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標題: 發現 JJG 117-2013《平板檢定規程》中的印刷錯誤 [打印本頁]

作者: 敲敲打打    時間: 2014-12-23 21:44
標題: 發現 JJG 117-2013《平板檢定規程》中的印刷錯誤
在JJG 117-2013《 平板檢定規程》的附錄C中計算表格中發現兩個印刷錯誤。δn 應該是印刷錯了吧。如圖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23 23:29
為什么您認為附錄C中計算表格中的δn印刷錯誤,請詳細說明您認為錯誤的原因、、
作者: 敲敲打打    時間: 2014-12-23 23:43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23 23:29
為什么您認為附錄C中計算表格中的δn印刷錯誤,請詳細說明您認為錯誤的原因、、 ...

需要看規程更好理解,最簡單的看看圖中公式Ci=i /n(δn-δ0)就知道,第一張圖中δn=0,δ0=-3.6。Ci結果都為0.實際δn結合整個計算過程(看規程)應該是δn=-3.6才對。第二張圖同理。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4-12-24 16:36
這兩個地方的δn是寫錯了,對于e1a5截面,理想平面(評定基準)是平行于它的,因此e1、a5兩端點值是一樣的,均為-3.6。對于a1a5截面,a5由C.2可以看出是-3.6,因此δn為-3.6。
對于規程附錄C,還有一個疏漏。原規程JJG 117-2005規定,0級平板用分度值0.005mm/m的電子水平儀檢定,因此原規程的附錄A電子水平儀的分度值為0.005mm/m,而現行規程JJG 117-2013取消了以前的00級,規定0級平板用分度值0.001mm/m的電子水平儀檢定,因此附錄C把原規程附錄A搬過來時,把電子水平儀的分度值由0.005mm/m變為了0.001mm/m,但是在后面的計算當中,由于是把原規程計算示例搬過來的,仍然按照分度值0.005mm/m計算。

作者: qiangshou2015    時間: 2014-12-24 19:57
學習一下,看來規程還是要好好看看啊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4-12-24 21:57
         先不要急于下結論是“印刷錯誤”,那樣有可能印刷工人會冤枉的。根據本人了解到的情況,應該是審定稿(印刷稿)的錯誤,責任在規程的執筆人(包括審核組長),而不是印刷者的責任。
         建議大家對JJG117-1978、1991、2005以及2013四個版本都認真看一下,這四個版本的所謂表格計算法(均源自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JJG117-1978是與眾不同的科學計算,具有自校功能,且被測截面的方向與后面三個版本均不同(自下向上、自左至右)。而后面三個版本的所謂表格計算法基本是一樣的(均源自“和之半”的理念)。但2013版本錯誤實在太多了,比如講把被測截面任一點(i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計算公式去掉(δi=Δi+δo+Ci),包括公式中δo、δn的技術注解也去掉,這就造成了規程附錄C中的8個表格各自最后一列給出的計算公式全部錯誤,再有像表C.2中的d4點,Δi為數字-2,換算為線值后怎么就會成為+1.8?這(+1.8)+(-3.6)(δo),怎么就會成為最后一列的-5.4?所以,這些錯誤絕不是用復制、粘貼就能推脫掉責任的。(大家可以看一下1991、2005兩個版本,表A.2中,Δi為數字-2,換算為線值后為-1.8,故(-1.8)+(-3.6)(δo)=-5.4肯定正確無誤)。
        4樓量友提及的規程錯誤,應屬無法勘誤的嚴重錯誤,這樣的法規性技術文件讓大家如何來實施呢?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25 01:21
  錯沒錯要仔細讀規程,搞清楚各個符號的含義,然后驗算一下就清清楚楚了。我非常贊成樓主提出懷疑的思考,提供給大家討論,但反對不加思考就一口咬定檢定規程錯了,而且咬定錯誤實在太多了。更反對動不動就追究審定稿(印刷稿)的錯誤,規程執筆人的錯誤,審核組長的錯誤。我多次說過我們就技術談技術,在討論中提高計量技術水平,切忌不要討論和追究誰的責任。
  檢定規程的案例計算表格實際上的確如樓主所說δ0或δn的值有錯誤,但計算中還是使用了正確的δ0或δn,所以最后結果也是正確的。另外表格還可以精簡一些列,比如減第一個讀數的第4列沒有必要,第7、8兩列有一列足矣,第9列也可以不要。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4-12-25 13:42
xqbljc 發表于 2014-12-24 21:57
先不要急于下結論是“印刷錯誤”,那樣有可能印刷工人會冤枉的。根據本人了解到的情況,應該是審 ...

老師您好!您說的被測截面任一點(i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計算公式δi=Δi+δo+Ci,以及公式中δo、δn的技術注解在2013版規程中沒有去掉,在附錄B里有說明的。附錄C各表的最后一列把δi寫成δn了,這是錯誤的。
老師能給講一下“和之半”的理念是什么理念么?想多學習一點啊。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4-12-25 13:47
         即不得不承認【檢定規程的案例計算表格實際上的確如樓主所說δ0或δn的值有錯誤】,又不能【咬定檢定規程錯了】,那不就“此錯不是錯嗎”?!畢竟【就技術談技術】,并不是講不允許指錯吧。
     既然某位提出【搞清楚各個符號的含義】,那我們就從符號的含義來看一下。規程中注釋的非常清楚,δ0、δn是被測截面起始、終止端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但對于規定通過理想平面的截面(a1e5)來講,δ0、δn是被測截面起始、終止端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也是其對各自兩端點連線的偏差。對于表C.1中的δn=0,非常好理解,該截面兩端點連線在理想平面上(通過),所以該截面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第8列),與該截面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第11列)完全一樣,即Ci(坐標轉移量)全部為0。但表C.2中的δn=0就不是這樣了,此處按δn=0,只能理解為終止端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了,所以,此處δn=0不是印刷錯誤,而是概念錯誤,就如同JJG117-1978中在未勘誤前,將δi及δi′、δi″均注釋為對理想平面或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的錯誤相同了。當年指出該錯誤曾得到國家局及昆明機床廠戴天臻同志的認可和感謝,并重新印發了單行本做了勘誤。大家再看一下表C.2中下面注給出的公式:δ0=δn=C3(a1e5)-C3(e1a5),這個單獨給出的公式,無非是告訴我們,對于平行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e1a5),其起始、終止端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是等值的,即為兩條對角線C3點(強迫復合點)各自對兩端點連線偏差的差值,當然對于通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a1e5),也可理解為該截面C3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由此可見,如果表C.2中的δn=0沒有錯,只能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兩條對角線的各自兩端點連線共面,即C3(a1e5)=C3(e1a5)。
     不多談了,JJG117-2013規程是不是【錯誤實在太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發現,去分析,扯什么【不加思考】、【一口咬定】、【追究】以及【切忌】等等,毫無意義,包括【計算中還是使用了正確的δ0或δn】的說辭,既然概念是錯誤的,粘貼的數值就算正確了,也依舊是嚴重的錯誤,再者,聯系一下4樓量友談及的無法勘誤的錯誤,難道還不是錯誤多多嗎?!
    附:表C.2中的錯誤及8個表格最后一列(第11列)的通錯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26 00:21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4-12-26 00:34 編輯

  我已經在不只一個關于平直度檢測的主題帖中講述了“節距法”測量的是相鄰兩點的高度差原理,因此測量基準是變化的,在進入平直度誤差評定步驟之前必須統一測量基準,統一測量基準的方法是逐點讀數“累積”。因此,在平板檢定中,首先需要數據處理的任務是對各截面(各實際線)先統一測量基準,然后再把每條受檢實際線的讀數統一到以對角線交叉點為統一測量基準上來。
  每一張計算表格的第3列是節距法各受檢點的讀數(每個讀數都是以其前一個受檢點為測量基準讀得的高度差,單位為“格數”也可以格數乘以組合測量系統的分度值);第4列是為了手工計算方便采取的措施,在計算機如此普及的時代確實是多余了,可以刪除;第5列“累積”是以起始點為共同的測量基準統一各受檢點讀數的測量基準;第6列是該受檢實際線以兩端點連線為基準時各受檢點的“變換量”(過去旋轉法曾稱為“旋轉量”);第7、8兩列重復只取一列足矣,不妨計量單位暫定“高度”的計量單位μm,就取第8列而刪除第7列(如果計量單位暫定格數就取第7列刪除第8列);第9列δo是該受檢實際線的起始點高度沒有必要占一列,甚至沒有必要寫出來;第10列將前面本受檢實際線已經統一到起始點為測量基準的讀數再次統一到整個平板中心點為全表面的統一測量基準的讀數時的變換量,此列的δn是本被測實際線末點的高度值不應該放在第9列;最后一列就是以對角線平面我“評定基準”評定的各受檢點平面度誤差。
  表C.2是截面e1-a5各受檢點的計算表格。我們暫且認可前面的計算,其起始點e1,末點a5,中心點c3。此前表C.1并未計算出δo和δn,因此表C.2中δo和δn是需要計算的值而不是已知的值,不能預先填寫。在表C.1中可查到c3=-1.8,因此表C.2中可在最后一列的c3行填寫-1.8。因在第9列是+1.8,因此統一到以中心點高度-1.8為測量基準時,各受檢點高度值(第9列的值)均必須加-3.6,于是得到最后一列的值。這就是統一到以平板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讀數值,也是各點以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值。
  表c.3是截面a1-a5各受檢點的計算表格。其起始點a1,末點a5,此前的表C.1和C.2中已經知道起始點a1和末點a5以平板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讀數值,也是以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值則δo=0(a1見表C.1),δn=-3.6(a5見表C.2),因此在表C.3最后一列的a1行可填寫0,a5行填寫-3.6。那么第10列(倒數第二列)就可以將δo=0,δn=-3.6代入公式求得以平板中心點為測量基準時各點的變換量,各點的高度值(第9列的值)與第10列的變換量相加,就得到統一到以平板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讀數值,也是以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值。
  剩下的各計算表均與表C.3的計算原理相同。
  表C.3的δn=0顯然是一個錯誤,應該是δn=-3.6,表C.2中的δo=-3.6,δn=0壓根就不應該填,而不是數據填沒填錯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樓主對δo,δn填寫表示懷疑是很有道理的,規程的錯誤僅僅如此而已,并不是有人一口咬定“2013版本錯誤實在太多了”,其“比如”后面的所謂錯誤更非錯誤,更不是“造成了規程附錄C中的8個表格各自最后一列給出的計算公式全部錯誤”。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在技術討論中評追究張三李四、執筆人、審核組長的什么責任,對我自己的攻擊謾罵已經是家常便飯,我可以不計較,但我希望技術論壇還是就技術問題討論技術問題為好。建議有的人還是認真閱讀一下本論壇版務咨詢版塊的“新手指南”主題帖,其中2樓一開始就說到“本論壇禁止灌水和一切無意義內容”,其第12、13條更是詳詳細細講述了違規帖子的處置辦法,希望大家能夠共同遵守。
作者: 醉臥疆場    時間: 2014-12-26 13: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26 17:07
  我對量友們的帖子但凡我經歷過、聽到過、看到過或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歷來毫無保留地和盤托出,絕不作任何保留,我也非常誠心誠意地歡迎持不同意見的量友毫無保留地對我的帖子說三道四、指指劃劃,大家平等地、朋友般地共同討論,我對量友們的態度如何我自己不評論,量友們如何評論我都沒有意見,但我絕對反對對持不同意見的諷刺挖苦和謾罵。我可以保持對謾罵的帖子不對罵,但對諷刺挖苦和謾罵的話語我也會把它點出來,讓大家,以及罵人者看看這種話語是否適合于發表在公眾媒體之中。
  我和某專家的帖子言辭如何,怎么發展到現在,可以追溯這兩三年所有的帖子,畢竟論壇上的帖子白紙黑字在那里。最初我是不是老師長,老師短地稱呼對方,我唯恐對方對我持有的不同意見執著不高興,用老鄉的身份和家鄉話自貶“擰種”,勸慰對方不必生氣,不曾想不僅不能減少對方的謾罵,反而以我自貶的“擰種”無限次地罵我,并拒絕我對其老師的稱呼,進而神經病、帕金森,……一系列不堪入耳的言語相加。我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能做到的只能保持拒絕對罵,只點明一些語言的丑陋,并指出在公眾場合下的不當言行如果造成不良后果是會承擔法律責任的,只能寄希望于相關人員能放棄對不同觀點的諷刺挖苦和謾罵,靜下心來參加純技術上的探討。如果我在哪個帖子言辭過激或者說話故意偏袒謬誤,在此誠心誠意希望樓上和量友們明確指出,本人定當衷心感謝。
  以上我說了本不該在這個主題帖中說的話,就此打住吧,我希望大家也包括我都能盡力遵守本論壇版務咨詢版塊的“新手指南”主題帖的規定“本論壇禁止灌水和一切無意義內容”。我們還是回到主題帖的技術問題上來,對我10樓的技術觀點有什么不同意見和觀點期望樓上和量友們毫無保留地提出,我們共同探討。我基本贊成9樓的技術討論態度,但不贊成6樓追究相關人員是不是負什么責任的做法,我們應該只討論技術問題,技術觀點哪怕是針鋒相對的對立,都允許講出來,平等地相互討論。敲敲打打量友指出了我在另一個平直度檢測主題帖中存在的問題,我將抽時間修改后重新發表,并對他的發現和指出深表謝意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4-12-27 17:09
長度室 發表于 2014-12-25 13:42
老師您好!您說的被測截面任一點(i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計算公式δi=Δi+δo+Ci,以及公式中δo、δn的 ...

         可能我談及的規程中(13版)被測截面任一點(i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計算公式去掉(δi=Δi+δo+Ci),包括公式中δo、δn的技術注解也去掉,是本人沒有說清楚,也可能是量友們的誤解,我談及的“去掉”是指在規程的正文中“去掉”,而被放入到規程的附錄中去,考慮到規程附錄與規程正文的關系,以及如此重要的計算公式放到附錄中去是否合適?大家可以自己去思考、認知。
        “和之半”的事情,首先講清楚,所謂的 “和之半”是某個城市,某個人的“土語”,這在其所寫的資料及出版的平直度檢測書籍中,從未出現過。上個世紀的80年代末,開始了對JJG117-1978平板規程的修訂,應該講,這次修訂牽扯的內容是比較多的,比如,平板準確度等級由0、1、2、3修訂為00、0、1、2、3;平板平面度最大允許誤差由以長邊L為變量計算所得(按前蘇聯的方法),修訂為以對角線d為變量計算所得;測量儀器增加了過去所沒有的電子水平儀;改變了各測量截面的順序及方向;去掉了作圖法;對所謂的表格計算法做出了比較大的修改等等,其中對表格計算法做出的修訂引起的爭議比較大,此爭議在1990年的黃山規程審定會上自始至終就沒有停下過,這就是我過去帖子談及的爭議至近早晨,幾乎使第二天的黃山游覽無法進行。
       本人至今認為,由昆明機床廠(戴XX同志)編寫的JJG117-1978平板規程,其在表格計算法的實例中,是有可取的技術內容的,比如講“自校”功能,所謂的“自校”功能,就是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如果前面的相對值、換算線值正確無誤,那后面的將對兩端點連線偏差經平移、經旋轉或同時經平移旋轉至對理想平面的偏差時,由于起、末點的確定,當計算過程中發生計算錯誤時(1+1=3),就會至該截面的n點時被“自校”功能發現,而得以及時的糾正。當時對此修訂持反對意見的人,個人記得主要是國家院的沈XX、張XX,XX市XX區計量所的王X,304所的張XX等。但非常遺憾,種種原因造成了表格計算法被修訂為現在91版、05版、13版的樣子,科學計算法中的“自校”功能再也不復存在了。
       大家清楚,13版規程對坐標轉移量的通式給了一個Ci=i /n(δn-δ0),而在78版的規程中是給出了四個綜合修正量的計算公式,這四個公式分別針對①通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②平行理想平面的對角線;③四條邊線;④非經四個角點的中間線。由于四個綜合修正量沒有乘以序號i,所以每個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均與前一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及該點對兩端點連線偏差及綜合修正量相關,所以斜行累加必然出現“自校”的功能。而現在的規程給出的通式Ci=i /n(δn-δ0),前面有序號i,不可能再有斜行累加的計算,“自校”功能也就沒有了。做出如此改動,按某位人士的說法,就是所謂的“和之半”理念。由于某人士感覺在XX市平直度檢測計量技術學習班上,很難給學員解釋清楚四個綜合修正量計算公式的技術含義,包括對坐標轉移量的通式Ci=i /n(δn-δ0),許多人也是看不明白,所以其搞出了“和之半”的理論,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計算得出各點的坐標轉移量。我們看一下樓主給出的表C.3紅框部分a1a5截面坐標轉移量Ci=i /n(δn-δ0)使用“和之半”的計算(第10列):[-3.6(a5)+0(a1)]/2=-1.8(a3)、[-3.6(a5)+(-1.8)(a3)]/2=-2.7(a4)、[-1.8(a3)+0(a1)]/2=-0.9(a2)。實際上,這里的使用“和之半”計算的各點坐標轉移量Ci不就是簡單的比列內插,或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嗎。但經按所謂“和之半”理念改動后的表格計算法,卻失去了非常重要的“自校”功能,另外對于每個截面7點或大于7點的測量,“和之半”的理念也就無法套用了。坐標轉移量Ci在[(a7)+(a1)]/2=(a4)時成立,那么[(a4)+(a1)]/2=?,[(a7)+(a4)]/2=?,這時“和之半”理念已經不再成立了,難道此時再造出個“和之三分之一”的理念嗎?
         不多說什么了。平板規程自解放后的1958年至今,經編寫、修改出現了共5個版本,這其中修改的得與失,大家應該了解一下,畢竟胡扯瞎繞毫無意義。所以回顧歷史,總結得失,指出錯誤都是正確的做法,這與無事生非的什么【追究責任】、【灌水】等毫無關聯。
         問題可能沒有完全說清楚,請大家能夠諒解這其中的種種原因。有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量友,可以找出1958年的第一個平板規程(編號記不得了,好像不是JJG),以及JJG117-1978、JJG117-1991、JJG117-2005、JJG117-2013共5個版本,靜下心來研讀一下,應該會有所收獲的。這比胡扯瞎繞、無事生非、歪理斜說、無休無止的重復要好的多。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28 00:14
  贊成樓上以平靜的心態講檢定規程的制定和修訂歷史,講述自己對平板檢定規程制修訂過程中技術問題的看法,“回顧歷史,總結得失,指出錯誤都是正確的做法”,這對搞清楚檢定規程的發展和進步,正確理解和執行新規程有利,但我的確不贊成在技術討論中講“是審定稿(印刷稿)的錯誤,責任在規程的執筆人(包括審核組長)”之類的話。對樓上帖子中的相關技術問題,我的看法如下:
  1關于“去掉(δi=Δi+δo+Ci)公式”,的確2013版并未去掉,在計算表格中明明白白地使用了這個公式。至于公式放在正文中還是放在附錄中,應該是無所謂的事,放在哪里比較方便就放在哪里,附錄不同于“參考文獻”,也是檢定規程、標準和規范的組成部分之一,是需要“執行”而不僅僅是僅供“參考”的,并不是可有可無,可以不加過問的內容。
  2關于“自校”功能,幾個版本,包括2013版檢定規程仍然保留著“自校功能”。規程的4.3條給出的公式就是利用不同截面檢定時的共同點(也稱重復點或交叉點)所得結果的差Δ來實現“自校”,Δ不大于平面度允差的1/6,即Δ≤MPLp/6表示檢定結果有效,否則需要重新檢定。共同點并不僅限于樓上所提及的n點,以及中心點,任何兩個以上截面的交叉點均應滿足這個“自校”判定式,這個自校公式包含了n點和中心點。這個也不僅僅是如樓上提及的檢查計算中的錯誤,更重要的是檢查測量過程中有意或無意之中產生的錯誤。
  3關于“和之半”,的確正如樓上所說是部分業內人士的“土語”,在本單位或本地區范圍內使用無可非議,但并沒有得到標準和法規的認可,不足以推廣,只能供大家參考。其實“和之半”是使用“旋轉法”使兩端點“等高”的簡明方法,也是有道理的,是便于記憶的方法,其用心良苦,是可嘉的,“和之半”除以橋板跨距數就是“單位旋轉量”。但我們在宣貫檢定規程時仍然應該使用正規的旋轉法或者解析法(計算法)。
  4關于坐標轉移量的通式Ci=i /n(δn-δ0),2013版規程只給了這一個足矣,78版的規程中是給出了四個綜合修正量的計算公式有過于繁瑣之嫌,沒有必要,一個通用公式就足夠了,只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每個截面上的δn和δ0代表的受檢點不同,分別代表本截面上終點和起始點的“高度”,這個“高度”是以平板中心點“高度”為測量基準的高度,這兩點的高度在前面表格中已經通過數據處理統一到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是可以查到的,我們只不過是使用公式Ci=i /n(δn-δ0)將本截面上的其它各受檢點高度統一到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
  很贊成樓上所說的對平直度檢測感興趣的量友“靜下心來研讀一下”歷次版本的平板檢定規程。之所以平板檢定規程換版如此頻繁,正說明了在平直度檢測方法和檢測理論方面的國家標準的發展迅猛,也說明舊版本平板規程的確存在著問題需要修訂,這是“持續改進”理念在平板檢定規程中的具體體現。真心實意地探討平直度檢測和平板檢定方面的技術問題,推動平板檢定規程的不斷進步,乃至平直度誤差檢測、形位誤差檢測的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持續發展,的確“比胡扯瞎繞、無事生非、歪理斜說、無休無止的重復要好的多”。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4-12-28 20:30
         拿不出自己的所經、所歷、所思、所想的東西,包括有價值的參考資料供論壇的量友們借鑒、參考、學習,只是一味的跟在他人后面借機上位,胡解讀、亂引申,包括摻雜私貨的不倫不類,除了無聊就是讓大家反感。所以論壇應該提倡端正的學風、有羞恥感的自我約束,以及傳達正能量的個人基本素質!
        把規程正文的內容,不負責任的放到附錄中去,并不是【無所謂的事】,也不是【放在哪里比較方便就放在哪里】的閑篇子,附錄的內容確實有參考的含義,至于無聊的【可有可無,可以不加過問】的亂引申,就沒必要去屑于搭理了。關于規程中正文與附錄的關系,本人將在找到相關規定后再與大家交流。
       78版規程的表格計算法中所謂的“自校”功能,完全是對數據處理過程中的計算錯誤給出的“自校”,而與13版規程中的重復測量變動量根本扯不上邊,大家都清楚,91版、05版以及13版規程中均有重復測量變動量≤MPE/6的要求,而這三個版本卻再也不存在78版規程科學計算法(表格計算)中的“自校”功能了,這將是平直度檢測工作中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還是重復過去所講過的那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根本不了解“自校”功能的人,扯出莫須有的【自校判定式】,無非就是為了摻雜起始點為測量基準、中心點為測量基準、大量不斷變化的點為測量基準的私貨而已。至于【使用“旋轉法”使兩端點“等高”】,以及【“和之半”除以橋板跨距數就是“單位旋轉量”】等等說辭,沒人能夠看懂這些“天方夜譚”,既然看不懂,不屑于搭理即可。 78版規程的表格計算法中所謂的“自校”功能,放在今天計算機已經普及的時代,也許其重要性有所降低,但放在當年,計算器都還不普及的年代,計算機還處在DOS系統下,特別是考慮到某量友談及的手算權當做游戲,以加深對平直度檢測理論、公式的理解,“自校”功能依舊是相當重要的東西!這些,沒有接觸或使用過78版規程的表格計算法的人,是完全無法理解上述這些的。
       何來【平板檢定規程換版如此頻繁】的說辭,確實讓人一頭霧水,58版~78版歷時20年;78版~91版歷時13年;91版~05版歷時14年;05版~13版歷時8年,這【頻繁】的時間應該與一般講規程5年修訂一次相距甚遠吧?!至于把【規程換版如此頻繁】歸至【國家標準的發展迅猛】應該是連起碼的事實都不尊重了。大家都清楚,平板規程始于1958年;而平板部標始于1962年。另外平板局部平面度概念的提出,規程是2005年,而國家標準(GB)是2006年~2008年(GB/T 20428-2006、GB/T 22095-2008),起碼在這件事情上,規程走在標準前面1~3年。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本來規程應該是在91版就可以提出局部平面度的檢定項目,畢竟05版規程提出平板局部平面度的檢定項目,大量的試驗工作報告,以及對大量的實驗數據的分析統計都是90年前所做的工作,僅是由于某人以局部平面度與平面波動量沒有嚴格的數學關系為由,而將此檢定項目的提出一拖就是14年,這些都有90年黃山審定會會議紀要為證的,如果某人當初能夠順應國際發展的潮流,那局部平面度檢定項目的提出將會早于國標(GB)15年~18年。所以,本人不能認可某些人所講,規程的制定,其依據為標準的說辭,畢竟規程與標準的側重點及內容是不同的,規程僅是“引用”了標準的正確技術內容,請注意,這里是“引用”,而不是照搬!對于標準中不合理的平板準確度等級的000級,規程從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側重點考慮,從來就沒有給予采用,這些大家應該都是清楚的。
          平板規程自58年首次頒發,至今已經56年,期間經四次修訂,這每次修訂的得與失,利與弊等,確實值得認真總結、反思一下,這與某個人胡扯瞎繞、無事生非的【追究責任】、【灌水】等毫無關聯,所以,今后本人談及平板規程修訂的問題,將不希望某位胡扯瞎繞、無事生非的參合,對不知趣的人,本人將給以不屑于搭理的鄙視!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28 22:34
  按JJG117-3013平板檢定規程的規定,結合我說的平直度檢測三大步編寫的一個小程序,經過敲敲打打量友的指正,已經進行了修改并重新發表在主題帖http://www.bkd208.com/forum.php?mo ... d=171852&ctid=5中的12樓。
  表格程序只需在黃色區填入被檢平板計量編號,長邊和短邊長度(單位mm),等級和水平儀分度值(單位mm/m)基本信息,將自動計算和顯示平板允差,應檢點數,各截面所用橋板跨距(單位mm)、組合測量系統的分度值(單位μm)。按表格自動提示“應檢點數”確定被檢表面的布點,按自動顯示的橋板跨距選擇或調整橋板跨距進行測量,將測得讀數(格數)填入最上方淡藍色區域提示的記錄表,表格自動將格數乘以組合測量系統的分度值變成受檢點高度值參與后續的計算。點擊相關“檢定結果”表格,即可看到自動判定的檢定數據是否有效,檢定數據無效時將會自動提示“重新檢測”,檢定數據有效時,自動輸出“平面度誤差值”并判定被檢平板合格與否。
  其原理結合規程的表C.1至C.8說明如下:
  1.按布點形式布點并進行數據采集
  附錄C的8個表每個表格中的前三列完成了這一步。
  2.在各受檢截面中的受檢點高度以該截面起始點統一測量基準
  每個受檢點的高度值都是相對于其前面一個受檢點的高度讀得的。即節距法的測量基準是變化的,每個點高度讀數參考的對象都不相同,為此必須采用累積的方法將每個點的高度讀數值統一到同一個測量基準(該被測截面的起始點高度)上,規程各計算表的第5列(Ai 列)完成了這一步。
  3.確定中心點(對角線交點)的高度值
  3.1將第一條對角線截面的末點與起始點等高,確定中心點的高度值(表C.1的δ0列之前計算),以后的每個受檢點的高度值均應以這個中心點高度為參考對象(測量基準)統一,計算出各受檢點的高度。
  3.2第二條對角線截面兩端點等高后(表C.2的δ0列之前),進行平移(即平移-3.6)使其中心點高度與第一條對角線中心點高度相等,從而實現這條對角線截面上各受檢點的高度統一到以對角線交點我測量基準的高度值。
  經表C.1和C.2計算,確定了中心點c3的高度值,同時四個角點a1、a5、e1、e5高度值也統一到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至此已實現了中心點和4個角點共五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統一。
  4.將其余各受檢點高度均統一到以對角線交點高度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值
  4.1截面a1-a5,起始點a1,末點a5已經在第3步表C.1和C.2中統一到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分別是0(視為δ0)和-3.6(視為δn),利用公式Ci=i(δn-δ0)/n可得各受檢點的變換量(表C.3倒數第二列)分別與倒數第四列相加便得到該截面各受檢點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值(表C.3最后一列)。
  4.2截面a5-e5,a1-e1,e1-e5三個截面的起始點和末點均為四個角點a1、a5、e1、e5中的兩個,四條邊線的各受檢點完全可以按照3.1的做法計算出以中心點高度值為測量基準的高度,不再累述。最后只剩下b3、d3、c2、c4這四個受檢點沒有統一測量基準,因此任務就交給表C.7和C.8了。
  4.3截面a3-e3,起始點a3,末點e3已經在表C.3和C.5兩個表中統一到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分別是-0.3(視為δ0)和-1.0(視為δn),利用公式Ci=i(δn-δ0)/n可得各受檢點的變換量(表C.7倒數第二列)分別與倒數第四列相加便得到該截面各受檢點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值(表C.7最后一列)。
  4.4截面c1-c5,起始點c1,末點c5已經在表C.6和C.4兩個表中統一到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分別是+1.0(視為δ0)和-0.8(視為δn),利用公式Ci=i(δn-δ0)/n可得各受檢點的變換量(表C.8倒數第二列)分別與倒數第四列相加便得到該截面各受檢點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值(表C.8最后一列)。
  5.檢查交叉點的測量結果是否相同判定測量結果是否可用并顯示檢測結果
  因為步驟3確定了中心點高度值,步驟4.3和4.4分別又得到了中心點高度,中心點c3就有了三個高度值,三者最大差值Δ利用規程的公式(1)即Δ≤MPLp/6檢查,滿足時測量結果可采信,不滿足時應重新檢定,電子表格可自動實現自校并顯示以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和是否合格,不滿足時自動顯示“重新檢測”。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28 23:19
  至于15樓中情緒化的話語,本人也就拒絕評論了,僅就與技術有關的問題作如下答復:
  1.附錄歷來是標準、規程、規范的組成部分,附錄中往往包括對正文難點的解釋、示例,執行標準需要的數據和常數,使用的必要表格、報告、證書格式,正文中規定的型號規格以外的型號規格有關要求如何計算等等,這都是必須執行的,并不是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東西,也不是用來作參考的東西。
  2.關于自校功能,重復點在不同截面上的最終結果相同程度不僅僅檢查了測量過程中有意或無意之中產生的錯誤,也檢查了計算中的錯誤,沒有必要搞得太復雜,因此沒有什么遺憾。
  3.平板檢定規程已歷經五六個版本如果按三五年一個版本的確并不頻繁,但與絕大多數檢定規程的版次數相比不能不說是頻繁,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形位誤差和平直度檢測國家標準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誕生以來發展迅猛,平板規程理應適應這個發展;第二個原因就是平板規程制修訂中的意見分歧始終存在,為了照顧到各方面的意見,必不可免地無意之中保留了一些錯誤,而不得不再次修訂,例如類似2005版公式6的常數1000就是典型的錯誤。
  4.還是堅持技術討論不能個人攻擊的觀點,攻擊別人“胡扯瞎繞”、“無事生非”,“不知趣的人”,“給以不屑于搭理的鄙視”的時候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就是他所說的這樣的人,技術討論各自拿出自己的技術觀點就行了,攻擊他人“胡扯瞎繞”、“無事生非”,“不知趣的人”,“給以不屑于搭理的鄙視”并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而只能證明自己的道德和品質高低,在技術討論場合講“是審定稿(印刷稿)的錯誤,責任在規程的執筆人(包括審核組長)”之類的話難道說是正常的嗎,難道還不算【追究責任】嗎?因此我重復14樓的最后一句話:真心實意地探討平直度檢測和平板檢定方面的技術問題,推動平板檢定規程的不斷進步,乃至平直度誤差檢測、形位誤差檢測的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持續發展,的確“比胡扯瞎繞、無事生非、歪理斜說、無休無止的重復要好的多”。
作者: moreface    時間: 2014-12-29 10:59
JJG117-2013  的有幾個附錄都有一些錯誤。 這個錯誤可大可小, 看得懂的人,錯了也無所謂, 看不懂的人,就會是很大的誤導。

