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標題: 萬能角度尺檢定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 [打印本頁]

作者: feyan    時間: 2014-12-17 11:08
標題: 萬能角度尺檢定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
  這是我評的不確定度,但是不滿足三分之一原則?應該怎么辦?
2.數學模型
             △L=Li-L0
       式中:△L為萬能角度尺的示值誤差,Li萬能角度尺的示值,L0為角度塊的示值。靈敏系數c1==1;c2==-1
3.輸入量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的評定
3.1輸入量Li的標準不確定度u(Li)
來源于萬能角度尺測量重復性,在重復性條件下,對萬能角度尺在15°10′的測量點重復測量10次,示值誤差分別為:0′,0′,0′,0′,0′,0′,0′,0′,0′,其測量列平均值為:=0′,通過計算得到單次測量的實驗標準差s= 0′
來源于萬能角度尺的分辨力,萬能角度尺的分辨力為2′/2=1′,則分辨力引入的不確定度為0.29′。
由于分辨力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大于由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所以u(Li)=0.29′
3.2輸入量L0的標準不確定度u(L0)
    來源于2級角度塊,2級角度塊的最大允許誤差為±0.5′,其分布為均勻分布,包含因子k=,則u(L0)=0.5/=0.29′
4.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的評定
   各引入標準不確定度分量之間相互獨立,則合成標準不確定度如下:
     uc=0.58′
5.擴展不確定度
取k=2, U=k·uc=2×0.58′=1.16′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4-12-17 12:35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12-17 12:40 編輯

       萬能角度尺的規格是2′,而2級角度塊的最大允許誤差為±0.5′,計量的誤差決定于所用的標準的指標。用2級角度塊檢定萬能角度尺,其標準規格與被檢儀器規格之比是1/4,檢定資格可以確認。這是誤差理論的明確結論,沒錯。
-
       問題出在不合理的不確定度評定上。檢定的資格取決于所用的計量標準以及標準的附屬儀器。此處,就是決定于計量標準。萬能角度尺的分辨力,是被檢儀器的性能,本來就不應該計入檢定能力中。
-
       我退休前所遇到的問題和你差不多。數字式頻率計是時頻界最常用的儀器,在低頻段,數字式頻率計的指標,就是分辨力。如果把頻率計的分辨力算在檢定能力上,就沒法檢定頻率計,即使用原子鐘,也不夠格。好在我所在的時間頻率界,在計量院著名專家馬鳳鳴的帶動下,堅決抵制不確定度論。不評定不確定度,就什么事也沒有了。一切按誤差理論辦事,計量院時頻處還得過幾次國家獎。時頻界的共識是:誰按不確定度評定的一套搞評定,那人就是自己給自己套枷鎖。事情很明白,按不確定度的評定法,就沒法檢定數字式頻率計,就沒法干活。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17 16:03
  呵呵,你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uc計算錯了,應該是Li 和L0 兩個輸入量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的均方根,不是代數和。uc=√(0.29^2+0.29^2)=0.4′。所以:U=2uc=0.8′,k=2。
  結論:分度值2′的萬能角度尺的示值允差為±2′,控制限T=4′,U/T=0.8′/4′=1/5,滿足1/3原則,可以開展萬能角度尺的檢定工作。
  另外也可以用Mcp值判定:Mcp=T/(2U)=4′/(2×0.8′)=2.5。原國家計量局推薦的測量能力指數對一般精度的檢驗和監控Mcp=2~3時達到B級,為“配置足夠”,本檢定過程的測量能力指數Mcp=2.5,因此根據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結果,判定本方案為可以開展萬能角度尺的檢定工作。
作者: rauly    時間: 2014-12-18 09:11
好好學學,
作者: feyan    時間: 2014-12-18 10:54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17 16:03
  呵呵,你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uc計算錯了,應該是Li 和L0 兩個輸入量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的均方根,不 ...

謝謝。                          
作者: feyan    時間: 2014-12-18 11:04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17 16:03
  呵呵,你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uc計算錯了,應該是Li 和L0 兩個輸入量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的均方根,不 ...

還有一處不明白。公式不是1/3MPEV嗎,控制限是什么意思?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18 12:37
feyan 發表于 2014-12-18 11:04
還有一處不明白。公式不是1/3MPEV嗎,控制限是什么意思?

  控制圖中提出了上控制線(UCL)和下控制線(LCL),上下控制線控制的區間寬度就是“控制限”,用符號T表示。幾何量計量中有上偏差和下偏差,上下偏差控制的區間稱為公差帶,公差帶的寬度稱為“公差”,也用符號T表示,“極限與配合”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用符號"IT"表示標準公差等級,例如100mm的尺寸IT6=0.022mm,表示其公差帶寬度或公差值T=0.022mm,這個T就是被測尺寸的公差或控制限。
  儀器的示值允差一般是±Δ,例如150mm分度值0.02mm的卡尺示值允差±0.03mm,相當于上偏差+0.03mm,下偏差-0.03mm,公差帶寬度或控制限T=0.06mm,MPEV是最大允許誤差絕對值的英文縮寫,MPEV=T/2,或2MPEV=T,該卡尺的MPEV=0.03mm。公式(1/3)MPEV就是指三分之一原則中選擇了1/6,即公式不是(1/6)T。U≤MPEV/3就是U≤T/6的含義。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4-12-18 16:43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12-18 17:04 編輯
feyan 發表于 2014-12-18 11:04
還有一處不明白。公式不是1/3MPEV嗎,控制限是什么意思?


