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標題: JJG1027-91《測量誤差及數據處理》 [打印本頁]
作者: 285166790 時間: 2014-5-20 10:24
標題: JJG1027-91《測量誤差及數據處理》
大家看看這么早的規范中就已經包含了不確定度的內容了,不確定評定根本不是獨立的新概念。
-
-
測量誤差及數據處理(試行)JJG_1027-1991.pdf
2014-5-20 10:2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下載積分: 金幣 -1
1.95 MB, 下載次數: 209, 下載積分: 金幣 -1
作者: yangjunyi 時間: 2014-5-28 13:28
謝謝分享啊!!下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5-28 14:30
JJG1027-1991在國家明確區分了計量檢定規程與計量技術規范的代號后,又常常使用代號JJF1027-1991。在上世紀九十年代JJG1027-1991(或JJF1027-1991)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正因為不確定度概念剛剛誕生不久,受當時對不確定度認識的局限,也的確問題多多,該規程將誤差和不確定度嚴重混淆不清,給業界確實帶來了諸多困擾,至今這種影響仍然難以完全消除。因此進入21世紀后就淘汰了這個規程,分別用JJF1094-2002《測量儀器特性評定》代替JJF1027-1991的計量器具準確度評定部分,用JJF1059-1999《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現行有效的版本為JJF1059.1-2012)代替JJF1027-1991的測量誤差部分。這樣處理以后,用JJF1094專門講準確性和誤差的問題,用JJF1059專門講可信性和不確定度問題,以避免和消除原有JJF1027-1991造成的將誤差和準確性與不確定度和可信性混亂不堪的局面。因此,本人建議如果不是研究和探討誤差與不確定度的來龍去脈就不再閱讀已經報廢十幾年的JJF1027-1991了。當我們在評價測量設備的準確性、誤差大小,以及編制判定測量設備合格與否的計量技術規范時,建議使用JJF1094-2002;在評價測量設備給測量結果引入的不確定度和可信性大小時,應使用JJF1059.1-2012。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4-5-28 17:51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5-28 18:16 編輯
回復 3# 規矩灣錦苑
這個規范,幾位起草人都很有名氣。李慎安、錢鐘泰、劉智敏都是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老人物。李慎安是質檢總局的資深計量專家,參加過各主要計量規范的制定。寫過大量宣傳不確定度論的文章,有幾本文集出版。錢鐘泰是學術名家,是我國最早公開指謫不確定度論的理論家,當過計量院的副院長,代表我國計量院向國際計量局提出過強烈的意見。劉智敏是誤差理論專家,有幾本誤差理論與不確定度的書。曾任國際不確定度工作組之中國成員。他的不確定度書,有點怪,在不確定度的名義下,講誤差理論。
-
制定完這個規范之后,三人分道揚鑣。這里特別說說李慎安先生。
由于1993年國際計量委員會通過了GUM,不確定度論成為全世界計量界的當家理論。李慎安大力宣傳不確定度論,大量發表文章,并以國家質檢總局專家的身份,強力宣傳、推行。令人印象最深的的是強烈攻擊“準確度”概念。以他為第一起草人的《JJF1027》明明寫著定量的準確度,要用準確度當做測量儀器的指標,這當然是正確的;可他轉身就罵準確度,不準用準確度。準確度何罪之有?無非是美國人說了:“準確度是定性的”。說句不雅觀的話,正是:外國人放個屁也喊香。于是,人們用了幾百年的準確度,億萬臺測量儀器標注的準確度,就不許稱說準確度了。李先生說一定叫“不確定度”,可是20年過去了,國內把該用準確度的地方,換成“不確定度/最大允許誤差/準確度等級”。規范上這樣寫,人們還是多數用“準確度等級”(李先生說這也是定性的,不該用)或“最大允許誤差”,一些儀器照樣用“準確度”。李先生告誡說:不改稱不確定度,以后沒法國際交往,沒法訂貨。奇怪的是,中國計量界多數人士不敢叫“準確度”了(未必心服),而美國的安捷倫公司、福祿克公司出產的測量儀器,廣告、說明書卻仍然標“準確度”。最近有網友說,他們那里已買到標有不確定度指標的測量儀器。老史網上查到,安捷倫公司與福祿克公司都說明:測量儀器的不確定度就是測量儀器的準確度。
前幾天,網友發的福祿克的校準證書,儀器指標處寫“規格”,而證書中印的“不確定度”,十分規整,我和都成先生考證一番,那“不確定度”,竟然是校準時所用的標準的指標,顯眼是準備給開證書者的上級單位檢查校準資格用的;證書發給用戶,這個“不確定度”用戶卻沒法用,因為要進行修正,必須知道修正值的不確定度,即必須知道確定該臺儀器系統誤差時的特有的隨機誤差,此處僅僅有校準時用的標準的指標,不好用。
可見,推行不確定度以來,亂象不僅中國有,國際上也是如此。
-
我倒覺得大家還是了解一些歷史材料好。你規矩灣認為有并行的兩套指標,其實是錯誤的。要么用不確定度,要么用誤差范圍,一山容不得二虎。反正二者必須淘汰一個。你說別人把不確定度理解為誤差范圍是錯誤的,不,錯誤的正是你自己。
-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5-28 23:13
回復 4# 史錦順
JJF1027的正面作用的強大的,咱們暫且不談,但,把不確定度與誤差攪成一鍋粥的也正是JJF1027-1991,因此造成至今仍很難撥亂反正的局面的也是它,所以我認為用JJF1094和JJF1059將JJF1027拆成兩個標準取而代之,真的是明智之舉。
對于測量設備的品質評判而言,簡而言之,講到儀器準確性和準確性量化評定的問題時必須使用JJF1094,講到儀器可信性和可信性的量化評判的問題時就必須使用JJF1059,只有這樣,準確性與可信性,誤差與不確定度才能涇渭分明。不過,雖然涇渭分明,它們仍是評判“測量結果和測量過程品質”同一條“黃河”的兩條支流。
正如史老師所說,將不確定度與誤差攪成一鍋粥的“亂象不僅中國有,國際上也是如此”,史老師列舉的美國的安捷倫公司、福祿克公司正是參與攪成一鍋粥的最佳示例。不確定度的定義規定,不確定度本身是測量結果和測量過程的特性而不是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有示值誤差,因此也才有示值允差的計量要求,何來不確定度的特性呢?安捷倫公司、福祿克公司宣稱的儀器“不確定度”,要么是儀器的允差或最大誤差,要么是用來校準該測量設備的測量(校準)方法的不確定度,根本就不是什么“儀器的不確定度”。
“并行的兩套指標”提法并不是我個人的理解。JJF1027報廢了十幾年是事實,被JJF1027嚴重混淆的兩個部分分別用JJF1094和1059所替代也早已過去了十幾年,我認為,可惜的是并沒有被業界全體同仁所關注,所理解。世上只有誤差理論的慣性思維將不確定度和誤差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部分同仁那里仍然混淆著。只要認為不確定度與誤差是一回事,或者認為不確定度是誤差的一部分,“要么用不確定度,要么用誤差范圍,一山容不得二虎”,你死我活,“二者必須淘汰一個”的觀點就必然理由充足,這其實就是“二者必須淘汰一個”得以生存的沃土。業界必須按誤差和不確定度的定義嚴格區分這兩個術語,只有充分理解了二者的本質區別,才能夠真正理解不確定度和誤差是兩個姊妹術語,它們共同從兩個側面定量評判測量結果的品質高低,兩者必將相互補充、長期并存的真諦。
作者: 285166790 時間: 2014-5-29 10:20
發這個只是想讓大家明白,不確定度本身是誤差理論的一部分內容,不確定度合成的方法和公式運來由基本的誤差理論推導得出,沒必要在討論時把它們對立起來,更沒有必要討論誰替代誰的問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5-29 15:32
回復 6# 285166790
其實認為不確定度本身是誤差理論的一部分,不確定度合成的方法和公式運來由基本的誤差理論推導得出的觀點,正是受JJF1027將誤差和不確定度相混淆的錯誤觀點的慣性思維影響而造成的后果之一,所以,我特別指出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它們各自是獨立的概念,它們用不同的參數,從不同側面,定量表述測量結果的質量高低,測量結果的質量不僅僅有準確性高低的問題,也還有可信性高低的問題,它們誰也替代不了誰。
作者: 285166790 時間: 2014-5-29 16:32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4-5-29 16:38 編輯
回復 7# 規矩灣錦苑
我是從費業泰的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這本書得出的結論,不確定度作為一個名詞有它自己的定義,但是不確定度合成的方法和公式不是無中生有,它完全是由誤差的基本定義和相關公式經數學推導得出,這更加反映了此理論來源是有依據,是好事啊。干嘛非要把它描述的跟浮云一般呢,那樣只會招來人們對它的不信任。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5-29 23:17
回復 8# 285166790
“不確定度作為一個名詞有它自己的定義,但是不確定度合成的方法和公式不是無中生有”的觀點完全正確,但如果說“它完全是由誤差的基本定義和相關公式經數學推導得出”有待探討。
無論誤差理論的大家還是不確定度評定的名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不確定度不是誤差,包括您提到的費業泰老先生在內,因此不確定度的評定與誤差的分析是兩件不同的工作。這不是“浮云”,之所以有人有“浮云”的感覺,是因為始終沒有擺脫把不確定度當作誤差或誤差的一種看待,混淆了兩個本質完全不同的術語所造成。把兩個術語混淆不清才是“招來人們對它的不信任”的根本原因。也是這個原因,甚至令人產生不確定度與誤差你死我活,只能保留一個,更甚者會認為不確定度的誕生純屬添亂,沒事找事,必須扼殺在搖籃中。
作者: 285166790 時間: 2014-5-30 09:06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4-5-30 09:12 編輯
回復 9# 規矩灣錦苑
“誤差”是一個名詞,“不確定度”是一個名詞,各有各的的定義,這是顯然的。”誤差理論“則是由一系列定義和公式構成,不確定度合成屬于其中的一部分內容,并且是由誤差理論中各種基本公式推導得出,它所用的公式是和函數的誤差合成公式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區間的定義略有不同,這些誤差理論的書上都有介紹的。有的人非要把"誤差“和”誤差理論“混為一談,進而把“不確定度”和”誤差理論“對立起來,由此導致他們認識上的錯誤。
作者: LHJ 時間: 2014-5-30 09:16
“當我們在評價測量設備的準確性、誤差大小,以及編制判定測量設備合格與否的計量技術規范時,建議使用JJF1094-2002;在評價測量設備給測量結果引入的不確定度和可信性大小時,應使用JJF1059.1-2012。測量誤差和不確定度之間有本質區別,它們各自是獨立的概念,它們用不同的參數,從不同側面,定量表述測量結果的質量高低,測量結果的質量不僅僅有準確性高低的問題,也還有可信性高低的問題,它們誰也替代不了誰。”兩者各自有適合使用的場合,應該按照測量要求和場合的不同,選用適合的表達方式,而不應該是推行哪一個?廢除哪一個?
