度是表征被測量的真值所處的量值范圍的評定,這個初始的定義的確定義不夠完整,任何一個新生事物剛剛誕生都有這個過程,不足為怪。
  2.GUM 引出不確定度概念時,說西格瑪除以根號N稱不確定度,請注意N不是重復試驗次數,而是以平均值獲得測量結果的測量次數,無論重復試驗次數多大,實際測量次數為1時,那個N就是1,“說西格瑪除以根號N”,其實就是西格瑪。
  3.GUM 說:“不確定度”這個詞意指可疑的程度,廣義而言,“測量不確定度”意指對測量結果的正確性的可疑程度。這個說法點明了與“誤差”和“誤差范圍”用途的本質區別,這不是不確定度的完整定義,是對于定義的補充說明,因此放在了定義的“注”中。
  4.關于“不確定度是分散性”的問題看法并不全面,不確定度是估計出來的被測量真值存在區間半寬,被測量真值是符合被測量定義的值,定義固定不變,真值就是客觀存在著的固定不變的值,因此真值沒有分散性。只是誤差理論的結論說因為誤差只能無限減小而不能消滅,因此靠測量獲得真值是不可能的,只能無限趨近于真值,因此人們只能憑信息估計真值存在區間的寬度(半寬),這個寬度可以用“分散性”估計理論和方法來估計。
  5.不確定度與誤差范圍不同說,這是實實在在的本質上的東西,說到了點子上。如果相同就是您所說的“純屬多余”、“純屬添亂”,應該消滅不確定度了。而事實上不確定度的定義的的確確與誤差和誤差范圍的含義大相徑庭。
  6.“不確定度與誤差范圍相同說”肯定是錯誤的,混淆了兩個本質不同的名詞術語,“誤差的可能界限”不是“不確定度”,把它們生拉硬扯畫等號就好比把狗與貓畫等號,盡管都用來量化評判測量和測量結果的質量,但它們的性質完全不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參數。
  7.不確定度評定完全依據可靠的測量過程信息,其中包括依據獲得測量結果的方法正確書寫的測量模型,被測對象的某個特性(非被測特性)是否給被測的特性帶來影響,在測量模型中會有所反應,有反應的必給被測參數引入不確定度分量,不給被測參數產生影響的特性分析其給測量結果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才是違反常規的。
  8.VIM3的2008版與2012版,都說不確定度是區間半寬,該區間包含真值,這是GUM給不確定度定義的一貫說法,從未改動過。GUM從來都承認真值的存在和可認識性,承認誤差理論所說的真值客觀存在而不能測得,只能用較高準確度的測量結果約定為較低準確度的測量結果的真值,由此設計出各種量值的“量值傳遞系統”,如果人們可以直接得到真值,何必一級一級找“標準值”(約定真值),何必搞出個量值傳遞系統或量值溯源系統?
作者: 走走看看    時間: 2015-1-30 08: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2-2 16:57
" 由測量儀器誤差與被測量的變化共同構成的測得值對期望值的偏離程度。 "     貌似系統誤差的定義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5-2-2 18:49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2-2 18:53 編輯
王夔 發表于 2015-2-2 16:57
" 由測量儀器誤差與被測量的變化共同構成的測得值對期望值的偏離程度。 "     貌似系統誤差的定義   ...