-
         你說得很對,在測量計量界,凡談到1/3的地方,分母必須是被考核對象的MPEV.如今的三大當家文件都是這樣規定的。
       1 國家計量規范《JJF1094-2022 測量儀器特性評定》,三分之一的分母是MPEV.
       2 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GL27 檢測與校準結果符合性指南》所用符號是2T為允差帶,也就是T=MPEV,講三分之一時,分母為T,而T=MPEV,因此也就是以MTEV為分母。
       3 國家標準《GB/T3177-2009 光滑工件尺寸檢驗》其符號T是公差帶寬度,等于加工件最大允差MTEV的2倍。儀器誤差范圍(說的是U,實際就是卡尺、千分尺的最大誤差R)。國標的推薦值是U/T為1/10,可以允許的值是1/6以及1/4。很明顯,表為計量界的通用表示法,U/MPEV的推薦值是1/5,可以允許的值是1/3以及1/2.
-
       規矩灣先生一口咬定,說1/3是原則,三分之一的分母是允差全寬T,即T=2MPEV。他所堅持宣揚的所謂“三分之一原則”,實際是同比的三分之二,是現行規章、計量常識所不允許的。于法于理,都通不過。是明顯的嚴重的錯誤。把人們通常說的“同比三分之一”又演繹為“六分之一”。有什么好處?這樣地造詞,不是添亂嗎?任何制定規范的人都不能這樣不顧眾人習慣;規矩灣沒法改變已經流行很久的同比的說法。計量界大家說慣了的同比三分之一,硬要說成是六分之一,能有人跟他改口嗎?
-
       我這里提醒你:要提高自己的識別力,不要被錯誤的說法所誤導。
-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18 23:21
  的的確確三分之一原則是U/T≤1/3,大家還可以用原國家計量局推薦的Mcp值加以印證。就史老師所說的GB/T3177-2009《光滑工件尺寸檢驗》也已經從側面加以印證,工件最大允差MPEV的2倍為控制限T是指上下偏差絕對值相等的情況,上下偏差之差為2MPEV。在上下偏差絕對值不相等時,控制限T≠2MPEV,但仍然是上下偏差的差,或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
  國標的推薦值是U/T為1/10、1/6、1/4三個等級。如果像史老師所說“三分之一的分母是MPEV”,那么U/T=1/4時,U/MPEV=1/2,顯然分母2小于3了,甚至是史老師強調的半寬與半寬之比或全寬與全寬之比不能大于1/4說法的2倍了。所以我也一直在強調半寬U與半寬MPEV的比不得大于1/3只是計量檢定/校準領域里對1/3原則的具體應用,該領域只是取了小于1/3的另一個比值1/6,從而由U/T≤1/3導出了公式U/MPEV≤1/3,這個式子只適用于檢定/校準這個特殊測量領域,不能廣泛應用于所有的測量領域。
  每個測量領域根據本領域的測量風險性在滿足“1/3原則”下,都選擇了具體的比值,檢定/校準領域選擇了1/6,但壓力表檢定子領域卻選擇了1/8,光滑尺寸測量選擇了1/4、1/6、1/10三個不同等級,但都不違背≤1/3,如此而已。另外,當用核查標準以波動圖控制測量過程時,測量過程的上下控制線控制的區間寬度也是被測參數“公差”就控制限T的1/3,因此波動圖控制測量過程時以核查標準的“真值”為中心線(0線),上控制線向上加T/6,下控制線向下減T/6,控制區域全寬為T/3,把(2/3)T的寬度留給了生產人員,質量檢驗占據過大的控制限寬度對生產效率和效益是不利的,但占據的區間寬度過窄,測量成本就會很大,甚至是無法實現測量。我們不能過分強調測量的準確性,在測量工作中投入達到奢侈的程度,因此被測參數控制限的1/3給測量,2/3給生產,這種分配控制限寬度的做法也是合理的。
作者: moreface    時間: 2015-1-12 12:27
  1. 結論:分度值2′的萬能角度尺的示值允差為±2′,控制限T=4′,U/T=0.8′/4′=1/5,滿足1/3原則,可以開展萬能角度尺的檢定工作。
復制代碼


若根據國家計量規范《JJF1094-2022 測量儀器特性評定》,以上描述貌似有問題!

目標不確定度的UT的設定不是你這么設定的。
作者: moreface    時間: 2015-1-12 12:31
根據規程,分度值2′的萬能角度尺的示值允差為±2′,則其目標不確定度UT=2′/3≈0.7′.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3 00:27
  根據規程,分度值2′的萬能角度尺的示值允差為±2′,T=4′,按JJF1094規定目標不確定度應取UT=2′/3≈0.7′,這是正確的。按常規U/T≤1/3~1/10,JJF1094就是取了1/6。按樓主的評估方法評估結果U=0.8′,U/T=1/5。
  JJF1094關于U/T≤1/6或者U/MPEV≤1/3是一個原則性要求,大多數測量設備的檢定規程或校準規范遵循了這個要求,但也有不少測量設備的規程/規范在這個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了上下浮動。例如壓力表的檢定就要求U/T≤1/8或者U/MPEV≤1/4。查一下JJG2057-2006《平面角計量器具檢定系統表》就可以看到這個系統表要求的測量方法不確定度與被檢器具的控制限T之比就調整到大約1/3。例如3.2.7知二等圓分度標準裝置的允差Δ=0.2″,用它執行檢定的檢定方法不確定度U=0.4″,被檢三等圓分度標準裝置的允差Δ=0.5″,則T=1.0″,U/T≈1/3。樓主的評估結果U/T=1/5在平面角計量器具檢定系統圖中已經算非常不錯的了。1/3原則只是一個原則,并不是絕對的1/3,原則上不要大于1/3,越小越好,但過小會增加測量成本,應根據被檢對象的風險性合理選擇U/T的比值。對于檢定和校準,比值控制在什么程度最佳,還是查一下檢定規程和檢定系統圖為好。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19 09:38
moreface 發表于 2015-1-12 12:31
根據規程,分度值2′的萬能角度尺的示值允差為±2′,則其目標不確定度UT=2′/3≈0.7′.

...

對于這個案例,設定目標不確定度,按現在不確定度評定方法,是評定不出滿意的不確定度值的。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19 09:40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13 00:27
  根據規程,分度值2′的萬能角度尺的示值允差為±2′,T=4′,按JJF1094規定目標不確定度應取UT=2′/3≈ ...

這是正確的做法,先查一下相應的檢定系統表,看看要求的不確定度或允差是多少。
麻煩您能否把測量能力指數Mcp值的分段、代表能力再給介紹一下,以前看您說過,印象不深了。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19 09:41
史錦順 發表于 2014-12-17 12:35
萬能角度尺的規格是2′,而2級角度塊的最大允許誤差為±0.5′,計量的誤差決定于所用的標準的指標。 ...