作者: LHJ 時間: 2014-5-30 09:32
測量要考慮準確、可信、經濟、簡單、實用、表達清楚,根據具體的測量要求,選用簡單、經濟、夠準確度要求、清楚的結果表述,就應該是最合適的方案。例如兩塊鋼板焊接時,先測量兩焊接邊的長度,對此測量的要求很低,差1mm、2mm時,一般技術的焊工都可直接用焊平,對此長度的測量,用游標卡尺量一下就足夠了。若要進行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考慮分布、可信性。。。。。,沒必要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5-30 11:01
回復 10# 285166790
“誤差”是一個名詞,“不確定度”是一個名詞,各有各的的定義,這就對了。因為誤差和不確定度各有各的定義,誤差理論中的誤差分析和不確定度理論中的不確定度評定也就各自不同,怎么能夠說“不確定度合成屬于其中的一部分內容,并且是由誤差理論中各種基本公式推導得出”呢?
誤差是術語,誤差理論是關于誤差的理論,誰也無法將“術語”和“理論”混為一談,把不確定度與誤差理論一個“術語”和一個“理論”對立起來誰也辦不到。但當前現狀把它們混淆起來攪成一鍋粥卻并不是個別現象,這才是“導致他們認識上的錯誤”的根源。“誤差分析”和“不確定度評定”兩件工作所用的一部分計算公式也許“是一模一樣的”,但只是因為計算公式一模一樣就認為不確定度評定是誤差分析的一部分則有失偏頗。計算公式僅僅是使用的工具,使用同一個工具的兩件工作不能認為是同一件工作。可以列舉出許許多多的物理量、幾何量的計算公式是一模一樣的,但絕不能說某個量就是另一個量的一部分。不確定度和誤差完全是不同性質的兩個量,是不同作用的兩個參數,它們在計量基礎概念系統圖中是并列關系,不是從屬關系,也不是屬種關系,不能視其中一個術語是另一個術語的一部分。
作者: 285166790 時間: 2014-5-30 11:14
回復 13# 規矩灣錦苑
”不確定度“是”誤差理論“的一部分,不是“誤差”的一部分,也不是“誤差分析”的一部分,后兩個是單獨的術語,我一向表述的很清楚。為什么”不確定度“說是“誤差理論”的一部分呢?因為我目前接觸的誤差理論的書中,都有不確定度的章節,并且沒見哪本書說不確定度是獨立的新體系,有的話你可以指出,我去核實一下。我們用的任何公式肯定是由基本公式定義推導出來的,不然又什么依據呢?不確定定度合成的規范中,只是具體方法的應用,沒有涉及公式來源的說明,不等于沒來源。仔細閱讀有關誤差理論的書籍便可得知,“誤差”的基本定義和基本公式,是誤差理論一切后續內容的根本源泉,包括不確定度在內。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5-31 10:47
回復 14# 285166790
“不確定度”和“誤差”都是屬于“計量特性”范疇的名詞術語,“誤差理論”是研究“誤差”這個計量特性的計量科學分領域,把一個“計量特性”術語說成是一個“科學分領域”的一部分的確有點過于牽強和夸大了。“不確定度評定”是研究測量不確定度及其評估理論和方法的科學,如果說“不確定度評定”是“誤差理論”的一部分,從邏輯學的觀點來看還說得過去,但不確定度評定與誤差理論研究的不是同一個對象,研究對象“不確定度”與“誤差”本質上完全不同,把不確定度評定劃分到誤差理論的從屬關系是沒有道理的。但,因為不確定度評定的理論與已經歷數百年成長的誤差理論相比尚屬新生事物,再加上它們研究的不確定度與誤差雖然是本質不同的兩個參數,但卻都是用來評價測量結果和測量方法的質量高低的,所以在計量學教材中將不確定度評定與誤差理論并列同時講解,還是妥當的,但放在一起講解并不等于兩個理論就是一回事了。
作者: 285166790 時間: 2014-5-31 14:24
回復 15# 規矩灣錦苑
呵呵,我好像沒有見過單獨把不確定作為一個理論單獨出的書,我們常見不確定書籍只是講述合成方面的應用,算不上理論部分。不確定度A類評定為什要用標準差表示,這正是基于誤差的隨機性,B類的評定,也是基于誤差的分布特點,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誤差理論的基本定義。至于方和根合成公式,那是來自于概率論中的標準差合成公式,每一個公式都是有來頭的,并不是隨便想象出來的。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5-31 20:57
回復 16# 285166790
不確定度和誤差是相互并列的兩個術語,它們不存在從屬關系和屬種關系。研究誤差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誤差理論,不確定度只是近幾十年才提出的,不確定度的研究能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尚不得而知,只不過有量友在與誤差理論相比較時提到了不確定度理論,我只是借用一下罷了。現在尚未看到正式出版物有不確定度理論的稱呼,至于以后有沒有,本人不敢肯定也無力肯定,就留給專家們和后人去決定吧,本人現在不想發表看法。
不確定度不是誤差,但誤差卻是產生不確定度的原因,沒有測量過程諸要素引起的誤差就不可能有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因此在分析產生不確定度的因時,“誤差的隨機性”,“誤差的分布特點”等,是不確定度評定所必需考慮的。如果就因為如此而把“因”和“果”關系的誤差與不確定度混淆一氣,攪成一鍋粥,錯誤就是必然的。方和根合成公式只是一個數學計算公式,數學公式當然都是“有來頭”的,但數學公式可以用于一切可以使用的場合,并不被標準差合成所獨占,不能因為不確定度評定使用了“方和根合成公式”就可以將不確定度和誤差混同一件事,或者就不確定度當成誤差的一部分。
作者: 285166790 時間: 2014-6-1 14:07
回復 17# 規矩灣錦苑
不確定度其實有多少理論部分呢?除了它的定義能算是個理論,其它部分是講具體合成方法,合成方法來源于何處?從來沒有書本單獨討論過,因為歸根結底,它本是只是誤差理論在測量方面的一種應用方法,其實本身沒什么獨特的理論上的東西。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6-1 21:41
回復 18# 285166790
你的提問有道理, 不確定度其實有多少理論部分呢?可以說不確定度仍然是幼年成長期,上升為“理論”還有待時日。
但我的看法是,業界有識之士可以仿照誤差理論的總結和發展歷程總結不確定度評定的相關實踐,促進其上升為“理論”。因為不確定度和誤差的確不是一回事,不確定度和誤差的差別有人總結出了七條八條,其實還可以總結出更多,它們的本質和目的都不相同,怎么能夠說誤差本身有獨特的理論上的東西,不確定度本身就沒什么獨特的理論上的東西呢?硬要說不確定度評定“只是誤差理論在測量方面的一種應用方法”,我認為這是不顧客觀事實違反科學和有失公允的裁定。
作者: wjyiscool 時間: 2014-6-2 11:23
對大多數測量工作者來說,日常測量工作有誤差理論足夠了,有幾個人在真正用不確定度吶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6-2 11:53
回復 20# wjyiscool
老兄言之有理,這是當前的客觀存在現象。當光的波動說已經成為成熟的理論時,光的粒子說剛剛誕生,的確也沒有幾個人用它。波動說和粒子說都是研究光現象的科學理論,它們各有各的使用場合,相互誰也取代不了誰。誤差理論和不確定度評定的理論(或暫稱為方法),都是研究測量結果和測量方法品質的科學工具,和光的波動說與粒子說的共存相類似也將長期共存,至于用與不用,用哪個,完全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4-6-2 12:10
回復 21# 規矩灣錦苑
上你們的網7年了,如今居然被限制發言……
作者: wjyiscool 時間: 2014-6-2 12:17
我說的是,目前沒必要在基層推廣應用不確定度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6-2 12:22
回復 23# 史錦順
史老師能把意見直白地告訴我,我對史老師對我的信任表示由衷的感謝。因為我只是來自一家企業的普通計量工作者,承蒙上帝和論壇管理團隊的高抬和量友們的支持冠以了一個“版主”的頭銜,但我的確沒有老師您說的這種權力,我相信上帝或論壇高層管理人員會給您一個合理答復。再次謝謝您的中肯意見,也感謝史老師耐心地和不離不棄地陪伴我參加相關主題帖的討論和相關計量知識的學習。
作者: wjyiscool 時間: 2014-6-2 12:24
既然不確定度還有這么多不確定的東東,學術層爭議如此大,何必向基層做硬性要求呢。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6-2 12:29
回復 24# wjyiscool
您的建議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其實每個上層建筑都離不開基礎和基層的支撐,理論是為了指導和應用于實踐的,理論脫離了實踐就不是好的理論。就不確定度評定而言,我反對強制性地濫用,但支撐基層在該用的時候必須用,至于什么場合用,規范應用還是簡化應用,的確是應該認真研究的課題。
作者: wjyiscool 時間: 2014-6-2 12:33
我也是一名企業計量工作者,學了二十余年不確定度,雖然理論實踐有所長進,有些許感悟,但就目前現實來說,在基層全面推廣應用不確定度是不適時宜的,勞民傷財而已
作者: wjyiscool 時間: 2014-6-2 12:35
前沿的理論探索我們并不反對,但現在的問題是在強行推行呀
作者: 285166790 時間: 2014-6-2 15:20
回復 26# wjyiscool
說真的,現在計量所招聘條件至少都要本科以上的要求吧,搞儀器設計制造的都大有人在,別說是理解個不確定度了,根本不算個事,分分鐘就可以搞定。
作者: wjyiscool 時間: 2014-6-2 15:30
回復 30# 285166790
照貓畫虎還行,真說個所以然就沒幾個人了
作者: wjyiscool 時間: 2014-6-2 15:38
負責計量標準的大部分人還說得過去,但畢竟是計量器具檢定、校準、使用、制造廣大測量工作者中的極少數。9000標準要求測量不確定度已知,你認為多少使用者已知哪?