在一次公開的會議上, 吳迅已經做出了勘誤。好幾個地方呢。

不過不知道為什么計量司沒有發出勘誤的修改單。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29 12:23
moreface 發表于 2014-12-29 10:59
JJG117-2013  的有幾個附錄都有一些錯誤。 這個錯誤可大可小, 看得懂的人,錯了也無所謂, 看不懂的人,就 ...

  建議將你所記憶中吳迅老師的勘誤貼出來,一方面大家討論一下是否需要勘誤,另一方面如果的確需要勘誤也可以防止更多的同行量友繼續誤解新規程。在此先行感謝了!
作者: zhcxy    時間: 2014-12-29 12:26
moreface 發表于 2014-12-29 10:59
JJG117-2013  的有幾個附錄都有一些錯誤。 這個錯誤可大可小, 看得懂的人,錯了也無所謂, 看不懂的人,就 ...

錯了也無所謂? 口頭勘誤?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29 16:21
zhcxy 發表于 2014-12-29 12:26
錯了也無所謂? 口頭勘誤?

  呵呵,我認為18樓的意思仍然是有錯就應該改正,并且口頭勘誤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應該有正式的書面更改文書。大家在這個觀點上是一致的。
作者: zhcxy    時間: 2014-12-29 19:10
           “有錯就應該改正”的輕巧話好說,但出現了那么多錯誤,特別是4樓提及的錯誤,還有辦法勘誤嗎?規程附錄C全部推倒重來?或者由說輕巧話的人拿出個能講的過去的勘誤方案?
作者: 敲敲打打    時間: 2014-12-29 22:04
zhcxy 發表于 2014-12-29 19:10
“有錯就應該改正”的輕巧話好說,但出現了那么多錯誤,特別是4樓提及的錯誤,還有辦法勘誤嗎? ...

就四樓說的那個錯誤,可以說表格計算就是全錯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30 00:32
zhcxy 發表于 2014-12-29 19:10
“有錯就應該改正”的輕巧話好說,但出現了那么多錯誤,特別是4樓提及的錯誤,還有辦法勘誤嗎? ...

  你說得對,我們可以再研究一下4樓提到的2013版平板規程的錯誤。
  1.“對于e1a5截面,理想平面(評定基準)是平行于它的,因此e1、a5兩端點值是一樣的,均為-3.6”這個問題,我已經說過在表C.2中只不過為了將e1a5截面各點高度統一到中心點為測量基準,只是一個平移,各點高度抬高-3.6即可,e1(即δ0)和a5(即δn)同樣處在計算中,計算之前并不知曉其大小。規程起草班子所謂的δ0=-3.6實際上是全部抬高-3.6,而不是按Ci=i(δn-δ0)/n公式計算。-3.6概念錯了實際平移的作用還是對的,δn=0更是個不該填寫的內容。
  2.“對于a1a5截面,a5由C.2可以看出是-3.6,因此δn為-3.6”這個問題,4樓是說到點子上了,的的確確是規程的一個錯誤。a1(即δ0=0)在表C.1可查,a5(即δn=-3.6)在表C.2可查。
  3.“對于規程附錄C,還有一個疏漏。原規程JJG 117-2005規定,0級平板用分度值0.005mm/m的電子水平儀檢定,因此原規程的附錄A電子水平儀的分度值為0.005mm/m,而現行規程JJG 117-2013取消了以前的00級,規定0級平板用分度值0.001mm/m的電子水平儀檢定,因此附錄C把原規程附錄A搬過來時,把電子水平儀的分度值由0.005mm/m變為了0.001mm/m,但是在后面的計算當中,由于是把原規程計算示例搬過來的,仍然按照分度值0.005mm/m計算”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確是規程起草班子的一個重要疏漏,過于麻痹大意了。水平儀分度值0.001mm/m,橋板跨距分別是180mm、152mm、95mm,那么組合測量系統的分度值就分別是0.18μm、0.152μm、0.095μm,所有表格的第8列(倒數第4列)數據均應使用第7列的“字”數乘以該截面測量的組合測量系統分度值0.18μm、0.152μm、0.095μm中對應的一個。由于這一步的疏忽大意,造成了所有表格后續計算結果的錯誤,需要對這個附錄C作全面修改。
  4.建議修改時表格中的δ0和δn從表中取出放在表格上方。表格上方應該有橋板跨距、組合測量系統分度值、δ0和δn的信息。另外可以取消表格第4列,由第3列的讀數值直接累積達到本測量截面的測量基準統一,這樣改進以后,表格會更加簡明清晰。
作者: ydq    時間: 2014-12-30 09: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30 11:44
  我不贊成技術討論中夾雜行政的內容。標準和規程的制修訂中是不是有因“創收”的目的錯誤連篇的現象,也并不是“就是全錯了,你又能怎樣?”那么無奈,這種腐敗問題自然有行政去理麻,再嚴重了還有法律手段去甄別和審判,這不是技術討論關注的事。我們不能在技術討論中動不動就發泄不滿情緒、懷疑別人的動機,追究別人的責任,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把個人的懷疑公布于公開的媒體無異于人身攻擊,如果產生了嚴重后果,因為是大庭廣眾之下的栽樁陷害和造謠,也是要負法律責任的。我也不否認規程制修訂工作中會有不良行為和不良企圖,如果確實有懷疑線索,完全可以通過正常渠道揭發檢舉,本論壇仍然是以計量技術為核心,還是不要在不該發表的地方講這些話。
作者: zhcxy    時間: 2014-12-30 12:40
         “創收”始終貫穿在計量檢測的過程中,這怎么就成了無稽之談的“夾雜行政的內容”呢?至于“發泄不滿情緒、懷疑別人的動機,追究別人的責任”的胡言亂語,以及什么夸大其詞、虛張聲勢的“人身攻擊”、“嚴重后果”、“栽樁陷害和造謠”等等,除了無聊還能有什么?別再無事生非、熱衷上位了,對于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東西,某人應該懂得知趣點,沒人屑于理睬這些無聊的!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30 13:08
zhcxy 發表于 2014-12-30 12:40
“創收”始終貫穿在計量檢測的過程中,這怎么就成了無稽之談的“夾雜行政的內容”呢?至于“發泄 ...

  如果認為在技術論壇中可以隨意發泄不滿,隨意猜測規程、規范的編制和修訂班子或其中某人違法亂紀并發表于公開媒體,那就隨意吧。我只是好意規勸,我并不否認不良現象和違法亂紀現象的存在可能性,但我絕對反對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隨意在計量論壇這個面向大眾開放的媒體中公開指責,我認為這無異于造謠誣蔑,如果你真的掌握線索完全可以通過正常渠道和專門網站檢舉揭發。我的話到此為止,“知趣”與否,“無聊”與否,以及聽不聽都是你的權利,與本人毫無瓜葛。
作者: zhcxy    時間: 2014-12-30 14:40
         “對于e1a5截面,理想平面(評定基準)是平行于它的”的話應該是個半截子話,難道是 截面∥理想平面 ?這里應該是規定e1a5截面的首尾兩端點連線與理想平面平行,則該截面的首尾兩端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為δ0=δn=C3(a1e5)-C3(e1a5)=(-1.8)-(+1.8)=-3.6,“各點高度抬高-3.6”的說辭,讓人無法看懂,實則為e1a5截面首尾兩端點連線向上平移3.6,到理想平面位置上,這樣e1a5截面的δ0=δn=-3.6(在理想平面的下方),中心點δ3=-1.8,而與通過理想平面的a1e5截面的中心點(δ3)“強迫符合”,這些與莫須有的“中心點為測量基準”毫無瓜葛,畢竟數據處理的評定過程已經不需要測量過程中的儀器讀數了,也就不存在獲得測量值的參考線了。什么叫“不是按Ci=i/n(δn-δ0)公式計算”,Ci的公式是8個表格計算坐標轉移量(或稱修正量)的通式,對于特殊的通過或平行理想平面的a1e5、e1a5截面的兩端點連線,由于δ0=δn=0(或δ0=δn=-3.6),則(δn-δ0)=0,故Ci=i/n×0=0,所以表C.1、表C.2中的Ci列都為0完全正確。至于表C.2中該列中所寫δn=0,那是概念錯誤(非印刷錯誤),是將該截面末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3.6)與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0)搞混了!
     對于四條邊線,由于δ0=0,δn=-3.6,(或δ0=-3.6,δn=0),所以這里僅是對該邊線的兩端點連線繞起點(或末點)旋轉至理想平面位置即可。規程中的表C.3中的第10列所寫的δn=0依然是概念錯誤(非印刷錯誤)。
     對于非經四個角點的中間線,由于其δ0與δn需在四條邊線找出,所以一般情況下,需要將其兩端點連線繞起點(或末點),同時經平移、旋轉后至理想平面位置,對坐標轉移量(或稱修正量)的通式Ci=i/n(δn-δ0)的理解或使用更為重要。
     4樓量友提出的對于規程附錄C中的問題,應屬錯誤甚至重大錯誤,輕描淡寫為“疏漏”或“嚴重疏漏”實在是無聊,既然是“所有表格后續計算結果的錯誤”以及“作全面修改”了,那“麻痹大意”或“疏忽大意”的托詞,能推脫掉責任嗎?畢竟大家都清楚,規程屬法規性質的技術文件的!
     “組合測量系統分度值0.18μm、0.152μm、0.095μm”的事情,就不屑于搭理了,呵呵!那樣,寫出的東西只能是(錯誤+無聊)了。
作者: zhcxy    時間: 2014-12-30 14:46
         某版主談及的“不否認不良現象和違法亂紀現象的存在可能性”,按照其無事生非的邏輯,同樣屬“無異于造謠誣蔑”,這就是以其治人之道,還治其己之身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31 00:04
  如果看不懂被測表面、評定基準面、測量截面的相互關系可以直說,用拐彎抹角挖苦的話提問不是正確的求學態度。所有從事平直度檢測的朋友們都知道,被測表面就是等待檢測的表面,例如平板工作面;評定基準面則是標準或規范規定的用來評定被測表面平面度誤差的理想平面;測量截面則是被測表面檢測中,橋板按一定方向移動所測量的各受檢點所在平面,這個平面與被測表面垂直,兩個平面的交線就是該方向受檢點平面度的測得誤差曲線。如果平板有25個受檢點,則該平板應該有“米”字形加四個邊共計8個測量截面。a1e5和e1a5是兩條對角線測量截面,如果評定基準面是對角線平面,那么評定基準平面就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你所說的“e1a5截面的首尾兩端點連線與理想平面平行”當然也是正確的,不管加不加“首尾兩端點連線”的字樣,總而言之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e1a5截面首尾兩端點連線向上平移3.6”的目的是使e1a5截面上每個受檢點的高度均抬高-3.6,即各點高度減3.6或加-3.6。-3.6是由中心點c3高度確定的。表C.2的δ0(e1)和δn(a5)在已計算的表格中無法查到,在表C.2中也需要抬高-3.6計算得到,而不能預先填寫,因此只有這個表C.2無法使用公式Ci=( i /n)·(δn-δ0)。
  通過表C.1和C.2的計算也就將四個角點a1、a5、e1、e5與中心點c3的高度均統一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值了,通過四個角點的高度值便可將四個邊線截面上的所有受檢點也統一在以中心點c3高度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值上來,最后通過表C.7和C.8再用邊線上按c3確定了高度的c1、c5、a3、e3高度確定c2、c4、b3、d3的高度,從而完成全部“統一測量基準”的計算任務,完成了這個任務也就完成了以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平板平面度誤差的任務。除了表C.2其余七個表均使用了公式Ci=( i /n)·(δn-δ0)統一測量基準。
  4樓量友提出的對于規程附錄C中的問題,應屬錯誤,但的的確確是犯了粗心大意的錯誤,簡簡單單地復制粘貼造成的錯誤,忘記了水平儀的分度值已經改變,這的確應屬于“疏漏”或“嚴重疏漏”,其計算原理仍然是正確的,錯誤僅僅是因為水平儀的分度值發生了變化而沒有關注到。當然產生錯誤的責任是無法推脫掉的,但我仍然認為技術論壇只討論技術問題,指出技術錯誤,發表個人技術觀點和看法。追究行政甚至法律責任的任務是行政或法庭的職責,不是技術論壇的職責,隨意在媒體上公開指責標準和技術法規的編制班子負這個責任那個責任,你認為這屬于技術討論的正常做法嗎?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2 15:15
         究竟是誰“看不懂被測表面、評定基準面、測量截面的相互關系”,混淆平直度檢測基礎理論的概念,我們針對某版主上帖的胡言亂語,且鑒于其錯誤理論的表面系統化,實則破綻百出,故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一下,大家也就一清二楚了。
       ⑴. “a1e5和e1a5是兩條對角線測量截面,如果評定基準面是對角線平面,那么就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
        兩條對角線a1e5和e1a5與評定基準面在空間的位置關系是平行關系嗎?大家都清楚,按照規定,一條對角線與理想平面的位置關系是“通過”,即該對角線(兩端點連線)在理想平面上,所以,該條對角線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就是對理想平面的偏差。這樣的關系怎么會是平行關系呢?當然某版主會講歪理,一條直線與其所通過的平面是空間位置的平行關系,包括一條直線與其自身也是平行關系,還包括一條直線是內角和為360°的三角形等等。看到這些歪理,大家會笑話某版主的!所以,不存在“評定基準面是對角線平面,那么就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告知一下:一條對角線與理想平面的平面位置關系是“通過”,這就意味著該條對角線就在理想平面上,該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就是對理想平面的偏差;另一條對角線與理想平面的空間位置關系才是“平行”,該條對角線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加上C3(a1e5)與C3(e1a5)的差值就是其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僅需平移)。由此可見“評定基準面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明顯錯誤論據純屬缺乏空間概念的基礎理論概念的混淆不清。
       ⑵. “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
        某版主的死腦筋以及生搬硬套,確實讓人恥笑,為什么 “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難道讓e1a5通過理想平面,由a1e5與理想平面平行就不行?那樣的結果不是一樣嗎!思路呆板、僵硬到如此程度,反應的是檢測基礎理論、概念的糊涂或不清晰,這讓大家笑話的。
       ⑶. “-3.6是由中心點c3高度確定的
        規程在附錄C中的表C.2中講的非常清楚,所謂的-3.6是通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中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C3(a1e5)),(當然這個C3(a1e5)也是對其兩端點連線的偏差),與平行理想平面的對角線中點對其兩端點連線的偏差(C3(e1a5))的差值,不管上述這些,籠統的講 “-3.6是由中心點c3高度確定的”,反應的是基本概念的混淆不清。至于“表C.2的δ0(e1)和δn(a5)在已計算的表格中無法查到”的胡言亂語,提請某版主看清楚表C.2下方的計算公式δ0=δn=C3(a1e5)-C3(e1a5),由此公式得出的(-1.8)-(+1.8)=-3.6,難道此δ0=δn=-3.6不可以“填寫”在表C.2的表格中?
       ⑷. “只有這個表C.2無法使用公式Ci=i /n(δn-δ0)
         某版主既然認識到Ci=i/n(δn-δ0)為坐標轉移量(或變化量)的計算通式,那該公式就沒有可能表C.2“無法使用”,否則還叫什么“通式”呢?大家看的很清楚,a1e5截面的δ0=δn=0(在理想平面上),e1a5截面的δ0=δn=-3.6(在理想平面的下方),由于δ0=δn,故通式Ci=i/n(δn-δ0)=i/n×0=0,所以表C.1、表C.2中的Ci列都為0完全正確,這怎么就是“無法使用”呢?由此可見坐標轉移量(或變化量)的計算通式Ci=i/n(δn-δ0)對于表C.1~表C.8都是適用的。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 21:48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5-1-2 22:00 編輯