史老師您好!我也經常碰到您說的“按不確定度的評定法,就沒法檢定數字式頻率計,就沒法干活?!钡膯栴}。一個是您曾經談到過的游標卡尺問題,還有就是像該主題樓主遇到的這種儀器允差為一個分度值(游標類量具)或一個分辨力(數顯類儀器)的儀器,因為按現在的不確定度評定方法,根本就評定不出滿意的不確定度值,也就是不大于目標不確定度(1/3 MPEV)的值。即使其他分量均不考慮,僅估讀誤差、分辨力引入分量擴展后就大于1/3 MPEV了,也就是您說的“即使用原子鐘,都不夠格?!边@時不確定度確實有些說不清、道不明。前幾天,一客戶來我單位咨詢他們公司送校儀器的計量確認問題,因為我們給出的不確定度已經大于1/3 MPEV了,導致他們無法對儀器確認合格。比如,鋼筋保護層厚度測定儀的分辨力為1mm,規范要求60mm以下范圍內允差為±1mm(1個分辨力)。按不確定度評定方法,分辨力引入分量按不確定度B類評定方法評定,為分辨力的一半再除以根號3,為0.29mm,什么重復性、標準器示值誤差等分量都不考慮,擴展后就達到0.58mm。別說我們這一個小地市所了,哪怕國家計量院,怎么能評定出小于1mm的1/3的不確定度值?更何況不確定度表示方法要求不確定度值與測量結果末位對齊,我們只能給不確定度為1mm,客戶說允差是±1mm,不確定度是1mm,這不合適。這可把我難為了一下子。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客戶設置的確認表格是完全按照JJF 1094-2002 測量儀器特性評定規定的確認方法,連Δ≤MPEV-U95、MPEV-U95≤Δ≤MPEV+U95等情況都列上了,說是有老師給他們培訓過。我心想這老師就沒給他們講有時不能用這個解釋的問題么。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9 10:29
長度室 發表于 2015-1-19 09:40
這是正確的做法,先查一下相應的檢定系統表,看看要求的不確定度或允差是多少。
麻煩您能否把測量能力指 ...

  測量能力指數是1985年9月原國家計量局在計量定升級的一次會議上推薦的評價計量器具配備能力的一種方法。測量能力指數是衡量企業生產和經營管理中測量設備和測量方法是否滿足檢測準確度要求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指標,是在工藝過程能力分析基礎上研究的成果。過程能力分析可用在評價任何一個過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能力,也可用于評價生產工藝和測量的能力。用于工藝加工過程分析和評價有工藝能力指數Cp,用于分析和評價測量過程就有了測量能力指數Mcp。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測量”是指只需給出被測對象的測量結果,對測量方法的極限誤差(誤差變動范圍)有要求,但對被測對象無合格與否的判定的要求,這種“測量”實際上相當于一個生產工序,其能力指數與工藝能力指數要求相同?!皺z驗與監控”是指對被測對象有合格與否的控制限要求的測量活動,因此,測量過程控制或測量能力評定的重點在“檢驗與監控”,檢驗與監控的Mcp應該高于生產中的Cp,工藝能力指數Cp≥1即可,而測量能力指數必須Mcp≥1.5。推薦的各等級的能力指數見附件:
  [attach]129611[/attach]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9 10:48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5-1-19 11:00 編輯
長度室 發表于 2015-1-19 09:41
史老師您好!我也經常碰到您說的“按不確定度的評定法,就沒法檢定數字式頻率計,就沒法干活。”的問題。 ...


  我覺得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不確定度評定過程有問題,一般情況下原因是測量模型是否寫錯了,分析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個數多于測量模型中的輸入量個數或同一個輸入量重復進行了分量評估,分析的不確定度分量在測量模型中查不到依據,以及其它方面的評定方法不正確等等原因造成,應該在不確定度評定報告是不是正確上找找原因。
  對樓上的一點補充:Mcp實際上是1/3原則的逆應用,Mcp=1.5的倒數就是U/T=1/3,它們使用的T都是全寬(極限與配合標準中的“公差帶寬度”或“標準公差”),U都是半寬,現場有時候就用所用測量設備的允差絕對值近似代替。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19 13:46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19 10:29
  測量能力指數是1985年9月原國家計量局在計量定升級的一次會議上推薦的評價計量器具配備能力的一種方 ...

您好!能否再給寫一下啊。比如,您說的Mcp=2~3時達到B級,為“配置足夠”,其他的呢?或者將附件上傳一下。謝謝!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19 13:57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19 10:48
  我覺得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不確定度評定過程有問題,一般情況下原因是測量模型是否寫錯了,分析的標準 ...

這應該不是評定過程的問題。被測器具分辨力為1mm,示值允差是±1mm,標準器是實物量具,測量時是在被測器具上讀數。我們評定不確定度時通常要在測量重復性和分辨力引入分量中取大者,可不管標準器有多準確,單分辨力引入分量就有0.29mm,其他不考慮,擴展后就超過允差的一半了。我說的是這個意思。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9 14:00
長度室 發表于 2015-1-19 13:46
您好!能否再給寫一下啊。比如,您說的Mcp=2~3時達到B級,為“配置足夠”,其他的呢?或者將附件上傳一 ...

  對不起,我已經上傳了,怎么沒有了呢,呵呵,再上傳一次:
   測量能力指數.zip (69.88 KB, 下載次數: 33)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19 14:04
長度室 發表于 2015-1-19 13:57
這應該不是評定過程的問題。被測器具分辨力為1mm,示值允差是±1mm,標準器是實物量具,測量時是在被測器 ...

  這恐怕又回到了我們以前討論過的問題,你是在分析示值的測量不確定度還是在分析示值誤差的測量不確定度,這兩個不確定度評定時的測量模型完全不同,評定結果也會相差甚遠。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19 18:06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19 14:04
  這恐怕又回到了我們以前討論過的問題,你是在分析示值的測量不確定度還是在分析示值誤差的測量不確定 ...

被測儀器示值允差是±1mm,當然是給示值誤差測量結果,評定的不確定度自然是示值誤差的不確定度。測量模型為Δ=h-h0,Δ為儀器示值誤差,h為測測儀器顯示值,h0為標準厚度值。具體可看一下JJF 1224-2009。您的意思是不是如果評定示值的不確定度就可以不考慮被測儀器分辨力的分量了(在被測儀器上讀數)?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0 01:14
長度室 發表于 2015-1-19 18:06
被測儀器示值允差是±1mm,當然是給示值誤差測量結果,評定的不確定度自然是示值誤差的不確定度。測量模 ...