作者: 285166790 時間: 2014-6-2 15:46
回復 31# wjyiscool
那是因為基層大多數時候用不著對這個值較真,真想評是很容易的。這還跟單位的管理水平有關,如果一個單位管理很糊,自然員工也很糊,很多事不是做不好,而是管理不到位,大家也懶得做。
作者: wjyiscool 時間: 2014-6-2 16:03
事實上是,大多數情況下,基層根本沒必要評定不確定度,有點誤差知識足夠了,這是現狀,客觀存在的事實。中國的國民素質還遠遠未到
作者: wjyiscool 時間: 2014-6-2 16:05
所以我不建議在基層推廣應用不確定度。一個企業計量工作者的真實呼聲
作者: 史錦順 時間: 2014-6-2 18:54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6-2 19:05 編輯
回復 35# wjyiscool
我認為:幾百年來,用誤差理論,什么事都解決得好好的。
我們是辯證唯物論者,認為客觀是可以認識的。真值就是量的實際值,實際值當然是可知的。真值既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相對性中包含絕對性的因素,絕對性寄予相對性之中。人們認識量值,準確度夠用就可。測量計量的實踐,人們恰當地解決了相對與絕對的關系。計量必須有計量標準,這體現了真值的絕對性;測量必須有準確度夠格的測量儀器,這體現了量值的相對性,又必須經過計量合格,這隱含著真值的絕對性。再加上明白“等量代換”、“微小誤差可略”、“以測得值為中心的以誤差范圍為半寬的區間包含被測量的真值”這些基本點,誤差理論也就一通百通了。
弄出個不確定度來,干什么用呢?就是為了宣揚一個哲學理念:真值不可知。GUM宣揚不確定度論,貶斥誤差理論,聲稱不提真值和誤差。行嗎?不行,實際的不確定度評定,必須得用誤差,離開誤差,寸步難行。不確定度的理念陷入自己挖的陷阱中,不可救藥,沒有前途。基層工作不理不確定度那一套,完全正確!如果有人來指責,就反問他一句話:你是相信辯證唯物論的可知論,還是相信唯心論的不可知論?
-
作者: wjyiscool 時間: 2014-6-2 19:05
史老就是執著,令人敬佩。其實換個詞,將不確定度改為確定度,大家爭議可能會少點,開個玩笑。有時難得糊涂
作者: 蟲子 時間: 2014-6-2 19:45
學習了,謝謝分享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6-2 23:29
誤差理論發展了數百年,的確很成熟,很科學,也解決了測量結果和測量過程的誤差分析問題和量化評判其準確性的問題,這都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誰也不能否認。但,計量學發展到現今階段發現測量結果和測量過程不僅僅有個準確性的質量指標,還有一個可信性的質量指標,誤差理論或者說誤差卻無法解決可信性量化評判的問題,于是近幾十年才誕生了一個新概念不確定度,提出了不確定度的評定理論或者叫不確定度評定方法。這是計量科學發展的必然,在不確定度誕生的幼年階段,因為人們慣性思維的影響不理解它,拒絕它,誤解它和誤差是一回事或者是誤差的一部分,均屬于正常現象。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慢慢會理解它,接受它,應用它。之所以GUM一開始就被國際上理、化、醫和國際電工、計量、標準化等方面七大國際組織聯合發布,之后國際認證認可組織也加入了聯合發布的隊伍,其在國際科技領域的認可度可見是史無前例的,并不是某幾個人某個國家的行為。對此我們的計量、標準和理化醫等科技領域不能視而不見,應該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一下這些國際上科技領域的權威組織為什么這么關注和推崇這個不確定度。
作者: 星空漫步 時間: 2014-6-3 06:19
不確定度否認真值的可知,追求不合實際的、連自己都認為永遠得不到的飄渺的真值,這點完全是唯心的。
由于其根本點在于真值不可知,所以不能說它是誤差理論的發展,因為它打一開始就站到誤差理論的對立面上去了。
外國的月亮就是圓,洋鬼子弄出來的什么都好。美國佬一句真值不可知,真是一屎激起千重浪,在國外還不見得怎樣,在中國國內反響老大了,各位專家積極響應與推廣,結果把日常計量也搞得亂七八糟的。對這種勞民傷財的作業怪相,有關部門也不得不要求簡化。
作者: magiwang 時間: 2014-6-3 10: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6-3 15:03
否認真值可知的根源在“誤差”,而不是“不確定度”,把否認真值的可知這個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視為唯心并不正確,歸罪于不確定度更是不公平。
早在數百年前“誤差”誕生初期,“誤差”就明確宣稱,無論測量方法多科學,測量設備多精確,測量人員水平多高,測量環境控制多嚴,誤差總是或大或小地存在著,誤差不可消滅,因此通過測量獲得被測量真值是辦不到的,人們通過計量科技進步只能無限趨近于被測量真值。這是誤差理論早已拍板定案的客觀現象。
正是基于被測量的理論真值通過測量只能趨近而不能獲得這個客觀現實,人們才會深入研究誤差,研究測量,從而成就了誤差理論這個科學,如果通過測量直接得到被測量真值,誤差理論也就不復存在。
不確定度的誕生同樣也基于誤差理論給出的“真值不可知”定論,研究在真值不可知的情況下能不能估計出“真值”存在區間的寬度,如何評估出這個寬度,這個寬度的特性是什么,這個寬度與誤差的區別是什么,這個寬度能不能用于解釋測量現象的某個特性,等等。測量不確定度基于誤差理論的成就和困惑而誕生,可以說是誤差理論的發展,但不確定度與誤差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參數,把不確定度與誤差不分你我,或視為誤差的一部分,顯然也是錯誤的。
崇洋媚外的思想肯定是過街老鼠要痛打,但尊重科學并不等于說外國的月亮就是圓。在38樓我講到八個科技領域和計量、標準領域的國際權威組織聯合發布一個僅局限于測量專業的一個標準,這是極其罕見的,我們不得不認真對待它,認真研究它,而不能因為最早由哪個國家的人提出就堅決抵制它。非科學的東西一定要堅決抵制,但科學并不分國界,可以信手拈來的科學而拒絕它并不是正確態度。
作者: 星空漫步 時間: 2014-6-3 16:35
回復 41# 規矩灣錦苑
本不想搭理你的,怎么哪里都離不開你呀,煩不煩?你又不是真理的化身,何必逢貼必回,儼然像個法官似的?!我個人覺得你很多時候都是滿腦子一團漿糊!
關于不確定度,你如果興趣不減,請找史老去辯論。我沒有那么高的水平,把你腦子里的漿糊給整成清水。
告辭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6-3 22:05
我曾經說過,在技術論壇中,每人都可以平等地毫無保留地發表個人的技術觀點,哪怕是錯誤的和菜鳥式的或漿糊式的觀點都應該表示歡迎。我非常愿意看到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也非常愿意參加這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式的討論,我認為大家毫無保留、平等地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是久違了的好氛圍。如果老兄對這種討論氛圍感到煩,實在大可不必,因為大家本來就是平等的,都有說和不說的權力,其實強制他人說話或不愿意讓不同意見發表才是真正的“一言堂”表現。
在論壇中,無論年齡大小,職位貴賤、職稱高低、工齡長短,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是真理的化身,更不可能有“法官”的地位。我也許“很多時候都是滿腦子一團漿糊”,但我愿意將這團漿糊毫無保留地暴露在同行量友們面前,請各位評頭論足,說三道四,在各位的評論和說道之中得到提高。
史老師是我的偶像之一,自從結識了史老師,我和史老師之間的討論或爭論就從未停止過。史老師雖然年事已高,卻仍然活躍在他為之奮斗大半生的計量領域舞臺上,我敬佩史老師對計量事業的愛心和執著。對于不確定度,我的觀點和史老師不相同,但史老師從來都是那么耐心,以理論和實例力圖說服我,僅一個不確定度問題就已讓他老人家嘔心瀝血發表了足以斗裝車載的帖子。也許我和史老師的討論還會持續,對史老師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學習,也值得業內朋友們學習。
作者: 星空漫步 時間: 2014-6-4 06:40
回復 43# 規矩灣錦苑
你這人太缺乏自知之明了!邀請別的網友發表個人意見,而謝絕你這大名鼎鼎的版主參加,你還不清楚那是什么意思。
要說搞一言堂,我們只是一般的網友,連門都沒有;倒是你這個版主縫貼必回、縫貼必要做結論性收尾,這才是典型的一言堂。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6-4 10:19
回復 44# 星空漫步
逢貼必回是論壇鼓勵和提倡的,如果大家都能踴躍發言,毫無顧忌地充分表達個人觀點,那將是技術論壇的一件幸事,也是科技領域中的一件幸事。我非常不愿意看到“逢貼必要做結論性收尾”的是我的局面,也從未奢求過由我“逢貼必要做結論性收尾”。是否要結束某個主題的討論完全取決于每個參加討論的量友們的意愿,如果大家感到沒有必要再討論下去,討論自然也就會收尾。我一直認為我的帖子僅僅是大家共同討論中的一個小小插曲,討論遠未結束,如果這就是我“這人太缺乏自知之明”,我倒是愿意當這個無自知之明的傻子。我希望有更多的量友大膽地發言,不要怕別人嘲笑自己不懂,不要怕別人說自己膽大妄為,更不要怕別人諷刺謾罵,要相信大膽講出自己的看法就是取得學習進步的第一步,也是對他人幫助和對科技進步作出微薄貢獻的第一步。
我多次說過,在技術論壇中每個人都“只是一般的網友”,包括老兄您,也包括我,無論年齡大小,職位貴賤、職稱高低、工齡長短,包括會員新手、高級會員、也包括資深會員和版主,參加技術討論時大家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是真理的化身,更不可能擁有“法官”的地位,誰也無權搞一言堂,只要沒有違反論壇發帖的基本規定,誰也無權強制他人不發言或者強制他人發言。鼓勵大家踴躍發言在論壇中應該得到提倡,如果對某人并未違規的發言反感,大可以不看、不理,卻不應該打壓。
作者: 星空漫步 時間: 2014-6-4 10:54
本帖最后由 星空漫步 于 2014-6-4 10:59 編輯
回復 45# 規矩灣錦苑
人不是萬能的,也沒有萬能的人,所以逢貼必回不合適!難道你沒有不懂的?不懂裝懂也要回?
