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標題: 現行計量單位名稱源流考 [打印本頁]

作者: 八一八    時間: 2014-11-24 14:00
標題: 現行計量單位名稱源流考
本帖最后由 八一八 于 2014-11-24 14:02 編輯

1959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 ,確定國際公制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原來以國際公制為基礎制定的市制,在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通用,可以保留。1984年1 月20 日國務院發布《全面推行我國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 ,我國的計量單位一律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我國目前在人民生活中采用的市制計量單位,可以延續使用到1990 年,1990 年年底以前要完成向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的過渡。并用兩套計量單位體系在國際上并不鮮見,如英美等國使用國際通用單位制的同時,還有英美制“英鎊、加侖、品脫”等計量單位在本國通用。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不僅兩套計量單位并用,而且這套統一的法定計量單位并用著兩種不同的稱謂,如長度單位“km”同時被稱為“千米”或“公里” 、“cm”被稱為“厘米”或“公分”、重量單位“kg”被稱為“千克”或“公斤”。同一套計量單位名稱并用兩種稱謂的現象,在其他國家并不多見,特別是“公里”、“公分”、“公斤”并非法定計量單位名稱,但卻能作為社會生產和民眾生活的重要計量單位廣被沿用。為什么同一套計量單位在我國會有兩種稱謂? 兩套計量單位名稱并行的現象何時出現?是誰促成了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發生? 在這一不尋常的現象背后映射出怎樣的時代背景? 這些問題很值得深入探討,本文將就此展開論述。

一、中國近代權度制單位名稱之基本狀況

對近代計量單位名稱的考察,要上溯到19世紀初期。青道光以后,中外通商漸盛,為便于貨物進出口,中國政府在廣州設立海關(即粵海關) ,建立海關部頒權度定式,名曰"關平"(1兩令37.3 克) ,“關尺”(1尺合35.8厘米) ,并制備丈、尺、秤、碼四件一副的標準器。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給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5個通商口岸各一副,一律依照粵海關所頒之式蓋戳鐫字,以保證量值統一,并要求各海關監督所在口岸送交領事館照此劃一。咸豐八年(1858年) ,在清政府與各國訂立的天津通商條約中,都規定有中外之度量衡制互相折合辦法。在中英(美、丹、比)、中法(意) 、中德(奧)的通商章程中均規定:中國的擔(100斤) 、丈、尺分別與美國度量衡中的磅、英尺、碼,法國度量衡中的米、厘米、毫米、千克、克建立換算關系。各通商條約所附通商章程皆規定請外國人幫助辦理稅務,從此海關大權外落。咸豐九年(1859年) ,英國人李泰國攫奪廣東海關后,中國的海關一直被帝國主義把持。海關上使用的度量衡以及幣制也不在中國法律規定之內。

在清代晚期,各級官吏對康熙、乾隆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懈弛放任,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戶部所藏康熙頒行的祖器一一鐵斛、鐵斗、鐵升毀于火災。雖經工部另鑄,但標準器已不存在,新鑄量器的單位量值,必然參差不一。清政府對于統一度量衡政策,未能始終努力,于是各省官吏均采用姑息放任政策,因之清末度量衡制度逐漸嬗變,愈趨愈亂。同是營造尺,北京、太原、長沙都不一樣;同一斗,蘇州、杭州同吉林、漢口相差較大;權衡有京平、市平、公法平、清平、司馬平之分。

鑒于度量衡與國計民生之密切關系,清政府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開始推行度量衡劃一運動,并由此揭開中國近代度量衡改革的序幕。辛亥革命勝利后,北洋政府也即刻部署度量衡改革工作。這兩次度量衡改革的踐行者通過學習國際度量衡管理機制、引進國際標準制等方案,嘗試與國際權度制接軌,但終因度量衡新制不合時宜、推廣舉措不力,多種外國度量衡制和舊雜制長期混亂并行,以及政局動蕩、社會各種矛盾不斷激化等諸多因素,導致這兩次度量衡改革無果而終。度量衡混亂局面愈演愈烈,毫無改觀。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伊始,即著手全面展開度量衡改革工作,此次度量衡改革的核心首先是確立合適的度量衡標準制。在借鑒清政府及北洋政府度量衡改革的失敗教訓,并經多次論證商榷后,改革者最終以“非但求全國同律,并求世界之統一,量務求其正確,法務求其簡明”為原則,“定萬國公制為我國度量衡之標準,同時用一適宜之輔制以為過渡之用”,確立萬國公制為度量衡根本標準制,以吳承洛、徐善祥擬議的“一二三”市用制(民國度量衡改革確定以萬國公制為根本的標準制,另訂定合于民眾習慣且與標準制之間有簡單比率的過渡輔制。標準制與輔制之間以“一二三”實現換算關系,即:1公升=1市升、1公斤=2市斤、1公尺=3市尺,而被稱為“一二三”制;該制表述了公制與市制之間的換算關系,也被稱為“一二三”市用制)為萬國公制在過渡時期的輔制。1928年7月18日頒布的《中華民國權度標準方案》,正式公布了民國度量衡改革的標準制方案。