  我的意思正是如果評定示值的不確定度就可以不考慮被測儀器分辨力的分量了,但看了JJF 1224-2009的確不是校準示值,而是校準示值誤差,你的測量模型Δ=h-h0,Δ為儀器示值誤差,h為測測儀器顯示值,h0為標準厚度值。測量模型的大方向是對的,但細節上仍然有問題。7.2.1條規定的鋼筋保護層厚度測定儀三項示值誤差的檢定方法均為每個校準點“取三次讀數的平均值作為該點測得值”,然后減去標準塊的標準值從而獲得示值誤差,因此測量模型的正確寫法應該是:
  Δ=(∑hi)/3-h0
  校準規范的A.4.1.1儀器讀數量化誤差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應該是u(h1)=(0.5mm/√3)/√3=0.17mm,A.4.1.2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u(h2)=0.19mm,去兩者之中的最大值則(∑hi)/3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h)=0.19mm。A.4.2的分析沒有問題,u(h0)=0.20mm。合成標準不確定度uc=0.276mm。取k=2,則U=0.55mm。
  結論:儀器最大允差控制限T=(+1mm)-(-1mm)=2mm,U/T=0.55mm/2mm=0.28<1/3,因此基本滿足儀器的校準要求。用Mcp值判定時Mcp=1.8>1.5也基本上沒有測量要求。
  說明:本例雖然是儀器的校準過程,但此處U/T的比值沒有使用1/6(即U/MPEV≤1/3)是因為該儀器的允差±1mm,準確度較低,風險較小,因而使用了三分之一原則的最大比值1/3作為評判依據。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21 09:28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19 14:00
  對不起,我已經上傳了,怎么沒有了呢,呵呵,再上傳一次:
  

我又想了想,測量能力指數Mcp=T/(2U),對于允差是對稱的情況,測量能力指數就是我們平時說的U/MPEV的倒數的。我們平時要求U/MPEV要≤1/3,也就等同于Mcp值要≥3。對應于Mcp值推薦表中檢驗與監控的低精度的配置足夠或一般精度的配置高。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21 09:29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0 01:14
  我的意思正是如果評定示值的不確定度就可以不考慮被測儀器分辨力的分量了,但看了JJF 1224-2009的確 ...

我記不清楚以前討論的結果如何了,但是我想問:評定示值的不確定度就可以不考慮被測儀器分辨力的分量了么?這是為什么呢?
“儀器讀數量化誤差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應該是u(h1)=(0.5mm/√3)/√3=0.17mm”,您的評定思路很獨特。這個案例確實是每點測3次,取平均值作為測量點的測得值,像這樣的測量太多了,其他好多儀器都是這樣。但通常的思路是做重復性試驗求單次測量的實驗標準偏差,再除以根號n(實際測量次數),求得算術平均值的實驗標準偏差。但哪里說分辨力分量也得除以根號n(實際測量次數)的?若是這樣的話,您可以推翻太多的規程、規范關于分辨力分量的評定方法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1 10:23
長度室 發表于 2015-1-21 09:28
我又想了想,測量能力指數Mcp=T/(2U),對于允差是對稱的情況,測量能力指數就是我們平時說的U/MPEV的倒 ...

  你的計算錯誤,呵呵。應該說:測量能力指數Mcp=T/(2U),如果允差MPE是對稱的,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MPEV的倒數的兩倍。要求U/MPEV≤1/3,也就等同于要求Mcp≥1.5不是你說的≥3。一定要注意MPEV=T/2,而非MPEV=T,T是公差帶寬度,是全寬,MPEV允差對稱于0時的絕對值,是半寬。MPE不對稱于0時必須使用上極限(最大允許誤差)減去下極限(最小允許誤差)得到全寬后再除以2,例如表面粗糙度樣塊的允差就不對稱,不能直接使用MPEV。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21 11:55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 10:23
  你的計算錯誤,呵呵。應該說:測量能力指數Mcp=T/(2U),如果允差MPE是對稱的,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MP ...

“測量能力指數Mcp=T/(2U),如果允差MPE是對稱的,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MPEV的倒數的兩倍?!边@是怎么計算的呢?咱再縷一縷啊。對于允差對稱的情況:Mcp=T/(2U)=2MPEV/(2U)=MPEV/U,難道不是U/MPEV的倒數?怎么來的就是U/MPEV的倒數的兩倍呢?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1 12:50
長度室 發表于 2015-1-21 11:55
“測量能力指數Mcp=T/(2U),如果允差MPE是對稱的,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MPEV的倒數的兩倍?!边@是怎么計算 ...

  呵呵,你沒有把是1.5還是3帶進去啊,你把具體數據1.5或3帶進去試一試就知道了。Mcp=T/(2U),和k=U/MPEV,后者倒過來1/k=MPEV/U,k與Mcp互為倒數,你發現T/(2U)和MPEV/U分母中多個2了嗎?所以我叫你具體帶數字計算,看看得到的是1.5還是3,你就明白我說的2倍來歷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1 15:18
長度室 發表于 2015-1-21 09:29
我記不清楚以前討論的結果如何了,但是我想問:評定示值的不確定度就可以不考慮被測儀器分辨力的分量了么 ...