作為版主,回帖更要深思熟慮,不可信口開河,以免誤導新人。
如果你不是版主,我也不會對你說這些。你要是還堅持不改的話,不如請上帝考慮讓你做個辯手,而非版主。
版主沒有義務逢貼必回。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6-4 11:57
回復 46# 星空漫步
人不是萬能的,也沒有萬能的人,這話不假。但每個人回帖時如果明知自己不懂,試著講講自己菜鳥式的觀點或者漿糊式的意見也應該是值得鼓勵的,原因正是“人不是萬能的,也沒有萬能的人”,不要怕別人說自己不懂裝懂,不要怕別人說自己信口開河,也不要怕別人罵自己白癡。我希望量友們建立一個信念,大膽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說出來就是取得學習進步的第一步,也是對他人幫助和對科技進步作出微薄貢獻的第一步。所以我愿意做這個出頭鳥,帶頭消耗那些本不該發出的槍子。如果大家都不怕別人對自己說三道四而勇敢發言了,我會在論壇中沉默啞口,因為我也是與世無爭的古稀之人了,雖然我非常鐘愛為之奮斗了一生的計量事業,至今仍然愛不釋手,但畢竟年事已高,很多事情已經力不從心。
版主不是院士和權威,版主也是普普通通的計量工作者一員,我多次說明我是來自企業的普通計量工作者,何況在不屬于自己分工管理的版塊發言更是和普普通通的量友發言沒有絲毫差別。版主和任何量友一樣都“沒有義務逢貼必回”,但我還是那句話,作為技術論壇應該鼓勵大家,不論是誰,都該踴躍發言,只有大家都像史錦順老師等一大批量友(也包括您,恕不一一枚舉)那樣大膽踴躍發言了,論壇也就活躍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就會形成,這種局面的形成對計量事業的繁榮和計量科技的進步是有益的。
作者: 星空漫步 時間: 2014-6-4 17:36
回復 47# 規矩灣錦苑
版主和大家一樣,也可以是菜鳥隨意地踴躍發言,話說到這份兒上,本人實在是無語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6-4 22:41
是的,版主除了負責上帝授權的版塊管理工作外,在技術討論方面也和大家一樣,并不是什么權威,特別在非該版主管理的版塊更不一定是權威,版主并不代表論壇發表官方意見,完全可以菜鳥式地踴躍發言,因此版主也不要怕丟面子,不要怕別人說自己不懂裝懂說外行話,要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和暢所欲言的表率,為活躍論壇技術討論氛圍作一點事。
作者: cxtjk 時間: 2014-6-9 21:45
回復 3# 規矩灣錦苑
你知道的太多了哈哈^_^
作者: fogeking 時間: 2014-8-11 11:10
有道理,學習學習
作者: jujiangliu 時間: 2014-8-11 16:41
回復 1# 285166790 此標準已作廢,部分被JJF 1059代替,部分被JJF 1094代替。
作者: lhy118 時間: 2014-8-19 18:03
感覺大家討論來討論去,都回避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不確定度既然是評價測量結果可靠程度的一個參數,它只能用來說明測量結果的可靠性,應該和本次測量的測量值的大小是沒有關系的,但現在我們說測量結果時,測量結果的正確的表達是y±U,并且在測量儀器的性能評價時,認為如果一次測量值超出y+U時就不合格了,那么:1、把性質不同的兩個值在一起相加減是否合適呢?2、既然不確定度只是測量結果可靠性的一個參數,那么就有可能出現測量值很小,但不確定度值會很大(相對來說),測量值很大時,但不確定值會很小。把y+U做為測量值的上限是否合適?從道理上是否能講通呢?
上述討論不涉及真值的問題。
作者: louisquest 時間: 2014-8-19 20:42
好東西必須頂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8-19 23:34
正如52樓所說, JJG1027-1991已經報廢多年,也正是 JJG1027-1991嚴重混淆了誤差和不確定度兩個概念,我還是建議大家不必過問 JJG1027-1991了,直接使用JJF1059.1和JJF1094即可。當評價測量設備的誤差(準確性)大小,以及編制判定測量設備合格與否的計量技術規范確定其允差(準確性要求)時,使用JJF1094-2002;在評價測量設備給測量結果引入的不確定度(可靠性或可信性)大小時,使用JJF1059.1-2012。
當測量結果表達為y±Δ時表示測量結果的誤差介于-Δ至+Δ之間,表述了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測量結果介于y-Δ至y+Δ之間。當測量結果表達為y±U,k=2時表示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在包含因子k=2時擴展不確定度為U,表示了測量結果的可信性或可靠性是U,測量結果是y,y是唯一的測量結果,此外沒有第二個測量結果,說測量結果介于y-U至y+U之間是嚴重混淆了不確定度與誤差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另外,在給出測量結果的報告時,必須同時給出測量結果y、不確定度U和包含因子k,禁止僅僅給出y±U,而不給出包含因子k。因為y、U、Δ都是具體的數值,僅僅給出y±U極易與y±Δ混淆,使測量結果的使用者產生誤會。
作者: justas 時間: 2014-8-20 16:58
支持史老師。
作者: whmjisi 時間: 2014-8-21 11:25
各有各的說法吧
作者: 岸巖 時間: 2014-8-23 11:36
要是測量不確定度是一個簡單、易懂的真理就好了,連大多數搞測量的人員都弄不懂,或者覺得不實際。
要有很長的路走啊,
好不容易弄個不確定度出來,自己都覺得不可信,于是,又開始研究不確定度的不確定度。聽著就像繞口令,讓人摸不著頭腦,云里霧里了,什么節奏啊?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8-25 22:26
現行在計量校準過程中評定的不確定度感覺浮于形式,意義不大!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8-25 22:35
回復 47# 規矩灣錦苑
可否給企業計量工作者提供切實易懂可操作性強的不確定度評定方法,能否舉例說明呢。校準證書給我們送檢的計量器具出具的不確定度,你有什么看法,如何應用與實際,可否提出切實可行之建議,能否舉例說明,謝謝!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8-25 23:46
回復 60# 巴山夜雨
企業的中心任務也是老板最關注的是生產產品,因此產品生產的工藝監控和產品檢驗等測量過程是計量管理的重中之重。所以,企業的不確定度評定工作重中之重也就落在對關鍵的、高精度的、高風險的測量過程的測量結果進行不確定度評定,其評定方法與校準過程的不確定度評定有所簡化,例如不確定度分量評估時在未知分布形式時一律取包含因子k=根號3,在計算擴展不確定度時一律取k=2,可以不計算自由度、有效自由度等,詳細評定方法仍然是JJF1059.1-2012。
測量設備計量確認目的是確保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滿足工藝監控和質量檢驗的測量要求,計量檢定/校準的目的是獲得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要使測量設備計量特性滿足測量過程的要求,就必須要求計量檢定/校準機構給出被檢測量設備確切的計量特性(特別是示值誤差),但為了知道示值誤差檢定結果的可靠性還應該要求檢定/校準機構給出示值誤差的不確定度。所以,給我們送檢的計量器具出具的證書中檢定結果的不確定度是必須的,不給出不確定度的校準證書是一張廢紙,沒有使用價值,必須退回校準機構重新給校準證書。
我舉一個不確定度的實際應用例子:企業從廢品堆里找到一個光滑量規,擬作為某產品直徑測量過程的核查標準對該質量檢驗過程進行定期的過程控制,被檢直徑允差只有±0.003mm。送檢定機構校準給出了該量規不合格的報告,或者只給出了直徑XX.XXmm,未給出不確定度,那么這次的校準也就白花錢了,這種校準結果毫無價值。正確做法應明確告訴檢定機構這是個廢品,尺寸嚴重不合格,但我們的目的是作為核查標準,被核查的測量過程允差±0.003mm,根據JJF1094,要求檢定機構的校準結果不確定度不能大于0.001mm,應使用其檢定4等量塊的檢定裝置對其校準,并給出實際校準結果。因為核查標準的要點是尺寸穩定,廢量規的尺寸穩定性比新量規更優,所以剩下來的就是實際尺寸和實際尺寸的可靠性,也就是尺寸實際檢定結果和檢定結果的不確定度。特別是檢定結果的不確定度是我們確認該量規能否作為核查標準的最為重要的指標,是絕對不能有絲毫馬虎的。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8-28 22:17
回復 61# 規矩灣錦苑
謝謝你的分析和舉例,在企業里做,很多事情都不能盡善盡美,但還是希望自己的努力,讓企業的管理更加規范,對生產質量等有所幫助,謝謝!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8-28 23:22
回復 62# 巴山夜雨