然而,國際標準制作為法定計量單位的地位雖然已經確立,但標準制單位的中文名稱卻長期未能統一,各界關于權度制單位名稱的爭論也從未停止,甚至到新中國成立后依然“懸而未決,產業部門與教育界和科學界使用的兩套命名制度并存”。

作為國際權度制前身的米制(Metric System)18世紀末始創于法國,米制規定了長度主單位(metre)、容量主單位(litre) 、重(質)量主單位(kilogramme)的基本量值和十進制進退位的原則。由于米制的量值設置合理規范,便于國際交流協作,至19世紀末已被30多個國家接受。1889年召開的第一屆國際權度大會正式將米制確立為國際權度制也被稱為“萬國公制”。19世紀中葉萬國公制開始傳入中國,其中的權度單位中文名稱最初完全采用譯音的方法,如metre譯為密達、litre譯為立脫耳、kilogramme譯為吉羅克蘭姆等。這些命名僅在折算時使用,并不要求民眾熟知。

北洋政府在推行度量改革過程中,關于如何擬立權度制單位中文名稱的問題,學者專家莫衷一是。由于當時國內常見的音譯命名與中國傳統度量衡單位名稱相去甚遠,不便新制推廣,部分專家提請采用意譯命名法,如metre譯為法尺、kilometre譯為法里等。意譯命名法便于民眾記憶和使用,但卻有悖于萬國公制獨有的系統性。音譯法與意譯法的支持者據理力爭,相持不下。經過多次縝密商榷,北洋政府決定沿用中國度量衡舊制的尺、升、斤等名稱,并借用“萬國公制”中的“公”字冠以詞首,擬定了以“公尺、公升、公斤”為基本單位的國際權度制單位中文名稱系統。

南京政府時期推行的度量衡改革確定了以萬國公制為根本的度量衡標準制,并對標準制單位中文名稱的擬立原則規定如下。“(一)凡名稱之沿用已久者,能用則用之,例如‘公尺'、‘公斤'等名稱,郵局及鐵路工程上,習用亦已有年,尚無不便。(二)西文名稱及譯名之不甚通俗者能不用則不用之: 例如‘米突'、‘邁當'、‘克蘭姆'等。(三)凡名稱已經前農商部公布者,茍元較妥之名詞替代之,則暫仍其舊:如‘公尺'、‘公斤'、‘公升'等名稱。”由此可見,這一規定基本沿襲了北洋政府1915年頒布的《權度法》中的國際權度制單位中文名稱。1928年7月公布的《中華民國權度標準方案》和翌年2月頒布的《度量衡法》,對法定權度制單位名稱作了統一規定。

然而,這套法定權度單位命名在當時學術界及教科書中并不多見。事實上,早在1915年,遠在美國的科學社就曾對北洋政府擬定的國際權度單位中文名稱方案提出批評。他們根據科學研究與學術交流的需要,設計了一套以音譯為主的國際權度制單位譯名方案,即把國際標準制的基本單位(主單位)“Meter”、“Gram”、“Liter” 分別譯為“米” 、“克”、“立特”,再加上“十”、“百”、“千”、“分”、“厘”等字,用以表示基本單位與衍生單位的進制進位關系。該方案得到國內學術界和教育界的廣泛認同,但并未獲得法定地位。1919年,受科學名詞審查會委托,中國科學社起草了包括國際權度單位中文名稱在內的物理學名詞。他們借鑒日本度量衡單位名稱系統,遵循國際標準制單位名稱“一量一名”的原則,采用另造新字的方法,如把“千米"改為“粁” “百米”改為“粨” “分米”改為"粉"等。這些新造單字與國際標準制“ 一一對應”形式上顯得整齊劃一,但又產生了新的問題: 這些源于日本度量衡單位名稱的新字,一字要被讀做兩個音,如“粨”讀“百米”、“粉”讀為“分米”。這并不符合中國語言文字習慣,也平添許多書寫繁瑣的新字,不利于普及和推廣。

