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儀器的真值代換-評VIM第3版(5)
-
史錦順
-
測量儀器是測量的工具。人們通過測量儀器而認識量值,獲得測得值。測量儀器必須具備一定水平的準確度。
測得值減真值是誤差元,誤差元的絕對值的最大可能值是誤差范圍,誤差范圍的褒稱是準確度。
測量儀器的作用是實現被測量的真值同標準量真值的比較。比較的結果,顯示為測量儀器的示值。測量儀器的示值,就是測量時測量者得到的測得值。因而測量儀器的示值的誤差范圍,就是測量時測得值的誤差范圍。
測量儀器在制造時,必須滿足兩項要求。第一項,對量程范圍的被測量,能給出示值。第二項,給出示值的誤差范圍。
-
要使測量儀器能給出準確度夠格的示值,測量儀器必須有機內標準,又必須能比較。
比較的過程,是實現等量代換的過程。儀器的作用就是實現用標準的真值代換被測量的真值,人們由此而得知被測量的真值的表征值即示值,并且得知示值的誤差范圍。
-
在測量儀器的研制中,關鍵一步是提出設計方案。測量儀器方案的核心是建立測量方程。
-
建立測量方程的第一步是寫出測量的物理公式。
物理公式是建立測量方程的基礎。物理公式超脫測量誤差,物理公式中的量值都是真值。物理公式是各種物理量真值之間的關系式。
測量是被測量與標準量的比較。寫出測量的物理公式,就是寫出了被測量的真值與標準量的真值的關系式。
-
建立測量方程的第二步是寫出測量的計值公式。
測量中用以計算的根據是物理公式,但所用的量,與物理公式中的量是有區別的,把這個區別標示出來,便是計值公式。常用的標志有兩種:用m標示測量得出的值;用o標示認定的標準值或標稱值。
-
建立測量方程的第三步是把物理公式與計值公式聯立起來,組成一個整體,這就是測量方程。
-
測量方程的構成如下。
被測量Y由諸量X決定,Y是函數,諸X是構成Y的來源量。
在測量方程中,各量成對。被測量的測得值Ym與被測量Y是一對。被測量Y是客觀存在,是真值,是常量;而被測量的測得值Ym是變量。決定Y的每個來源量X,各有一個Xm或Xo與其對應。若Xi與Xim對應,則Xi是常量,Xim是變量;若Xj與Xjo對應,則Xj是變量,而Xjo是常量。
(接下頁)
設物理公式為:
Y = f(X1,X2,……XN) (1)
計值公式為:
Ym= f(X1m/o,X2m/o,……,XNm/o) (2)
式中斜杠“/”表示“或”。m表示測得值,o表示標稱值。m/o表示或者是測得值m,或者是標稱值o。例如X1m/o表示是X1m或者是X1o.
聯立物理公式和計值公式,二者相除,得:
Ym = [f(X1m/o,X2m/o,……,XNm/o)/ f(X1,X2,……XN)] Y (3)
聯立物理公式和計值公式,二者相減,得:
Ym = f(X1m/o,X2m/o,……,XNm/o)-f(X1,X2,……XN) + Y (4)
(3)式(4)式都是測量方程,依應用方便而選取。
-
測量儀器的研制與誤差分析中,必須用測量方程。賦值時,測得值是示值。通過測量方程,真值體現于示值中。或者說,通過測量方程,實現了標準的真值對被測量真值的代換。結果是用儀器示值表達被測量的真值。因為知道了示值,又知道了示值與真值的差距——誤差范圍,也就知道了真值的范圍。
-
測量方程的基礎是真值的概念。測量方程建立了儀器示值與標準值的關系。測量方程給出的結果,是把被測量的真值,通過標準值、已知值等表達為被測量的測得值。于是便可實現用測得值來代換被測量的真值。
-
討論 真值與測量方程
1 測量方程的本質,是真值的關系式。
2 量值比較的基礎是物理的平衡狀態。平衡是真值作用的結果。測量方程是平衡狀態的數學表達。
3 賦值,就是標出示值,示值是被測量對計量單位的比值。示值的本質是被測量的真值對標準量的真值的比較結果。
4 以測量方程為基礎的誤差分析,確定出測量誤差范圍。
-
以上是誤差理論者在進行測量儀器設計時的基本思路。這里的立足點是真值可知的觀念。承認真值的存在,堅信真值是可知的,由是才能建立測量方程,才能進行誤差分析,才能提出測量儀器的方案,提出部件及加工要求,才能制造出出測量儀器。
-
否定真值可知的不確定度論,封殺人們認識客觀量值即真值的可能性,沒有辦法用于測量儀器的設計。試問:不確定度論出世30年了,世界上有哪一臺測量儀器是靠不確定度論設計的呢?沒有的。過去沒有,以后也不會有。無能無用的不確定度論,要它做甚?
-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