是的,你的想法非常好。質量技術監督系統常說的一句話是“有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有威,有威為了更有為”。企業計量工作往往不被重視,計量工作者不怨天不尤人,關鍵的關鍵是要“有為”。企業計量工作者要“有為”就必須圍繞著企業的中心工作大展身手,即企業計量工作一定要圍繞著工藝監控、質量檢驗、安全監測、環境保護、能源計量、物料稱量等各方面的測量難題和關鍵,圍繞著測量過程控制大展身手,除了做好測量設備的檢定、校準、計量確認和管理外,一定要參與計量要求的識別、導出,參與測量過程的策劃、管理和控制,參與并指導測量過程設計和實施中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
另外補充一點,產品測量過程的不確定度評定與計量檢定過程的不確定度評定因為測量模型的不同,輸入量中一般沒有信息未知的量,因此可不進行花錢、花時間、花精力的重復試驗做A類評定,產品被測參數的測量結果一般就是測量設備上的讀得值,而測量設備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從檢定/校準證書和檢定規程/校準規范上獲得,用不著A類評定。沒有A類評定,不計算自由度和有效自由度這兩項就使不確定度評定簡化了許多。日常監視和巡查中也可以用Mcp或1/3原則簡單評判所執行的工藝設計、檢測規范、檢驗人員的實際測量等文件和過程的測量不確定,以判定所執行的生產工藝是否可靠,檢驗結果是否可靠,防止誤差風險的產生。
我相信只要我們計量工作擺脫純計量器具檢定的狹窄工作面,尋找一切機會深入介入到企業生產、經營等方方面面的各項工作中去,解決一兩項測量難題和關鍵問題,通過我們的“為”,計量工作的“位”和“威”就會得到領導和員工們的認可。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2 22:37
回復 61# 規矩灣錦苑
第三方機構給我方游標卡尺出具了一份校準證書,示值誤差為0.00,不確定度為:0.01,k=2。我們用于測量零部件厚度,工藝要求為30.4+-0.3。請問如何做計量確認?儀器是否滿足工藝需求。我們判定的時候,不確定度的來源及如何應用?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3 00:09
回復 64# 巴山夜雨
已知條件:
1被測對象測量要求為30.4±0.3,控制限T=0.6;
2所用測量設備設為測量上限159mm分度值0.02mm的卡尺,按JJG30-2012規定的示值允差為±0.03;
3校準機構給出的校準報告校準結果是示值誤差0.00,不確定度U=0.01,k=2。
導出計量要求:
根據被測對象的測量要求T=0.6,按1/3原則導出測量過程不確定度≤0.2,設測量設備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是主要的,約占90%,則U1=0.18mm。設U1主要是測量設備示值允差造成,則卡尺的示值允差計量要求為0.18mm。
判定校準機構的校準結果是否可靠,卡尺是否滿足檢定規程要求:
卡尺示值允差為±0.03,T=0.06,校準結果不確定度U=0.01,U/T=0.01/0.06<1/3,因此校準結果0.00是可靠的,值得信任,可用于判定卡尺的符合性。再用卡尺校準結果與檢定規程要求相比,0.00<0.03,因此該卡尺檢定合格。
對卡尺能否用于該項目測量進行計量確認:
被測參數控制限T=0.6,導出測量設備最大允差為0.18mm,卡尺實際示值誤差允許值0.03mm<0.18mm。該卡尺可簽發計量確認合格標識允許使用。
提示:工作中粗略計量確認的方法是選擇的測量設備最大允差不超過被測參數控制限的1/3~1/10。你的案例控制限0.6,卡尺允差0.03,0.03/0.6=1/20完全保證測量結果準確可靠,但1/20<1/10似乎有些奢侈,因為鋼直尺的示值允差±0.1,0.1/0.6=1/6<1/3,古老的卡鉗加鋼直尺測量方法也可以確認滿足該工件測量要求。
作者: 丁義勝 時間: 2014-9-3 10:59
貌似準確度和不確定度是2個概念吧,相關而不相同,非要強調由哪個概念來評定儀器的特性,掐個你死我活?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3 12:44
回復 66# 丁義勝
呵呵,你說得很對,準確度和不確定度的確是2個根本不同的概念,它們相關而不相同,所謂相關指的是存在著因果關系,所謂不同,不同點就太多了,有人總結了七八項不同,其實還遠遠不夠,最本質的不同在于名稱不同、定義不同、特性不同、用途不同。
你所說的儀器的特性,“準確度”肯定是儀器的計量特性之一,其定量表述需用術語“誤差”或“最大允許誤差”。但儀器絕無不確定度的這個特性,因為儀器的誤差會帶給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分量,人們也就簡稱這個分量為“儀器的不確定度”了。須知儀器不存在不確定度只存在誤差,使用它時,其誤差特性帶給測量結果了不確定度,不確定度屬于測量結果,而非屬于儀器。這就是為什么非要強調由哪個概念來評定儀器的特性,掐個你死我活的道理。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3 22:57
回復 65# 規矩灣錦苑
謝謝你的解答,讓我明白了一些,但還是有些地方不是很明白,如:1、“ 根據被測對象的測量要求T=0.6,按1/3原則導出測量過程不確定度≤0.2,設測量設備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是主要的,約占90%,則U1=0.18mm。設U1主要是測量設備示值允差造成,則卡尺的示值允差計量要求為0.18mm。”
問題:a)有人說測量儀器的選擇是最大允許誤差小于公差的三分之一到十分之一,這個說法合理嗎,跟不確定度的要求沖突嗎?(有的還認為是精度的1/3)器具的最大允差怎么確定, 是檢定規程規定的嗎?
b)測量設備引入的不確定分量為主我贊同,但是約占90%是怎么得出的,有依據嗎?
c)工作計量器具有必要評定不確定度嗎?
2、“判定校準機構的校準結果是否可靠,卡尺是否滿足檢定規程要求:
卡尺示值允差為±0.03,T=0.06,校準結果不確定度U=0.01,U/T=0.01/0.06<1/3,因此校準結果0.00是可靠的,值得信任,可用于判定卡尺的符合性。再用卡尺校準結果與檢定規程要求相比,0.00<0.03,因此該卡尺檢定合格。”
問題:a)卡尺示值允差為±0.03,T=0.06,T不是0.6嗎?怎么縮小了10倍?是打錯了嗎,還是?
b)“對一般使用的測量儀器,其不確定度是通過對測量儀器的校準得到的,由校準證書給出儀器校準值的測量不確定度”書中看到的。怎么理解啊,如校準證書給出卡尺不確定度是0.01,我是不是認為卡尺測的的數據的不可行度就是0.01mm?
期待你的答復!!!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3 23:51
回復 68# 巴山夜雨
a)有人說測量儀器的選擇是最大允許誤差小于公差的三分之一到十分之一,這個說法合理嗎,跟不確定度的要求沖突嗎?
這個說法是合理的,其實本義是U/T≤1/3~1/10,只不過在規定的測量方法(含測量設備、測量環境等)之下,忽略了各因素帶來的不確定度分量,將測量設備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近似看作為總的不確定度,且測量設備引入的不確定度是其允差(半寬)除以包含因子k得到標準不確定度后再計算擴展不確定度U,計算U時又乘以包含因子k,所以測量設備的允差的大小也就約等于擴展不確定度U了。所以兩者之間沒有沖突,只是個大小近似相等的關系,常常用于生產現場的粗略不確定度評定和所選擇的測量設備能力是否足夠的判定。
b)測量設備引入的不確定分量為主我贊同,但是約占90%是怎么得出的,有依據嗎?
測量設備計量特性給測量結果引入的不確定度所占比例估計是專業人員的知識和經驗。例如幾何量尺寸測量,只要環境條件在規定的控制范圍內,人員和環境等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比例就可以根據被測參數大小來確定,不超過10mm的可按90%估計,不超過100mm的可按80%估計,100mm以上的可按70%估計(70%的意思是測量設備與其他因素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各占一半,因為兩個0.7的平方和才是1),當然材質不同線脹系數差異大小就不同,測量設備所占比例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估計。
c)工作計量器具有必要評定不確定度嗎?
測量設備(包括計量標準、計量器具、輔助工具、組合系統等等)沒有不確定度,因此不存在不確定度評定,需要不確定度評定的是測量結果或測量過程、測量方案。根據GB/T19022標準要求,所有的測量過程都應該評定不確定度,但并未規定評定方法。我認為,對于一般或常規測量過程,可以直接采用標準的、權威機構的、前人的、行業內默認的等評定結果,不必再重復進行不確定度評定,但新理論、新技術、新的檢測方案設計、建立計量標準、偏離標準規定的測量方法、顧客特別要求等等測量過程理應單獨進行不確定度評定。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4 00:18
對于你的問題2回復如下:
a)卡尺示值允差為±0.03,T=0.06,T不是0.6嗎?怎么縮小了10倍?是打錯了嗎,還是?
沒有打錯。此測量過程非彼測量過程。此處的T不是指用卡尺測量工件30.4±0.3那個測量過程,而是指用計量標準校準卡尺示值誤差這個測量過程。那個測量過程被測對象是工件,允差是±0.3,控制限T=0.6,使用的測量設備是卡尺。這個測量過程的被測對象是卡尺,使用的測量設備是計量標準(量塊),卡尺示值允差±0.03,所以控制限全寬T=0.06。
b)“對一般使用的測量儀器,其不確定度是通過對測量儀器的校準得到的,由校準證書給出儀器校準值的測量不確定度”書中看到的。怎么理解啊,如校準證書給出卡尺不確定度是0.01,我是不是認為卡尺測的的數據的不可行度就是0.01mm?