  1.如果規定某被測實際表面的平面度誤差“評定基準是對角線平面”,實際表面的兩條對角線就一定是“異面直線”,這兩條異面直線必平行于該評定基準,只要學過立體幾何,是再清楚不過的。通過其中一條對角線而與另一條對角線平行建立的一個平面就可以用作“評定基準”,這也是平直度檢測人員所共知的道理。a1e5和e1a5是兩條對角線測量截面,如果評定基準面是對角線平面,就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的道理勿需細講。如果一條對角線(例如a1e5)就在評定基準平面上(某人所謂的“通過”),就意味著該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就是對評定基準平面的偏差,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另一對角線截面的兩端點連線平行于評定基準面,其上各受檢點對其兩端點連線的偏差卻并非對評定基準面的偏差,統一到以評定基準面為測量基準,就必須將其上各受檢點高點統一到以中心點(對角線交點)c3為測量基準。因此,該對角線截面的c3點高度是關鍵,兩個端點δ0(e1)和δn(a5)的高度都待計算而非已知,只能通過c3的兩次結果之差平移獲得,不能用公式Ci=(i/n)(δn-δ0)計算。
  2. “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因為e1a5并不是像樓上所說也“通過理想平面”(即也在評定基準面上),測量者通過平移只能使其中間點c3在評定基準平面上,由于各受檢點平面度誤差的存在,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另一條對角線e1a5也在通過a1e5建立的評定基準平面上,除非這條截面上的每個受檢點平面度誤差全部為零為相等。是誰的“思路呆板、僵硬到如此程度”,“概念的糊涂或不清晰,讓大家笑話”,就不用我來點明了吧。
  3.對角線e1a5的平移量-3.6的來源非常清楚,中心點c3的高度已在表C.1中確定為-1.8,e1a5上的各受檢點高度必須統一到以c3點高度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值,但此時的c3高度卻是+1.8,平移量理所當然為:(-1.8)-(+1.8)=-3.6。e1和a5在高度為0的情況下平移-3.6,也就是δ0=δn=-3.6了,但這個δ0=δn=-3.6是預先不知的,是在獲得平移量-3.6之后得到的,該對角線截面其它各受檢點高度也不是用公式Ci=(i/n)(δn-δ0)計算得到,而是通過中心點c3的平移得到的。
  4.如果明白了上述第3條, “只有這個表C.2無法使用公式Ci=(i /n)●(δn-δ0)”也就不言而喻,因此表C.2在未知δn和δ0情況下是唯一不能使用公式Ci=(i /n)●(δn-δ0)的計算表。但不能使用它計算,不等于說這個截面上的各受檢點高度不符合這個公式,平移的意思是兩個端點升降相同的高度,只不過在升降前已是δn=δ0=0,升降后也就δn=δ0=-3.6。在對角線截面,(δn-δ0)永遠等于0,Ci=(i /n)●(δn-δ0)也就永遠等于0,Ci 在表C.2中毫無價值。真正起作用的是兩條對角線中心點的高度差,而不是δ0。其實δ0也決定于c3,而不是起始點e1。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3 21:33
         接32樓:
         ⑸. “通過表C.1和C.2的計算也就將四個角點a1、a5、e1、e5與中心點c3的高度均統一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值了,通過四個角點的高度值便可將四個邊線截面上的所有受檢點也統一在以中心點c3高度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值上來,最后通過表C.7和C.8再用邊線上按c3確定了高度的c1、c5、a3、e3高度確定c2、c4、b3、d3的高度,從而完成全部“統一測量基準”的計算任務,完成了這個任務也就完成了以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平板平面度誤差的任務。
          大家都清楚,所謂測量基準是測量過程中獲得儀器讀數值的參考線,所以在測量過程結束后的數據處理(評定)過程,也就不再存在什么測量基準的事情了。“統一測量基準”的所謂“三新”理論應該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使用小角度測量儀器以節距法進行的平面度測量,實際上是對被測實際平面上若干個有代表性的截面進行的相對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測量,這些有代表性的截面包括對角線截面、邊線、非經角點的中間線,但測得各個截面相對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并不是最終目的,還必須根據對角線評定方法將各個截面各個點的直線度轉換到相對對角線平面(理想平面)的平面度上來,也就是將各個受檢截面各個受檢點的直線度與理想平面建立位置關系。轉換共有四種情況:①對于通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由于對角線(兩端點連線)通過理想平面,則該截面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就是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由于,δ0=δn=0,不存在平移;且Ci=i/n(δn-δ0)=0,也不存在旋轉;②對于平行理想平面的對角線:由于該條對角線平行理想平面,且其中間點與通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的中間點為同一個點,必須“強迫”符合,則將該平行理想平面的對角線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轉換為對理想平面(對角線平面)的平面度時,除中間點“強迫”符合外,其余各點必須平移C3(a1e5)與C3(e1a5)的差值,這樣平行理想平面的對角線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即轉換為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了。此轉換過程中,同樣因為Ci=i/n(δn-δ0)=0,也不存在旋轉;③對于四條邊線:由于4個角點分別為兩條對角線的四個端點,則只需繞δ0=0或δn=0點旋轉即可,各點旋轉量按Ci=i/n(δn-δ0)計算得出,經上述旋轉后,四條邊線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即轉換為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了。此轉換過程中,由于一般情況下 δn≠δ0,即δn-δ0≠0,所以不存在平移,只存在旋轉;④對于非經角點的中間線:該中間線的起、末點分別在四條邊線上,一般情況下δn≠δ0≠0,所以,要將中間線截面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時,應該即存在平移,也存在旋轉,平移、旋轉量按Ci=i/n(δn-δ0)計算得出,經平移、旋轉后,中間線截面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即轉換為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了。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所謂的數據處理(評定)過程,除去按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外,就是按對角線評定方法,將各個受檢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此過程與某位瞎扯的莫須有的“統一測量基準”毫無關系!大家看清楚了,某版主所談及的“a1、a5、e1、e5”、“c3”、“c1、c5、a3、e3”以及“c2、c4、b3、d3”等各點的最后結果偏差值,均只與評定基準(理想平面)相關,而與莫須有的“測量基準”毫不相干,所以,“完成全部“統一測量基準”的計算任務,完成了這個任務也就完成了以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平板平面度誤差的任務”,除屬于胡扯瞎繞外,完全就是在混淆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的基本概念!
       ⑹. “規程附錄C中的問題,應屬錯誤,但的的確確是犯了粗心大意的錯誤,簡簡單單地復制粘貼造成的錯誤
         “粗心大意的錯誤”應該是輕描淡寫,“復制粘貼造成的錯誤”應該是上推下卸。某版主能告訴大家,將-1.8寫作+1.8,造成(+1.8)+(-3.6)=-5.4;將δn=-3.6寫作δn=0;以及將δi=Δi+δ0+Ci寫作δn=Δi+δ0+Ci等諸多錯誤都是從哪里“簡簡單單地復制粘貼”過來的嗎?JJG117-58-78-91-05等幾個版本可沒有這樣的錯誤啊!所以,既不愿意付出數據處理推算的勞動,又想增加修訂的項目,不出錯應該是奢想的!
      ⑺. “忘記了水平儀的分度值已經改變”、“錯誤僅僅是因為水平儀的分度值發生了變化而沒有關注到
        某版主太可笑了,“分度值已經改變”是13版規程的重大修訂內容,對他們自己提出的東西這樣重大修訂內容也“忘記了”或“沒有關注到”,這能解釋或推脫的過去嗎?為什么對“創收”的事情,盯的是那樣的緊,甚至以協議的形式加以固定落實,吃著“碗”里的,拿著“鍋”里的,欠著不該欠的,虧不虧心呢!上述說辭可能會使某版主繼續的無事生非,但將錯誤的責任上升至“追究行政甚至法律責任”高度的正是某版主自己。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3 23:39
  5.是的,大家都清楚,所謂測量基準是測量過程中獲得儀器讀數值的參考“對象”,而不一定限制只能是“線”,點、線、面都可以作為讀數的參考對象。節距法測量過程對每個受檢點高度的讀數就是參考其前面相鄰點讀得的,前一點就是后一點的讀數參考對象,就是后一點的測量基準。
  正因為節距法測量基準的不統一,把各點讀數用累積的方法統一到以起始點為測量基準是節距法的必經之路,這是無法越過的一步。但平面度檢測中各個截面都以各自的起始點統一了測量基準還不夠,還必須進行二次測量基準的統一,其中對角線交點(中心點)就是最好的選擇。表C.1確定了中心點c3的高度-1.8,表C.2就是把第二條對角線截面各點高度通過平移統一到c3為測量基準。四條邊線的各受檢點高度則通過已經以c3為測量基準統一了的四個角點高度,用公式Ci=(i /n)●(δn-δ0)也統一到以c3點為測量基準。表C.7和表C.8則把剩余的四個點的高度通過已經以c3為測量基準統一了的四邊相應點(25點的相應點是四邊中點)高度,用公式Ci=(i /n)●(δn-δ0)也統一到以c3點為測量基準。通過這八個表的數據處理也就實現了將被測表面所有25個受檢點高度全部統一到以中心點c3為測量基準了。
  在完成了布點和數據采集這一步后,八個表計算出各受檢點的高度純屬是將高度統一到以中心點c3為測量基準,這就是平直度檢測的第二步統一測量基準的任務,此外并無其他目的。在完成統一測量基準后,第三步就應該是平直度誤差的評定,但通過八個表這樣的測量基準統一,因為統一基準時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且為了計算方便通過技術手段使使兩條對角線的兩個端點高度各自達到相等,無意之中也同時實現了按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評定。但如果相關方因此仍然有計量糾紛,那就必須進一步按最小包容區域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平面度誤差,作為糾紛雙方的仲裁依據,第三步按評定基準評定平直度誤差就無論如何也是無法省略的步驟了。
  6.關于是否復制粘貼的粗心大意錯誤,只要把2005版的表A與2013版的表C逐一對照也就一清二楚了,因此勿需我說,我就不多說什么了。值得一提的是新版規程調整了八個表的順序,這是非常正確的,是對舊版本的錯誤改正。舊版本表A.4位置擺在第四是極其錯誤的,前三個表根本就沒有計算出c1和c5相對于中心點的高度,δ0=+1.0和δn=-0.8的來源毫無根據。新版本則將其調整到最后表(C.8),因為a5和e5已經通過第1和第2張表統一到以中心點c3為測量基準的高度,把舊版本最后一個表A.8調整到第四(表C.4),這是非常明智之舉。
  7.是的,對水平儀分度值的要求提高是新規程的一個重要修訂內容,但在給出示例時忘記了這一點,隨手將舊版案例的表格復制粘貼,以為這么多年沒有發現重大計算數據方面的錯誤,這是客觀事實。關于“創收”的指責,我仍然認為這是“追究行政甚至法律責任”的事,不應該在技術論壇中涉及。在技術論壇中討論的是技術上的對錯,你認為規程編制班子“吃著碗里的,拿著鍋里的,欠著不該欠的”,講別人欠了你的錢,講他人違紀違法,不正之風,的確是講錯了地方,本人建議你通過正常行政和法律渠道向上反映,包括紀委的投訴網站均可。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4 13:47
        接34樓:
    ⑻. “評定基準是對角線平面,實際表面的兩條對角線就一定是異面直線
     上述所下的結論為:“實際表面的兩條對角線就一定是異面直線”,這“一定是”的結論明顯是錯誤的,只能講一般是吧?!某版主能否告知大家,當C3(a1e5)=C3(e1a5),也就是當C3(a1e5)-C3(e1a5)=0時,實際表面的兩條對角線還“一定是異面直線嗎”???那種情況應該是共面的吧?!既然不能否認C3(a1e5)-C3(e1a5)=0的特列事件,那絕對化的說出“兩條對角線就一定是異面直線”,顯然是毫無空間或基本概念的!至于是不是“學過立體幾何”?或學的是何等的差,就由其自己下結論吧!
    ⑼. “評定基準面是對角線平面,就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
     上述是已經批駁過得歪理了,一條對角線與理想平面的位置關系是“通過”,另一條對角線與理想平面的位置關系是“平行”,這在JJG117規程諸多版本對角線評定的定義中講的非常明確,絕不存在兩條對角線都與理想平面平行的位置關系,急于創造“三新”理論的某版主就不要胡扯瞎繞了。當然特列情況下,當C3(a1e5)-C3(e1a5)=0時,可以認為兩條對角線都通過理想平面,但絕不會出現兩條對角線都與理想平面平行的位置關系!   
    ⑽. “統一到以評定基準面為測量基準
     上述說辭確實可笑,這應該是某版主概念糊涂、蓄意混淆的所謂“三新”理論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大家都清楚,“評定基準面”與“測量基準”是概念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前者是評定被測實際平面平面度的理想平面(或稱理想要素),其與測量過程中獲得儀器讀數值毫不相干,只在數據處理的評定過程中使用到;后者為測量過程中獲得儀器讀數值的參考線(或面,沒有什么參考點),其與后期的數據處理評定過程毫不相干,只在測量過程中獲得儀器讀數值時使用到。而某版主不識時務的非要“統一到以評定基準面為測量基準”,把這兩個毫不相干的東西做什么莫須有同時也無聊的“統一”,這顯然是將數據處理的評定過程中,各個受檢截面受檢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時,將與此過程中毫不相干也不需使用的“測量基準”完全搞混了,此過程中只需要使用評定基準(對角線平面)。所以,某版主的所謂“統一”,實際上就是“混淆”、“穿越”兩個本來完全不搭界的“概念”!但愿此“混淆”不是“蓄意”就好。正是由于某版主的基本概念的糊涂、混淆,才瞎扯出什么①以大量的不斷變化的點為測量基準;②以起始點為測量基準;③以對角線為測量基準;④以兩條對角線的交點為測量基準;⑤以兩端點連線為測量基準;⑥第一步、第二步統一測量基準........。時間關系,對于某版主針對測量基準的大量不靠譜的解讀不再繼續羅列了,大家都看清楚了就好。
    ⑾. “ 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因為e1a5并不是像樓上所說通過理想平面
     被測實際平面有兩條對角線,哪一條“通過”理想平面都可以,那另一條則是與理想平面平行。而某版主非要說“ 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那e1a5“通過”理想平面,a1e5平行理想平面,難道就不行嗎?在這個問題上,究竟是誰思路呆板、僵硬到如此程度,以及概念的糊涂或不清晰,讓大家笑話,明顯就是講出 “ 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話的人!為了推脫掉呆板、僵硬、以及糊涂、不清晰招致的大家笑話,某版主又開始做文字游戲,當面編瞎話了。本人在講“e1a5“通過”理想平面,a1e5平行理想平面”時,有過e1a5通過理想平面的這個字嗎?某版主習慣性的公眾場合下編瞎話,招致的其他量友言語過激的指責,應該是非常好理解的,所以“痞子”等指責話語是恰當的,由此可見,某版主不僅欠罵,而且欠抽!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4 15:15
  8.也許我說實際表面的兩條對角線一定是異面直線有些絕對,你說的情況情況并不排除存在可能性,但存在幾率如何可想而知。請問你工作這么多年你遇到了幾個平板是這樣的?實話實說,反正我幾十年的工作中沒有遇到過一塊平板如此。在現實中,兩條對角線一定是異面直線并非“歪理”,而是99.9%甚至是99.999$的客觀事實,兩條對角線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幾率則是微乎其微。
  9.“評定基準面是對角線平面,就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這個論斷沒有什么可爭議的,正如你所說對角線在評定基準平面上,也是平行于評定基準面的特例,并不違背這個論斷。如若不信,請任意舉出一個例子說明有對角線與對角線平面相交于一點的情況發生。
  10. 被測實際平面有兩條對角線,哪一條“通過”理想平面都可以,但另一條對角線則未見得與理想平面平行,對角線平面的作法就是“通過一條對角線求作一個平面,使該平面與另一條對角線平行”,通過一條對角線可以作無窮多個平面,只有平行于另一條對角線的平面才可以稱為對角線平面。在兩條對角線截面受檢點測量中,各自的讀數測量基準將分別統一到各自的起始點,兩條異面直線各自都可以作出無窮多個平面,其中能夠相互平行的平面只能有一對,剩下無窮多對并不平行。既然你已經明白了評定基準并非測量基準,那么你就應該理解為什么通過這8個計算表一方面統一了測量基準,另一方面實現了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評定了被測表面的平面度。以中心點我測量基準求得各受檢點的高度,并使兩條對角線分別實現兩端點等高,也就等價于用通過其中一條對角線而與另一條對角線平行的平面為測量基準,統一了各受檢點的高度,而這個等價于測量基準的平面則正是作為評定基準的對角線平面。
  11.當e1a5截面各受檢點高度統一到以起始點e1為測量基準時形成的兩端點連線并不與對角線平面平行,e1a5也并不是像有人所說也通過理想平面,因此,在表C.2的計算過程中必須首先實現 “ 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這就是為什么要用“旋轉法”使其兩端點等高的原因。使“e1a5通過理想平面,a1e5平行理想平面”當然也是可以的,那就把表C.2換成表C.1好了,把e1叫a1,a5叫e5,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不還是一回事嗎?
  順便提醒一下,動不動就罵大街的習氣真的與你的專家身份極不相稱,別人指出其歪歪理,就大罵別人“呆板”、“僵硬”、“糊涂”、“編瞎話”、“痞子”,這種行為出自知名的平直度檢測專家,這個專家是不是“不僅欠罵,而且欠抽!”呢?本人誠心誠意勸導其廢棄罵人的不良習氣,還是有理講理,有事實擺事實,平心靜氣地討論技術問題的好。本人一直期待著“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但絕對反對肆無忌憚地謾罵。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5 18:33
本帖最后由 zhcxy 于 2015-1-5 18:52 編輯