-
         我要說明一下。別人給不確定度下定義,主要是為了完善它;我給不確定度下定義,卻是為了揭露不確定度的本質,進而抨擊它,以致達到最終廢棄它。
       我認為,不確定度論,毫無道理,害人誤事,必須廢除。在正確與謬誤之間,沒有調和的可能。懼怕八個國際學術的權威,不敢說真話,不是學術討論的正確態度。哪個物理學家會贊成不確定度論?我看沒有。連一個技校畢業的檢定員都能看出不確定度論不過是蒙騙領導,是擺擺樣子,何況研究人員?
       中國宣傳不確定度論的第一人(首先出書、《JJF1001》《JJF1059》兩大文件的第一起草人)葉德培先生說:“把被檢儀器的性能算在檢定裝置上,是錯誤的”。葉先生說得對,我曾評價為“鏗鏘質疑,振聾發聵”。葉先生這一句,否定了整個計量界多一半的不確定度評定。推行不確定度二十年了,真正用的場所,主要是計量標準的考核,而又幾乎全錯。事情就是這么簡單,不確定度,不用則已,用則必錯。不確定度,不值得完善,也沒法完善。
-
       先生說“由測量儀器誤差與被測量的變化共同構成的測得值對期望值的偏離程度”。貌似系統誤差的定義。這是完全不符合原意的解讀。本質沒有共同之處,“貌”更不似。
       我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不確定度的評定,不區分常量測量與變量測量。把誤差問題(測得值對真值的偏離)與被測量本身的隨機變化混合在一起,必然是一筆混沌賬。
       在特殊的測量場合,如物理常數測量,由于測量儀器誤差與物理常量的變化(個別情況)都極小,二者綜合在一起表達,是可以的。
       對通常的測量與計量,必須分清是對象問題還是手段問題;絕不能混淆。由于頻率測量計量的水平高,層次多,每次測量或計量,必須分清手段和對象,絕不能混淆。中國頻率界以國家計量院馬鳳鳴為首,堅決抵制不確定度論,正是實際工作的需要。這也是美國NIST時間頻率部用不準確度而不用不確定度的根本原因。只要測量計量工作者的水平與儀器水平足夠高,就會揭穿不確定度的混淆的本質。本人給不確定度下的定義,就是揭示其混淆的本質。
-

作者: njlyx    時間: 2015-2-2 19:21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2-2 19:32 編輯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2-2 18:49
-
         我要說明一下。別人給不確定度下定義,主要是為了完善它;我給不確定度下定義,卻是為了揭露 ...


把誤差問題(測得值對真值的偏離)與被測量本身的隨機變化混合在一起,必然是一筆混沌賬。
  在特殊的測量場合,如物理常數測量,由于測量儀器誤差與物理常量的變化(個別情況)都極小,二者綜合在一起表達,是可以的。
  對通常的測量與計量,必須分清是對象問題還是手段問題;絕不能混淆
。】 <--------   十分贊同

囊括在一起的,可稱為“量值不確定度”。作為計測工作者,只有對測試計量所用的各級“標準量”才有必要評估這“‘混合的’不確定度”;而對于一般量的測量,理應、也只能把與“測量誤差”相關的那個“不確定度”弄明白。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2-2 23:38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2-2 18:49
-
         我要說明一下。別人給不確定度下定義,主要是為了完善它;我給不確定度下定義,卻是為了揭露 ...

