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錦順
-
邏輯是人類思維的規律。任何科學都得講究邏輯。如果某一學說出了邏輯錯誤,就可斷定它是偽科學。
由八個國際學術組織推薦、當前國際計量界的當家理論——不確定度論,有多處邏輯錯誤。筆者已揭露一些(例如《誤差與不確定度百論集》p18“邏輯問題”),這里僅就不確定度評定中的邏輯問題,繼續剖析如下。
-
(一)A類B類,子項相容
邏輯學規律:分類后,子項間不能相容。
不確定度的A類評定,在常量測量的條件下,實際就是測量儀器的隨機誤差。B類評定的主要部分是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誤差范圍包含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兩部分,因而,A類評定與B類評定間有重疊,這在邏輯學中叫子項相容的錯誤。
-
(二)分類的標準不當
邏輯學規律:分類必須有明確的分類標準,對事物分類的依據是事物本身的特有屬性。
不確定度評定的A類、B類分類,一會說是統計與非統計的,一會說是實測與非實測的,沒準譜。統計,是廣泛使用的方法,凡有隨機性的地方,都要用統計的方法,不能說那個項目用,那個項目不用。例如已被歸于B類的分辨力,就要用不屬于B類的統計方法。說是否實測更不對,B類的內容,歸根結底要靠實測。只靠“信息”,靠不住,背離測量計量的實測原則。不實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沒有涉及測量計量的特有屬性的分類,是不符合邏輯的。
-
(三)顛倒手段與對象
計量檢定中,被檢測量儀器是對象,計量標準是手段。A類評定是把被檢測量儀器的性能,當成考核計量標準的計量能力的標準,誤把對象當手段。
如果某單位建立的是三等計量標準,用以檢定測量儀器,正常的計量程序是用二等計量標準考核三等計量標準的性能,用三等計量標準檢定測量儀器。這樣的量值傳承關系,好比是爺爺、爸爸、兒子三代。本來是爸爸生兒子,A類評定是用測量儀器考核三等標準,這是強迫兒子生爸爸。顛倒輩分,違反邏輯。
-
(四)混淆手段與對象
GUM的測溫的例子,是混淆對象和手段。
測量計量中,必須用孤立法。計量時,要求標準的誤差范圍可略,而突出被檢儀器的誤差,測量的結果屬于測量儀器。測量時,測量儀器的誤差就是測得值的誤差。如果對被測量有偏差范圍的要求,必須選誤差范圍可略的測量儀器,這樣才能體現量值本身的變化范圍。
不確定度評定,計量不提對標準的要求,測量不提對測量儀器的要求,因而通常是手段與對象混淆的一筆混沌帳。
-
(接下頁)
(五)“自己比自己小三倍”的荒謬
測量中有一種測量,即對快變量的測量,稱統計測量。
宇航測速的原理是多普勒效應,即物體運動產生的電磁波的頻移。要測準速度,必須用高穩定的頻率源。對信源頻率穩定度的測量,是宇航測量設備計量的一個重要項目。
測量信源頻率穩定度的標準裝置是短穩測量儀。
按誤差理論,要求短穩測量儀的σ(儀)小于被檢信源σ(信)的1/3。為檢查此點,要用短穩測量儀去測量高穩定標準,此標準的σ(標)要小于σ(儀)的1/3.在此條件下,測量結果歸屬十分清楚。用短穩測量儀測量標準,變化量由測量儀引起,測得的是σ(儀)。用短穩測量儀測量信源,變化量由信源引起,測得的是σ(信)。
-
按不確定度論的的評定,就必然出現邏輯錯誤。A類評定就是用短穩測量儀去測量信號源。注意,不確定度論要求此時測得的σ,要小于σ(信)/ 3. 頻率的變化由短穩測量儀與信源共同引起。注意隨機不相關的σ(信) σ(儀)必為均方合成,因而σ必定大于σ(信),σ最小等于σ(信)。這樣,不確定度評定的要求,就是要求σ小于σ的1/3,這是不可能的,是個邏輯謬誤。
-
(六)兩類評定是兩種獨立的方法還是一次評定的兩個部分
不確定度論的A類評定與B類評定,到底是各自獨立的評定方法,還是一次完整評定的兩個部分,各種說法不一,沒有統一的表達。
兩個獨立的整體,與一個整體的兩個部分,這是截然不同的關系。糊里糊涂的評定,糊里糊涂的分類,源自部分與整體的邏輯關系的混亂。
-
(七)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干什么要有干什么的工具。測量計量,不是隨便議論,要給出準確的數據。
計量,必須有標準。判斷測量儀器準不準,是否合格,必須有計量標準。誤差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真值可知,以計量標準的量值為相對真值,來判別測量儀器測得值對真值的偏離程度。標準是計量的核心,沒有標準,就不能計量。
測量,依靠的是測量儀器,一般情況,測量者只能尊重計量對測量儀器的檢定。經檢定合格的測量儀器的性能指標是測量者的依據。測量者沒有標準,沒辦法評定測量儀器。重要的測量工作(例如宇航測量),為保證測量的準確可靠,要用自備標準(或準標準)經常甚至隨時旁證。能夠這樣做,也還是要有標準。沒有標準的評定,是瞎評。
-
不確定度論否定真值可知,也就忽視標準的作用。且看不確定度論的所謂評定,在沒有計量標準的情況下,只能是說空話、只能是忽悠。
-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