     接36樓:
     ⑿.“ 測量者通過平移只能使其中間點c3在評定基準平面上
      某版主帖子中的文字描述,總是非常奇特。其談及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時,竟然下結論“測量者通過平移只能使其中間點c3在評定基準平面上”,這是一個思路呆板、僵硬到如此程度,概念的糊涂或不清晰,讓大家笑話的胡言亂語。大家都清楚,平移是指直線度評定基準e1a5的兩端點連線,將其平移至對角線平面(理想平面)的位置,這樣e1a5對角線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分別加上平移量(C3(a1e5)-C3(e1a5)),就轉換為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了。而如果按某版主胡言亂語的平移使其中間點c3在評定基準平面上”,那出現的結果就是e1a5對角線中間點C3(e1a5)為0了,某版主給大家解釋一下,在不考慮特列事件的前提下,“C3(e1a5)為0”是個什么東西?這既不是該截面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也不是該截面各點對理想平面(對角線平面)的平面度偏差,如此不按對角線評定方法的平移不是概念的糊涂或不清晰,就是吃飽了撐的!至于通過a1e5建立的評定基準平面”的說辭,應該是與其所講“經一條直線可以做無數個平面”的說辭大相徑庭的,告知一下:評定基準平面的建立是需要空間的兩條對角線來確定其位置的!那些不靠譜的瞎講一氣還是閉嘴為好,免得丟人現眼。某版主談及的e1a5對角線“這條截面上的每個受檢點平面度誤差全部為零為相等”,應該就是其“三新”理論:評定基準=測量基準、理想平面=被測實際面,這些笑話,大家就當其他量友所講某版主“搗糨糊”看待吧,其自己的腦腔內確實就是一灘漿糊的!
      ⒀. “δ0=δn=-3.6是預先不知的
      某版主的上述說辭,究竟要表達什么技術含義呢?被測實際面上的各點δi 哪一個是預先所知的呢?不都是需要按照一定的法則,經評定、計算得出的嗎?!對于e1a5對角線,δ0=δn=C3(a1e5)-C3(e1a5)=-3.6,這不就是與任意一點的δi 一樣都經評定、計算得出,即使通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a1e5),其δ0=δn=0不也是按照對角線法則評定、計算的出的嗎?!難道該截面的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沒有加上Ci ?即使Ci =0,難道就不是計算(計算還包括相對值計算、換算線值、按兩端點連線公式計算以及加上平移量、旋轉量的評定計算等)?如果某版主有特異功能,能夠預知被測實際面上各點的平面度,那其也就不會在最底層混一輩子了!
    ⒁. “通過中心點c3的平移得到
     對于e1a5對角線上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并不是某版主瞎扯的“通過中心點c3的平移得到”,平移的是e1a5對角線的兩端點連線至理想平面的位置,C3(e1a5)是加上了平移量后轉換為δ3(e1a5)(a1e5對角線截面是C3(a1e5)=δ3(a1e5),無需轉換),由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這里是“轉換”,不是什么神乎其神的“統一測量基準”,故:所謂的平移、旋轉只與評定基準的位置相關,而與該過程中不存在的測量基準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⒂. “Ci 在表C.2中毫無價值
       某版主的上述說辭是完全不尊重事實的,Ci 在表C.2中價值是告訴大家,平行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在其各點直線度偏差轉換至平面度偏差的評定、計算過程中,無需旋轉(Ci =0),僅需平移(平行的位置關系決定),但需要搞清楚的是平移的對象是e1a5連線,而非某版主瞎講的 “中心點c3的平移”,再有就是起碼保持了8個表格的行列數一致,因為JJG117規程中有一個版本的8個表格中第一個表格的列數是與其余7個不同的(少了),這導致了需繁瑣的給出四個綜合修正量計算公式,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的連續三個版本均只給出了一個通式。所以,要搞清楚轉換量的實際檢測意義,要理解何謂“通式”。而不要象某版主那樣,即承認是“通式”,又瞎講“通式”對表C.2不適用,那“通式”還是“通式”嗎?
      ⒃.  測量基準“不一定限制只能是“線”,點、線、面都可以作為讀數的參考對象
       某版主在測量基準的概念上,自始至終是糊涂且混淆不清的,其瞎講一氣的①以大量的不斷變化的點為測量基準;②以起始點為測量基準;③以對角線為測量基準;④以兩條對角線的交點為測量基準;⑤以兩端點連線為測量基準;⑥第一步、第二步統一測量基準........。上述錯誤的所謂“三新”理論已經沒人屑于與其這樣的“擰種”爭論了,包括其瞎講的“統一到以評定基準面為測量基準”更是讓大家見笑了!再次建議某版主去國家標準編寫集體那里去申述,要求國家相關標準中除有“參考線”、“參考面”的術語、概念外,增加“參考點”的術語、概念,大家確信:“擰種”那時見了“棺材”會落淚的!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5 23:29
  12.以過對角線a1e5,平行于對角線e5a1建立的評定基準,確立了中間點c3的高度為-1.8,那么對角線e5a1截面的中心點c3的高度也必須是-1.8,現在是+1.8,因此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必須平移-3.6,使其也為-1.8。本人承認前面的說法欠妥,并感謝你指出的不足。我的意思是所有的受檢點高度都必須統一到表C.1確定的中心點c3為測量基準。因此,“ 測量者通過平移只能使另一條對角線的中間點c3也在用評定基準平面評定的高度上(即與表C.1評定的c3點高度相等”。“理想平面=被測實際面”是非常可笑的,“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前提條件是兩種基準的幾何要素相同,例如都是點或線、面,且相互重疊。
  13.在表C.2中,“被測實際面上的各點δi 哪一個是預先所知的呢?”這個問題問得好!只要稍微觀察一下,就可以知道只有中心點c3=-1.8是已知的,是在已完成的表C.1中查得到的,其余各點包括其兩個端點都是未知而必須在把C.2中通過平移計算的。
  14. 將中心點c3平移-3.6就是將該截面上所有的受檢點平移-3.6,因為該截面視為剛性的整體,因此該截面所有的受檢點高度都是 “通過中心點c3的平移得到”,我覺得這沒有什么不好理解的。
  15.正是因為e1a5截面上各受檢點均是參照中心點c3的高度平移-3.6得到,而兩個端點δ0(e1)和δn(a5)的高度在已完成的表C.1中查不到,都等待著計算而非已知,所以在表C.2中公式Ci=(i /n)●(δn-δ0)無用武之地,是個毫無價值的公式,這一點稍微想一下我相信你會明白過來的。
  16.是的,測量基準是讀數的參考對象,這是幾何量計量界人人皆知的基本常識。平直度檢測的是各受檢點相對高度差,高度差的讀數參考對象可以是一個點,也可以是一條直線,還可以是一個平面。
  在節距法檢測中,每個受檢點的高度初始讀數都是相對與其相鄰的前一點高度讀得的,此時每個點的測量基準都是其前面的點,每個點的測量基準都不相同,“基準點”是變化的,因此需要用逐點累積的方法統一到以截面起始點為同一個參考對象的高度值,第一步的測量基準統一使用的測量基準就是每個截面的起始點。此時使用的測量基準均為幾何要素“點”。
  在每個截面實現兩端點等高變換后,末點與起點等高,截面各點以起點為測量基準也就是以末點我測量基準,此時截面各點高度也可以說是相對于兩端點連線的高度,只有此時我們才可以說測量基準可視為幾何要素“直線”;
  緊跟著使用八個計算表把每個截面受檢點的高度值再統一到以平板中心點為同一個測量基準的高度上來,這個過程使用的測量基準仍然是幾何要素“點”。
  由于中心點c3是對角線交點,其高度是相對于評定基準面(對角線平面)的高度,其它所有點的最后高度值又是以c3為測量基準得到的,因此也可以說此時的各點高度是以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的,可以說只有此時的測量基準是幾何要素“平面”。至于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相重疊則是一種巧合。
  還是本著一個原則,38樓的罵語本人拒絕回復,但不管怎么好歹還是有技術內容,哪怕是錯誤的觀點,對立的觀點,本人都樂于共同討論。39樓除了謾罵沒有絲毫技術觀點的帖子也就只能出自某計量院所的著名平直度檢測“專家”之口了,原來這就代表了該計量院所的最高水平,只會謾罵,以謾罵為榮,以謾罵當技術,這還是那個曾經的國家檢定規程的主刀手嗎?恕本人對39樓的無聊帖子拒絕回復了。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6 09:51
         做個T手勢,對某版主口若懸河的瞎講一氣先喊停一下。
     大家看一下某版主的下述胡扯瞎繞都是些什么東西:
     “以過對角線a1e5,平行于對角線e5a1建立的評定基準,確立了中間點c3的高度為-1.8,那么對角線e5a1截面的中心點c3的高度也必須是-1.8,現在是+1.8”
     現對上面引用的原話提出如下質疑:
     ① “以過對角線a1e5”與“平行于對角線e5a1建立的評定基準”,這里胡扯的“a1e5”與“e5a1”是同一條對角線還是完全不同的兩條對角線?
     ② 如果“a1e5”與“e5a1”是同一條對角線,那么它們與評定基準的位置關系為什么既是“”,又是“平行于”?這同一條對角線是不是有些太神奇了?
     ③ 如果“a1e5”與“e5a1”是同一條對角線,那么為什么它們的字母、序號完全相同,但字母順序卻前后顛倒呢?難道是某版主改變了測量方向?將由a1~e5測量方向(由上至下)改變為由e5~a1的測量方向(由下至上)?是不是其它截面也可以如此隨意改變測量方向?如此改變測量方向是否考慮了測量儀器的讀數方向?
     ④ 如果“a1e5”與“e5a1”是同一條對角線,那么為什么剛剛對角線的“中間點c3的高度為-1.8”,瞬間就被變為“現在是+1.8”了呢?如此變化之快,這中間點還有譜嗎?
     ⑤. 如果“a1e5”與“e5a1”不是同一條對角線,而是完全不同的兩條對角線,那么為什么它們的字母、序號完全相同,僅字母順序卻前后顛倒呢?其它截面的字母、序號及字母順序是否也可以這樣既相同又顛倒呢?
     ⑥. 談論問題的文字描述,先不講技術水平高低對錯,是否應該首先讓別人看的懂?不讓別人反復猜測為最重要呢?也就是談論問題是否要靠譜才好呢?
     大家靜候某版主對上述質疑的解釋。
作者: huaihailu    時間: 2015-1-6 10:08
學習了,非常感謝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6 23:00
  非常對不起,39樓的對角線e5a1應該改為e1a5,在此對40樓的指正表示感謝。改正后40樓的6個問題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就恕我不再對40樓的6個問題一一回答了。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7 09:33
          不必“表示感謝”,希望不管是口若懸河也好,還是信口開河也罷,總之,談論問題要靠譜,免得“非常對不起”過多過濫!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7 23:55
  e1a5寫成了a5e1是一種錯誤,但就我所說的檢定規程八個表的計算原理是正確的,我所說的表C.2的計算原理也是正確的,除了角標筆誤寫錯了外,在數據處理的原理上并沒有什么“不靠譜”。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8 09:33
              何謂“計算原理是正確的”?概念糊涂、混淆不是“角標筆誤”托詞能夠輕描淡寫掩蓋過去的!僅就某版主的自賣自夸來講,就不是一般的不靠譜吧?!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8 12:34
  我已經對你的16個問題進行了答復,你認為哪個問題答復是錯誤的,盡可以講出的你的進一步質疑和理由,除此之外的責難和攻擊性語言是沒有價值的。至于e1a5誤寫為e5a1的錯誤,本人并不否認,并對你的指出表達了謝意,改正后,39樓對你的第12條答復可改寫為:
  12.以過對角線a1e5,平行于對角線e1a5建立的評定基準,確立了中間點c3的高度為-1.8,那么對角線e1a5截面的中心點c3的高度也必須是-1.8,而現在卻是+1.8,因此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必須平移-3.6,使其高度也為-1.8。……,所有的受檢點高度都必須統一到表C.1確定的中心點c3為測量基準。因此,“ 測量者只能使另一條對角線的中間點c3也平移到用評定基準平面評定的高度上(即與表C.1評定的c3點高度相等”。“理想平面=被測實際面”是非常可笑的,但在兩種基準的幾何要素相同,例如都是點或線、面,且相互重疊的前提條件下,“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
  我認為,只要把e5a1的角標改為e1a5,其它文字也可以均不變,原理上沒有絲毫錯誤。你認為“概念糊涂、混淆”,請明確指出糊涂、混淆在哪里,也講出你的“清楚、分明”在哪里?誰在“自賣自夸”、誰的話“不靠譜”,放在一起比較一下就會不言自明,勿需指責他人。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8 16:11
           接38樓:
           (17).  "節距法測量基準的不統一"
              "節距法測量基準的不統一”說辭,是讓人無法看懂的胡言亂語,測量過程中儀器讀數的參考線是儀器固有的,也是始終如一的。那就是自然水平面或儀器的主光軸,如果儀器讀數的參考線是“大量的不斷變化的點”,是“起始點”。是“對角線交點”,那測量儀器還有法讀數嗎?這“不斷變化的點”、“起始點”、“對角線交點”還有法做為儀器讀數的參考線嗎?(起碼是點、線的混淆吧)
         (18).“無意之中也同時實現了按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評定
              按照某版主的胡言亂語,在測量過程結束后,雖然不再使用測量儀器獲得測量讀數了,但仍然要使用測量儀器的參考線,其煞有其事的瞎講是“統一測量基準”和“二次統一測量基準”,“八個表這樣的測量基準統一”竟然成了表格計算的全部內容,至于評定所得的各點平面度則是“無意之中也同時實現了按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評定”,事情竟是如此的奇怪,莫須有的多次“統一測量基準”,“無意之中”也就是瞎貓碰到了死老鼠獲得了“按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某版主的信口開河確實太“天方夜譚”了!大家都清楚:測量過程結束后期的數據處理評定過程,絲毫不牽扯測量基準的什么事,完全就是根據直線度唯一的計算公式(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來計算各個被測截面上各個被測點的直線度偏差,然后是根據對角線評定方法將各個被測截面上各個被測點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上去。在使用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計算直線度時,曾做過相對值計算,那是為了使原始數據變小,方便后面的計算或作圖,也做過角值對線值的換算,那是因為各個截面的跨距不同,至于累積,則完全是根據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進行的直線度計算了,所謂的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就是被測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Δi),Δi=(第一點到第i點儀器讀數的累積和)-i/n(第一點到第n點儀器讀數的累積和),這個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在其它主題版塊,某量友曾給出了數形結合的完整推導,公式中的∑(累積和)與莫須有的“統一測量基準”半毛錢關系都沒有!某版主胡扯瞎繞的什么統一測量基準”以及什么“無意之中也同時實現了按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評定”,純粹是在“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兩個概念之間做混淆。再次重申,測量過程結束后的數據處理評定過程,只與評定基準的概念相關,而與測量過程中的儀器讀數參考線(測量基準)毫不相干。
         (19). “是否復制粘貼的粗心大意錯誤,只要把2005版的表A與2013版的表C逐一對照也就一清二楚了
               某版主無理可講時的推脫話語就是“勿需我說,我就不多說什么了”,大家看的很清楚:將-1.8寫作+1.8,造成(+1.8)+(-3.6)=-5.4;將δn=-3.6寫作δn=0;以及將δi=Δi+δ0+Ci寫作δn=Δi+δ0+Ci等諸多錯誤都是從哪里“簡簡單單地復制粘貼”過來的?JJG117-58-78-91-05等幾個版本有這樣的錯誤嗎?某版主有膽量對“2005版的表A與2013版的表C逐一對照”嗎?至于“八個表的順序”,應該不是什么概念、原理性的東西,但經過某版主那張嘴的一橫一豎,就成了05版本的“極其錯誤”,應該是拿著雞毛當令箭的虛張聲勢吧?!“表的順序”本來就不是什么嚴格的概念、原理性的東西,當成批檢測時,根據跨橋的使用方便,各個截面的順序完全可以根據檢測的方便來定。大家都清楚,78版本一個順序(方向也不同);91版本和05版本一個順序;現在13版本又搞了一個順序(后三個版本是一個方向),這不是唯恐不亂嗎?大家都清楚,現在的數據處理評定大部分是使用計算機程序,91版本和05版本對78版本的順序和方向改變使計算機程序不得不也跟著改,現在13版本又搞了一個順序,難道讓計算機程序繼續沒必要的再跟著改?這專業的計算機程序是商品化的產品,可不是某版主自己胡編亂造的所謂數據處理程序啊。什么叫“沒有計算出c1和c5相對于中心點的高度”?那是c1c5截面起始、末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這偏差去兩條豎直邊線對應找就可以,這怎么能是“來源毫無根據”呢?人們不得不質疑:某版主的思路還“明智”嗎?
          (20). “關于“創收”的指責,我仍然認為這是“追究行政甚至法律責任”的事
               對于合理合法的“創收”,沒人去指責什么。只有一貫無事生非的某版主才將其上升至“追究行政甚至法律責任”的高度,聯想到某版主前期要在論壇中“抓老虎、打蒼蠅”,以及現在煞有其事的抓“違紀違法,不正之風”等等,不難看出,某版主就是個無事生非的東西!大家對這樣的人物應該保持高度的警覺,以免其無事生非的陰謀得逞。另外質疑某版主,有人“講別人欠.....錢”的事了嗎?一句“欠著不該欠的”的話,就讓某版主無事生非的聯想到“欠了你的錢”,這到底是某版主過于神經質的無事生非還是掉入錢眼了?這“欠”就不能是“欠情”、“欠道歉”、“欠賬”了嗎?所以,這個“欠”字,還包括了某版主的“欠罵”及“欠抽”,如此這樣,某版主應該是隨意了吧?!不去多講什么了,看到某版主什么也不知道,也不懂,無聊的在那里著急的瞎猜疑,大家都在看笑話的。
         (21). “也許我說實際表面的兩條對角線一定是異面直線有些絕對,你說的情況情況并不排除存在可能性,但存在幾率如何可想而知
             某版主終于能夠不得不承認其自己“一定是異面直線”的結論“有些絕對”,這應該是某版主準備拋棄自稱“擰種”的初始做法,畢竟自稱的“擰種”與“邪種”無異,實在太不“雅聽”了,對此,大家應該歡迎!但其所講的“存在幾率”的胡攪蠻纏又讓大家非常反感,即使“幾率”為“99.9%甚至是99.999$”,也依舊不是100%,“一定是”的結論依然不能成立!即使某版主“幾十年的工作中沒有遇到過一塊平板如此”,也只能是其見少識寡,何況某版主所處的“下里巴”底層,其不會是什么“標桿”的!告誡某版主一下,無需狡辯,正是你談到的“微乎其微”,推翻了你瞎講的“一定是”結論,這就是自掌自嘴,疼不疼,某版主嘴的感覺最有話語權!
         (22).“對角線與對角線平面相交于一點的情況發生
              盡管兩條對角線與理想平面的位置關系是分別“通過”及“平行”,且 “評定基準面是對角線平面,就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的話語也是某版主所扯的,那其又問的“對角線與對角線平面相交于一點的情況發生”,就應該由某版主來自問自答了,他人豈能看懂某版主瞎扯的“對角線與對角線平面相交于一點的情況”?當然大家也就不了解,自己畫圈自己鉆是何感受了?大家不必破費,看個喜劇(或笑話)也不錯嗎。呵呵!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gianoho    時間: 2015-1-8 16:36
學習一下,看來規程還是要好好看看啊
作者: gianoho    時間: 2015-1-8 16:37
好好啊好啊哈哈哦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9 02:12
  17.  "節距法測量基準的不統一”是最淺顯的道理,每個受檢點的高度讀數值都是相對于與其相鄰的前面一個受檢點的高度讀取的。以對角線截面a1e5為例,水平儀分度值T=0.001mm/m(2005規程是0.005mm/m),橋板跨距L=180mm,組合測量系統的分度值為t=0.001×180=0.18μm(2005規程就是0.9μm)。b2相對于a1的高度讀得42格,c3相對于b2的高度讀得44格,如果統一到a1為測量基準,就必須將讀數累積,各點分別得到①:0、42、86、132、176,將首末兩點等高,單位變換量(或旋轉量)就是176/4=44,各點變換量為②:0、44、88、132、176 ,①-②=③:0、-2、-2、0、0,按2005規程乘以組合測量系統分度值0.9μm,即可得到④:0、-1.8、-1.8、0、0,這就是表C.1的最后一列的各點高度值結果。
  18.平面度檢測的三大步本來就各自獨立,八個表的前四列(其中第4列可刪除)就是第一步的布點和數據采集,其余各列均為第二步統一測量基準。統一測量基準分成了兩步5至8列為被測截面內的測量基準統一,方法是將逐點讀數累積,后面3列則是各截面用平板中點為同一個測量基準統一。只不過因為是用了對角線交點為統一測量基準,意外實現了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評定了平板的平面度誤差。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步平面度誤差評定其實并未進行,進入和完成C.2.2條才是平面度誤差評定,C.2.2講的是以按“最小條件原則”(即以最小包容區域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以規定的三遠點平面或最小二乘平面為評定基準也是要完成這一步。
  19.“表的順序”本來就是原理性的東西,把已知的數據放在后面,未知的數據放在前面,就如同解一道數學題用未知的結果去求已知條件一樣可笑。2005版的c1和c5在表6和表8才計算得到,卻在表4中就知道δ0(c1)和δn(c5)的具體高度,堂而皇之地填寫到表4的δ0和δn格中,難道說在僅僅是個順序而不是原理錯誤嗎?
  20.我還是那句話,關于行政和法律層次的指責,請不要在技術論壇進行,你可以通過正常渠道和法律渠道,包括黨和政府的紀檢委網站反映。是不是指責他人欠錢不給,你去問問你的那個“支持者”就是了,本人再次聲明對此不感興趣,因此拒絕回答。
  21.繞開我所說的中心意思,純屬惡意的攻擊,本人同樣拒絕回復和糾纏。
  22.請注意作為評定基準的對角線平面與實際表面上的對角線是兩個概念,評定基準對角線平面是平行于實際兩條對角線的一個理想平面,為了建立方便,人們才用通過一條對角線作平行于另一條對角線的平面,實際的評定基準平面只是平行于兩條對角線的平面,這種平面是無窮多個的,我們只能選擇一個,用兩個和這個評定基準面平行的平面從兩個方向向被測實際表面平移,包容被測表面,則這兩個平面的距離即為平面度誤差。不同時平行于兩條對角線的平面不是所說的對角線平面評定基準面。
  47樓涉及的技術內容答復如上,今后有關的技術內容本人一如既往耐心回復,但47樓罵罵咧咧的話語本人不加評論,對于離開了謾罵無法生存的人,那些罵語還是由罵者悉數收回自己的家中慢慢消化吧。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9 12:20
  關于測量基準的補充:
  平直度檢測的三大步:布點和數據采集、統一測量基準、評定平直度誤差,“八個表”完成了兩大步,其一是記錄數據采集的讀數,其二就是將讀數統一到以同一個測量基準的高度,這就是“表格計算的全部內容”。
  測量中每個點的高度讀數參考對象是與其相鄰的前一點,測量基準均不相同,在測量過程結束后,雖然不再使用測量儀器讀數了,但仍然要選擇一個“讀數的參考對象”(注:并非“測量儀器的參考線”),將所有讀得的高度數據以同一參考對象加以統一。節距法的平面度檢測必須首先以截面起始點為測量基準統一本截面內受檢點的高度讀數,再以對角線交點(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統一各截面受檢點的高度讀數。統一測量基準后的高度讀數才能進入第三步按規定的評定基準平面評定平面度誤差值,只不過用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平面評定的平面度誤差恰好以中心點統一測量基準后的結果相吻合,因此當評定基準是對角線平面時,可不再進行第三步“平面度誤差的評定”,此外的其它三種評定基準平面評定平面度誤差,第三步“平面度誤差評定”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繞過去的。
  47樓把“儀器固有”而“始終如一”的“儀器讀數的參考線”與測量中的測量基準徹底混為一談了。例如在測量兩個點之間的距離時,我們可以以其中一個點為測量基準直接讀得另一點到它的距離讀數,也可以選擇第三點為測量基準分別讀得兩個點到第三點的距離讀數通過數據處理獲得那兩個點的距離,作為測量基準的第三點則有無窮多個選擇。而儀器的讀數參考線僅僅是儀器的“零位”或“零線”、“讀數的起始位置”。
  47樓還說平直度檢測的測量基準是“自然水平面或儀器的主光軸”,請問47樓到底是在測量什么?平面度、直線度的計量單位是微米,你的讀數的計量單位是什么?如果是高度(微米),始終如一的測量基準水平面在哪里,是海平面嗎?平板的安置可能在工作臺上,可能在地面上,下面支撐的千斤頂也有高有低,這個高度如何計算?
  我知道47樓會拿與海平面的傾角來說事,這也是多年來平板檢定規程造成的誤區和錯誤觀點,我只請47樓認真思考一下傾角是平直度誤差嗎,它們的計量單位相同嗎?水平儀是測量被測表面與水平面的傾角的儀器,但節距法測量的是平面度誤差或直線度誤差不是傾角,使用的也不是水平儀,而是水平儀與橋板的組合測量系統,這個測量系統每次讀數都是讀得橋板兩個支撐點間的“高度差”,每格讀數代表的含義已不再是與水平面的傾角,而是兩個點的相對高度,分度值也不再是角度計量單位mm/m,而是長度計量單位μm了。請不要再把水平儀和橋板看成兩樣東西,在實施測量中它們的組合已經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測量系統整體,橋板起到傳感元件的作用,水平儀起到數據放大和讀數元件的作用,兩者都不能獨立應用于平直度檢測。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9 16:21
        (接47樓:)
        (23). “被測實際平面有兩條對角線,哪一條“通過”理想平面都可以,但另一條對角線則未見得與理想平面平行
             某版主既然懂得“被測實際平面有兩條對角線,哪一條“通過”理想平面都可以”,那其前面所講“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的話顯然就是自相矛盾了,既然“兩條對角線,哪一條“通過”理想平面都可以”,也就意味著相應的另一條對角線與理想平面平行了,而不是其瞎講的“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所以,在基本概念方面,某版主一直是混淆不清的。既然某版主知道“只有平行于另一條對角線的平面才可以稱為對角線平面”,那“另一條對角線則未見得與理想平面平行”的話也就不知道其從何說起了,其自相矛盾的話實在是太多了!大家都知道,一條對角線“通過”,另一條對角線“平行”的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而到了某版主的嘴里,竟成了“通過其中一條對角線而與另一條對角線平行的平面為測量基準”,包括其隨后瞎講的“等價于測量基準的平面則正是作為評定基準的對角線平面”,這不是有意混淆兩個完全不同的“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的概念又是什么?!
        (24). “必須首先實現 “ 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這就是為什么要用“旋轉法”使其兩端點等高的原因。”
             大家都清楚,對角線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是對角線評定方法所規定的對角線平面與該對角線平行,這又哪來的神乎其神“必須首先實現”呢?至于“用“旋轉法”使其兩端點等高”,更是不靠譜的瞎講一氣了,對角線e1a5不管是用兩端點連線為評定基準評定所得各點直線度,還是將直線度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兩端點都是等值的啊,所以,轉換平面度不存在某版主胡言亂語的“用旋轉法”,畢竟這里只有“平移”,而無需什么“旋轉”。對于某版主瞎扯的“表C.2換成表C.1”,本人就不屑于駁斥了,既然某版主懂得“被測實際平面有兩條對角線,哪一條“通過”理想平面都可以”,那其愿意胡扯瞎繞的將“表C.2換成表C.1”,就有其胡扯瞎“”即可。
        (25). “以過對角線a1e5,平行于對角線e5a1建立的評定基準
            “對角線a1e5”與“對角線e5a1”,到底是同一條對角線還是完全不同的兩條對角線?就由某版主自己去解釋或批駁吧。反正其“非常對不起”的話語從不值錢,因為這已經過多過濫了!
        (26). “本人承認前面的說法欠妥
            這“欠妥”的說法應該就是“ 測量者通過平移只能使其中間點c3在評定基準平面上”吧?!這不是什么輕描淡寫的“欠妥”,而是概念糊涂、混淆!否則“以中心點測量基準求得各受檢點的高度”又該如何狡辯,某版主一會兒“中間點c3在評定基準平面上”,剎那間“以中心點測量基準”,看來,某版主今生今世搞不清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的概念不同了,那就下輩子再去分辨吧!
        (27). “理想平面=被測實際面是非常可笑的,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
            某版主確是人才啊,竟然懂得“理想平面=被測實際面是非常可笑的”。但一句“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話語則表明了其基礎概念的糊涂與無知。大家都清楚,兩個基準是概念完全不同且相互毫不搭邊的東西,平面度的評定基準是理想平面,直線度的評定基準是理想直線,而某版主瞎扯的測量基準是大量的不斷變化的點、起始點、中心點,如此,“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的話語又從哪里扯起呢?無需多講什么,到底是誰概念糊涂、混淆,大家應該是看的一清二楚了。
        (28). “ 將中心點c3平移-3.6就是將該截面上所有的受檢點平移-3.6
            點的平移=截面的平移?以點帶面吧?大家都清楚,將e1a5截面上各點對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評定所得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時,平移的是兩端點連線,將兩端點連線平移至理想平面的位置,才能實現直線度到平面度的轉換。某版主就不要在“該截面視為剛性的整體”的不靠譜說辭上胡扯瞎繞了,不知某版主那張可橫可豎的嘴是否為“剛性的整體”,從其時橫時豎的現狀看,應該是非“剛性”的。上述“比喻”,應該“這沒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吧?!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9 23:57
  23. “被測實際平面有兩條對角線,哪一條通過理想平面都可以,但另一條對角線則未見得與理想平面平行”,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另一條對角線截面的測得值并不平行于理想平面,所以我特別強調了“只有平行于另一條對角線的平面才可以稱為對角線平面”,表C.2中調整對角線e1a5,使其兩個端點達到高度相等,目的就是使被測實際平面中不通過理想平面的另一條對角線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所以我說“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不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是不能實現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合二為一的。但這種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合二為一,只適用于對角線平面,不適用于其它三種評定基準平面。
  24.實現 “ 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正是用“旋轉法”使e1a5兩端點等高的原因。理由在23中我已經說得非常明白,不再重復。不管你計算各受檢點的直線度也好,平面度也罷,歸結到一點就是計算各點相對于同一個評定基準的“高度”,而這個高度可以是相對于某個點,也可相對于某條直線,還可以相對于某個平面,如果某個點、某條直線就在那個平面上,則正是表C.1和C.2達到的效果,因此我說以中心點c3統一了測量基準,也就意味著以對角線平面統一了測量基準,當然也是以那條在對角線平面上的對角線統一了測量基準,基準點c3、基準直線a1e5,基準平面過a1e5且平行于e1a5的對角線平面,不管你用點、線還是面為測量基準,效果是完全一致的。說對角線e1a5在表C.2中只有“平移”,而無需什么“旋轉”,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從第5列數據到第8列數據就是實現“旋轉”,難道這種變換也是樓上所說的“平移”?
  25.對于e1a5因為筆誤寫成了e5a1,本人已經做了更改,并對指正者表達了謝意,對此,本人不再多費口舌而浪費量友們的眼球,某人愿意揪住不放只能由他,本人重申只需改正筆誤,原理仍是正確的。
  26.“ 測量者通過平移使另一條對角線中間點c3也在評定基準平面上”,從而使“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求得各受檢點的高度”與以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求得各受檢點的高度達到完全一致,“中間點c3在評定基準平面上”是選擇“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唯一原因,兩者之間何來矛盾?
  27.理想平面是具有幾何學意義的,被測實際面嚴格意義上并非平面,放大來看是“波浪起伏”的,因此 “理想平面=被測實際面是非常可笑的”,但“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檢定規程通過8個表的計算就實現了“評定基準=測量基準”這個可能性。但我只能說是“可能的”,而不能說“一定會”,因為當評定基準平面為最小二乘平面、三遠點平面和最小包容區平面時,實現“評定基準=測量基準”是不可能的,或者說是極其困難的。
  28.截面上各點是剛性的統一體, “ 將中心點c3平移-3.6就是將該截面上所有的受檢點平移-3.6”,也是將這個截面,確切地說是這個截面上的被測實際線整體平移了-3.6, 這個道理難道說也那么難理解嗎?
  還是那句話,技術討論歸技術討論,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一嘴骯臟的罵語是否可以收斂一下呢?本人歡迎任何不同觀點參與討論,也歡迎樓上的后續的“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但對某專家數年的謾罵,包括樓上的譏言諷語,本人一如既往保持克制,絕不參與對罵。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11 13:20
本帖最后由 zhcxy 于 2015-1-11 13:24 編輯