  剛剛看到你25樓的問題,為什么“評定示值的不確定度就可以不考慮被測儀器分辨力的分量”?我還沒有回答,現在回復如下: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要考慮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個數完全依據測量模型中的輸入量,不能多也不能少,做到“既不能重復也不能遺漏”是一個原則,不能違背。評定示值的不確定度是否考慮被測儀器分辨力引入的的分量,就要看測量模型輸入量中有沒有需要從被檢儀器上讀的數。評定示值的不確定度,示值是被測量,示值也就是輸出量,不是輸入量。儀器分辨力在輸出量的讀數中,輸入量毫無被檢儀器的蹤影,怎可無緣無故地在不確定度分量中增加一個毫無關系的分量呢?檢定示值誤差,“示值誤差”是輸出量,定義是儀器示值減去標準值,“儀器示值”變成了輸入量,當然就必須考慮“儀器示值”讀數時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
  “每點測3次,取平均值作為測量點的測得值”與讀一次數得出測得值是不同的測量方法,測量方法是決定正確書寫測量模型的關鍵。次數3就是實際規定的測量次數N,一定要與重復性實驗次數n(一般取10)相區別。在經重復性實驗得到實驗標準差s后必須除以√N(注意不是重復性實驗次數n)才能得到不確定度分量,對于用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來說,其它方法得到的不確定度分量同樣也要除以√N。如果其它檢定規程在給出不確定度評定結果時,測量結果如果規定必須做N次測量取平均值,而不確定度卻沒有除以√N,的確就是一個疏漏,這種評定往往把不確定度評大了。不確定度評定報告的最后一步必須給出評判結論,往往這樣的檢定規程自己不敢說本檢定規程規定的檢定方法是否滿足開展檢定項目的要求,因此其不確定度評定報告都缺乏評判結論這一條。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21 16:25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 12:50
  呵呵,你沒有把是1.5還是3帶進去啊,你把具體數據1.5或3帶進去試一試就知道了。Mcp=T/(2U),和k=U/M ...

您這是在想說明什么呢?還是沒說明“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MPEV的倒數的兩倍”是怎么來的啊。您看一下自己說的是矛盾不:k=U/MPEV,k與Mcp互為倒數,這不是U/MPEV與Mcp互為倒數么?前面又說Mcp就是U/MPEV的倒數的兩倍,這到底是倒數關系,還是倒數的兩倍呢?“你發現T/(2U)和MPEV/U分母中多個2了嗎”,分母中是多了個2,但分子還是2倍的關系呢。
您繞不過彎來,那就帶一下數字看看。通常要求U/MPEV=1/3,Mcp=T/(2U)=2MPEV/(2U)=MPEV/U=3。我算不出來1.5是怎么來的,您給計算一下。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21 17:05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 15:18
  剛剛看到你25樓的問題,為什么“評定示值的不確定度就可以不考慮被測儀器分辨力的分量”?我還沒有回 ...

我想起來了,以前在這個問題上沒和您觀點一致,現在也是。“評定示值的不確定度,示值是被測量,示值也就是輸出量,不是輸入量。儀器分辨力在輸出量的讀數中,輸入量毫無被檢儀器的蹤影。”怎么就沒有被檢儀器分辨力的蹤影?本身在被檢儀器上讀數,被檢儀器的分辨力會沒有關系么?現有一測量,用分辨力0.01mm的數顯卡尺測量1.005mm的量塊,您測得是1.00mm,也有可能會測得1.01mm。您給出示值的不確定度,會不考慮數顯卡尺分辨力的影響么?
“對于用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來說,其它方法得到的不確定度分量同樣也要除以√N”,有道理嗎?我所見到的評定都是計算測量重復性時除以根號n(實際測量次數)的,在JJF1059.1上也沒有說分辨力分量要除以根號n(實際測量次數)的。您認為用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時其它方法得到的不確定度分量同樣也要除以√N,那么我想問,對于在標準器上進行讀數的,要求測量n次以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那么標準器的示值誤差分量也要除以根號下測量次數么?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2 00:26
長度室 發表于 2015-1-21 16:25
您這是在想說明什么呢?還是沒說明“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MPEV的倒數的兩倍”是怎么來的啊。您看一下自己說 ...

  我說的“k與Mcp互為倒數”還有個“兩倍”,在26樓我說“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MPEV的倒數的兩倍”,因此我一直在強調這個2倍關系,一直在建議你帶數字對兩個公式進行對比,我也一直在告訴你原國家計量局推薦的是Mcp≥1.5,你如果用k=U/MPE推導一定會得出Mcp≥3,把測量能力指數翻一番,所以你在30樓得到“要求U/MPEV=1/3,Mcp=T/(2U)=2MPEV/(2U)=MPEV/U=3”是理所當然的了。我一直在說1/3原則指的是U/T≤1/3,倒過來就是T/U≥3,Mcp=T/(2U)=(T/U)/2=3/2=1.5,這就是Mcp≥1.5的來歷,無非是檢定活動的風險大于一般測量工作,在1/3原則中的1/3~1/10中選擇了1/6,因此才推導出U/MPEV≤1/3的判別式,因為1/3是1/6的兩倍,這就是關于“兩倍”的來龍去脈。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2 00:44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5-1-22 00:51 編輯
長度室 發表于 2015-1-21 17:05
我想起來了,以前在這個問題上沒和您觀點一致,現在也是?!霸u定示值的不確定度,示值是被測量,示值也就 ...


  示值是被測量,示值也就是輸出量,檢定時在被檢儀器上讀數,讀的是“輸出量”而不是“輸入量”,被檢儀器的分辨力影響所影響的也是“輸出量”,在“輸入量”中沒有它的蹤影,此時考慮其給“示值”檢定結果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就是無緣無故地添加了分量,這就叫違反了“既不重復也不遺漏”的原則。
  你所見到的評定都是計算測量重復性時除以根號n,這個n往往都是重復試驗次數,這是當前有關不確定度評定出版物的嚴重不足,絕大多數案例都把重復試驗次數n當成了實際測量次數N,這也是史錦順老先生之所以作為批判不確定度A類評定千遍一律除以根號n的一個證據,我認為這是不確定度評定者的疏忽,而不能算在不確定度評定方法規定的身上。通過重復試驗n次得到了實驗標準差s,這個s就應該永久性存檔,當使用該方法實施測量時,規程、規范或標準規定必須測量N次取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時,就不必再進行重復性實驗了,從檔案中查得s除以根號N就可以得到該不確定度分量。如果“對于在標準器上進行讀數的,要求測量n次以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那么標準器的示值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的確也要除以根號n。這也是由測量模型所決定的。關于這一點JJF1059.1是說清楚了的,請你仔細閱讀一下其4.3.2.2~4.3.2.6條,特別是4.3.2.5和4.3.2.6,其中的n′就是我說的N,n′與n是有區別的,n是重復試驗次數,n′是以平均值獲得測量結果的實際測量次數。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23 09:36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2 00:26
  我說的“k與Mcp互為倒數”還有個“兩倍”,在26樓我說“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MPEV的倒數的兩倍”,因此 ...