南京政府的度量衡改革者確立了權度標準制單位名稱的法定地位,但這一法規并未被教育界、學術界廣泛認同,權度制單位中文名稱的不統一狀況并無改觀。

二、兩套權度制單位中文名稱的并行

自清末國際權度制傳入國門,權度單位的中文名稱一直未能取得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同,多種命名方案并行于各界。20世紀30年代一場歷時一年多的關于權度制單位中文名稱的學術大討論之后,權度制單位名稱無章可循的狀況才逐漸改觀。

這場學術爭論緣于一本專業術語書籍的出版。1934年1月,南京政府教育部公開發行由國立編譯館審查、中國物理學會審定的《物理學名詞》,其中對國際權度單位的中文名稱作了新的規定: (一)以“米”、“克”、“升”、“秒” 等為基本單位;(二)凡國際問已有特名之單位,均采用近似之漢文譯音;(三)通過對單位名詞冠以“分、厘、毫”等或“什、佰、仟”等字,表示與基本單位的進位關系。由于便于在學術及科研領域運用,這一方案雖與度量衡法的規定大相徑庭,但卻得到學術界和教育界的廣泛認同。同年8月,全國度量衡局和中國度量衡學會以維護法規權威為題,呈請實業部行文教育部,禁止出售發行該書。中國物理學會隨后呈文南京國民政府,并公開發表《中國物理學會為請求改訂度量衡標準制單位名稱與定義事上行政院及教育部書》 ,闡明法定權度名稱“未臻妥善,使用時、教學上頗多窒礙,誠恐礙及科學教育之進展及發達”主張修改這些有悖于科學精神,表達不準確的法定命名系統,建議分別確立“米、升、克”為長度、容量和重量的基本單位,通過冠以字首,標示與其他單位的倍數或小數關系。這在學術界、教育界迅速引起共鳴。許多學者撰文支持該修改方案,與此同時,中國度量衡學會也發表多篇搏擊文章,主張應遵循權度單位的法定名稱。由此引發這場持續一年多的關于權度制單位中文名稱的大討論。

大多學者支持物理學會的主張,建議修改法定權度單位名稱。他們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一)度量衡法規定的權度單位名稱混亂復雜,應用不便。有學者指出,度量衡法中所定的“公分”一詞,同時代表長度和重量兩重含義,極易引起誤解及流弊度量衡法謂“公斤”、“公尺”等為張冠李戴、畫蛇添足,而公分長、公分重等更累贊不堪”,而“公尺”、“公斤”等與尺、斤等傳統度量衡單位的換算方法與習慣不符,不利于社會普及。(二)度量衡法定名稱不合科學原理,有悖于科學精神。如薩本棟、認為,標準制之命名,應與西文名稱之字首有關,以便閱讀西文書籍者,不至于有顧此失彼之怠。吳學周、楊肇熑、曾昭掄等多位專家紛紛撰文表示支持該觀點。國內一些重要學術團體也參與了這場討論,如中國科學社深刻剖析了度量衡標準制法定命名不便于學術科研方面使用的主要原因,指出“參酌二十年來全國學術命名之習慣,正式采用《物理學名詞》之權度命名法為最妥”,“如若不加以修正,則于科學研究極惑不俊,方家作者難強其從同” 。

時任全國度量衡局局長的吳承洛是當時堅決維護度量衡法定名稱的極少數專家學者之一。針對學者對《度量衡法》中“公分”的質疑,吳承洛作了回應。他指出, 一“公分”純水在常溫即最大密度下的質量恰為一“公分”因而在命名系統中采用“公分”之“立法原意,在于小單位組長度之‘公分' 單位與質量之‘公分'單位,恰能相稱,在西文本不能相稱之處,得完全消除,實至巧妙”,可補救西文位數不稱之弊。對于在法定權度單位制名稱中出現“一詞多義”的“公分”吳承洛認為, 在我國傳統的文化習慣中,同一個字或詞被分別直于不同的語境中,均各有所才旨,少有歧義產生。因而在《度量衡法》中多處出現“公分”正是中國文化元素的體現,并非混雜,這不會導致使用中的不便,以“公”字為首的權度制名稱體系的法定地位也是無可非議的。中國度量衡學會鼎力支持吳承洛的觀點,認為《度量衡法》中的權度制頒行實施數年來,“未有不稱便利者,而一般民眾對于法定標準名稱, 可不學而喻,且又適于科學界” 。全國度量衡局隨后編印《法定度量衡標準制單位定義與名稱確立之緣由》 ,分析西文標準制單位名稱的缺陷,論證法定度量衡標準制單位名稱自成體系、簡潔等特性,及其取“天下為公”之“公” 字為單位名稱之字首的特殊含義,闡明將該套命名系統確立為權重制單位法定名稱的重要意義。