一般測量儀器的校準是用計量標準,校準后的校準證書或校準報告必須給出校準結果和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因此可以從校準機構給出的證書/報告中方便地獲得這兩個信息,如果沒有,該校準機構就是違規的,應該向其索取,實在不給時可以將其從合格供方目錄刪除不再向其送檢,也可以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糾紛問題。
若校準證書給出卡尺不確定度是0.01,是不是認為卡尺測的的數據的不可信度就是0.01mm呢?不可以。證書給出卡尺不確定度是0.01并不是指卡尺不確定度是0.01,卡尺只有示值誤差和示值允差,沒有不確定度。卡尺不確定度是0.01是指檢定結果0.00的不確定度是0.01,這個0.01是用來判定檢定結果0.00是否可信的不確定度。因為卡尺允差全寬0.06,0.01/0.06<1/3,所以檢定結果0.00可信性滿足要求,判定卡尺合格不存在風險。至于用卡尺實施測量活動的不確定度則應使用卡尺的計量特性(允差±0.03)進行不確定度評定。
作者: 丁義勝 時間: 2014-9-4 10:39
回復 67# 規矩灣錦苑
您說的很對,增長知識了,儀器的特性里面的確不包括不確定度,不確定度應該是由測量結果引申出來的一個定義,不過也很重要哦。不確定度的研究還是很有意思和意義的,日常的檢定校準過程,我們用標準復現的量值來代替約定真值,所的誤差還是有個范圍的,所以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還是能夠填補某種缺失,我覺得研究誤差和不確定度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使測量更為精確可靠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4 11:26
回復 71# 丁義勝
說的是,測量結果是測量人員的“產品”,產品都是有質量高低之分的。評判每一種產品質量高低的的參數都不會僅僅就一個,誤差和不確定度是評判測量結果這個產品質量高低的兩個不同的參數,誤差用來評判準確性高低,不確定度用來評判可信性(又稱可靠性)高低。
常說的“確保測量結果準確可靠”是準確性與可靠性都必須確保,而不是只強調某一方忽略另一方,不是將準確性與可靠性視為同一個特性只強調準確性不管可靠性。評判準確性高低的目的是確定被測對象是否滿足規定的要求,判定被測對象是否合格;評判可信性高低的目的是確定用來評判被測對象的測量結果是否可靠,只有可靠的測量結果才能用來評判被測對象是否合格。所以,可靠性反而是擺在第一位的,準確性則是擺在滿足可靠性的前提條件下才關注的,可靠性不合格的測量結果可不必管它準確性如何,應一律推倒重來,要求測量者重新換方法檢測。當測量者(也包括計量檢定/校準人員)給我們測量結果或示值誤差檢定結果后,我們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用他給的不確定度和公式U/T≤1/3評判該測量結果(或測量方法)是否可靠,確定測量結果合格(可信性滿足要求)后,再用給出的測量結果或示值誤差值與被測(檢)對象的允差相比較,確定被測對象是否合格。只有這樣才能從準確和可靠兩個方面同時確保測量結果的質量,把測量風險消滅在其未發作之前,這才是“確保測量結果準確可靠”的完整含義,也是預防為主精髓的具體體現。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4 22:15
回復 70# 規矩灣錦苑
感覺在企業計量器具管理中,對計量器具測量不確定的評定沒有意義,可以不必評定,你認同嗎?我看到很多臺帳里,都有登記計量器具的精度或準確度,這個是怎么來的?如游標卡尺,分度值是0.02,精度是0.02,數顯游標卡尺,分度值是0.01,精度是0.01;數顯千分尺分度值是0.001,精度是0.01,這樣登記對嗎?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4 23:36
回復 73# 巴山夜雨
我多次說過我的觀點是測量設備(包括計量器具和計量標準)根本不存在不確定度這個特性,因此評定計量器具的不確定度說法本身就有問題,我們不可能評定計量器具壓根就不存在的不確定度,只能分析計量器具的誤差。企業的計量管理重點應該由計量器具的管理向測量過程的管理轉化,企業計量工作重心應該向測量過程控制傾斜,計量器具管理只是測量過程控制的一個項目。企業應該使計量管理與企業生產、質量、安全、環保、經營、能源等各項工作緊密結合,才能體現計量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這個結合要由原來的計量器具管理一個“結合點”變成測量過程控制的一個“接合面”。
測量過程控制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要在測量過程實施前確認設計的測量過程滿足要求;測量過程實施中確保受控;測量過程實施后要確保測量結果準確可靠。而這些工作都離不開不確定度評定。因此評定測量設備的不確定度是沒有辦法完成的,我們卻必須評定測量過程和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
在計量器具管理中,測量設備管理臺賬的填寫信息中有一條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其主要需填寫的計量特性是測量范圍、分度值(或分辨力)、示值允差(或準確度等級)這幾項,準確度等級可能與您說的精度或準確度有關,目的仍然是為了知道其示值允差。至于應該填多大,應該根據其檢定規程的規定。例如游標卡尺,分度值0.02mm的,測量上限150mm允差為0.03mm,500mm卡尺允差0.05mm,1m大卡尺為0.07mm,2m大卡尺允差為0.14mm,不能千篇一律填寫0.02mm,只有測量上限不大于70mm的小卡尺(這種小卡尺很少見)才是0.02mm。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5 22:41
回復 74# 規矩灣錦苑
中秋節到了,首先祝你中秋快樂!企業由計量器具管理向測量過程控制轉化有沒有漸進式的步驟?感覺不確定度的分析分析還是很繞的,我總是容易搞混。
很多規程里是沒有儀器的最大潤許誤差的,最大允差怎么確定?
拿到一份儀器的校準證書后,我該怎么確認,都該確認些什么?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5 23:11
回復 75# 巴山夜雨
謝謝節日的祝福,也祝您和量友們中秋節快樂!
企業計量工作的重心從純計量器具管理向測量過程控制轉化最直接的方法是按GB/T19022標準建立和運行“測量管理體系”。測量管理體系的主過程有兩個,一個是測量設備的計量確認(在原有計量器具管理的基礎上縱向和橫向均大幅度擴展)和測量過程的控制(是計量工作的一項嶄新的管理工作內容)。
檢定規程和校準規范一般都有測量設備的最大允許誤差,測量設備本身是否合格以檢定規程的允差為準。對于產品的測量過程,在產品圖紙工藝、技術標準上都規定了被測參數的控制限或允差,需要從這個允差入手通過計量要求導出,計算出所用測量設備的允差。無論所用測量設備檢定合格與否都不是計量確認的結果,確認的內容是,將檢定得到的示值誤差結果與通過計量要求導出得到允差相比較,小于計量要求導出的允差可判為計量確認合格,簽發計量確認合格標識,否則計量確認不合格,簽發“禁用”標識。當然,如果測量過程還有其它參數要求也是如此處理。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6 16:26
回復 76# 規矩灣錦苑
現在企業很少建標,哪怕第三方校準實驗室都沒有建標,ISO里也沒有建標的要求,建標還有意義嗎?我們企業如果自校的話,有標準,有溯源,制定自校規程,人員做內部培訓,也就可以開展自校了,能達到量具可控的目的,應該沒什么問題把?在計量確認的時候,計量要求導出的示值誤差是確定的,如T=6mm,可以導出要求儀器的示值誤差至少不能大于2mm。但是校準給出的誤差只是他們規范里給出的測量點的誤差,也不能代表我所需求的那個點的誤差就符合要求吧?還有誤差判定器具是否適用和不確定度判定貌似有時候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果,為什么呢?
,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6 21:32
回復 77# 巴山夜雨
1.關于建標問題
我覺得當前的現狀很多人常把“建標”與“計量標準考核”相混。計量標準考核是政府計量管理部門對企事業單位最高計量標準和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組織的技術考核,未經考核合格不能作為企事業單位的最高計量標準和對社會開展計量檢定/校準服務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使用。但“建標”是建立計量標準的簡稱,無論對內對外只要開展檢定或校準,沒有建立計量標準怎么搞檢定/校準工作?
“建標”不一定非要接受政府計量管理部門的考核,作為企業內部開展計量校準活動使用的標準器,以及最高計量標準以下開展檢定工作的次級計量標準或工作標準,計量法并沒有強制要求接受政府計量管理部門組織的計量標準考核,企業自己如果進行了科學的技術考核論證,滿足擬開展的內部校準或用次級標準開展檢定工作的要求,也就可以開展工作了。
2.校準報告給出的誤差只是規范給出的測量點的誤差,能否代表測量過程所需求的那個點的誤差就符合要求?
校準報告給出的誤差只是規范或規程給出的測量點的誤差,如果所有的受檢點誤差檢定結果均不超過檢定規程/校準規范的規定,這個測量設備就是合格的。能不能被計量確認滿足測量過程的計量要求呢,那就要將檢定規程/校準規范中規定的最大允差與測量過程的計量要求相比較。
將檢定規程/校準規范規定的測量設備的允差與被測件的控制限(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相比,不超過1/3的可確認為合格,簽發“合格”標識,大于1/3的哪怕是檢定合格也必須確認為不合格,簽發“禁用”標識。
如果某個或數個受檢點誤差檢定結果超過檢定規程/校準規范的允差規定,這個測量設備就是經檢定不合格的。此時以超差的受檢點中絕對值最大的示值誤差為準,只要這個超差的示值誤差之絕對值不超過被測參數控制限的1/3,仍應該確認合格,簽發確認合格標識,而不簽發不合格標識。不過應注意此處的1/3是指1/3以下,以下到什么程度應視測量過程的風險而定,一般是1/3~1/10中的一個值。
3.誤差判定器具是否適用和不確定度判定貌似有時候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果,為什么呢? 不明白你說的這個問題的意思,請以示例說明。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7 22:24
回復 78# 規矩灣錦苑
請教你下,計量儀器可以按種類+序列號編號嗎?比如長度類為L—001這樣,這樣編號很好處理一些比如借用,轉部門,轉分廠。我們好幾個分廠在不同省,萬一有些儀器從一個省轉給另一個省,如果計量編號里有類似部門,廠別的編號,將要修改計量編號,很麻煩。有什么好的建議嗎?還有就是如果儀器轉掉,怎么控制好點,寫流轉單好嗎?