有時候跟您探討問題就是讓人感到著急、惱火。我想這就是論壇里有些老師在跟您的爭論中說出過激語言的原因。您說過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會據理力爭,直到證明自己是錯誤的,這實際是好的性格。但您的一大不足之處就是探討中過于注重防衛,即使自己是錯誤的也要進行辯解。我是個年輕人,尊重各位老師,不會說過激語言。但我也是直性子,看到錯誤我要指出,自己錯了,我會承認,那也是一個進步的機會。
回到帖子上來,再看看您這次做的辯解?!拔乙恢痹谡f1/3原則指的是U/T≤1/3,倒過來就是T/U≥3,Mcp=T/(2U)=(T/U)/2=3/2=1.5,這就是Mcp≥1.5的來歷,無非是檢定活動的風險大于一般測量工作,在1/3原則中的1/3~1/10中選擇了1/6,因此才推導出U/MPEV≤1/3的判別式,因為1/3是1/6的兩倍,這就是關于“兩倍”的來龍去脈。”這個我清楚,以前聽您說過,不用再解釋了??赡倏纯次以?5樓的原話吧:測量能力指數Mcp=T/(2U),對于允差是對稱的情況,測量能力指數就是我們平時說的U/MPEV的倒數。我這里說的是U/MPEV,沒有說U/T,我知道MPEV=T/2,而非MPEV=T,T是公差帶寬度,是全寬,MPEV允差對稱于0時的絕對值,是半寬。因此才得出Mcp與U/MPEV互為倒數的結論。而您26樓得出“你的計算錯誤,呵呵。應該說:測量能力指數Mcp=T/(2U),如果允差MPE是對稱的,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MPEV的倒數的兩倍。要求U/MPEV≤1/3,也就等同于要求Mcp≥1.5而不是你說的≥3。”首先,您難道是想說U/T倒數的兩倍,而誤寫成了U/MPEV?其次,即使是想說U/T,那也應該是: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T的倒數的二分之一,不可能是兩倍。您自己32樓的式子Mcp=T/(2U)=(T/U)/2已經表達的很清晰了。再有,您26樓的“U/MPEV≤1/3,也就等同于要求Mcp≥1.5而不是你說的≥3?!倍?2樓說“U/MPEV=1/3,Mcp=T/(2U)=2MPEV/(2U)=MPEV/U=3”是理所當然”,我怎么感覺這么矛盾呢,如果后一句是理所當然,那前一句的Mcp≥1.5而不是你說的≥3也是正確的么?兩個的前提都是U/MPEV=1/3,結論就不一樣。而您在32樓計算Mcp值1.5過程中給偷換了概念,把26樓您自己說的“要求U/MPEV≤1/3,也就等同于要求Mcp≥1.5”中U/MPEV偷換成了U/T,加以辯解“我一直在說1/3原則指的是U/T≤1/3”。我之前說的是U/MPEV,哪里說U/T了。為什么您不在前面是說1/3原則指的是U/T≤1/3,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T的倒數的兩倍(實際是1/2)。即使您說U/T=1/3,那么我的U/MPEV就=1/1.5,Mcp值是1.5,也還是: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MPEV的倒數,不會是您說的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MPEV的倒數的兩倍。當然,再退一步,您最后把“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MPEV的倒數的兩倍”的兩倍的來龍去脈辯解為“檢定活動的風險大于一般測量工作,在1/3原則中的1/3~1/10中選擇了1/6,因此才推導出U/MPEV≤1/3的判別式,因為1/3是1/6的兩倍”,這我就無話可說了。
我啰嗦了這么多,就是想對您說,認識錯誤是一種進步,再對再錯沒有人會說什么,對錯誤一味進行辯解是態度的不端正。如果您不聽勸,就繼續堅持測量能力指數就是U/MPEV的倒數的兩倍吧。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23 09:36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2 00:44
  示值是被測量,示值也就是輸出量,檢定時在被檢儀器上讀數,讀的是“輸出量”而不是“輸入量”,被檢 ...

關于您從輸入量角度考慮的建議,我需要再考慮一下。舉個簡單的例子,用數顯卡尺測量量塊,評定卡尺示值的不確定度,您認為輸入量有哪些呢?在量塊與卡尺線脹系數差、溫度差引入分量可忽略不計的情況下,輸入量僅是量塊不確定度引入的分量么?如果在卡尺上讀數,讀數是輸出量,可以認為測量重復性也不應參與進評定么?
關于計算重復性時除以根號n的問題,抱歉,是我使用符號不明確(您看,承認錯誤很簡單),我說的“我所見到的評定都是計算測量重復性時除以根號n”這里的n就是您說的N,不是做重復性試驗時的測量次數,而是校準、檢定時的實際測量次數。其實我在n后面加了(實際測量次數)了。因此,您不能得出“這是當前有關不確定度評定出版物的嚴重不足,絕大多數案例都把重復試驗次數n當成了實際測量次數N”的結論,他們都是分清了重復性試驗是的測量次數與實際校準時的測量次數的。在我的印象中,史錦順老師批判不確定度A類評定千遍一律除以根號n的原因可不是分不清重復試驗次數和實際測量次數,而是出于重復性與均勻性的原因。即每一次測量不在同一個位置,已經不再是重復性測量了,不是除錯了n,而是不應該除以n的問題。您可以再看一下史老師的帖子,核實一下。你說標準器的示值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的確也要除以根號n,實話實說,這是我沒有見到過的。您說的JJF1059.1的4.3.2.2~4.3.2.6條,特別是4.3.2.5和4.3.2.6,我又看了一下,這講的都是A類評定方法的重復性分量的評定,沒有涉及到用B類評定方法評定的分辨力、標準器示值誤差分量是否應該除以根號下實際測量次數的問題。因此說,您的觀點(取N次測量算數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時,分辨力、標準器示值誤差分量也應該除以根號下實際測量次數N)缺乏依據。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3 16:31
長度室 發表于 2015-1-23 09:36
有時候跟您探討問題就是讓人感到著急、惱火。我想這就是論壇里有些老師在跟您的爭論中說出過激語言的原因 ...