這場關于權度單位名稱的大論戰持續一年之久,雙方各持己見,相持不下。1935年3月1日,國立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實業部及國內主要學術機構代表聯合召開度量衡標準制單位名稱與定義審查會議,會議形成紀要,并交由教育部和實業部, 分發全國多個相關政府機關及學術團體征求意見。在收回的89宗反饋意見中,主張保存法定名稱者有26宗,贊同中國物理學會所定名稱者有46宗,其他意見17宗(包括沒有意見或尚未發表意見9宗;主張兩種命名法并用者2宗;主張將兩種命名法合并為一者3宗;主張另造新字另擬新名稱者1宗;主張兩制皆未盡善又無建設意見者1宗)(政府機關、學術機關、學術團體對于修改度量衡標準制單位名稱與定義等之意見[z]油印本,1935年左右)。

這表明兩套權度制命名系統在社會各界中是較被認同的。根據反饋信息及多方意見,南京政府成立度量衡標準制單位名稱與定義案審查小組委員會,并召集經濟委員會、建設委員會、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實業部等相關機構經過多輪續密商討,最終決議《度量衡法》規定的權度制單位名稱和物理學會擬定的權度制單位名稱并用(見表1)。(河南大學 吳淼)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4-12-3 18:09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12-3 18:32 編輯

-
       該文除第一段以外的其他段,講單位制的歷史沿革,有一定參考價值。
      該文的第一段,是作者對我國單位制的現狀的描述,表明作者對我國單位制狀況有意見,說毛病是“兩套計量單位并用”和“同一單位兩種稱謂”。說要論述毛病的起源,歷史講了,卻沒有關于原因結果的論述。
-
      該文有如下問題。
      1 歪曲國務院文件精神
      1984年《國務院關于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第一條規定:“我國的計量單位一律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第二條規定:“我國目前在人民生活中采用的市制計量單位,1990年前要完成向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的過渡。”
      這兩條規定,說明在1990年后,我國一律是法定計量單位。除此以外的計量單位是非法的。有這兩條斬釘截鐵的規定,再說我國是“兩套計量單位并用”,是錯誤的言論。事實上,我國的各種教科書、各種科技書籍、學術刊物,1985年以后就都是法定計量單位了。在教科書中,在各種科技書中,一般見不到不符合法定計量單位的單位,應該說,我國關于計量單位的制度是統一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個別情況下的錯用計量單位,是使用者的問題,不是制度的問題。最嚴重的是每年公布糧食產量及畝產量,用“斤”為單位,是不合法的。應該嚴厲糾正農業部與新華社的這一錯誤稱謂。在科技書與教科書中,“斤”是不出現的。我國的出版部門,是嚴格遵守國家的計量單位制度的。
-
      2 混淆合法與非法的界限
      該文說:“這套統一的法定計量單位并用著兩種不同的稱謂,如長度單位“km”同時被稱為“千米”或“公里” 、“cm”被稱為“厘米”或“公分”、重量單位“kg”被稱為“千克”或“公斤”。同一套計量單位名稱并用兩種稱謂的現象,在其他國家并不多見,特別是“公里”、“公分”、“公斤”并非法定計量單位名稱,但卻能作為社會生產和民眾生活的重要計量單位廣被沿用。”
      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基本的、主體的是國際單位制,個別地方有些等同名稱.該文作者不認真讀文件,把非法名稱當做是允許的稱謂,這是栽贓. “cm”就是 “厘米” ,而“公分”一詞,1959年已淘汰; 公斤是千克的等同稱號,是法定計量單位.公里也是法定計量單位(注8)允許的.作者不分合法與非法,籠統地指責,是錯誤的.
-
      3 合理性的判別錯誤
      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基本的、主體的是國際單位制,個別地方有些等同名稱.是有其道理的.
      3.1 公斤一詞的合理性
      “m”叫“米”,不許叫“公尺”;“kg”叫“千克”,等同的稱呼是“公斤”。這里面有個數量、詞頭、基本單位的關系問題。在長度單位中,“m”是基本單位,加詞頭,就可有“cm”厘米、“mm”毫米、“nm”納米等等,順理成章;中文也就用基本單位“米”配以詞頭,構成各種分數單位與倍數單位,于是就淘汰了以往的公尺、公分等等長度單位的舊稱呼。但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kg”卻不是一個基礎的詞,而是一個詞頭k(千)加一個g,這是“厘米.克.秒”制的殘留。“千克”一詞,是詞頭與單位的組合,不是一個基本的詞,卻要當基本單位用,這是國際單位制(米.千克.秒制)本身的一大缺欠。而中文的公斤,卻是一個獨立的詞,不包含詞頭“千”的影子,因此中文的法定計量單位名稱,以“公斤”與“千克”等效使用,是有深刻的詞匯學與單位構成方面的考慮的.我認為,這恰是中國計量單位名稱的優點.該文作者否定“公斤”的稱謂,真是不知好歹。
       3.2 公里一詞的必要性
      “千米”俗稱“公里”,是大尺度長度的需要。我國高鐵時速三百公里,就比說時速三百千米好,公里沒有詞頭的影子,沒有用“千米”時那種數值與詞頭的數值重疊。因此,我國規定允許“公里”的稱謂,好。
      好的東西該贊成;錯誤的東西該反對。不能說,外國人怎說都好。中國,要國際化,更要有所發展,有自己的特色。要學外國,還要比外國人強!
     “公斤”是恰當的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等同稱謂),“公里”是法制允許的俗稱,該文對這兩個計量單位的指責是錯誤的!
-
       總之,該文說我國是兩套計量單位并行,是嚴重的錯誤說法。該文又說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是統一的法定計量單位并用著兩種不同的稱謂,所指具體內容,有些是不符合事實,有些是觀點錯誤。
-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3 20:37
  完全贊成史老師關于在評價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的現狀時,應嚴格區分“制度的問題”和“使用者錯用的問題”的原則。應該說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制度還是科學的,嚴密的,既引用了國際單位制,也照顧到我國的國情,選擇了一些非國際單位制單位作為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公斤”和“公里”與“千克”與“千米”的并用的確如史老師所說是科學的,同時考慮到了國際單位制符號和名稱,及我國的國情和歷史上部分所用單位名稱的合理性。有些使用者包括部分媒體的“公分”、“公升”、“攝氏多少度”等的稱謂是我國法定計量單位制度所不允許的,繼續使用就是使用者的問題,而非制度問題。對使用中的違法行為,國家質檢總局及其下屬組織機構的相關監管部門和人員,應該依據國務院命令向違法使用者提出警告或嚴加處理。
  我認為八一八量友的用心是良苦的,出發點是如何進一步規范法定計量單位的使用,收集的大量歷史資料也是可供學習和參考的,值得首肯。應該說法定計量單位頒布幾十年來成效是顯著的,但也不可否認仍然存在著不盡人意之處。就我所接觸到的單位和企業來看,最主要的錯用法定計量單位絕大多數是字母大小寫的問題,例如公里用KM、噸用T等,電視和平面媒體上常聽和見的是“公分”、“公升”、“立升”、產量多少“斤”、溫度“攝氏多少度”等,這種現象還是蠻嚴重的,應該值得我們計量工作者的關注,并設法制止。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4-12-4 06:50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3 20:37
  完全贊成史老師關于在評價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的現狀時,應嚴格區分“制度的問題”和“使用者錯用的問題” ...