      (接52樓:)
       (29). e1a5“截面所有的受檢點高度都是 通過中心點c3的平移得到
            不知道某版主是否還會講人話?“中心點c3的平移”能夠得到 e1a5“截面所有的受檢點”平面度偏差?告知一下:只有將 e1a5截面的兩端點連線平移至理想平面的位置,才能將 e1a5截面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所以,“中心點c3的平移”屬于外星人說的非人話!
       (30). e1a5截面“兩個端點δ0(e1)和δn(a5)的高度在已完成的表C.1中查不到,都等待著計算而非已知
            e1a5截面的兩個端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等值為0,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時,表C.2中的公式δ0=δn=C3(a1e5)-C3(e1a5)=-3.6已經講清楚了,既然C3(a1e5)與C3(e1a5)為已知,δ0=δn=-3.6就應該是“已知”。某版主傻到極點,非要去“表C.1中查不到”,還是先查一下其自己的智力問題吧!
       (31). 儀器“讀數參考對象可以是一個點,也可以是一條直線,還可以是一個平面
           某版主就不要繼續“擰種”了,平直度檢測中,測量基準只有“參考線”、“參考面”,不存在“參考點”的概念。對此,某版主就去質疑國家規程或國家標準吧,非常遺憾,國家規程或國家標準根本不會考慮或采用某版主的所謂“三新”理論的!
       (32). “截面各點高度也可以說是相對于兩端點連線的高度,只有此時我們才可以說測量基準可視為幾何要素直線
            某版主平直度檢測的基礎理論及概念的糊涂與混淆,大家應該看得非常清楚了,依照某版主的所謂“三新”理論就是:兩端點連線也是測量基準。
       (33). “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相重疊則是一種巧合
           呵呵!正是由于某版主最早的測量基準概念是糊涂、混淆的。導致其得出了“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的荒唐、錯誤結論,這就是一步錯、步步錯吧!某版主應該只有一點沒錯,這就是其早期的自稱“擰種”,據此自稱才可以得出某版主=擰種的永恒結論!至于“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相重疊則是一種巧合”的狡辯,批駁已經沒有意義了,按照某版主的邏輯,平面度數據處理評定的規程附錄8個表格,均是 “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的“重疊”的“巧合”,如此大面積的全部“巧合”還是“巧合”嗎?應該是全部必然吧!告誡一下,規程附錄中8個表格均是數據處理評定的過程,此過程也就是將被測截面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到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上去,這個過程沒有什么“巧合”,正是由于某版主的邏輯從來就沒靠譜過,所以才能得出 全部必然=“巧合”的荒唐結論。
        (34). “這就代表了該計量院所的最高水平
            某計量院所的水平如何,是不需要某版主來評價的,某版主也沒有這個資格與水平來評價,反正與“下里巴人”肯定不是一個層次,“下里巴人”只能在論壇中混,其談不上水平的!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11 19:58
             以“節距法”進行的平直度檢測中,會出現“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相重疊”這樣的情況嗎?
        按照某版主 “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相重疊則是一種巧合”的胡言亂語,我們不妨冷靜下來仔細分析論證一下。大家都清楚,在使用小角度測量儀器測量的過程中,為了獲得儀器的測得值,必須使用儀器固有且固定不變的讀數參考線(或參考面),這個參考線(面)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測量基準,該測量基準只在測量過程中被使用到;而評定基準則是在測量過程結束后的數據處理評定過程中被使用到,它是評定被測實際線(或面)直線度(或平面度)的理想直線(或平面)。由上述淺顯的道理我們可以看出,對于被使用過程完全不同的兩個“基準”,不管它們的概念如何完全不同、不搭邊,胡攪蠻纏的說什么 “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相重疊則是一種巧合”,這不就是現代版的“關公戰秦瓊”嗎?而導演這穿越“使用過程”、混淆不同概念的蹩腳戲的不正是某版主嗎?!
         無需多說,過去不存在“關公戰秦瓊”的“巧合”,當今也絕不會存在“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相重疊巧合”!何況某版主關于測量基準的概念是“大量的不斷變化的點”、“測量截面起始點”、“對角線中點”,而評定基準只有理想直線、理想平面的“線(面)”概念,“”與“線(面)”“相重疊”?某版主實在不可理喻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1 23:58
  29.聽不聽得懂人話請自行評價,本人不作評價。e1a5截面是剛性的,c3點平移-3.6也就帶著e1、b2、d4、a5同時平移-3.6,從而得到截面上各點平移后的相對于平板中心點的高度,難道這就那么難懂嗎?
  30.每張表中的δ0和δn的值均是在已完成的表格中查到的,樓上認為表C.2中的δ0和δn可以在表C.1查到嗎?請指出在表C.1的何處?δ0=δn=C3(a1e5)-C3(e1a5)=-3.6難道不是通過兩條對角線上的兩個c3點必須重合計算得到的嗎?e1a5的各點高度難道不是平移-3.6得到的嗎?表C.2中的δ0和δn的計算和關于δ0和δn那個公式又起到什么作用了呢?
  31.有理請講理,開口即罵人不是你這種知名專家該具有的素質。平直度檢測中,測量基準不存在“參考點”的概念乃是你的錯誤觀點。我已經多次解釋,節距法的測量原理是:在水平儀和橋板組合為新的測量系統后,每一次測量讀得的讀數讀數某受檢點相對于與其相鄰的前一點的高度,因此與受檢點相鄰的前一點就是該受檢點的“測量基準”,受檢點改變,測量基準必隨之改變。所以用逐點累積讀數統一測量基準是節距法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必由之路。
  32.逐點累積讀數的目的是以截面的起始點我同一個測量基準加以統一,如果再把終點的高度“旋轉”到與起始點相等,那么終點也就意味著和起始點一樣看作為測量基準使用,兩端點連線也就意味著可以作為測量基準使用,此時,也只有此時,起始點、終點、兩端點連線作為測量基準使用的效果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說在這種情況下“兩端點連線也是測量基準”。
  33.通過表C.1和C.2的計算,兩條對角線截面上的受檢點高度均實現了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高度統一,加上兩條對角線均實現了兩端點等高,這就意味著建立了對角線平面,該對角線平面是通過a1e5而平行于e1a5的理想平面,此時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和以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也就達到了等效。
  八個表的唯一目的是以中心點為同一個測量基準統一各受檢點的高度,但如33所說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和以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達到了等效,可視為各受檢點的高度達到了以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進行統一的效果,而對角線平面正是平板檢定規程推薦的平面度誤差評定基準,因此“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相重疊則是一種巧合”。我再強調一遍,如果評定基準不是對角線平面,這種巧合是無論如何不能實現的,第三大步的按評定基準評定平面度誤差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省略的。
  34.某專家是某計量院的知名專家,也曾經是我學習的楷模和崇拜的對象,但近年來論壇上的帖子可以看出有水平的技術內容并不多見,諷刺挖苦和謾罵的水平卻在整個論壇獨樹一幟,因此我為之臉紅,本人無權評判其水平,只能以這種方式誠心誠意地棒喝一下,希望我們崇拜的平直度檢測專家能夠夢醒,丟棄謾罵的不良習氣,發揮專業的長處,重振專家的風采。本人在此也就只能這樣點到為止了,至于某專家如何理解,那不是我所能左右的,隨便他怎么理解本人絲毫不計較。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2 00:04
  關于55樓所說的“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相重疊”問題,我也已經解釋多次了,56樓對54樓的問題回復中的31至33條再次做了詳盡解答,我相信一般做過平直度檢測的量友均能看明白,何況平直度檢測專家乎?因此,就恕我不再多費口舌浪費量友們的眼睛了。我是不是“不可理喻”不要緊,希望我們的知名專家不要“不可理喻”就好。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14 15:08
         (接55樓:)
         (35).“e1a5寫成了a5e1是一種錯誤,但就我所說的檢定規程八個表的計算原理是正確的
              錯誤的過程能夠得出正確的結果?某版主確實從不靠譜的!何謂“計算原理是正確的”,規程附錄數據處理評定無非就是依據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以及對角線評定規則進行的直線度計算和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平面度偏差,不涉及什么原理的,某版主不必故弄玄虛了。
         (36). “以過對角線a1e5,平行于對角線e1a5建立的評定基準,確立了中間點c3的高度為-1.8,那么對角線e1a5截面的中心點c3的高度也必須是-1.8,而現在卻是+1.8
             是“線”通過“面”,而不是“面”過“線”,畢竟“面”是由無數條“線”組成,而“線”是由無數的“點”組成,讓某版主講點人話有那么困難嗎?“確立了中間點c3的高度為-1.8”,這-1.8偏差既是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也是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而“e1a5截面的中心點c3”的偏差“現在卻是+1.8”,此+1.8偏差是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所以兩端點連線平移至理想平面的位置是為了將“現在卻是+1.8”這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所以某版主瞎講一氣的“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必須平移”是錯誤的,測量基準是不存在平移的,平移的是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不要再混淆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的概念了,那樣只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
        (37). “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
            某版主繼續糊涂、混淆兩個基準的概念吧,大家都搞清楚了就好。
        (38). “節距法測量基準的不統一是最淺顯的道理
             莫須有的“測量基準的不統一”是某版主的所謂“三新”理論,其同“組合測量系統”的所謂“三新”理論是沒有法規性技術文件及參考資料作依據的,這些不靠譜的“三新”理論在論壇中已經臭不可聞了,就由著某版主一個人“擰種”般咬著屎橛子不松口去吧,其對錯不知,香臭不分的。
        (39). “意外實現了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評定了平板的平面度誤差。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步平面度誤差評定其實并未進行
            某版主那張可橫可豎的嘴不是“意外”就是“巧合”,這就是一張不靠譜的嘴!何謂“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步平面度誤差”?難道按對角線方法評定所得平面度不是平面度評定?
        (40). “表的順序本來就是原理性的東西
             某版主沒有羞恥感,就繼續胡扯瞎繞好了,“表的順序”與“原理性”是不搭邊的,表格計算法與“解一道數學題”不是一件事情,某版主的胡扯瞎繞除了證實其為“擰種”外,毫無意義!
        (41). “關于行政和法律層次的指責
            除了某版主。沒人將事情上升至“行政和法律層次”,也就是無事生非的某版主一會兒要在論壇“抓老虎、打蒼蠅”,瞬間又要在論壇反腐倡廉,難怪有量友呵斥某版主“滾遠點”!知趣的某版主確實應該“滾遠點”的!
        (42).“評定基準平面只是平行于兩條對角線的平面,這種平面是無窮多個的
             某版主簡直是傻到了極點,被一條對角線通過,且與另一條對角線平行的對角線平面(評定基準)是“無窮多個”嗎?難道按對角線平面評定所得平面度不唯一?對角線平面評定平面度也有“包容被測表面”的概念?這就奇怪了,對角線平面是唯一的一個,其竟然對被測實際平面可以產生“包容”?這恐怕用某版主“意外”及“巧合”的所謂“三新”理論也無法詭辯了吧?
       (43). “平直度檢測的三大步:布點和數據采集、統一測量基準、評定平直度誤差,“八個表”完成了兩大步
            平直度檢測實際上只有兩個過程,其一為測量過程;其二為數據處理評定過程。所謂的“布點和數據采集”不就是測量過程所做的工作嗎?至于某版主瞎講的“八個表完成了兩大步”,也就是其所講的“布點和數據采集、統一測量基準”兩步了,那八個表所得的被測實際面各點的平面度偏差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意外”及“巧合”?
        (44). “在測量過程結束后,雖然不再使用測量儀器讀數了,但仍然要選擇一個“讀數的參考對象”(注:并非“測量儀器的參考線”
             既然“測量過程結束后”,某版主也清楚“不再使用測量儀器讀數了”,那某版主吃飽了撐的“仍然要選擇一個讀數的參考對象”是要干什么?來“評定”“擰種”的極致程度?另外“讀數的參考對象”“并非測量儀器的參考線”,那還能是什么?這不是將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搞混淆又能是什么???!!!
        (45). “用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平面評定的平面度誤差恰好以中心點統一測量基準后的結果相吻合
             首先不存在什么“以中心點統一測量基準”的事情,所謂的兩條對角線中心點應該是同一個點(交點),經評定所得的均是相對理想平面(對角線平面)的平面度偏差,與不再使用的測量基準毫無關系。其次,“意外”、“巧合”以及“相吻合”的詭辯純屬某版主不靠譜的所謂“三新”理論,所以“用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平面評定的平面度誤差”,就是我們所做的數據處理評定結果,與“意外”、“巧合”、“相吻合”以及莫須有的“以中心點統一測量基準”絲毫不搭邊!
         (46). “把“儀器固有”而“始終如一”的“儀器讀數的參考線”與測量中的測量基準徹底混為一談了
              儀器及其測量基準都是在測量過程中使用的,所以,“儀器讀數的參考線與測量中的測量基準”本來就是同一件東西,何來“混為一談”的瞎講一氣!
         (47). “儀器的讀數參考線僅僅是儀器的“零位”或“零線”、“讀數的起始位置
              測量中獲得儀器讀數并非要使用儀器的“零位”,使用儀器“零位”的附近甚至測量范圍內都是可以的,但要獲得儀器的測得值,必須參考儀器的主光軸或自然水平面。將“儀器的讀數參考線”理解為“僅僅是儀器的零位或零線、讀數的起始位置”。則是完全不靠譜的錯誤,看來某版主今生今世不會靠譜了。
         (48). “始終如一的測量基準水平面在哪里,是海平面嗎?”
              測量基準為自然水平面某版主也搞不清“在哪里”了?其竟然繞到了“海平面”那里。告知一下,所謂的自然水平面可以是絕對水平面也可以是相對水平面,絕對水平面與“海平面”是平行的位置關系,相對水平面與“海平面”是近乎平行的位置關系。這些事情,某版主不是早就表示理解了嗎?現今又開始裝糊涂了嗎?至于“平板的安置可能在工作臺上,可能在地面上,下面支撐的千斤頂也有高有低,這個高度如何計算?”的裝傻問題。告知某版主:“這個高度”與測量平面度沒有關系,你如果確實吃飽了撐的,可以用鋼圈尺測一下的。
         (49). “傾角來說事,這也是多年來平板檢定規程造成的誤區和錯誤觀點
              使用節距法的平直度測量,規程、標準均談及是測量的傾角變化,所以,規程、標準都是正確的,只有某版主的蝎子拉屎獨一份的“三新”理論是在蓄意誤導!
        (50). “節距法測量的是平面度誤差或直線度誤差不是傾角
             平直度誤差是線值,但此線值是測量傾角變化的函數值,某版主難道連線值與傾角的函數關系也不承認或根本不懂了?至于“組合測量系統”的事情,某版主就閉嘴吧,大家都認為某版主嘴臭,難道“三新”理論的“組合測量系統”說辭,在論壇中還不夠臭氣熏天嗎?!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lp1605    時間: 2015-1-14 15:59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學習學習!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4 18:16
  35.“e1a5寫成了a5e1”的錯誤原因已經說過多次了,本人不想再浪費量友們的眼睛,不再回復。
  36.“線”通過“面”也好,“面”過“線”也罷,總之那條線在那個平面上。e1a5和a1e5是分別測量的,c3點分別在e1a5和a1e5上,得到的是兩個不同的高度值,以c3點為同一個測量基準統一各受檢點高度值,就必須使c3點的兩個高度值現行統一,+1.8統一到-1.8的高度理所當然應該平移-3.6,對角線截面e1a5各點高度“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必須平移”的淺顯道理人人都懂得。
  37.“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對于對角線平面來說完全“是可能的”,無非是測量基準和評定基準使用了同一個對角線平面罷了,作為平直度檢測專家來說應該是不難理解,勿需我多費口舌解釋。
  38.隨便拿一張表看一下,例如就表C.1,b2的高度讀數42(格)就是以a1的高度0為參考對象讀取的,c3的高度讀數44就是以b2的高度42為參考對象讀取的,以此類推,e5的高度讀數就是以d4的高度46為參考對象讀取的,這一點都看不出來也算是知名的平直度檢測專家!其實用不著第4列計算,直接累積為0、42、86、132、176統一測量基準即可,分別減去順序號乘以44(0、44、88、132、176)即可得第7列:0、-2、-2、0、0,乘以組合測量系統的分度值0.9μm就是第8列數據,而所有這些計算電子表格都可以輕松完成。“擰種般咬著屎橛子不松口”的某專家至死不愿意睜開眼睛看看實際情況,“對錯不知,香臭不分”就由其便吧。
  39. 八張表如何“意外實現了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評定了平板的平面度誤差”,什么是“第三步平面度誤差評定”,本人也已多次告之某專家,同樣也沒有必要再費口舌重復了。
  40.八張表的順序必須依據合理的原理加以排列,而不能隨意亂排,這個原理就是后面的表計算使用的數據必須在排序在前的表中查得到,請問舊版規程是這樣的嗎?新版規程糾正了舊版規程的這個錯誤是容不得你否認的。
  41.對于只罵人而毫無技術含量的文章和條款,我歷來的態度都是嗤之以鼻,拒絕回復,你可以繼續你的罵大街。
  42.“傻到了極點”某平直度檢測專家是看不到“被一條對角線通過,且與另一條對角線平行的對角線平面是無窮多個”的,因為他不知道天地的高和厚,也不知道作為平面度誤差評定基準的對角線平面從這無窮多個平面中是如何選出”唯一一個“的。
  43.對于這一點理解總算還有點搞過平直度檢測的影子。“布點和數據采集”就是實施測量過程,平直度檢測過程實施的要點必須強調合理布點,考慮數據采集的測量基準是什么。而“數據處理”的兩大過程是完全不同的,統一測量基準是誤差評定的基本條件,沒有統一測量基準的數據是不能進行誤差評定的,因此節距法是無論如何繞不開逐點累積以統一測量基準這一步的。為什么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統一各點的高度值意外實現了測量基準和評定基準成為同一個,以及八個表為什么完成了兩大步的道理,前面我已經說過,請某專家去看看再發到底是誰“瞎說”的評論。
  44.請某專家想一想名詞“讀數”和動詞“讀數”的區別,看看別人說的“讀數”是名詞還是動詞,不要只會一味鉆牛角尖和罵人。
  45.存不存在“以中心點統一測量基準”,請好好品味一下八個表的計算過程和我在前面說的原理,“讀數的參考對象”并非一定是測量儀器的參考線的道理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前面我也舉過不少例子,你就是閉著眼睛視而不見。那就再舉個例子,測量房間的高度可以以地面為“讀數參考對象”(測量基準)直接測量,也可以以桌面為測量基準測量桌面到地面的高度和桌面到房頂的高度,然后計算出房間的高度。如果再不明白什么叫測量基準,測量基準并不一定是在儀器上,那就實在是沒有辦法向“專家”講明白了。
  46.認為“儀器讀數的參考線與測量中的測量基準本來就是同一件東西”的恐怕除了專家你,凡是搞幾何量計量的,不會有第二個人了。道理同45,恕不重復。
  47.道理同上,沒有必要反反復復了。
  48.你認為的自然水平面可以是絕對水平面也可以是相對水平面,請問表C.1中的讀數42、44、46、44分別是相對于哪個自然界水平面讀得的高度?
  49.使用節距法的平直度測量,測量的是平直度,是各受檢點的相對高度的誤差,計量單位是微米,不是測量傾角。“測量的傾角變化”是水平儀測量某個平面的方位的原理,不是平直度誤差測量原理,一個受檢點也不存在什么傾角問題,為了實現測得各受檢點相對高度,節距法使用了橋板與水平儀組合成完整的、嶄新的測量系統,水平儀已經不再是獨立的水平儀,而是組合測量系統的讀數裝置,在水平儀讀數裝置中讀得是相鄰兩點的相對高度。這就是節距法的基本原理,傾角測量是水平儀的工作原理,不是平直度誤差檢測原理。
  50.只要你還承認“平直度誤差是線值”而不是“角度值”,你就應該明白對每個點的測量讀數就是線性值而不是角度值的道理,就應該明白直接讀得各點的高度線性值比讀得兩個點連線的傾角再用函數關系計算“傾角變化的函數值”作為其中一個點的“線性值”簡捷明快得多。放著簡捷明快的原理不用非要去繞著圈子去解釋,還不夠婆娘的裹腿“臭氣熏天嗎?!”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15 14:16
      (接58樓:)
      (51). “表C.2中調整對角線e1a5,使其兩個端點達到高度相等,目的就是使被測實際平面中不通過理想平面的另一條對角線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
         某版主顯然又傻了,實際上根本不“調整對角線e1a5”時,其“兩個端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或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也是等值的(均為0或均為C3(a1e5)-C3(e1a5))。之所以平移e1a5對角線至理想平面的位置,其一是規定了該對角線與理想平面平行,其二為e1a5對角線中點與通過理想平面的a1e5對角線中點為同一個點,必須強迫符合,只有這樣,e1a5對角線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才能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上去。由此可見:e1a5∥理想平面是對角線評定方法規定的,而不是某版主瞎講的經“調整”達到的什么“目的”。
     (52). “實現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合二為一
          某版主關于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的概念完全是糊涂或混淆的。大家都清楚,兩個“基準”分別適用于完全不同的兩個過程,它們之間是完全不搭界的,某版主非要演一出“關公戰秦瓊”,這就是“穿越”不同“過程”的“合二為一”,由此可見,某版主的概念糊涂或混淆是非常可笑的“三新”錯誤理論!此糊涂或混淆的歪理斜說是經不起分析或推敲的。
     (53). “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正是用旋轉法使e1a5兩端點等高的原因”,“說對角線e1a5在表C.2中只有“平移”,而無需什么“旋轉”,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大家都清楚,所謂直線的旋轉是繞“旋轉點”旋轉的,而且要有“旋轉角”,而直線的平移是兩端點連線的平移,這里沒有“旋轉點”,也沒有“旋轉角”(旋轉角為0°),更沒有“旋轉量”(只有“平移量),某版主能告訴大家“用旋轉法使e1a5兩端點等高”的“旋轉點”在e1a5的哪里嗎?以“旋轉點”為頂點的“旋轉角”又是多少嗎?無需多講,大家都看清楚了,某版主是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54). “對于e1a5因為筆誤寫成了e5a1,本人已經做了更改
             “筆誤”是輕描淡寫,是托詞,概念糊涂或混淆才是實質!這里沒有什么“原理”,經“筆誤”達到“原理仍是正確的”的說辭屬沒有羞恥感的矯情及詭辯。另外某版主的“筆誤”能否盡可能的少些,免得假惺惺的“對不起”的過多過濫,且半分錢都不值!
      (55). “以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
            某版主在測量基準概念糊涂或混淆,大家應該都看的非常清楚了,其過去所講過的:①大量的不斷變化的點為測量基準;②前一個點是后一個點的測量基準;③起點為測量基準;④對角線交點為測量基準;⑤兩端點連線為測量基準.......,現今又瞎講“以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我們在此質疑某版主:在節距法檢測中,到底何為測量基準?到底測量基準是點、線、面中的哪一個呢?某版主不是講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嗎,怎么現在又出來“以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了呢?大家就想知道,某版主今生今世還會不會“靠譜”呢?
      (56). “測量者通過平移使另一條對角線中間點c3也在評定基準平面上
             某版主的瞎講一氣確實不得了,剛剛講過“正是用旋轉法使e1a5兩端點等高”,轉眼間就講“平移使另一條對角線中間點c3也在評定基準平面”,某版主能否靠譜的告訴大家:e1a5對角線到底是“平移”呢還是“旋轉”呢?莫非“平移”=“旋轉”?至于“另一條對角線中間點c3也在評定基準平面”,那此點就為0了,這為0的點到底是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呢?還是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呢?使此點為0對評定平面度又有何用處呢?
       (57). “檢定規程通過8個表的計算就實現了“評定基準=測量基準
            大家都清楚,規程附錄C是“平板工作面平面度測量數據處理示例”,這里的“測量數據處理”就是按兩端點連線公式的計算與按對角線評定方法的評定,上述與某版主瞎扯的“8個表的計算就實現了“評定基準=測量基準””一毛錢關系都沒有啊。何況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分屬兩個過程的絲毫不搭界的兩個東西,它們之間更是半毛錢關系也不存在啊!如果某版主智力、精神上沒問題,那只有按其自稱“擰種”來查找“病因”了。
        (58). “評定基準=測量基準是不可能的”與“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
             上述“是不可能的”與“是可能的”的原話均出自某版主那張“邪惡”的嘴,大家及某版主來評議:某版主那張可橫可豎的二皮嘴是不是“欠抽”?!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6 00:14
  51.作為平直度檢測著名專家這點道理都不明白,還罵別人“傻了”,看來著名專家的確真的“傻了”。平面度檢測,各截面在以起始點為測量基準統一讀數時,只需要將各點讀數累積即可,勿需使兩端點等高,計算“e1a5對角線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完全是浪費人力資源的無效活動,所以表C.3至C.8六張表使兩端點等高的計算過程(第6列)也都是多余的,浪費人力、精力的沒有價值的工作。只有表C.2為了達到對角線e1a5與通過對角線a1e5的平面平行,采取技術措施使兩端點等高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工作。
  52.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當然是分別適用于完全不同的兩個過程,但在平板檢定時以中心點為統一的測量基準和以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的效果完全相同,對角線平面和中心點在作為測量基準統一各受檢點高度中的功能完全可以畫等號。而平板規程又選定了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從而產生了一個特例,這就 “實現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合二為一”,而只有在這個特例情況下,平直度檢測的第三大步誤差評定可以省略,除此之外均無法繞開第三大步。
  53. “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正是用旋轉法使e1a5兩端點等高的原因”在51已經說明,不再重復。“說對角線e1a5在表C.2中只有平移,而無需什么旋轉,是睜著眼睛說瞎話”,難道不是嗎?以起始點為截面各點高度的測量基準統一時只需要“逐點累積”,而累積的值兩端點并不等高,“正是用旋轉法使e1a5兩端點達到等高”。“平移”是在“旋轉”等高后的平移。這一點難道說“專家”就真的看不出來?
  54.反反復復地說一件更改了事也不嫌煩,你就天天說,年年說好了,本人不再多費口舌。
  55.某專家對“測量基準”概念一直是“糊涂或混淆”的,我說了這么多,如果某專家仍然看不明白什么是測量基準,我就再說一遍節距法檢測平板平面度時的測量基準狀況:兩個對角線截面以起始點為測量基準統一高度值讀數后,因為通過“旋轉”使兩端點等高,在沒有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統一高度前,以起始點為測量基準和以兩端點連線為測量基準完全等效,而其它各截面可以省略兩端點等高的計算過程,也就不存在有測量基準直線的問題。所有各點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統一高度后,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與以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也完全等效。
  56.“正是用旋轉法使e1a5兩端點等高”的過程難道作為平直度檢測的“專家”就沒有看出來嗎?那你就再看看表C.2的6、7、8三列好了,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來,我不相信知名專家級的人物居然看不出來了。“平移使另一條對角線中間點c3也在評定基準平面”某專家也請稍微耐心看看表C.2的第8列和最后一列即可,勿需我多講,其中第9、10兩列是沒有用處兩列,完全可以刪除。
  57.“檢定規程通過8個表的計算就實現了‘評定基準=測量基準’”我認為前面我已經說明白了,因為這個道理非常直觀也非常淺顯,不再重復。除非故作“擰種”的某專家真的“精神上有問題”處于病態。
  58.看文章請看全文,斷章取義的效果可以使任何真理成為“謬論”,也可以使任何謬論變成“真理”。我說的已經再清楚不過了,“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是指評定基準規定為對角線平面,而測量基準是中心點時,因為中心點為測量基準和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等效,在這種特例條件下“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除了這個特例其它以任何理想平面為評定基準時,“評定基準=測量基準是不可能的”。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18 16:01
         (接62樓:)
          (59).  “本人不想再浪費量友們的眼睛,不再回復”;“勿需我多費口舌解釋”;“同樣也沒有必要再費口舌重復了”;“拒絕回復”;“恕不重復”;“道理同上,沒有必要反反復復了”;...................................
              某版主詞窮理絕的時候,基本以上述說辭為托詞,但就是不閉上那張臭嘴,告知某版主一下,無理可講、屁話亂放的時候,就不要到論壇來,趴在自己的窩里閉上那張臭嘴,沒人說其是啞巴的!
         (60). “e1a5和a1e5是分別測量的,c3點分別在e1a5和a1e5上,得到的是兩個不同的高度值
              某版主確實了得,竟然知道“e1a5和a1e5是分別測量的”。但C3點的相同與不同,某版主顯然是搞不清楚的,告知一下:C3(a1e5)與C3(e1a5)是同一個點,是兩條對角線的交點,C3(a1e5)是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當然也是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而C3(e1a5)僅是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籠統的講“得到的是兩個不同的高度值”,應該是對其內涵的概念混淆不清的。根本不存在的“兩個高度值現行統一”的事情,再講某版主一會講“統一測量基準”;瞬間又胡扯什么“高度值現行統一”,千萬可別再扯出什么“兩岸統一”來,數據處理評定與莫須有的“統一”毫無關聯!將對兩端點連線評定所得直線度偏差C3(e1a5)轉換為對理想平面平面度偏差的δ3(e1a5),這與某版主瞎扯的“統一測量基準”以及“兩個高度值現行統一”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61).“測量基準和評定基準使用了同一個對角線平面
               某版主還是先將“對角線平面”的概念搞清楚再來論壇好了,所謂“對角線平面”是對角線評定方法明確規定的評定基準(理想平面),其與測量基準根本扯不到一起的。聯想到某版主瞎扯的測量基準是大量的點、是起始點、是對角線交點.........,看來某版主確實“點”、“面”不分的!
         (62). “表C.1,b2的高度讀數42(格)就是以a1的高度0為參考對象讀取的,c3的高度讀數44就是以b2的高度42為參考對象讀取的,以此類推,e5的高度讀數就是以d4的高度46為參考對象讀取的
             某版主又在瞎講一氣了,告知一下:儀器讀數獲得的測量值均是相對于自然水平面(0)讀取的,而不是什么“后一點相對前一點”,這個0就是絕對或相對自然水平面。是獲得的傾角變化值,測得值的單位為“字”(或格),數據處理評定時根據換算公式將傾角測得值換算為線值。所謂的“累積”是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中的求和(∑),與某版主瞎講一氣且莫須有的“統一測量基準”一點關聯都沒有。還有一點需要講清楚:“擰種”是某版主的自稱,聯想到其想當年的激情澎湃的自譽,現今就不要慷慨的分享了,就由“擰種”的某版主自己擰種般咬著屎橛子不松口吧,大家都樂意看著這樣的場景!
        (63). “知名的平直度檢測專家
             凡是與某版主的所謂“三新”理論格格不入的人,都被其封為“知名的平直度檢測專家”,這就是“下里巴人”借機上位的無聊,告知一下,沒有那樣多“專家”的,但“擰種”、“下里巴人”在本論壇實實在在的只有一位,某版主就是這樣的孤家寡人!
        (64). “被一條對角線通過,且與另一條對角線平行的對角線平面是無窮多個
             “對角線平面是無窮多個”?這不就意味著使用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所得平面度結果也就有“無窮多個”嗎?某版主能相信這樣“無窮多個”評定結果嗎?難道對角線評定方法所得結果不唯一?告誡某版主一句:不懂裝懂是一件恥辱的事情,瞎講一氣害人不利己的!
        (65).“考慮數據采集的測量基準是什么
             測量過程中,使用儀器獲得測量值的參考線是不需要某版主來“考慮”的,儀器讀數的參考線自有儀器來確定。
        (66). “測量基準和評定基準成為同一個
             只有某版主與“擰種”或與“下里巴人”“為同一個”,而“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永遠為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兩個基準”=“同一個”不就是“三新”理論的2=1嗎?!
        (67). “讀數的參考對象并非一定是測量儀器的參考線的
             大家都清楚,平直度測量過程中,使用測量儀器獲得測得值的參考線(面)就是測量基準,某版主瞎繞的“讀數的參考對象”與“測量儀器的參考線”到底想描述什么?就請某版主繼續“搗糨糊”好了。
        (68).“表C.1中的讀數42、44、46、44分別是相對于哪個自然界水平面讀得的高度?”
             首先說明,“讀得的高度”屬瞎講一氣的“三新”偽理論,儀器讀得的是傾角,自然水平面可以是絕對水平面也可以是相對水平面,表C.1中的讀數就是相對儀器的0位置這個相對水平面讀得的,如果儀器的0位置就在絕對水平面上,那么儀器讀數就是相對于絕對水平面讀得的。如此淺顯的道理,某版主也絲毫不懂?真夠傻的!
        (69). “基本原理”、“工作原理”、“檢測原理
            某版主不必胡扯瞎繞了,這些基礎性的東西,你是絲毫不懂的,與無知的人談這些,不就是對其“彈琴”嗎?
        (70). “謾罵的不良習氣
            首先說明,“謾罵的不良習氣”是不存在的,像“擰種”、“下里巴人”以及“帕金森癥”等都是某版主的自稱,到是不懂裝懂、胡攪蠻纏、胡扯瞎繞、歪理斜說、蓄意誤導等“不良習氣”確實在本論壇的某版主身上嚴重存在。所以,某版主唧唧歪歪抱怨的被罵確實是其欠罵甚至欠抽!只有將某版主逐出論壇,才能根除論壇中的“不良習氣”!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9 08:46
  59.是的,對于反反復復的無理糾纏和他自己罵為“屁話”的話,本人早已指出并回復過,因此,不必再浪費和污染量友們的眼睛,本人也絕不再回復。
  60.除了某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不知道以外,人人皆知e1a5和a1e5是分別測量的”,因此c3點才測得了兩個不同的高度值。但畢竟c3點是同一受檢點,必須統一為同一個高度。另外,這里測量的是平面度誤差,不是直線度誤差,只需知道每個受檢點相對于同一個參考點的高度值即可,這個參考點就是中心點c3,各受檢點以c3點為參考對象(測量基準)獲得自己的高度值即可達到目的。規程八個表的數據處理目標正是為了實現各點高度“統一測量基準”,統一參考對象。
  61.為什么“測量基準和評定基準使用了同一個對角線平面”,我在前面的帖子中也已反反復復說明白了,希望某專家仔細看看再提出疑問,如果視而不見,又沒有新的證據和理論“反駁”,本人仍然是那個原則“不必浪費量友們的眼睛”,本人拒絕回答,不再重復。
  62.我再強調一次,這是在檢測平面度誤差,不是檢測什么“傾角”,組合測量系統上讀得的是“相鄰兩點的高度差”,而非“相對自然水平面的傾角變化值”,所有儀器都是讀取格數乘以分度值(數字式儀器為分辨力),此時的格數是高度值,計量單位是微米,不是角度,計量單位也已經不是mm/m。既然某專家認為是以自然水平面為0讀取“傾角變化值”,也請不要光知道罵人,謾罵并不說明你有理,只能證明你的道德品質和素養,是不是就以a1e5截面幾個點為例也解釋一下每個點都有“傾角”嗎?如果是兩個點的連線傾角,又是哪兩個點的連線分別相對于哪個參考對象的傾角?
  63.某人是不是知名的平直度檢測專家,人人心中都清楚,我只是提請某人注意自己的身份和榮譽,在平直度檢測方面一些基本常識如果也一概裝作不知還是有失身份,更不要動不動就罵人,挖苦諷刺和謾罵不是“專家”所為。
  64. “對角線平面是無窮多個”和“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請不要混為一談。眾所周知對角線平面是同時平行于兩條對角線的平面,這種平面有無窮多個,而作為評定基準的只能是唯一一個。選擇哪一個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呢?人們最常選擇的是用兩個(相互平行的)對角線平面分別從兩個方向向被檢表面平移包容被測表面,此時選定這兩個對角線平面中的一個作為評定基準,另一個對角線平面到它的距離就是被檢表面以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的平面度誤差。
  65.某平直度檢測專家仍然不明白“測量基準是讀數的參考對象”的真實含義,仍然視儀器決定測量基準,認為測量基準在儀器上。我只有再一次強調,測量基準與儀器無關,而是讀數時的參考對象,這個參考對象可以是點、直線、平面,可以在儀器上,可以在被測對象上,也可以既不在儀器上也不在被測對象上的其它任何地方,測量基準的選擇完全是根據怎么測量方便就怎么選擇。直線上ABC三點要測量AC的距離,可以以A點為測量基準讀取C到A的讀數,但也可以以C為測量基準讀得A到C的讀數,或以B為測量基準讀得A到B的讀數和C到B的讀數計算出A到C的距離,甚至以其它ABC三點以外的任何一個點作為測量基準來獲得讀數值,通過數據處理得到AC的距離。
  66.本條除了能證明某專家謾罵水平高以外,都是毫無新技術觀點的惡言惡語,大家就當奇文共欣賞吧,本人拒絕回復。
  67.重復65條的內容也不嫌煩,就不回復了,自己去看我對65條的回復吧。
  68.又是對62條的重復,自己去看我對62條的回復好了,同樣的道理沒必要浪費大家的眼球,不再重復回復。
  69.正如其人自己說過,也是老大不小的人了,難道除了挖苦諷刺和會罵人外,就不會說點正常人說的話了嗎?本人重申,對某專家的類似于69、66、59條這種只會謾罵而毫無實質內容的話語恕我拒絕答復。
  70.某專家是不是有嚴重的罵人嗜好和不良習氣,不用查其過去的帖子,甚至本主題帖的帖子都不用詳查,只需看其樓上一個帖子的最后一條(70條)就一清二楚了,這種罵人水平整個論壇中還會有第二個人嗎?呵呵。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19 21:31
         (接63樓:)
         (71). “各截面在以起始點為測量基準統一讀數
              某版主過去胡言要“統一測量基準”,當今又瞎扯是“統一讀數”,由此看來,某版主的橫豎嘴確實傻到家了!
         (72). “計算“e1a5對角線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完全是浪費人力資源的無效活動
             節距法測量本身就是測量被測實際面上有限條線來近似替代由無數條線組成的平面,故所測各個截面的就是其直線度,然后才能按照對角線評定方法將各個截面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由此可見“計算“e1a5對角線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完全是浪費人力資源的無效活動”的說辭,完全就是不懂裝懂的瞎講一氣,節距法測量不檢測各個截面的直線度,難道能直接檢測被測實際面的平面度?
        (72). “表C.2為了達到對角線e1a5與通過對角線a1e5的平面平行,采取技術措施使兩端點等高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工作
            對角線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是對角線評定方法規定的,這里沒有某版主故弄玄虛所講的“采取技術措施”,實際上對角線e1a5檢測數據的處理評定首先是根據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計算出各點的直線度偏差,其首尾兩點等值均為0,然后根據對角線評定方法,將兩端點連線平移C3(a1e5)-C3(e1a5)的差值,則首尾兩點等值均為δ0=δn=C3(a1e5)-C3(e1a5),由此將該截面各點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上述這些,某版主一竅不通,只能胡扯瞎繞、亂講一氣了。
       (73). “以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
           某版主確實傻到了極點,其那張不是嘴的“井”,橫豎都“二”!請問:“對角線平面”到底是評定基準還是測量基準?某版主那張從不靠譜的嘴是不是欠抽?!
       (74). “對角線e1a5在表C.2中只有平移,而無需什么旋轉,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說“e1a5平移”的是某版主,講“旋轉法使e1a5兩端點達到等高”的也是某版主,如此的橫豎嘴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難道某版主是“說瞎話”睜著兩個黑窟窿?!
       (75). “以起始點為測量基準”、“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以兩端點連線為測量基準”、“測量基準直線”、“以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
            大家應該都看清楚了,某版主概念糊涂混淆到何種地步!如果再加上其過去瞎扯的“前一個點是后一個點的測量基準”、“大量的不斷變化的點為測量基準”。那就是測量基準包括了“點”、“線”、“面”,由此可見,某版主今生今世也搞不清到底何為測量基準了!這不是天下第一傻瓜又能是什么?大家迫切希望:不久的將來,相關技術文件能夠明確規定,以某版主那張從不靠譜的橫豎嘴為測量基準!
       (76). “檢定規程通過8個表的計算就實現了評定基準=測量基準
            先不講某版主對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兩個概念的糊涂混淆。兩個基準的什么“實現”,竟然是靠“8個表的計算”得出,某版主確實應該吃藥了!
       (77). “擰種”的某專家真的“精神上有問題”處于病態
            整個論壇都清楚,“擰種”是某版主獨一無二的的自稱!現在竟然要向外分享了。某版主何時變得如此大方了呢?還是某版主獨家享有的好,也只有某版主配“擰種”,才是名副其實的絕配,所以某版主=“擰種”永遠為恒等式!至于某版主的“病態”,應該屬不治之癥,加之其不遵醫囑,不吃藥,已經“病入膏肓”了,“一了百了”也就是了。
        (78). “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是指評定基準規定為對角線平面,而測量基準是中心點時,因為中心點為測量基準和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等效,
           本人不加評論,由大家來分析、解讀上述文字論述不靠譜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79). “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評定基準=測量基準是不可能的
           由大家來想象一下:某版主那張橫嘴變為豎嘴時是個什么樣?“是可能的”還是“不可能的”?某版主的豎嘴是否為“特例”、“巧合”或“意外”?
       (80). “平移使另一條對角線中間點c3也在評定基準平面
            某版主由橫嘴的“旋轉”,現今又改為豎嘴的“平移”了,但將“中間點c3”平移至“也在評定基準平面”上,使其為δ3(e1a5)=0,這對按對角線評定方法評定平面度又有何用途呢?某版主確實吃飽了撐的!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0 02:10
  71.統一測量基準的目的就是統一讀數。
  72.平板測量的是平面度誤差而不是各截面的直線度誤差, “計算“e1a5對角線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的確完全是浪費人力資源的無效活動,沒有必要計算,只需要計算平面度誤差即可。
  73.不要罵人,有理講理,不講理只會罵人的人才如你所說“欠揍”。
  74.睜大眼睛看看表C.2就明白了,各列按順序就是數據采集、用累積統一本截面的測量基準、兩端點旋轉等高、平移使c3點重合從而達到本截面各點高度統一以中心點為同一個測量基準,難道某專家睜著眼睛說瞎話就可以否定客觀事實了?
  75.關于測量基準我已經多次重復,某專家不愿意去看,一味地反反復復叨咕,我相信大家也都煩了,我不想重復。
  76.八個表完成后實現了“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的統一,并統一都是對角線平面,這個客觀事實只有該“吃藥”的人才閉口不承認。
  77.純屬罵人而毫無技術內容的話語,本人拒絕搭訕。
  78. “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這是指評定基準規定為對角線平面,而測量基準是中心點時,中心點為測量基準和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等效”,人人都懂得,唯有某平直度檢測專家不明白。
  79.“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是指評定基準為對角線平面的特例情況下是可能的,“評定基準=測量基準是不可能的”是指評定基準不是對角線平面的其它各種情況下不可能,這就是特例、巧合和一般的區別,看來某專家除了罵人有水平在技術上的水平的確令人驚訝。
  80.又在翻來覆去地倒騰“旋轉”和“平移”,我再次勸某專家瞪大眼睛看一下表C.2,有沒有旋轉的步驟,有沒有平移的步驟,對于不懂裝懂只會罵人的人,多余的話本人實在不想多說。請其自己也好好看看平移的目標是使δ3(e1a5)=0,還是使c3=+1.8的高度變成-1.8的高度,瞪大了眼睛好好看看每個點的高度是不是都平移了-3.6。
作者: Tekasen    時間: 2015-1-21 22:19
真的是很專業,學習中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22 16:06
        (接65樓:)
        (81). “c3點才測得了兩個不同的高度值
            籠統的講“c3點才測得了兩個不同的高度值”,說明某版主對這兩個不同的偏差值的內涵并不清楚。對于通過理想平面的a1e5,C3點既是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也是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δ3(a1e5));而對于平行理想平面的e1a5,C3點僅是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而不是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由此可見,兩個不同的C3點偏差值的內涵是完全不同的,某版主正是對此糊涂混淆,所以才講出了“計算“e1a5對角線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完全是浪費人力資源的無效活動”的話語,殊不知,正是由于兩個C3點偏差值的內涵不同,我們才需要將同一個交點都相對于理想平面進行平面度偏差的評定,才有了將e1a5兩端點連線的平移至理想平面的位置,平移量為C3(a1e5)-C3(e1a5),只有這樣,才將C3(e1a5)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δ3(e1a5)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不是看不起“下里巴人”的某版主,上述這些檢測的基礎知識,其應該是一竅不通的,所以某版主才不靠譜的瞎扯出“統一測量基準”、“以起始點為測量基準、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以兩端點連線為測量基準、以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評定基準=測量基準”等等不靠譜且極其荒唐錯誤的所謂“三新”理論。
       (82). “測量基準和評定基準使用了同一個對角線平面
           大家都清楚,所謂的對角線平面是由“通過”其及“平行”其的兩條對角線確定的唯一位置的平面,這個對角線平面唯一的作用就是評定基準(理想平面),且經其評定所得的平面度結果肯定是唯一的。測量過程與數據處理的評定過程是完全不同、不通的兩個過程,測量基準只在前面的測量過程中被使用到,而評定基準只在后面的數據處理評定過程中被使用到,某版主對上述概念絲毫不知,非要演出關公戰秦瓊的穿越鬧劇,某版主確實可笑可悲!
       (83) “每個點都有“傾角”嗎
            大家都清楚,射線繞端點旋轉形成的圖形為角,而“每個點都有“傾角”嗎”的疑問,顯然就是看著人模狗樣的像人,實則基本不會講人話的!至于“哪兩個點的連線分別相對于哪個參考對象的傾角”的疑問,由于某量友在其它帖子中已經數形結合分析、論述包括公式推導講的非常清楚了,包括某版主也不得不承認分析、推導的正確,那還有必要在這里重復嗎?!某版主的裝癡賣傻并不可愛,倒是非常可恨、可惡!
       (84). “對角線平面是同時平行于兩條對角線的平面,這種平面有無窮多個
            某版主確實傻了,一條對角線通過理想平面,另一條對角線平行于理想平面,這樣的理想平面(對角線平面)竟然可以“有無窮多個”?那其過去所講“兩條異面直線確定一個平面應該就是屁話了,某版主兩股氣均出自其那張可橫可豎的嘴,這可真為奇葩了!告知一下:一條對角線通過理想平面,另一條對角線平行于理想平面,這樣的理想平面(對角線平面)只能有一個,也就是數量及位置都唯一,那當然由此對角線平面做評定基準評定所得平面度結果肯定唯一。這些,某版主顯然又是一竅不通了!另外還有一點說明,對角線評定方法的評定基準(對角線平面),只能有一個理想平面,這里根本不涉及“包容"的概念在里面,所以,某版主瞎講的“用兩個(相互平行的)對角線平面分別從兩個方向向被檢表面平移包容被測表面”,就由某版主來給大家解讀:對角線評定方法中一個理想平面如何來包容被測實際面?某版主確實傻到不能再傻的程度了!其只能依靠混淆兩個“基準”概念,以及混淆最小包容區域評定方法與其它近似評定方法的區別來信口開河、瞎講一氣來混跡論壇!所以,有量友稱其為痞子、混子是非常貼切的!
      (85). “測量基準與儀器無關,而是讀數時的參考對象”、“測量基準的選擇完全是根據怎么測量方便就怎么選擇
           大家都清楚,測量基準是使用儀器測量時獲得測量值的參考線,那怎么會“與儀器無關”呢?難道“讀數”時不是在“儀器”上讀得?至于“怎么測量方便就怎么選擇”的屁話,不如改成以某版主的橫豎嘴為準則,當其兩片嘴橫時為測量基準,兩片嘴豎時為評定基準,這樣,某版主在混淆基本概念時豈不是更加“方便”?!
      (86). “本人拒絕回復”、“就不回復了”、“不再重復回復”、“我拒絕答復”、“絕不再回復.............................
          某版主的嘴里,從來吐不出象牙來,所以,沒人希望看到其胡扯瞎繞、“指鹿為馬”的所謂“回復”與“答復”,大家僅是表述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所以非常樂意看到某版主趴在其自己的窩里,閉上臭嘴,當“毒瘤”被清除后,“霧霾”散去,論壇中的技術交流將變得更加深入及和諧!
      (87). “統一測量基準的目的就是統一讀數
          “讀數”是使用測量儀器獲得的測量原始數據,這也需要“統一”?只聽說過“數據處理”,沒聽說過“數據統一”!某版主的非人話確實與眾不同。
      (88). “平板測量的是平面度誤差而不是各截面的直線度誤差
          某版主連基本的客觀現實都不承認了。規程首先講述的是兩端點連線直線度計算公式,實際測量過程中也是首先測量的“各截面的直線度”,沒有這個首先測量的“各截面的直線度”,哪來的整個平板被測實際面的平面度呢?這不就是以有代表性的有限個截面來替代由無數條線組成的被測實際面嗎?!某版主連這些基本知識也無法認同了,其確實無愧自稱“擰種”及“下里巴人”的!
      (89). “不講理只會罵人的人才如你所說欠揍
          對待某版主這樣的“擰種”或“下里巴人”,是沒有什么道理可講的,其只能聽懂過激的言辭,至于某版主到底是“欠罵”、“欠抽”還是“欠揍”,就由其三選一好了,不管選中哪一個,某版主都會暗爽的!這就是個痞子賤人嗎!
      (90). “看看表C.2就明白了,各列按順序就是數據采集、用累積統一本截面的測量基準、兩端點旋轉等高、平移........
          我們按某版主瞎扯的規程中附錄表格的順序來看一下:
         ①.“數據采集”:所謂的數據采集就是使用小角度測量儀器在測量過程中,以儀器的主光軸或自然水平面為測量基準(參考線),獲得的測量原始數據,并將其記錄在表格內;
         ②. “累積”:首先說明,累積之前的相對值計算被某版主遺漏。所謂的 “累積”實際上就是按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所得的被減數∑與減數i/n∑,前者被減數∑就是第1點~第i點儀器讀數的累積值;后者i/n∑俗稱坐標轉移量,此處的∑就是第1點~第n點儀器讀數的累積值,此i/n∑就是各點的坐標轉移量,該坐標轉移量也可按比列內插,也可按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計算,所以,被測截面任一點(i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i/n∑(請注意,被減數∑與減數中的∑不同點)。通過對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中的實際內容(被減數∑與減數i/n∑)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所謂的累積到底是什么,此累積與莫須有的“統一本截面的測量基準”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③. “兩端點旋轉等高”:被測截面的首尾兩點在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上,所以,首尾兩點的直線度偏差肯定等值為0,所以不存在什么“兩端點旋轉”的步驟,僅是按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i/n∑)計算各點直線度偏差罷了。另外大家也都清楚,直線旋轉只會繞一點旋轉,那“兩端點旋轉”又能是個什么東西呢?無非是非人話吧?!由順序②. ③的正確解讀大家可以看出,平面度的數據處理評定首先計算評定所得的是各個被測截面上各點的直線度偏差,這對某版主瞎講的 “平板測量的是平面度誤差而不是各截面的直線度誤差”說辭,應該是狠狠的抽了其耳光,其確實“欠抽”的!
       ④. “平移”:所謂的 “平移”,是將直線度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平移”至理想平面的位置,平移量為C3(a1e5)-C3(e1a5),這樣就將該被測截面(e1a5)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上去了,此轉換只需平移,根本不需“旋轉”,也就是“旋轉”量為0,“旋轉”角為0°(或為180°)。
       上述所談,大家應該通俗易懂的。至于某版主就當“聽琴”好了!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2 19:52
  81.本人再次強調,這是檢測平面度不是檢測直線度,計算直線度都是浪費精力的無效勞動,不值得做。c3點無論測量多少次,都無法改變其是平板對角線交點(中心點)的現實各受檢點的高度以它為同一個測量標準得到自己的高度讀數,就意味著以對角線平面為同一個測量基準得到了高度值。
  82.“平行于”兩條對角線的平面均為“對角線平面”,對角線平面有無窮多個,即便通過一條對角線而平行于另一條對角線的平面也還是有兩個,我們必須選擇其中一個作為評定基準。用兩個相互平行的對角線平面從兩個方向向被測實際表面平移,包容被測實際表面,這兩個平面中的任何一個并不一定“通過”一條對角線,但選擇其中一個平面作為評定基準仍然是可行的、有效的。作為聞名遐邇的平直度檢測專家連這一點都不知,是不是“確實可笑可悲!”啊?
  83.在公眾媒體可以“人模狗樣的像人,實則基本不會講人話”都罵得出口的人,講的是不是人話,三歲孩童都明白,我就不必評說了。你可以繼續保留平面度檢測不是檢各點高度差而檢各點傾角的陳詞濫調,并回避為什么檢傾角的提問,對于“專家”來說傾角就是平面度誤差。
  84.對角線平面就是同時平行于兩條對角線的平面,這種平面有無窮多個,人人皆知,兩條對角線是異面直線因此可以作出相互平行的兩個平面,這點道理學過立體幾何的人也人人皆知,只有“傻到不能再傻的程度了”的人才渾然不知,也只有這樣的人,別人告訴他了還要惡毒罵別人。
  85.關于什么是測量基準,測量基準的表現形式,已經講過無數道了,對于反反復復地無理糾纏,本人不再答復。
  86.這種只會罵人沒有絲毫技術內容的話只有以謾罵為榮,以罵人惡毒為水平高的人才會出口,這種話語更不會有人搭理,本人理所當然拒絕回復。
  87.再次繞到測量基準的問題,已經回復無數道了,自己去看看帖子吧。
  88.再次提醒某平直度檢測專家,平面度檢測只需要檢測各受檢點相對高度,通過各點相對高度直接評定平面度誤差,計算各截面直線度純屬是浪費精力的無效勞動。
  89.你可以不顧公眾媒體的語言環境,也許你是唯一滿口垃圾可以在公眾媒體大力污染的人,丟失自己的原來專家形象,惹來公憤還自以為榮,繼續你的謾罵好了。
  90.第一步數據采集算是說對了一半,但采集的數據是每個點相對于其前一點的高度。
  關于“累積”,自己也把眼睛瞪大一點看看“累積”在前還是“旋轉”在前,是 “累積實際上就是按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所得的被減數∑與減數i/n∑”嗎?某專家終于承認有“累積”這一步了,但仍渾然不知為什么要“累積”,不累積行嗎?“累積”和統一測量基準的關系似乎其人一輩子也搞不明白。
   “兩端點旋轉等高”是建立對角線平面的必由之路,因此a1e5和e1a5兩條對角線截面是離不了的,但其它各截面均沒有必要 “兩端點旋轉等高”, “兩端點旋轉等高”也不是為了計算直線度,僅僅是為了建立對角線平面的需要。
  關于“平移”,八個表中僅適用于表C.2,即僅適用于第二條對角線截面,平移的目的僅僅是用在第一條對角線截面a1e5已經得到“高度”的c3點高度對第二條對角線各點的高度統一基準,方法就是平移e1a5使其上的C3與a1e5上的C3高度相等,平移量就是兩者的差。這種平移和直線度的計算毫不搭嘎,純屬為了用同一個點的高度作為參考對象得到各點的高度而已,什么“旋轉量為0,旋轉角為0°”之說純屬沒事找事,把簡單的平移統一測量基準的問題復雜化,還大言不慚地說“通俗易懂”,正如其人說,大家“就當‘聽琴’好了!”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23 20:44
本帖最后由 zhcxy 于 2015-1-23 21:02 編輯