  正如你說,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我會據理力爭,直到證明自己是錯誤的,因此我也喜歡直來直去地端出自己的觀點的朋友,包括年長的史老先生和年輕的你,哪怕言辭過激點都沒有關系,對不同觀點的諷刺挖苦和謾罵我是堅決反對的,盡管我可以保持不主動還口,但也絕不是對諷刺挖苦和謾罵無動于衷的,因為諷刺挖苦和謾罵不是正常激烈討論的做法,污染了論壇這片凈土的語言環境。
  現在看來,你樓上所說的確是我的不是。正確的說法是,測量能力指數Mcp=T/(2U)=(2MPEV)/(2U)=MPEV/U,“測量能力指數就是我們平時說的U/MPEV的倒數”這個論斷是正確的。但1/3原則是U/T≤1/3不是U/MPEV≤1/3,因為U/T=U/(2MPEV)=(U/MPEV)/2=(1/3)/2=1/6。我的目的是想說U/T和U/MPEV相互之間存在著2倍和1/2的關系,不能認為U/MPEV≤1/3就是常說的1/3原則,U/T≤1/3才是“放之四?!倍詼实?/3原則。U/MPEV≤1/3實際上是選擇了1/3原則常常選擇的比值范圍1/3~1/10中的1/6,因此這個判別式僅僅是1/3原則在計量檢定/校準領域中的具體應用,不適用于所有的測量領域,否則推導出的測量能力也將是Mcp≥3,而不是Mcp≥1.5。
  因此,感謝你“啰嗦”得真誠,是我沒有領會你的意思,也是我表達的錯誤,對于以前給你的回復全數收回。我想,上面這段話的觀點我們應該可以達到一致,對原國家計量局要求的一般精度的檢驗與監控基本滿足要求的條件是Mcp≥1.5的推導過程也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3 16:51
長度室 發表于 2015-1-23 09:36
關于您從輸入量角度考慮的建議,我需要再考慮一下。舉個簡單的例子,用數顯卡尺測量量塊,評定卡尺示值的 ...

  我必須說明白,卡尺不檢示值而只檢示值誤差。如果檢定卡尺示值,量塊輸入的標準值就是卡尺該受檢點的值,將這個標準值賦予卡尺示值即可,因此主要考慮計量標準(量塊)引入的分量和環境條件引入的分量就差不多了;如果檢定示值誤差,是被檢卡尺示值與標準值之差,則測量模型中將增加一個輸入量被檢卡尺的讀數,數顯卡尺的分辨力將給示值誤差檢定結果引入不確定度分量。
  關于重復試驗次數n和實際要求的測量次數N,的確也是當前最容易混淆和常見的混淆不清的一個問題,所以史老師一直在批評A類評定一律除以根號n并不是完全沒有根據,大量的不確定度評定案例出版物都沒有明確指出而將實際測量次數與重復試驗次數選擇了相等,勢必給一些人,特別是新手造成了n是同一個n的誤解。不確定度是不分A類B類的,分的是評定方法,無論用什么方法評定的分量,都與該分量的來源密切相關,分量的來源的輸入量是測量一次得到就勿需除以根號N,因為N=1,除以根號1沒有絲毫作用,分量來源輸入量是N次測量取平均值得到,就應該除以根號N。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26 11:59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3 16:31
  正如你說,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我會據理力爭,直到證明自己是錯誤的,因此我也喜歡直來直去地端出自 ...

以前不止一次聽您介紹測量能力指數Mcp值,可在這之前,對于它的計算公式T/(2U)記得并不是那么清晰,通過這次討論,我想我應該會記住了,討論會讓人記憶深刻,在這里也謝謝您。
對于原國家計量局要求的一般精度的檢驗與監控基本滿足要求的條件是Mcp≥1.5的推導過程我也清楚了,可能U/T≤1/3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1/3原則,但是作為計量工作者,還得用這個判別式僅僅是1/3原則在計量檢定/校準領域中的具體應用,即U/MPEV≤1/3,畢竟JJF 1094-2002 測量儀器特性評定這個技術規范的要求在那擺著了,我們應該遵守。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5-1-26 11:59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3 16:51
  我必須說明白,卡尺不檢示值而只檢示值誤差。如果檢定卡尺示值,量塊輸入的標準值就是卡尺該受檢點的 ...

我知道卡尺規程對于卡尺的計量要求是示值誤差,我是打個比方,假如是給卡尺示值結果評定不確定度。畢竟示值再減去量塊的標準值就是示值誤差了。如果是從輸入量、輸出量的角度分析不確定度分量,我感覺您說的“如果檢定卡尺示值,量塊輸入的標準值就是卡尺該受檢點的值,將這個標準值賦予卡尺示值即可,因此主要考慮計量標準(量塊)引入的分量和環境條件引入的分量就差不多了”好像不妥。咱們可以把測量模型寫一下,對于示值誤差,測量模型為:示值誤差=卡尺讀數-量塊尺寸;我認為對于示值的測量模型應該為:示值=卡尺讀數。因此,跟卡尺讀數有關的測量重復性、卡尺分辨力依然是影響分量,而貌似看不到量塊尺寸的蹤影。但卡尺的示值反應的是量塊的尺寸,因此量塊尺寸必定對卡尺示值有影響。因此,我認為對于卡尺,示值誤差的不確定度和示值的不確定度是一樣的。另外,您看一下JJF 1175-2007 試驗篩校準規范的附錄里的不確定度評定,對于它的測量模型δ=d,您從輸入量的角度分析,應該分析哪些影響分量呢。
關于重復試驗次數n和實際要求的測量次數N,我跟您說過了,史老師批判的是他所講的“統計測量”的重復性不應除以根號下N(實際測量次數),而不是應該除以根號下重復試驗次數n還是除以根號下實際要求的測量次數N的問題。即不是應該除以哪個的問題,而是不應該除。這個您可以再看一下他的帖子?!安淮_定度是不分A類B類的,分的是評定方法”,這個沒有疑問,最初發布JJF 1059.1-2012 后,還發布了一個修正頁,您也看到過,說過“洋洋灑灑的寫了5、6頁”,那上面特意做了修正,把B類不確定度評定方法更改為不確定度的B類評定方法。但這個問題您還沒有說到重點上,A類評定方法是用統計分析的方法進行評定,B類評定方法是用經驗信息進行評定,即a/k,其中,a查得,k根據估計的分布確定。您認為實際測量次數N應該是用于統計分析方法呢,還是用于經驗信息分析方法呢?JJF 1059.1-2012 A類評定方法里有s/根號n(實際測量次數)。分辨力分量、標準器示值誤差分量都是用B類評定方法來進行評定的,您看到過JJF 1059.1-2012 B類評定方法里出現過a/k/根號n(實際測量次數)么?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6 23:26
長度室 發表于 2015-1-26 11:59
我知道卡尺規程對于卡尺的計量要求是示值誤差,我是打個比方,假如是給卡尺示值結果評定不確定度。畢竟示 ...