       規矩灣先生看帖要仔細些,主帖是樓主轉載,而作者是河南大學 吳淼。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12-4 10:16
史錦順 發表于 2014-12-4 06:50
規矩灣先生看帖要仔細些,主帖是樓主轉載,而作者是河南大學 吳淼。

...

  呵呵,謝謝老師指正。不過樓主沒有說是“轉載”,頁面只是顯示“本帖最后由 八一八 于 2014-11-24 14:02 編輯”。網名往往是“昵稱”而并非真實姓名,昵稱是否原文作者不得而知,因此一般來說只能認為誰發帖,帖子的作者就是誰。但不管怎么說,還是感謝老師的提醒,應該認真仔細地看帖子,包括帖子的內容、作者等各方面,這是對作者和帖子的尊重,也是一種一絲不茍、嚴肅認真、負責任的精神。
作者: sfjljczx    時間: 2014-12-30 21:16
學習了,謝謝
作者: jujiangliu    時間: 2015-1-22 09:57
溫度的單位應為“攝氏度”,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聽到“攝氏xx度”,很少有人能分辨出“xx攝氏度”與“攝氏xx度”的差別。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色播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 恸哭の女教师大桥未久| 亚洲欧美成人日韩| 草草影院最新发布地址| 国产麻豆免费观看91|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欲乱美女诗涵番外5|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2022国产精品最新在线| 把女人的嗷嗷嗷叫视频软件 | (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看片国产日韩生活片|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国产剧情|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理论三级| 动漫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资源站|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caowo13在线观看一女4男| 2018国产大陆天天弄| 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二区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电影天堂2018| 国产一级特黄高清免费下载| 1000部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小芳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力| 九九九九九九伊人| 欧美金发大战黑人wideo| 午夜视频免费看| 顶级欧美熟妇高潮xxxxx|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一本一道dvd在线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