        (接69樓:)
        (91). “評定基準規定為對角線平面,而測量基準是中心點時,中心點為測量基準和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等效
             在基本概念方面,某版主的思維就是一桶漿糊,一句話的表述中,竟然同時出現“評定基準規定為對角線平面”與“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兩種大相徑庭的胡言亂語,這樣的腦袋瓜,是不是該狠狠的敲擊一下?!所以,除“欠罵”、“欠抽”、“欠揍”外,對某版主還應該加上“欠敲”!
       (92). “平移的目標是使δ3(e1a5)=0,還是使c3=+1.8的高度變成-1.8的高度
           將平行理想平面的對角線e1a5平移,指的是將其兩端點連線平移至理想平面的位置(平移量C3(a1e5)-C3(e1a5)),目的是將對角線e1a5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上來,而某版主非要瞎講“通過平移使另一條對角線中間點c3也在評定基準平面上”,這樣的話,肯定e1a5截面C3點對理想平面的偏離量為0(δ3(e1a5)=0)了,還會出現某版主胡扯的“c3=+1.8的高度變成-1.8的高度”嗎?再講“平移使...........c3也在評定基準平面上”,那不是“平移了-3.6”,而是兩端點連線向上平移了1.8,莫非某版主連小學的加減運算也不懂了?
       (93). “這是檢測平面度不是檢測直線度,計算直線度都是浪費精力的無效勞動,不值得做
           對角線布線布點的檢測難道不是檢測的各個截面的直線度?各個截面有平面度嗎?某版主線、面也分不出了?節距法檢測的數據處理,大家都清楚,只有唯一一個兩端點連線直線度計算公式,所以,不檢測直線度,也就不可能將直線度轉換為平面度了,某版主能告訴大家一個不撿各截面,而直接檢測整個被測實際面平面度的方法或平面度計算公式嗎?某版主的異想天開,能吃到天鵝肉?這就不是單純的傻,而是“賴”了!
       (94). “對角線平面有無窮多個,即便通過一條對角線而平行于另一條對角線的平面也還是有兩個,我們必須選擇其中一個作為評定基準
           大家都清楚,所謂的對角線平面就是理想平面,也就是評定基準。“通過一條對角線而平行于另一條對角線的平面”不管是位置還是數量只能是唯一的1個,這在數學中是有定理的,某版主的數學基礎或空間概念因“擰種”特性而變得不是一般的差,在其“漿糊”思維中,竟然會出現“無窮多個”=“兩個”=“一個”的概念,這就不是一般的“傻”,而是愚不可教了!另外,對角線評定方法由于評定基準位置確定,數量為1個平面,所以,根本不存在“包容”的概念,故:某版主瞎講的對角線平面“包容被測實際表面”的“三新”理論,純屬臭屁亂放!這就是“下里巴人”的“擰種”與眾不同吧?!莫非,這也是“巧合”、“特例”或“意外”???
       (95). “傾角就是平面度誤差
           上述屁話,也只有從某版主的嘴里才能吐出來,在節距法測量中,平面度是傾角變化的函數,某版主不懂這些,只能胡攪蠻纏屁話連篇的講“傾角就是平面度誤差”,其就是講“擰種”就是平面度誤差與大家也沒有關系的,因為其兩片嘴已經豎起來了!
       (96).  “為什么要“累積”,不累積行嗎?“累積”和統一測量基準的關系
           累積就是套用兩端點連線直線度計算公式中的數據求和(∑),在表格計算中就是斜向相加,其實際意義某量友在數形結合的兩端點連線直線度計算公式推導中,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某版主不得不承認推導正確,但其所以然某版主顯然是一竅不通的,本人在這里不想也沒必要重復,某版主“渾然不知”,就“自己去看看帖子吧”。至于累積和莫須有的“統一測量基準的關系”,本人早就說清楚了,在數據處理評定過程中,只有評定基準的概念,而沒有測量過程中的測量基準概念,某版主的“穿越”就是在“搗糨糊”!
       (97). “ 兩端點旋轉等高也不是為了計算直線度,僅僅是為了建立對角線平面的需要
            一條線段繞“兩端點旋轉”,某版主不會轉暈吧?告知某版主:線只能繞一點旋轉,面只能繞軸(線)旋轉,這些常識性的東西也不懂?“不是為了計算直線度”?那套用兩端點連線直線度計算公式干什么?對角線平面做為評定基準已經由“通過”、“平行”的兩條對角線確定了位置,還需要傻乎乎的某版主來“建立”?
       (98). “平移e1a5使其上的C3與a1e5上的C3高度相等
            上述說辭明顯與某版主早期胡說的“通過平移使另一條對角線中間點c3也在評定基準平面上”完全大相徑庭。當C3(e1a5)平移至“評定基準平面上”,其還會與C3(a1e5)偏差值“相等”嗎?也只有傻乎乎的某版主才能寫出 0=-1.8 的式子。告知一下:C3(a1e5)與C3(e1a5)均不在“評定基準平面上”,C3(a1e5)在理想平面的下方-1.8的位置,C3(e1a5)在其兩端點連線上方+1.8的位置,通過兩端點連線的平移,使C3(e1a5)轉換為δ3(e1a5),此時δ3(e1a5)在理想平面的下方-1.8的位置,也就是C3(a1e5)=δ3(a1e5)=δ3(e1a5)=-1.8,這些,某版主今生今世也搞不清楚的,其在平直度檢測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方面,就是滿腦子漿糊的!
       (99).  “關于平移,八個表中僅適用于表C.2,即僅適用于第二條對角線截面
           某版主又在胡說八道了,通過平移使平行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上去,這不僅是“表C.2”使用到,其余非通過角點的中間線在轉換過程中也要使用到平移,當然一般情況下,是平移與旋轉同時使用到,由此可見。某版主的“僅適用于”顯然就是絕對的屁話了!某版主不必假惺惺的表示歉意,其這些一錢不值的歉意已經過多過濫了,僅奉勸其不要不懂裝懂的信口開河了,大家都在恥笑你的!
       (100). “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
            可以100%的肯定:   某版主=“擰種”=“下里巴人”=“帕金森”=“痞子”=“混子”=“..........................”;
            也可以100%的否定:  “評定基準=測量基準”的規氏“三新”理論,畢竟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分屬兩個過程中的不同也不通的兩個概念!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3 23:44
  91.“評定基準規定為對角線平面”與“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沒有什么矛盾,在平板檢定規程里規定了“評定基準”首先定為“對角線平面”發生計量糾紛時評定基準為最小包容區域平面,以對角線平面統一測量基準恰巧與統一后的測量基準c3點等效,此時可認為“對角線平面”既是評定基準也是測量基準。
  92.我多次講到以c3點統一基準的意思是以c3點的高度統一各點高度的參考對象,c3點高度在a1e5的第一張表就確定為-1.8,因此第二條對角線的c3點必須從+1.8高度平移到高度-1.8,因此對角線e1a5的確“平移了-3.6”。我強調的是“平移”這個步驟是表C.2的必由之路,其它的表(3至8)均可以省略單獨平移這一步,直接通過含有δ0和δn的公式加以變換,達到以c3點的高度進行統一。
  93我再強調一遍,.對角線布線布點檢測的是平面度誤差不是直線度誤差,計算各截面的直線度誤差是毫無意義的浪費人力物力資源。節距法是直接讀取相鄰兩個受檢點的高度差,并不是讀取什么“傾角”,放著可以直接讀取的高度差不讀,繞個大圈子非要讀什么傾角,也是一個試圖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的做法。
  94.所有的幾何意義的平面都是“理想平面”,對角線平面也不例外,同時平行于兩條“異面直線”的對角線的平面有無窮多個,包含有一條對角線的平面也有兩個,學過立體幾何的讓都明白這個道理。在選定評定基準平面時只能選其中之一,這是不爭的事實。
  95.某平直度檢測專家終于明白了傾角不是平面度誤差,但卻放著可以直接讀取高度差不加理會,偏偏去測量和讀取傾角,不知道是不是他所說的“胡攪蠻纏屁話”。
  96.節距法檢測中的累積明明白白是以起始點為同一個參考對象(測量基準)對高度讀數加以統一標準,某專家自己不明白卻故意煞有介事地回避累積的原因不談,自己在那里繼續“穿越”和“搗糨糊”吧!
  97.“線只能繞一點旋轉”不假,但“面只能繞軸(線)旋轉”就是騙人了,對于無限大面積的平面可以成立,對限定了大小的面除了可以繞軸(線)旋轉外,更可以繞一個角點向任意方向旋轉。我再次告訴某專家平面度檢測不需計算直線度,直接用統一了測量基準的各點高度計算平面度即可,但并不等于說直線度檢測也去計算平面度誤差,用兩端點連線直線度計算公式當然是用來計算要求檢測直線度誤差不需要檢測平面度誤差的被測件的。我也再次提醒某專家,再去溫習一下立體幾何,因為四個角點的高度并不相等,兩條對角線一定是異面直線,并不相互平行,相互平行的是分別過兩條對角線的兩個對角線平面。
  98和99. “平移e1a5使其上的C3與a1e5上的C3高度相等”,我認為這句話說得夠清楚了,兩條對角線是異面直線指的是各自的兩端點連線是異面直線,但在對角線截面上的各受檢點高度并不相等,它們不在一條直線上,但其中的c3點是同一個受檢點,必須通過平移“使e1a5上的C3與a1e5上的C3高度相等”,這就是表C.2的最重要的目的,也是我所說的 “關于平移,八個表中僅適用于表C.2,即僅適用于第二條對角線截面”。用某專家自己的話說,其在98和99條中的“滿腦子漿糊”和罵人的“絕對的屁話”,還是他自己放在家里自己欣賞吧。
  100.純屬展現謾罵水平之高而沒有絲毫技術內容的話語值得回復嗎?既然自己把它放在公眾媒體中,也就奇文共欣賞吧,這就是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的道德和水平,呵呵。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25 20:41
本帖最后由 zhcxy 于 2015-1-25 21:01 編輯