新的計量器具用廠家給的校準報告或者合格者有沒有問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7 23:51
回復 79# 巴山夜雨
對企業測量設備的計量管理編號,國家沒有統一的規定,完全可以根據企業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你們設計按“種類+序列號”編號并非不可。對于大型企業往往測量設備數量達數萬乃至十萬臺件以上,往往“種類+序列號”還不夠,需要把“種類”進一步細化為“品種代碼+類別代碼”,甚至還有再增加單位代碼的,設計的編碼方式為“單位代碼+品種代碼+類別代碼+順序號”。
當然您說的類似部門、廠別的代碼加入編號內,測量設備變換使用單位時,修改計量編號也是一個麻煩事。據我所知,編號內含有使用單位代碼的企業往往不允許人員調動時帶走領用的測量設備,不允許隨意改變使用單位。因為“品種代碼+類別代碼”是區別測量設備種類的,人們講到測量設備時品種和類別自然清清楚楚,所以真正刻寫在測量設備上的編號只要有順序號或“單位代碼+順序號”就行了,其他的代碼只是作為計算機系統識別的符號,并不刻寫在測量設備上,因此順序號可適當加長為四位數,每個品種可容納9999臺件,必要時也可擴展為五位數。例如因為報廢的編號不允許重復使用,大型機械加工廠千分尺十年內的占用編號數量有可能達10000以上,此時可用一位英文字母區別千分尺規格,如:A4531、C2316分別代表0~25mm的第4531號千分尺和(50~75)mm的2316號千分尺。
如果發生測量設備的領用單位改變,一般企業稱為“測量設備的轉移”,這種情況為了測量設備不失控,理所當然應該由原單位到計量管理部門辦理轉移手續,填寫測量設備轉移申請單也是必然的。管理制度可以規定,此類測量設備如果在現場無論在哪里發現超期使用而沒有辦理轉移手續的,仍視為屬于原單位,其全部責任,包括造成事故和損失一律追究該測量設備在此之前的所屬單位的責任。
關于“新的計量器具用廠家給的校準報告或者合格者有沒有問題?”的問題,這的的確確是有問題的。大家都知道的“賣瓜者說瓜甜”的道理,沒有哪個廠商說自己的產品差的,生產廠家給的校準報告或合格證只能認為是產品出廠合格證明,即便是買衣服、鍋碗瓢盆,我們也不能因為產品有出廠合格證明就不加以檢查驗收搬回家,何況是測量設備呢。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8 12:12
回復 80# 規矩灣錦苑
我認為越大型的企業,量具越多的企業單位代碼+品種代碼+類別代碼+順序號 這種編號越不可取,因為大型企業很多都存在分廠問題,還有些運維部門等,因為臺帳里有器具名稱和類別,何必多次一舉?很多第三方出具報告的時候,都只出具計量編號,這樣,如果在不同分廠永久調用計量器具的時候,如果編號設置了廠別,反倒是會擾亂編號規則!如果單位代碼變了,是不是這個計量器具要換代碼,換了以后又跟證書對不上,那審查的時候肯定是不合格的啊,這樣編號是不是反倒不太好了?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8 12:33
回復 61# 規矩灣錦苑
今天學習JJF1051.1的時候看到 測量不確定度參考舉例。A.1.1,
校準證書上給出標稱值為1000g的砝碼質量為ms的校準值為1000.000325,且校準不確定度為24ug,求砝碼標準不確定?解:a=U=24ug,k=3,則砝碼的標準不確定度為u(ms)=24/3=8ug
如果按照測量儀器的引入的誤差為最大誤差,占到80%,那此砝碼測出的數據的測量不確定度U=10ug,為什么工具類測量不確定度反倒是比標準的小呢?
這個例子中,我們標稱值為1000g的砝碼可以認為是工具類計量器具吧?很迷惑!請求高手指點!
作者: njlyx 時間: 2014-9-8 16:35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9-8 16:46 編輯
回復 82# 巴山夜雨
JJF1051.1是什么?
哦,明白了,是JJF1059.1筆誤? 其中的[A.1.1]例似乎只是表明“擴展不確定度”與“標準不確定度”的關系?
作者: njlyx 時間: 2014-9-8 17:28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9-8 17:53 編輯
回復 83# njlyx
JJF1051.1是什么?
哦,明白了,是JJF1059.1筆誤? 其中的[A.1.1]例似乎只是表明“擴展不確定度”與“標準不確定度”的關系?
不過,其表述好像是有點問題?——
由【 校準值為1000.000325g,校準不確定度為24μg(k=3)】可以解讀的只是——校準者(“國家”告訴我們:有資質的校準者是可以信任的!)報告:此砝碼在被校準時刻的質量是1000.000325g,該值的不確定度為24μg(k=3)。.......校準不確定度24μg(k=3)是砝碼質量在被校準時刻取值為1000.000325g的“擴展不確定度”!不是該砝碼作為一個“標準質量”使用的“擴展不確定度”【這才是該砝碼的“擴展不確定度”,它需要再加上砝碼在將要使用的時空范圍內可能質量變化引起的“不確定度”分量---與砝碼材質有關。】!因此,u(ms)=24/3=8μg宜表述為“砝碼校準值的標準不確定度”,不宜簡稱為“砝碼的標準不確定度”。......除非在被校準的極近時空范圍內使用,該砝碼作為“質量標準器”使用(取值為1000.000325g)的(擴展)不確定度(k=3)是不能按24μg考慮的!---應該大于24μg....放大量取決于砝碼材質,對于例中明確的“不銹鋼”砝碼,可能按您所述除以80%放大是適宜的(本人未細考)?相應的,該砝碼作為“質量標準器”使用(取值為1000.000325g)的標準不確定度可取為10μg??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8 18:31
回復 84# njlyx
擴展不確定度和標準不確定度的關系應該是U=kuc,弄反了就錯了把,我是覺得證書給了我們示值誤差,又給了我們擴展不確定度。示值誤差我們用以判斷次量具是否符合我們的測量要求,擴展不確定度給出了這個示值誤差的可信程度。但是這個可信程度感覺又和示值誤差重復的。比如我們要求測量40+-0.02這個尺寸,要用25-50mm的數顯千分尺。其最大允差0.005mm小于0.04/3,說明次量具滿足測量要求。那這個不確定度有什么用呢,難道要<y+-示值誤差+-U>小于T/3才行?
作者: njlyx 時間: 2014-9-8 20:31
回復 85# 巴山夜雨
看來您是信了“規版”先生的‘高論’了? 那請您忽略我的文字(我所理解的“不確定度”與您所想相左)。
那例中所說對“砝碼”的‘校準’其實就是用獲得公認的高精度天平稱量一下該“砝碼”的質量,目的是賦予它比標稱值(1000g)更‘準確’的量值,不是為了‘判定’該砝碼是否合格?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8 20:33
回復 81# 巴山夜雨
這就要看企業的具體管理模式了,可以說一個企業一個樣,怎么適合于自己的管理模式就怎么設計編碼方式。試想如果企業的測量設備管理已經納入企業局域網平臺實現了無紙化辦公,測量設備的編碼中沒有“部門代碼+品種代碼+類別代碼”只有“順序號”,而不同的品種類別都可能從順序號001起步,那么同一個順序號就可以有若干個,重號現象就比較嚴重,計算機網絡系統如何加以區分呢?同一件如果經常在不同單位調用,設置單位代碼當然是自討苦吃。
如果仍然是紙質的測量設備臺賬管理,“部門代碼+品種代碼+類別代碼”有沒有的確作用不大。我們也可以借鑒一下JJF1051《計量器具命名與分類編碼》,其編碼方式采用了四個層次,“計量專業代碼+被測參數代碼+品種代碼+類別代碼”,各使用2位數共計8位數,在此基礎上再加順序號4位,12位數可以搞定。只要輸入編碼017279000162,計算機就會立即識別出它是第0162號鋼卷尺。因為按規定01是長度計量專業代碼,72是線紋測量代碼,79是鋼卷尺品種,00表示不再細分類別,最后4位數為鋼卷尺順序編號。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8 21:40
回復 82# 巴山夜雨
你說的JJF1059.1-2012的A.1.1條給出的案例(1051可能是你的筆誤)是:校準證書上給出標稱值為1000g的砝碼質量為ms的校準值為1000.000325,且校準不確定度為24μg(k=3),求(被校)砝碼標準不確定。這里“校準不確定度”是指校準過程的擴展不確定度,因此翻譯過來為:砝碼質量校準結果1000.000325的擴展不確定度為U=24μg,k=3,求其標準不確定度u(ms)=?