  葉德培先生說:“把被檢儀器的性能算在檢定裝置上,是錯誤的”。這句話當然是正確的,說得也是明明白白的。被檢儀器的性能是被檢儀器所固有的,檢定裝置的性能是檢定裝置所固有的,兩個“性能”各自歸屬各自的“主”,不能張冠李戴。但這與不確定度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和不確定度沒什么關系,這和懼不懼怕多少個國際組織也沒有關系,不能拿這個依據來否定不確定度。
  如果硬要說葉德培先生的上面那句話與不確定度有關系,被檢儀器性能檢定結果的不確定度其中一個分量來自于檢定裝置的性能(一般來說來自于檢定裝置的示值允差)的影響。將62樓王夔先生這句話的定語拿掉,剩下來的是“測得值對期望值的偏離程度”,而測得值對期望值的偏離程度的確就是已知系統誤差,不必增加“貌似”這樣的模棱兩可的詞,而應該說“就是”這樣的肯定用詞。
  不確定度嚴格區分了誤差(測得值對真值的偏離)與被測量本身的隨機變化,同時嚴格區分了誤差、誤差范圍與不確定度,只是有的人錯誤地解讀為“不確定度就是誤差范圍”,不能拿一些業內人士的錯誤解讀硬栽贓給不確定度的真實含義來批駁。我不反對對不確定度的批判,但我覺得史老師要評判不確定度應該根據不確定度的原始定義,即GUM、VIM或JJF1001給出的定義來批判,不能自己下個并不是不確定度給定定義的定義來批判。偏離了原定義的定義本來就不是真正的不確定度,例如定義為“不確定度就是誤差范圍”,當然怎么批判都有理,但批判的對象卻不是不確定度的規定定義,批判的結論與不確定度無關。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5-19 10:27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評定中相關系數的實例分析
JJF1059.1-2012《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與JJF 1059-1999版相比,主要修訂內容之一就是“合成標準不確定度評定中增加了各輸入量間相關時協方差和相關系數的估計方法,以便規范處理相關的問題”。
當輸入量Xi明顯相關時,其合成標準不確定度uc(y)必須考慮協方差項,且需預先求得相關系數后,才能計算合成標準不確定度。本文針對合成標準不確定度評定中相關系數的計算進行實例分析,對相關系數的計算有一定的適用性。
一、不確定度傳播律和相關系數性質
當被測量Y由N個其它量X1,X2,…,XN通過測量函數f確定時,被測量的估計值y為:   
被測量的估計值y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uc(y)按下式計算:   
          (1)
上式稱為不確定度傳播律,式中: r(xi, xj) u(xi) u(xj)= u(xi, xj) 是輸入量xi與xj的協方差,r(xi, xj)為輸入量xi與xj之間的相關系數。
相關系數是兩個變量之間相互依賴性的度量,它等于兩個變量間的協方差除以各自方差之積的正平方根,用符號?(x, y)表示
        (2)
定義的相關系數是在無限多次測量條件下的理想概念。有限次測量時相關系數的估計值用r(x,y)表示,
                (3)
相關系數性質:
1)相關系數r(x ,y)= r(y ,x)∈[-1,1];
2)當r >0時,表示兩變量正相關,當r<0時,表示兩變量為負相關;當|r|=1時,表示兩變量為完全線性相關,當r=1時,稱為完全正相關(正強相關),而當r =-1時,稱為完全負相關(負強相關);當r =0時,表示兩變量間無線性相關關系。
二、相關系數的計算
相關系數一般可以通過實驗測量的方法或理論經驗的分析得到。即一是用同時觀測兩個量的方法確定相關系數估計值;二是當兩個量或以上均因與同一個量有關而相關時,依據相關系數定義公式,計算相關系數的估計值。
1.根據對x和y兩個量同時測量的n組測量數據,相關系數的估計值按公式(4)計算:
                             (4)
   式中,s(x),s(y)---為X和Y的實驗標準偏差。
公式(4)還可以表示為:
       (5)
示例1:用同一鋼卷尺測量某矩形的面積,對矩形的長( )和寬(d ) 各測量10次,其測量列如表1 所示。
表1  矩形長和寬的測量數據

        40.1        40.2        40.0        40.1        40.1        40.0        40.1        40.1        40.2        40.1         =40.10

        20.0        20.2        20.0        20.1        20.1        20.0        20.0        20.1        20.1        20.1         =20.07


矩形面積的數學模型: ,因為對長和寬采用了同一測量儀器,則它們的估計值會出現相關,根據表1有  和d 算術平均值的標準不確定度為:


=0.03
  
  
所以相關系數   
面積S= ? =804.81mm2
則考慮相關系數 r 得:
當不考慮相關系數r時,
從以上兩式的結果可以看出考慮相關系數與不考慮相關系數存在明顯的區別,不考慮相關系數時,明顯使評定的不確定度偏小。
2.當兩個量均因與同一個量有關而相關時,計算相關系數的估計值。假如在得到兩個輸入量的估計值xi和xj時,是使用了同一個測量標準、測量儀器或參考數據或采用了相同的具有相當大不確定度的測量方法,則xi和xj兩個量均因與同一個量有關而相關。
示例2:2014年度一級注冊計量師考試《測量數據處理及計量專業實務》科目中的單項選擇題第26題為“用1k?的標準電阻Rs校準標稱值均為1k?的兩個電阻器,校準值 , .已知標準電阻Rs的標準不確定度為 ,若   ,假設 、 、R1 互不相關,則R1與R2的相關系數為(      )。
A.1.0     B.0.75      C.0.5      D.0.25     ”
[解] 1)每個電阻Ri校準時與標準電阻Rs比較得到比值?i,校準值為:
               Ri =?iRs
2) 根據不確定度傳播定律,每個Ri的標準不確定度:
          u(Ri) =  
式中的u(?i)對每一個校準值近似相等,且?i≈1,由比較儀的不確定度為u(?i)=  , 則:
            u(Ri) =  
3) 任意兩個電阻校準值的相關系數:
           ;
Ri、Rj之間協方差的估計值:
u(Ri,Rj)=
由于?i ≈?j=? ≈1,協方差u(Ri,Rj) = u2(RS)
Ri、Rj之間相關系數:
=
       =
   由題意知, ;  代入上式,得
             =r(Ri,Rj)=0.5
   本題正確選項為:         C.0.5
   分析可知, ;  ;   =0.5
   如果   ;   ≈0.990
   如果   ;   ≈1.000
   因此當     和  
一般來說,在與校準值比較時,如本示例,已校項的估計值間是相關的,其相關的程度取決于校準過程(比對過程)引入的不確定度與參考標準的不確定度之比。僅當與參考標準的不確定度相比,校準過程(比對過程)的不確定度可以忽略不計時,相關系數等于+1,并且每個校準項的不確定度與其參考標準的不確定度相同。
   示例3:在示例2的條件中,若將R1和R2串聯成Rref =R1 +R2 =2k?的電阻,試確定串聯后的Rref =2k?電阻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uc(Rref)為多少?
[解法一]1)每個電阻Ri校準時與標準電阻Rs比較得到比值?i,校準值為:
               Ri =?iRs
2) 根據不確定度傳播定律,每個Ri的標準不確定度:
          u(Ri) =  
式中的u(?i)對每一個校準值近似相等,且?i≈1,由比較儀的不確定度為u(?i)=  , 則:
            u(Ri) =  
                = ?
= ×0.1?
  即:u(R1)=u(R2)=  ×0.1?
3)根據示例2的計算結果,R1 、R2兩個電阻校準值的相關系數:r(R1,R2)=0.5
4)串聯電阻Rref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
       根據Rref的測量模型: Rref= R1 +R2
       Rref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為:   
       uc(Rref)=
             = ?
             = ?≈0.25?
     [解法二]由于輸出量  Rref= R1 +R2
輸入量Ri的不確定度由兩個分量構成,其一來自標準電阻u(Rs)=0.1?,作為uc(Rref)的分量,其靈敏系數ci均為+1;其二來自校準(比對)過程,已知為Rsu( )=1×103×1×10-4?=0.1?,靈敏系數也ci均為+1。
可以認為Rref一共有4個標準不確定度分量,其中2個為標準器Rs引入的分量均為0.1?,它們之間為強相關,可設定r=+1,這2個0.1?取代數和合成為:0.1?+0.1?=0.2?;另2個為校準過程(比對過程)引入的分量Rsu( )=1×103×1×10-4?=0.1?,主要是隨機效應引起,可以設定彼此獨立,r=0,而按方和根合成為: ×0.1?;來源于Rs與來源于校準過程彼此不相關,因而
uc(Rref)=  ?= ?≈0.25?
解法二的特點是把相關和不相關的不確定度分量分別合成后再合成。這樣的分組合成方法,在JJF1059.1-2012的引言中就已明確:“測量不確定度能從對測量結果有影響的不確定度分量導出,且與這些分量怎樣分組無關,也與這些分量如何進一步分解為下一級分量無關”。
從上述各例分析可以看出,處理合成標準不確定度評定中的相關問題時,不應忽視協方差項的影響,對協方差項中的相關系數的性質及計算等問題的正確處理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 王夔    時間: 2015-5-19 10:29
《中國計量》2015第04期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評定中相關系數的實例分析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99热亚洲色精品国产88| 国产CHINESE男男GAYGAY网站| 最近中文字幕视频高清| 91精品久久久|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亚洲欧美激情在线电影| 色聚网久久综合|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αv|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不卡|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专区| 高清不卡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精品| 国产免费牲交视频|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播放| 花季传媒app下载免费观看大全|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动态图| 耻辱の女潜入搜查官正在播放|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免费在线观看a|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日韩激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韩国高清在线观看| 丁香花高清在线观看完整版|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站| 欧美国产日韩a在线观看| 韩国福利一区二区美女视频 | 一级**毛片毛片毛片毛片在线看| 人妻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 国模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rewrewrwww63625a|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北岛玲| 国产愉拍精品视频手机| 忘忧草www日本| 欧美www网站| 秋霞免费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