         (接70樓:)
         (101). “評定基準規定為對角線平面與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沒有什么矛盾
              節距法的平直度檢測中,“評定基準規定為對角線平面”是規程中對角線評定方法的明確規定,而“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則是某版主的所謂“三新”理論,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不同,怎么能不顧事實,“擰種”般的硬說“沒有什么矛盾”呢?按照某版主的歪理斜說,對角線平面既是評定過程中評定被測實際面平面度偏差的評定基準,又是測量過程中獲得儀器測量值的參考面(測量基準),也就是一身兼“二職”了?應該是胡攪蠻纏的“穿越”吧?!提請大家看清楚JJG117-2013規程中6.3.4.4是如何描述測量基準的(自然水平或光軸),所以,兩個基準的概念某版主是攪不混水的,只能是更為充分的暴露其“擰種”的特質罷了!
            至于某版主“對角線平面統一測量基準恰巧與統一后的測量基準c3點等效”的胡言亂語,應該講已經沒有批駁的必要了,這樣天書般的文字描述,某版主自己也根本不知要表達什么意思,僅是胡攪蠻纏罷了。何謂“等效”?難道 “對角線平面”=“c3點”? “”=“”?
        (102). “以c3點統一基準”、“以c3點的高度統一各點高度的參考對象”、“以c3點的高度進行統一
              某版主混淆兩個基準,連自己都心虛了,不是一直講“統一測量基準”嗎?這分不清楚兩個基準的“以c3點統一基準”,是要莫須有的“統一評定基準”還是要莫須有的“統一測量基準”呢?所謂“c3點的高度”實際上對通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a1e5來講,就是其中間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1.8,也就是中間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1.8,是相對于評定基準的偏移量,不是相對于測量基準的什么“高度”;而對于平行理想平面的對角線e1a5來講,就是其中間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1.8,經平移轉換后就是其中間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1.8,所以平移量為C3(a1e5)-C3(e1a5)=-3.6。故對角線e1a5是向上平移了3.6,至理想平面的位置,而不是某版主瞎扯的“對角線e1a5的確平移了-3.6”,如果是那樣的話,“對角線e1a5”將偏離理想平面的位置7.2了,是在理想平面的下方7.2。真沒辦法,某版主兩個基準的概念混淆不清,正負號也一塌糊涂,如此水平就不是單純的“擰種”,而是賴皮的最底層“痞子”了!
        (103). “對角線布線布點檢測的是平面度誤差不是直線度誤差,計算各截面的直線度誤差是毫無意義的浪費人力物力資源
              節距法檢測平面度離不開起始對各個截面的直線度檢測,節距法只有兩端點連線直線度計算公式,而沒有什么直接的平面度計算公式,某版主又不能告訴大家一個不撿各截面,而直接檢測整個被測實際面平面度的方法或平面度計算公式,只能是不尊重現實胡攪蠻纏的咬著屎橛子不松口!規程中對角線布線布點評定方法,以及唯一描述的兩端點連線直線度計算公式已經講的非常清楚了,某版主真的看不懂?真是個“擰種”式痞子!聽到如此褒獎。某版主又“暗爽”了!
        (104). “同時平行于兩條“異面直線”的對角線的平面
              規程中規定的是“通過平板工作面的一條對角線且平行于另一條對角線平面為理想平面(評定基準)”,這樣的理想平面位置確定、數量唯一,而到了某版主的橫豎嘴里就成了 “同時平行于兩條“異面直線”的對角線的平面有無窮多個”,這就是無賴的痞子了!某版主可以繼續不講人話,但大家都會看清楚其無賴痞子丑惡嘴臉!并唾棄如此無賴的痞子。
       (105). “傾角不是平面度誤差
             但平面度誤差是“傾角”的函數,所以,節距法測量被歸類至間接測量,原來,某版主什么都不懂,就會耍無賴啊?!
       (106). “統一標準
             “統一測量基準”、“統一讀數"、“統一基準”、“統一標準”、“統一........”等等屁話,都是從某版主的橫豎嘴里吐出來的,是否可以將“某版主”、“擰種”、“下里巴人”、“帕金森”等等也“統一”稱謂“痞子無賴”呢?!這個,確實可以有的。
       (107). “統一了測量基準的各點高度
            某版主搞清楚些,被測實際面上各點的平面度偏差是相對于評定基準評定得出的,不是相對于莫須有的“統一了測量基準”評定得出的。測量需要測量基準做獲得測量值的參考線(面),評定只需得出被測實際面上各點相對評定基準的偏離量即可。
       (108). “相互平行的是分別過兩條對角線的兩個對角線平面
            某版主依舊在那里犯傻,告知其:對角線平面與兩條對角線的位置關系是:一條對角線通過,與另一條對角線平行的平面,這樣的平面才是做為評定基準的對角線平面,它的位置確定,數量唯一,不存在“兩個對角線平面”的!某版主就不要繼續傻乎乎的了。
      (109). “ 平移e1a5使其上的C3與a1e5上的C3高度相等”、“平移使另一條對角線中間點c3也在評定基準平面上”、“ 對角線e1a5在表C.2中只有平移,而無需什么旋轉,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平移e1a5”是某版主橫嘴所講,“對角線e1a5.......只有平移,而無需什么旋轉,是睜著眼睛說瞎話”是某版主的豎嘴所談,其前后兩句話哪句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呢?“C3高度相等”是某版主橫嘴所講,“c3也在評定基準平面上”是某版主的豎嘴所談,既然“c3也在評定基準平面上”,那就是C3=0了,而C3(e1a5)=-1.8,這兩個C3的偏差值相等嗎?某版主好好掰著腳指頭數一下,0=-1.8是如何數出來的?
      (110). “沒有絲毫技術內容
           指責別人的帖子“沒有絲毫技術內容”,但從來沒有看到某版主有“絲毫技術內容”的帖子啊!其所自夸的“技術內容”,無非就是信口開河瞎講一氣的“三新”偽理論,以及東扯西繞、胡攪蠻纏,還包括其裝癡賣傻、指東打西等等,這不就是大家看不起并厭惡的無知及態度不端嗎!某版主這個毒瘤遲早會被論壇的量友們“群毆”的!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kumar_wxf    時間: 2015-1-26 12:25
確實是錯的,而且不止這幾處,好多錯的
作者: ydq    時間: 2015-1-26 22: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7 01:35
  72樓的帖子翻過來倒過去無非仍然是測量基準是什么概念糊涂和平面度檢測檢測的對象是什么搞不清楚的問題。我就只能再重申一下我的觀點:
  第一、關于測量基準。
  測量基準是測量中“讀數的參考對象”,因此在表現形式上可以是點、直線、平面任何一個“幾何要素”,這個幾何要素可以存在于儀器的某個結構中,也可以存在于被測對象上,還可以存在于空間任何一個位置,選擇什么幾何要素或什么位置的幾何要素作為測量基準完全是出于實施測量工作的方便和有效。如果把這一點弄懂了,其它有關測量基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某專家連這一點都搞不懂, “評定基準規定為對角線平面與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沒有什么矛盾”, “以c3點統一基準”、“以c3點的高度統一各點高度的參考對象”,  “統一測量基準”、“統一讀數"、“統一基準”, “統一了測量基準的各點高度”等等一系列問題那就繼續糊涂著吧。
  第二,關于平面度檢測的被測對象。
  顧名思義,平板平面度檢測的被測對象是“平面度誤差”,不是“直線度誤差”,更不是“傾角”。平面度誤差的計量單位是微米,不是角度秒,也不是毫弧度mrad或mm/m。雖然不能說繞地球轉一圈不能回到原地,但能夠直接讀得受檢點之間的高度差值才是單刀直入,簡潔明了的測量方法。將橋板與水平儀的組合視為完整的測量系統統一體,直接讀得相鄰兩點的高度差,正是達到了單刀直入,直接測量平面度的目標。
  既然平面度誤差是各點高度的變動量所決定的,各點的高度就必須統一用同一個參考對象(測量基準)來確定,這就是為什么我特別強調“統一測量基準”的重要性原因,平面度節距法檢測讀數離不開“累積”,就是為了各個截面的受檢點高度首先在本截面以起始點進行統一。其余的做法則是為了實現各個截面的受檢點以中心點為同一個參考對象加以統一。
  第三,關于有沒有技術內容。
  多余的話我不想說,就請自己去看看我不想回復的“沒有絲毫技術內容”的條紋吧,也不用費勁找,就看最近的70樓最后一條100條,就足夠了,這種骯臟惡毒的謾罵語言難道也都是某知名專家的”技術內容“嗎?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7 15:24
  還是始終一貫的立場,對于類似于樓上111、114、118這樣毫無技術內容,只會罵大街的條文就作為樣品放在公眾媒體中供大家奇文共欣賞吧,畢竟只有“專家”級人物才有這樣的水平,這種罵人水平也確屬難得。本人對這種話語一如既往拒絕回復。
  112.人人都知道“測量基準是讀數的參考對象”,也都知道節距法檢測平直度時,每次讀得的數都是某個點相對于其前面那個點的高度,前面那個點就是該點高度“讀數的參考對象”,也就是“測量基準”,這個測量基準在測量中在每個讀數時均不相同。平直度檢測“專家”不明白“測量基準”的定義,胡編一個什么“參考線(面)”作為固定不變的測量基準,放著高度值不讀,非要去讀什么“傾角”,自己渾然不知還破口大罵他人,的的確確如其所說:“人話、鬼話橫豎參雜!似人又像鬼!”。
  113.既然作為平直度檢測“專家”明白被測對象是平板,就應該知道要求測量的是“平面度誤差”而非“直線度誤差”,就應該知道平板表面是由無窮多個“點”組成的,測量各截面所謂的“線”仍然落腳在“點”上。無論怎么測,都是要測量平板各個受檢點的相對高度,各截面兩端點連線計算該截面的直線度誤差本來就是個無效操作,某專家力氣用不完愿意去干些無效勞動,就去干好了,本人只是提醒一下其人沒必要去干罷了。干不干是其個人的自由,只是不要坑害他人,要他人也跟著干無效勞動就是了。
  115.自己不明白什么叫“測量基準”就不要誤導他人。我已經多次講到“測量基準是讀數的參考對象”,因此,點、直線、平面等幾何要素均可選作測量基準,測量基準也可以存在于任何物體,存在于空間任何位置。因此,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相重合并非不能發生,當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時,測量基準也可以是對角線平面。當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重合時,“測量基準也是數據處理評定過程中的評定基準”,難道專家級人物就那么難理解嗎?
  116.讀數就是讀數,讀數的累積當然也就發生在數據處理中。既然某專家終于清楚了節距法平直度檢測離不開讀數累積“求∑”,先不管其是否“死咬著屎橛子不松口”,能不能也講講為什么離不開“求∑”呢?“求∑”不是為了將各點高度統一到以起始點為參考對象,又為什么必須累積呢?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29 20:57
       (接77樓:)
    (119).  “胡編一個什么“參考線(面)”作為固定不變的測量基準
         “擰種”做為一個社會最底層的“下里巴人”,是毫無羞恥感的。其編瞎話從來不臉紅!在測量基準的概念上到底是誰胡編亂造“三新”偽理論來誤導大家?下面我將自己收集到的有關法規性技術文件中的定義及文字描述復制粘貼如下,由大家來判斷到底是不是“擰種”痞子在“胡編”:
          GB/T11336-2004中測量基線的定義:
           
