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類評定的理論背景-評UA評定(1)
史錦順
-
《JCGM200-2012》即VIM第三版指出:當今世界測量計量界,存在哲學觀與方法論不同的兩個學派,即誤差論(Error Approach,
簡稱CA)與不確定度論(Uncertainty Approach簡稱UA)。
本系列評論的對象是不確定度論(UA)的兩類評定。簡稱UA評定。
本段論述UA評定的理論前提。
不確定度論的內容,大致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誤差理論的指謫;第二部分是不確定度理論;第三部分是兩類評定。前兩部分是不確定度兩類評定(UA評定)的理論前提,本文概要評論如下。
-
(一)點評UA對CA的指謫
【UA】
真值是不可知的。
-
【史評】
這個論斷,是誤差理論與不確定度論的根本分歧。
什么是量?量是物質、物體、現象的可定性區別并可定量確定的屬性(VIM第一版、第二版)。這個關于量的定義表明,量必定是可確定的,量必定是可知的。
真值就是量的客觀值、實際值。客觀值是可以認識的,真值是可知的。真值可知,人們才去測量它;如果真值不可知,還哪有可能去測量?又何必去測量?
“真值不可知”是赤裸裸的不可知論。不可知論是一切科學的悖論。真值不可知的觀點,是錯誤的。
-
【UA】
誤差是不能計算的。
-
【史評】
不確定度論說:“誤差等于測得值減真值,不知真值,誤差不可求”。還振振有詞地說:真值你當然不知,知道了何必測量?
這是個測量佯謬。所發指難,根本不存在。
原來測量計量界,分工為兩大領域,一個是測量,一個是計量。建立標準,確定測量儀器的誤差,是計量的事。當人們進行測量時,第一步就是選擇測量儀器,測量的誤差由測量儀器的誤差決定,測量既得到了測得值,也同時知道了測得值的誤差范圍。根本就不需要進行“測得值減真值”的操作。計量法明文規定,計量合格的測量儀器才準使用。計量合格,就是誤差范圍合格。
至于測量儀器的計量,要以誤差可略的計量標準作為相對真值。VIM第三版已承認,同被檢儀器相比,誤差可略的標準值,可視為真值。這里的真值存在UA已承認,不再細說。UA不承認測量場合的真值可知,但測量場合測量儀器誤差范圍已知,故原指的問題不存在。
-
【UA】
真值、誤差都是理想概念,建立在真值概念基礎上的誤差理論是不能實用的。
-
【史評】
誤差理論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是實用的。經典測量學的真值概念,有其理想含義,實踐中,巧妙地運用了如下三項原理,使真值與誤差的概念,既保持了明晰的物理意義,又可在一定規范下,靈活應用。
(接下頁)
1 微小誤差可略原理
以相對真值表征絕對真值。計量標準的標稱值作為計量測量儀器時的真值;上級計量標準的標稱值作為下級計量標準的真值。基準的標稱值,是一切計量標準與所有測量儀器的真值。
-
2 等量代換原理(參見《誤差與不確定度百論集》p265)
“等量代換法則”包括測量的等量代換、計量的等量代換、貝塞爾公式的等量代換,測量方程的等量代換、誤差方程的等量代換。
-
3 保險代換原理
測量計量領域廣泛運用的重要代換是保險代換,這是有較大安全裕度的代換,就是誤差范圍對誤差元的代換。由于誤差范圍以99.73%(取3σ)的概率包含誤差元,因此,以誤差范圍代替誤差元,是充足條件代換,即保險代換。由是,通常測量者以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當做測量誤差,計量者以計量標準的誤差范圍當做檢定的誤差,既方便又合理。
誤差理論與其指導下的操作是正確的。世界近代三百年的測量計量事業是成功的,有些是卓有成效的。UA對CA的指難,不成立。