這是個極其簡單的由擴展不確定度求標準不確定度的案例,目的只是是為了考察學員分析某個輸入量給輸出量測量結果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能力,考察對公式U=k·uc和u=a/k的靈活運用能力,除此之外并無其它很高的技術含量。
要計算對該砝碼進行檢定出具的檢定結果的標準不確定度,應該使用分析標準不確定度分量時不確定度B類評定方法的計算公式u=a/k,已知a=U=24μg,k=3,因此其檢定結果的標準不確定度為u=a/k=24μg/3=8μg。所以JJF1059.1說:砝碼的標準不確定度為u(ms)=8ug。
需要特別提請注意的是,砝碼屬于測量設備范疇,是被測量的“物”,這個物客觀存在著,其存在是確定的,不會有“不確定性”,不可能有“砝碼的不確定度”。所以此處“砝碼的不確定度”是指“使用標準砝碼對被校砝碼校準,校準過程給被校砝碼質量測量結果帶來的標準不確定度”,包括標準不確定度u(ms)=8ug 和擴展不確定度U=24μg,k=3, 既不屬于被校砝碼,也不屬于標準砝碼,而都是屬于用標準砝碼對被校砝碼實施測量(校準)產生的測量(校準)結果,是校準結果1000.000325g的標準不確定度和擴展不確定度。
綜上所述,因此,你后面的理解“如果按照測量儀器的引入的誤差為最大誤差,占到80%,……”都屬于誤解。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8 22:21
回復 85# 巴山夜雨
校準證書是校準機構的“產品”,校準證書給了示值誤差,又給了擴展不確定度,這是必須的,缺一就被認為是校準機構給出了不合格產品。示值誤差的確就是用以判斷該被校測量設備是否符合擬被使用的測量過程的測量要求,擴展不確定度的確是證書給出的這個示值誤差的可信程度。
所謂“可信程度”是用來評價該校準結果能否用來判定該測量設備擬“派往”那個測量過程的,因此,這個可信程度與示值誤差完全是兩碼事,是不重復的。比如:要求測量40±0.02這個尺寸,被測參數的控制限T=0.04mm=40μm。我們擬“派”最大允差5μm的25-50mm的數顯千分尺去執行測量任務。從千分尺校準證書上獲知,校準機構給該千分尺的校準結果為“合格”(滿足示值誤差≤5μm),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U=0.64μm,k=2。為了判定千分尺可否被“派往”(可否使用),則:
第一,確定千分尺合格的判定可信嗎?
因為校準結果的U=0.64μm,k=2,允差MPEV=5μm,U/MPEV=0.64μm÷5μm<1/3,該校準結果的可信性滿足JJF1094要求。
第二,確定千分尺是否合格或確定千分尺的最大誤差有多大
校準機構沒有給出具體示值誤差校準數據,如果給了數據,可用給出的示值誤差校準結果與允差5μm相比較,≯5μm可判定為合格。現在校準機構給出的結果是“合格”,根據第一的結論,判定該千分尺“合格”值得我們信任,其最大誤差不會>5μm。
第三,確定該千分尺用于被測對象40±0.02測量滿足要求嗎?
5μm÷20μm=1/4<1/3,因此經“計量確認”,該數顯千分尺滿足40±0.02測量要求,可以簽發計量確認“合格”標識,允許用于該產品的測量工作。
以上就是計量確認的全過程,以及所用測量設備的示值允差、示值誤差檢定/校準結果、檢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被測參數的控制限等相互之間的關系。至于被測參數的大小則是確定所用測量設備的測量范圍的約束條件,比較簡單,不再多說。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8 23:03
回復 89# 規矩灣錦苑
每次你都回答的比較全面,其實在工作中應用已經足夠了,但是總是感覺對不確定度這塊理解不夠深入,看完1059這些后感覺有些地方還是不明不白的,很多年沒做過這塊了,幾年前不確定度這塊爭議很大的,現在有沒有可以很好的闡述這塊的資料或者書籍,最好是由淺入深的,系統性的!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8 23:30
回復 90# 巴山夜雨
我覺得不確定度評定方面的出版物已經很多,我認為各出版物的講解都有助于我們對不確定度的定義、評定和使用的理解,但也都存在著多多少少的不足和謬誤,例如有將誤差和誤差范圍與不確定度相混淆的現象,也有不確定度評定案例步驟丟三落四的現象(如脫落測量模型評定的,不計算靈敏系數的,不給出評定結果到底說明了什么的,不顧測量過程實際情況千篇一律都進行A類評定和B類評定的等等),以至于令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感到神乎其神。因此我認為出版物只能供我們參考,多讀幾遍JJF1059.1是會大有收獲的,JJF1059.1編寫方法就是系統性的,也可以說是由淺入深的,每一次讀過都會發現自己對某一個細節又有了新認識,在讀的過程中發現有什么不可理解的也可以借助于論壇邀請量友們共同參加討論,熟能生巧,慢慢地就會理解其真髓。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9 16:02
回復 91# 規矩灣錦苑
11.PNG (448.49 KB, 下載次數: 263)
下載附件
2014-9-9 16:00 上傳
這是一個三方出具的校準數據,工藝要求是+-3%,怎么做確認啊,感覺無從下手!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9 17:15
回復 91# 規矩灣錦苑
我們公司外校的計量器具都由第三方貼了計量合格證標簽,我們器具拿回來后要不要按不按自己A\B\C分類重新貼下?有這個必要嗎?要不要撕了第三方貼的標簽?第三方貼的標簽的意義在哪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9 19:53
回復 92# 巴山夜雨
不知道這個校準報告是什么測量設備的校準報告,使用的是什么計量標準。表面看,這個校準結果的確有點亂,似乎“重復性”是五次校準結果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再除以平均值,而擴展不確定度又是取的“重復性”中的最大值,如果是我估計的這樣,這個校準機構也就嚴重混淆了基本概念,這個校準結果也就毫無價值。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怎么會等于被校儀器的重復性呢?你的工藝要求也應該明確被測參數是什么,測量范圍和允差是多大,已知條件只給出允差還不夠。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9 20:27
回復 93# 巴山夜雨
如果企業仍停留在過去我國的純計量器具管理狀態,校準機構校準/檢定合格就粘貼計量合格證標簽,這是沒有問題的,符合純計量器具管理的管理模式規定。按現代計量管理模式建立了測量管理體系的企業,這種處理方法就錯了。現代計量管理認為,測量設備的檢定和校準僅僅是對它進行了“體檢”,知道了它的“身體狀況”,但,生產一線使用者對其“體檢”合格與否并不關心,關心的是到某個測量過程“崗位”工作的“上崗證”,“體檢證”不是上崗的憑證,“上崗證”或“聘書”才是上崗(允許使用它)的證明。
如果企業已經建立了測量管理體系,標準要求所有現場在用測量設備都必須有確認狀態的標識,而并不需要檢定/校準標識。企業應嚴格按規定開展“計量確認”活動。要告訴檢定機構,除了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外,一律禁止將檢定/校準的合格標識粘貼在測量設備上,因為這個“體檢”證明是計量確認員在“招聘”測量設備上崗(計量確認)時進行計量驗證的證據之一,需要存檔備案和備查。粘貼后將無法存檔,撕下來費工費力不說,還容易撕壞。拿回來的測量設備無論檢定合格與否都必須與擬“派往”工作的測量過程“崗位標準”(圖紙工藝、技術文件等)的“計量要求”相比較,滿足“崗位標準”的才能發給“上崗證”(計量確認合格標識),不滿足要求,哪怕檢定合格也不能發給“上崗證”,只能發給“拒聘證明”(禁用標識)。總之,經檢定/校準的測量設備無論合格與否,均應由計量確認員進行計量驗證,依據驗證結果簽發相應的計量確認標識。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9 21:17
回復 95# 規矩灣錦苑
那第三方實驗室為什么還要貼這個體檢證呢?還有就是,有的貼,有的補貼,讓人很糾結。今天一個審核員查處一個卷尺沒有計量標簽,開了不符合項,其實這個是維修人員用來量東西的,根本沒有納入計量管理。應該不屬于計量管理,但是他就認為卷尺是計量器具,必須校準并納入計量管理,能這樣嗎?因為沒有要求,這種應該不是計量管理的范疇把,我們應該怎么做?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9 21:18
回復 94# 規矩灣錦苑
這是一個液壓扳手的校準結果
作者: 巴山夜雨 時間: 2014-9-9 21:21
回復 94# 規矩灣錦苑
第三方說,不能出具示值誤差,這個每個不同的液壓扳手測出的值都不同,不知道怎么理解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9 21:55
回復 96# 巴山夜雨
不能責怪為我們提供檢定/校準服務的實驗室有的貼,有的不貼檢定合格標識,因為出于他們的想法不同,觀念不同做出自己的決定是無可非議的,問題是我們送檢單位應該向檢定/校準機構說明我們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要求。要相信“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原則已深入人心,顧客的要求,而且是有國家標準依據的要求,只要說清楚了,他們一定會按照我們的計量確認規定來做的。我們一定要明確告訴檢定/校準機構,我們要的是檢定/校準數據及其不確定度,如果給合格標識也請他們將合格標識貼在一張紙上,一張紙上貼數十個標識都沒有問題,還有利于我們的存檔備案,除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外一律不準貼到測量設備上。
現代計量管理已經不怎么提“計量器具管理”,而是強調“測量設備管理”,測量設備的范圍比計量器具范圍大得多,除了計量器具是測量設備,凡是為實現測量過程所必需的東西都屬于測量設備,不論什么專業,準確度高低如何,是物體還是物質,是硬件還是軟件,因此測量設備也包括輔助設備、計算機軟件、組合的測量系統。鋼卷尺雖然準確度低,即便維修人員用來量東西就是“為實現測量過程所必需的”,它就是測量設備,必須納入測量設備管理,至于你怎么管是另外一回事,但絕不能不納入管理,用于測量必不可少的輔助工裝都必須納入計量管理,何況鋼卷尺呢,所以開不符合項是應該的,這個不符合項將促進你們的計量管理理念的轉變和進步,應該欣然接受,愉快地整改。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4-9-9 22:18
工藝要求的被測參數是什么,測量范圍和允差是多大?校準結果報告單是給出了一個多示值的扭矩扳手不同受檢點校準結果還是9個單示值的扭矩扳手校準結果?你們的扭矩扳手測量范圍和準確級別是多少?這些都是計量確認需要的信息,應該交代清楚。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网站|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极品粉嫩泬免费观看|
八戒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无忧传媒视频免费观看入口|
国产精品欧美视频另类专区|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毛片毛片毛片毛片毛片毛片|
故意打开双腿让翁公看|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
chinese乱子伦xxxx国语对白|
香艳69xxxxx有声小说|
欧美日韩电影在线播放网|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雨宫琴音加勒比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在线观看黄|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看看播放|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力点|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青柠直播在线观看高清播放|
无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不卡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第一福利在线视频|
在线免费黄色网址|
俺来也俺去啦久久综合网|
91麻豆高清国产在线播放|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视频观看|
丁香六月婷婷在线|
污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大帝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欧美日韩一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