          GB/T11337-2004中測量基面的定義:
        
          JJG117-2013中節距法的定義及對測量基準的文字描述:
         
         無需講過多的話,大家應該能判斷出就是“擰種”痞子在“胡編”瞎造編瞎話,這樣的痞子是絕沒有道德底線的!
         “擰種”一直在唧唧歪歪的宣揚其“首創”的所謂“三新”理論,不承認有參考線(面)的概念,非要整出個莫須有的“參考點”做什么測量基準,如果有膽量的話,就請其拿出法規性技術文件來證實一下。否則,總是屁話連篇的,只會讓大家看不起!
        (120).  “測量的是“平面度誤差”而非“直線度誤差”
               不屑于再去使用過多的文字批駁了,大家看一下上面JJG117-2013中節距法的定義文字描述就會一清二楚了,文字描述是這樣的,“再經計算求得被測截面各測量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這里的“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毫無疑問只能是直線度偏差,而絕不會是平面度偏差,也只有“擰種”痞子才會使用兩端點連線做評定基線來評定平面度誤差的。因為其是“帕金森”患者!棒喝一下“擰種”:遵照醫囑該吃藥了!
        (121).  “只是不要坑害他人
              “擰種”靠蓄意誤導“坑害他人”混跡論壇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大家都看透了他,其盡管一直想“坑害他人”,但大家都有識別能力的,其就自己“坑害”自己去吧!
        (122).  “測量基準也是數據處理評定過程中的評定基準
              不要再搞“關公戰秦瓊”的“穿越了”,就以“擰種”的橫豎嘴即做測量基準也做評定基準吧,那樣是最方便的!
        (123).  “讀數就是讀數
              “擰種”的這話確實有水平,但當“擰種”就是“擰種”時,難道“擰種”就不能是“下里巴人”?就不能是“帕金森”?還是“統一”的好!不是一直在做“統一”自稱的工作嗎?
        (124).  “為什么必須累積呢?
              “擰種”連如此淺顯的道理都不懂了,真不清楚這樣不懂裝懂的“下里巴人”是如何在論壇混跡至今的?粘貼一個其他量友推導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所使用的數形結合圖供大家來看一下:

  
      數形結合圖中:i點的累積值(∑)、n點的累積值(∑),測量基準、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以及被檢測的傾角,i點的坐標轉移量等都標的清清楚楚,“擰種”再死咬著屎橛子不松口 ,講看不懂,那就是裝癡賣傻了。不過也無所謂,只要大家看懂并理解了,“擰種”也就無法在論壇胡扯瞎繞誤導公眾了!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9 23:26
  樓上的某專家除了不改其一貫謾罵的秉性外,總算是能夠引用標準的話,談一點著技術內容邊的話了,這也算是一個幸事吧。讓我們按一貫的處理方法回避其大量的謾罵語言置之不理,僅就其僅有的一點技術內容來剝析一下吧。
   GB/T11336-2004在給出關于測量基準的術語定義時給出了測量基準直線(測量基線),和測量基準平面(測量基面)兩個定義,對于測量基準點(測量基點)沒有給出定義,需說明的是11336并未給出測量基面的定義,而是11337給出的。總之基線、基面也好,還是基點也罷,定義的核心是“在測量過程中,獲得測量值的參考”直線、平面、點,關鍵詞是為“獲得測量值”用來“參考”的幾何要素。只要再稍微往后看一點就會發現,標準明確指出:“按水平儀測量原理,在圖上繪出第 i 點相對第(i一1)點在 Z軸方向的示值a,即:a1是第1點相對起始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a2是第2點相對第1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ai 是第i 點相對第(i-1)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示值為正,繪在相對點之上,為負繪在相對點之下,由此可得各測得點的坐標值Z(水平儀格值)”。所謂第某點相對第某減1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正是關于“測量基點”(基準點)的詳細講解,同時也告訴我們每個受檢點的讀數參考對象均不相同,依次為起始點、第1點、第2點、……,以此類推,基于此,在后面數據處理中首先就必須用逐點累積的方法將各點高度讀數統一到以起始點為同一個測量基準(測量基點)上去。但某專家“就是裝癡賣傻了”,對此視而不見或有意回避,那也就只能由其便吧。
  用GB/T11336-2004《直線度誤差檢測》說明檢測的是直線度從而反對平面度檢測的是平面度而不是檢測直線度,平直度檢測“專家”才會如此辦!直線度檢測不檢直線度誤差難道去檢平面度誤差嗎?同樣,平面度檢測不直接檢平面度誤差,非要去繞個圈子檢直線度誤差,也只有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才會這么干!某專家能不能暫時少罵兩句,也用GB/T11337-2004《平面度誤差檢測》來證明平面度檢測必須先計算直線度然后才能夠評定平面度誤差呢?少罵兩句不會有人會貶低你罵人的水平的。
  某專家用“圖解法”試圖證明其進行直線度檢測并非直接測量各點的高度,只能檢測“傾角”,可見其人并沒有認真閱讀 GB/T11336-2004。圖解法的解釋清清楚楚寫著:“在圖上繪出第 i 點相對第(i一1)點在 Z軸方向的示值a,即:a1是第1點相對起始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a2是第2點相對第1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ai 是第i 點相對第(i-1)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示值為正,繪在相對點之上,為負繪在相對點之下,由此可得各測得點的坐標值Z(水平儀格值)”。這是“傾角”還是“高度”?除了某專家一定“擰”著說就是“傾角”外,人人都清楚這就是“高度”!既然自己都說“講看不懂,那就是裝癡賣傻了”,“不過也無所謂,只要大家看懂并理解了”,不過他怎么“裝癡賣傻”,罵別人“擰種”的真擰種“也就無法在論壇胡扯瞎繞誤導公眾了!”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31 15:29
          (接79樓:)
          (125).  “ GB/T11336-2004在給出關于測量基準的術語定義時給出了測量基準直線(測量基線),和測量基準平面(測量基面)兩個定義,對于測量基準點(測量基點)沒有給出定義
               “擰種”的編瞎話應該是習慣性的或遺傳吧!GB/T11336-2004中哪條哪款給出了“測量基準平面(測量基面)”的定義?一個直線度誤差檢測的標準當然不會給出“測量基準平面(測量基面)”定義的。告知“擰種”一句:對于經常性的編瞎話,除了丟人現眼外,也是一種墮落的表現!至于標準沒有給出“測量基準點(測量基點)”的定義,這是非常正確的事情,因為在節距法的測量中,根本就沒有“測量基點”的概念!那是“三新”偽理論的東西。
         (126).  “總之基線、基面也好,還是基點也罷
               “擰種”不要在這里攪混水,搞混淆,標準中沒有“測量基點”的概念,所以“基點也罷”是想魚龍混雜的,國家相關標準與“擰種”的“三新”偽理論水火不相容的!
        (127). “直線度檢測不檢直線度誤差難道去檢平面度誤差嗎?同樣,平面度檢測不直接檢平面度誤差,非要去繞個圈子檢直線度誤差,也只有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才會這么干!
             “擰種”不要在這里胡扯瞎繞,“直線度檢測”中沒人也不可能“去檢平面度”;但節距法的“平面度檢測”,則必須撿各個截面的直線度,然后按照對角線評定方法將各個截面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上去,這是大家都能看懂也熟知的道理,在這個問題上,“擰種”的胡攪蠻纏,包括回避實質性的問題,又講不出任何道理,只能讓大家更加看清其 “擰種”的無賴特質!至于“專家”的說辭,是不是“專家”與探討無關,反正與“擰種”的“下里巴人”不是一個檔次,而“擰種”的“下里巴人”被大家所鄙視!
        (128). “能不能暫時少罵兩句
              對于 “擰種”來講,其就是“欠罵”、“欠抽”,也包括其自己所言的“欠揍”,“擰種”確實賤骨頭的,其一直在暗爽,賺了便宜還要賣乖!呵呵!
        (129). “其人并沒有認真閱讀 GB/T11336-2004
              下面將GB/11336 GB/11337的相關文字描述粘貼如下,本人不加解讀,由大家來認知以下幾個問題:①.為什么將節距法測量歸類至間接測量?②.節距法測量中的測量基線與測量截面到底是什么?“擰種”可以繼續胡扯瞎繞、胡攪蠻纏,但我們大家在平直度檢測基礎知識方面得到了提高就好。
           GB/11336 -2004
                 
            GB/11337-2004
             

          (130). “罵別人“擰種”的真擰種
               首先要講清楚“擰種”是想當初某版主豪情萬丈、激情四射的自稱,且其至今仍未放棄這丟人現眼、無羞恥感的自稱,所以談論“擰種”與什么罵人、謾罵應該是均不牽扯,至于“真擰種”之說,確實讓人搞不清楚,莫非某版主還曾經是個假“擰種”?也可能是其乳名與學名的區別吧?這做父母的,給某版主冠的名,真夠貼切的!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31 17:39
          更改:
          將樓上帖子(129)中 ②.節距法測量中的測量基線與測量截面到底是什么? 更改為②.節距法測量中的測量基線與測量面到底是什么?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31 20:37
  那么多好心的量友規勸某知名專家注意維護論壇的語言環境,愛護這片凈土,也維護好自己知名專家的形象,但歷史證明量友們的好心遇到這種人都是白費了,罵人的習慣一旦形成也就應了古人的一句俗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讓其改變以罵人為榮,以罵人水平高為榮的思想何其難也!沒辦法,人家不要自己的臉面了,就是要罵,那就只能犧牲點論壇的藍天白云環境由他罵去吧!
  就樓上翻來覆去還是關于“測量基準”的這點基本常識,人人都知道“測量基準是測量過程中讀數的參考對象”,知名“專家”就是不明白。空間中任何位置的點、直線、平面均可以作為測量中讀數的參考對象,我已經在上面的幾個樓層都做了說明。關于有沒有“基準點”的問題,我已經在80樓詳細引用了GB/T11336-2004的5.4.1條作圖步驟的b)款,““按水平儀測量原理,在圖上繪出第 i 點相對第(i一1)點在 Z軸方向的示值a,即:a1是第1點相對起始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a2是第2點相對第1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ai 是第i 點相對第(i-1)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示值為正,繪在相對點之上,為負繪在相對點之下,由此可得各測得點的坐標值Z(水平儀格值)”。所謂“a1是第1點相對起始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a2是第2點相對第1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ai 是第i 點相對第(i-1)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正是關于“測量基點”(基準點)的詳細講解,告訴我們:a1是第1點以起始點為測量基準讀取的在Z軸方向的距離,a2是第2點以第1點為測量基準讀取的在Z軸方向的距離,......,ai 是第 i 點第(i-1)點為測量基準讀取的在Z軸方向的距離,每個中國人都讀得懂這段話的含義。這就是在講以幾何要素“點”為測量基準的情況,同時也告訴我們每個受檢點的讀數參考對象(測量基準)均不相同,依次為起始點、第1點、第2點、……,第(i-1)點。某專家“就是裝癡賣傻”,對此視而不見或有意加以回避,只會一味在那里罵人,那又有什么辦法呢?我也只能點到為止了。
  看來,某專家還是明白“直線度檢測中沒人也不可能去檢平面度”,可是為什么就不明白“平面度檢測”中也沒必要“去檢直線度”呢?人們可以直接得到以評定基準評定的平面度誤差,為什么非要讓大家繞個大圈子”要求大家“必須撿各個截面的直線度”,再“將各個截面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上去“呢?放著近路不走非要繞圈子,也只有知名的平直度檢測“專家”才會這么辦,不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就顯示不出“專家”的理論水平高超!某專家引用標準就是不敢再往后看看關于“測量基準點”是怎么回事的內容,不敢涉及測量基準的實質性內容,引用再多的標準條文也還是一頭霧水,如他自己所罵的那樣“裝癡賣傻”。
作者: zhcxy    時間: 2015-1-31 21:56
本帖最后由 zhcxy 于 2015-1-31 21:58 編輯

          (接81樓:)
          (131).  “人家不要自己的臉面了
               “擰種”有“臉面”嗎?要“臉面”的話,其還會自稱 “擰種”、“下里巴人”以及“帕金森”嗎?所以,“擰種”就是個沒皮沒臉的玩意,其連其祖宗的臉皮都丟盡了!!!!!!!
         (132).  “測量基準
              “測量基準”到底是什么?這一“基本常識”性的概念在JJG117-2013中的6.3.4.4,以及GB/T11336/11337-2004中的3.6和GB/T11337-2004中的5.5.1都講得非常清楚了,“擰種”“視而不見或有意加以回避”,非要跑到描點作圖中去找 “測量基準”,其絲毫不知描點作圖根本不是測量過程,而是將傾角變化換算線值后的數據處理評定過程,這不就是“擰種”跑到其屁股上去找其橫豎嘴嗎!看來“擰種”的橫豎嘴應該是長錯了地方。
         (133).  “平面度檢測中也沒必要去檢直線度呢?人們可以直接得到以評定基準評定的平面度誤差
              “擰種”不“繞個大圈子”,那就把“直接得到以評定基準評定的平面度誤差”方法講出來給大家聽一下啊,裝癡賣傻且傻到極致的“擰種”有這個膽量嗎?在規程中的8個表格中,每個截面都存在斜行相加求∑,每個截面也都存在起、末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為0,這不就是以兩端點連線為評定基準的直線度偏差的評定過程嗎?“擰種”敢否認上述所講嗎?還是滾回家去與其老子胡扯瞎繞的胡攪蠻纏去吧!
         (134).  “不敢再往后看看關于“測量基準點”是怎么回事的內容,不敢涉及測量基準的實質性內容”   
               “擰種”無賴到了極點,既然別人“不敢涉及”,那其就將“怎么回事的內容”、“實質性內容”粘貼過來給大家看一下啊,還是“擰種”、無賴及心虛吧?!如此的胡攪蠻纏會讓大家更加鄙視的!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2-1 01:09
  呵呵,不要自己的臉面就盡管滿大街扯破嗓子罵就是了。本人堅持一個原則,隨便你罵到天上去,本人也拒絕不會與你對罵。
  本人提及某專家 “不敢再往后看看關于“測量基準點”是怎么回事的內容,不敢涉及測量基準的實質性內容”,樓上的帖子再次得到了證明。我已經連續數次復制粘貼了國家標準的有關文字,果不其然某專家就是不敢看,不敢涉及,因此一再裝看不見。既然需要我再次復制,那就再復制一次吧,只是請量友們原諒又浪費大家的眼球了。GB/T11336-2004的5.4.1條作圖步驟的b)款說:
  按水平儀測量原理,在圖上繪出第 i 點相對第(i一1)點在 Z軸方向的示值a,即:a1是第1點相對起始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a2是第2點相對第1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ai 是第i 點相對第(i-1)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示值為正,繪在相對點之上,為負繪在相對點之下,由此可得各測得點的坐標值Z(水平儀格值)。
  所謂“a1是第1點相對起始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a2是第2點相對第1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ai 是第i 點相對第(i-1)點在Z軸方向的距離”正是關于“測量基點”(基準點)的詳細講解。這段話告訴我們:a1是第1點以起始點為測量基準讀取的在Z軸方向的距離,起始點是第1點高點讀數的測量基準;a2是第2點以第1點為測量基準讀取的在Z軸方向的距離,第1點是第2點高度讀數的測量基準;以此類推,ai是第 i 點以第(i-1)點為測量基準讀取的在Z軸方向的距離,每個中國人都讀得懂這段話的含義。這同時也告訴我們每個受檢點的高度讀數參考對象(測量基準)均不相同,依次為起始點、第1點、第2點、……,第(i-1)點,因此用累積的方法將各點高度值統一到同一個起始點為測量基準是無論如何繞不開的。
  關于平面度檢測的對象是平面度誤差不是直線度誤差,除了某平直度檢測“專家”外人人都知道,因此只要能夠直接獲得平面度,除了個別人外,沒有人愿意讀取“傾角”,進行累積,然后變成“線性值”,再計算出各截面的“直線度”,最后再評定出平面度這么沒事找事繞著圈子去費勁。我已經將到過,除了建立對角線平面的需要,前兩個表外,剩余的的所有的表都沒有必要“每個截面也都存在起、末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為0,這不就是以兩端點連線為評定基準的直線度偏差”的計算過程。就某專家只知罵人毫無求知欲的態度,我看也就沒有必要給他重復講解了,如果他真的有一點點求知欲,自己按我以前給他所講的方法自己動手試一試,也就明白了,這對于一個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我相信這種只會罵人的人沒有真心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也不會去動手試,何必我再費那個勁呢?還是讓他罵個天翻地覆,罵夠再說吧,呵呵。
作者: 軍人    時間: 2015-2-4 16:46
  我見過罵架的人,罵完仍舊重歸于好,但沒有見過把罵人當作嗜好和以罵人水平高而感到光榮的人。多少人多少次勸說過樓上毫無效果,反而變本加厲,真的太有損于“計量人”這個稱號了。我們希望看到樓上高水平的技術觀點,對樓上沒有技術內容純罵人的帖子實在感到膩煩,真心實意地再次勸一次樓上的老師能不能稍微有點改正,讓我們能夠稍微感覺到一點點計量人乃至中國人傳統道德文明的氣息,而不是一開口就罵的景象。
作者: 敲敲打打    時間: 2015-2-6 23:04
有些時日沒來,謝謝大家的討論。這個問題就散了吧,到此為止
作者: 美麗人生    時間: 2015-2-7 01:28
非常贊成樓主的做法,此時這個主題帖的確是該關閉了。連軍人量友勸一下也被攻擊,我也是軍工行業的計量人,我相信在“gfjl”這個論壇中,搞計量工作的“軍人”不會少,按某個老師的說法連搞計量工作的軍人也派到釣魚島保家衛國,真的到了他說的情況,國家可能也就危在旦夕了。我記得不只一個量友對其相勸過,但卻從未生效過,還是罵聲不絕于耳,誰勸誰受攻擊。與這種人討論問題,或聽這種人的罵聲,實在是一種反面“享受”,有損于計量人的文明、友好、和諧、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精神,損傷了計量人的聲譽,破壞了計量論壇的語言環境。
我們非常想聽到高質量的計量技術觀點,哪怕是錯誤觀點我們也都想聽一聽,但絕對不想聽污言穢語,不想聽有傷量友和氣的噪聲。既然個別老師除了罵還是罵,又不聽大家的好意勸說,其人又沒有什么新的技術觀點了,也沒有其他老師的發言,我也建議版主采納樓主的要求,就把這個主題帖關閉了吧。
有感而發,不想指名道姓,純屬出于好心給相關者猛擊一掌,使其夢醒,請相關者請多包涵。順便說一句,我是計量工作的菜鳥,新入門不久,我不希望又是另一個引火燒身的人,不希望看到有人對我的謾罵。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2-8 01:21
  經過一個版主的一番辛辛苦苦,清理了一些特別惡劣的污言穢語,本主題帖的技術含量明顯得到了提升,論壇的語言環境也得到了初步治理。看來暫時也沒有其它的技術觀點發表了,遵照樓主的要求和量友們的意見,本主題帖行將關閉。感謝大家對本主題帖和本版塊的關注和踴躍發言,感謝量友們對本論壇的愛護和諫言!本主題帖關閉后,如有新的觀點,歡迎另行開帖討論。
作者: zhl1987_    時間: 2015-7-9 21:18
呵呵  好認真啊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高清二三四本2021| 色多多网站入口|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精品天堂avav在线| 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图片高清|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亚洲VA中文字幕|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老师的胸好大好软| 极品丝袜系列列表|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 青柠直播在线观看高清播放|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偷麻豆|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a级大胆欧美人体大胆666|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夜来香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漫画|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gay精牛cum|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国产卡一卡二卡3卡4乱码 | 天天射天天干天天色|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一级特黄aaa大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免费|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jux662正在播放三浦惠理子| 美女扒开尿口给男人桶视频免费| 成人a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五月激情丁香网| 把她抵在洗手台挺进撞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