  對于示值誤差,測量模型為:示值誤差=卡尺讀數-量塊尺寸,是用卡尺讀數與量塊尺寸比對檢定示值誤差,這是正確的。對于示值的測量模型應該為:示值=卡尺讀數就錯了,不能用被檢卡尺的讀數去檢被檢卡尺的示值,卡尺讀數就是卡尺示值,用自己的示值檢自己的示值說不過去。對示值的檢定實際上是把計量標準的值賦予示值,即:示值=量塊尺寸。無論示值指示值是多大,在哪里,量塊的尺寸是10mm,哪怕卡尺指示(讀數)為80mm,卡尺的80mm的示值就被賦予了10mm的值,至于70mm的差不是示值,而是示值誤差。示值檢定或校準,測量模型是“示值=量塊尺寸”,示值或稱讀數是被檢對象,是輸出量,量塊尺寸是唯一輸入量?!∈局嫡`差測量模型為“示值誤差=卡尺讀數-量塊尺寸”,示值誤差是被測量,是輸出量,輸入量有兩個,分別是“卡尺讀數”和“量塊尺寸”,與示值檢定測量模型完全不同,不確定度評定也就完全不同。
  JJF 1175-2007 試驗篩校準規范,孔徑測量模型δ=d,規范附錄A的不確定度評定是有問題的。孔徑有最大和最小直徑的校準要求和平均直徑的校準要求。對最大和最小直徑的校準,d是萬工顯兩次讀數相減,沒有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反而是d2、d3、d4三個分量合成后再乘以根號2。對平均直徑的校準,規范規定要測量10個孔徑取平均值,這就必須考慮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但平均值的不確定度必須除以根號測量次數,規范附錄A沒有除以根號10也是錯誤的。
  我認為史老師他老人家反對的是不問青紅皂白一律除以根號n,史老師說的意思還是由他來人家自己說吧,我們就不猜測了。把B類不確定度更改為不確定度的B類評定方法,A類評定方法是用統計分析的方法進行的,B類評定方法是用經驗信息進行的,即a/k,其中,a查得,k根據估計的分布確,在這方面我認為我們觀點一致。對于實際測量次數N,它只是個規定次數,不是重復性實驗次數,不應該考慮它是不是用于統計分析方法。重復試驗次數n必須用于統計分析中,實際測量次數N不用于統計分析方法中,直接用統計分析得到的S除以根號N就行了,沒有什么更多的考慮。你已經看到了JJF 1059.1-2012 A類評定方法里有s/根號n(實際測量次數),道理與其完全相同,B類評定的對象如果也是n次測量的平均值,該平均值為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同樣要除以根號n;如果是測量了n次相加減得到的測量結果,其不確定度就應該乘以根號n,例如兩次測量結果相減得到直徑測量結果,直徑的不確定度就應該是兩個相同的不確定度分量平方和再開方(即乘以根號2);如果就是通過一次測量得到的,也就不存在根號n的問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1-26 23:42
長度室 發表于 2015-1-26 11:59
以前不止一次聽您介紹測量能力指數Mcp值,可在這之前,對于它的計算公式T/(2U)記得并不是那么清晰,通 ...

  是的,U/T≤1/3才是“放之四?!倍詼实?/3原則,Mcp值也算是個佐證。但作為計量工作者,還得用1/3原則在計量檢定/校準領域中的具體應用,即U/MPEV≤1/3,也就是U/T≤1/6。1/6仍然介于通常1/3原則的取值范圍1/3~1/10之內,1/6的選擇既考慮了檢定/校準工作的誤差風險,也考慮了檢定/校準工作的經濟性,是恰當的。但U/MPEV≤1/3也不是絕對的,只是一般規定,仍有不少檢定規程和校準規范并不是采用U/MPEV≤1/3,采用U/MPEV≤1/2和U/MPEV≤1/4的也是有的,用1/3原則通用表達式就分別是U/T≤1/4和U/T≤1/8。
  以上這個問題在幾何量計量不確定度評定中尤其要注意,JJF1130-2005《幾何量測量設備校準中的不確定度評定指南》并不要求寫出測量模型,但一開頭就提出了“目標不確定度”的問題,目標不確定度一定要根據標準、規程、規范對1/3原則的應用規定,千萬不能千遍一律將被檢儀器的允差除以3,千遍一律除以3有可能很好的檢定方案被判定為無法滿足檢定要求。
作者: cjh816    時間: 2015-2-6 14:01
請問角度300度20分用角度塊怎么拼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5-2-8 14:48
cjh816 發表于 2015-2-6 14:01
請問角度300度20分用角度塊怎么拼

要看你配置的角度塊是多少塊一組的,以及角度塊的角度“尺寸間隔”是怎樣的。
作者: 綠巨人網絡    時間: 2018-7-31 11:33
感謝分享,樓主強大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在线电影| 美女被羞羞网站免费下载| 明星xxxxhdvideos|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爆乳|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91蝌蚪在线播放| 欧美粗大猛烈水多18p|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经|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的|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 欧美精品18videosex性欧美|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 124du在线观看| 极品少妇被猛的白浆直喷白浆|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久操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里番本子库全彩acg亚洲| 成年18网站免费视频网站|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国产馆在线观看免费的|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高清粉嫩无套内谢2020| 成年性羞羞视频免费观看无限| 午夜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a级成人毛片免费图片| 欧美野外疯狂做受xxxx高潮|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午夜福利无码1000合集| 美女高清特黄a大片| 奇米影视亚洲春色|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国产精品视频h| 成年私人影院免费视频网站| 伊人热人久久中文字幕| 青青青手机视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 全彩调教侵犯h本子全彩网站mj | 王爷晚上含奶h嗯额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