-
(二)點評不確定度論的基本理論
1 不確定度的定義
【UA】
根據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賦予被測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負參數
-
【史評】
定義是明確概念的邏輯形式。馬虎不得。不確定度的定義,20年來,幾經變化,實在是“不確定”,讓人難以理解不確定度到底是什么東西。上條是VIM 2012的最新版本(同于2008版)。
分散性,僅僅是量值或測得值特性的極小的一部分。測得值的要害是對真值的偏離程度,由于不確定度論否定真值,不好提偏離性,也無法說明“分散”一詞是指誰對誰的分散。于是不確定度論的混亂性就無法避免。
GUM說不確定度是可信性,有人說是可靠性,有人說是誤差的誤差,都不沾邊。不確定度論的立意是代替誤差理論,可是它無能、無信;二十年來,只是添麻煩,造混亂,沒有些許有益的建樹。
-
2 標準不確定度
【UA】
按貝塞爾公式計算σ;σ除以根號N是標準不確定度。
-
【史評】
運用貝塞爾公式計算的前提,必須先定義被統計的單元。在經典測量學中,統計的標準是真值,統計單元是誤差元;統計中,統計標準是數學期望,統計單元是偏差元(測得值減數學期望)。真值是客觀存在;數學期望是測量次數無限時平均值的極限。真值、數學期望都是理想值。不確定度一出世就極力攻擊理想值,于是既不可能承認真值,也不好提作為理想值的數學期望,于是也就給不出“統計單元”來。硬套貝塞爾公式,是濫用。
(接下頁)
水的基本單元是水分子(H2O)銅塊的基本單元是銅原子(Cu),大樹的基本單元是細胞,計算機CPU的單元是門電路。誤差元是單元,誤差元構成誤差范圍,誤差范圍是域。不確定度似乎是域,但什么是不確定度的單元呢?沒有。不確定度好比是沒有水分子的水,好比是沒有細胞的樹。不確定度是沒有單元的集合,它是空集。不確定度無明確的物理意義;于是,沒準譜,不倫不類。
-
套用貝塞爾公式得到σ,還要除以根號N才是標準不確定度。在統計測量中,變量的分散性的統計表征量是σ,除以根號N,就是把客觀存在的分散性人為地縮小根號N倍,是錯誤的。
-
3 合成不確定度
【UA】
合成不確定度計算:隨機誤差、系統誤差,不論誤差項是否相關,一律均方合成。
-
【史評】
誤差項一律均方合成,沒有道理。不確定度論攻擊誤差理論:合成方式不統一。其實,客觀事物是復雜的,只準一種合成方式,是不合理的。對相關項,人為規定相關系數為零,是錯誤的。
-
4 擴展不確定度
【UA】
設σ為合成不確定度,kσ為擴展不確定度。k取2.
-
【史評】
正態分布下,k取2的置信概率是95.54% ,k取3的置信概率是99.73%,歷史發展了,技術進步了,可信性理應提高,而不是降低。我國長征系列火箭的成功概率已達97%,而一臺儀器的可信概率竟降低到95%,實在是不應該。不確定度論批評誤差理論保險、保守、浪費;筆者認為,不確定度論降低置信系數是冒險、是夸張指標,是人為制造隱患!
-
(三)
筆者是誤差論派,堅決反對不確定度論。認為:不確定度論是國際計量界的一股逆流,一股錯誤潮流。
不確定度論否定真值可認識,出發點錯了;否定測得值與真值差距這個基本認識途徑,方向錯了;西格瑪一律除以N,公式錯了;混淆手段與對象,結果錯了。不確定度論的錯誤是全方位的,是根本錯,全盤錯。
為了揭發不確定度的種種弊端,筆者已寫了《18評》、《18論》、《18辨析》、《18討論》等各系列雜文。匯集在《誤差與不確定度百論集》中。為使網友有個大致的了解,以便于閱讀以后的文章,這里概要講了筆者與不確定度論的不同觀點。本系列雜文,重點是抨擊不確定度論的兩類評定,本段是背景介紹,下段轉入正題。
-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