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測得值范圍與真值范圍
用量具測量工件的尺寸,被測的尺寸稱被測量。被測量的實際值稱真值。量具的讀數稱測得值。
1 測得值范圍
先講量具的計量。這里量具指卡尺或千分表。
量具的計量又稱檢定。要定期檢定。未經計量合格的量具,不得使用。
量具有準確度指標。準確度就是誤差范圍。計量中,用被檢量具測量量塊(長度標準),測得值減量塊標稱值(當做真值),得誤差元,誤差元絕對值的最大可能值是量具的實測誤差范圍。量具的實測誤差范圍加上所用標準(量塊)的誤差范圍,稱量具誤差范圍實驗值,當量具誤差范圍實驗值小于量具誤差范圍標稱值時,量具合格。
-
檢定過程,用數學方法表達如下。
設被測量真值(此處是量塊的標稱值)為Z,測得值為M,誤差元為r,誤差元絕對值的最大值為R。計量時,真值唯一,而測得值是個變量。
R=│r│max=│M-Z│max (1)
解絕對值方程(1),當M>Z,有
R=(M–Z)(大)=M(大)-Z
M(大)=Z+R (2)
當M<Z,有
R=(Z-M)(大)=Z-M(小)
M(小)=Z-R (3)
由(2)(3)式,得到測得值M的范圍是
[Z-R,Z+R] (4)
測得值范圍,又可表示為
Z±R (5)
-
2 真值范圍
下面講使用量具進行測量的情況。
-
測量時,得到確定的測得值,是唯一值。而真值有多種可能,從可能值Z(小)到可能值Z(大)。
-
解絕對值方程(1)
當Z>M,有
R=(Z-M)(大)=Z(大)-M
Z(大)=M+R (6)
當Z<M,有
R=(M-Z)(大)=M-Z(小)
Z(小)=M-R (7)
由(6)(7)式,得到真值的范圍是
[M-R,M+R] (8)
真值范圍又可表示為
M±R (9)
-
(9)式很重要。測量給出的測量結果,就這樣表達。這是真值范圍。
真值就是實際值。測量結果就是被測量的實際值范圍。等于測得值加減誤差范圍。
-
以上表達中,把“測得值”和“測量結果”兩個術語明確區分開。測量得到的、賦予被測量的值稱測得值;測得值加減誤差范圍是測量結果。這就提示人們:給出測得值,還要給出誤差范圍,才是測量結果。測量結果是被測量實際值范圍。
-
(二)測量時,真值是變量
把真值當變量,有人可能理解起來有障礙。說明如下。
計量時,用一把量具(卡尺或千分尺)去測量量塊,測得值(取單個值,最好取三個值的平均值)與真值都各有一值。把測得值看做變量,是設想有N個量具都去測量一個標準,真值只有一個,而各把量具的測得值,各不相同。因而,測得值可看做變量。
-
測量時,用量具測量工件的尺寸。設想在大批零件中,用誤差范圍相同的10把卡尺(設誤差范圍為0.10mm)去挑選測得值恰等于標稱值12mm的零件,用每把尺子各選10件,共選100件。每個零件,測得值都是12.00mm。但這只是測得值,而選出的100個零件,每個的實際值(真值)是不同的。再用誤差范圍為0.002mm的螺旋測微器(千分表)去測量這100個零件,則尺寸的測得值是11.898mm 到 12.102mm范圍內的某個值。扣除千分表的誤差部分,原挑出的零件尺寸的實際值(真值)在11.90到12.10的范圍中。這樣,就可以想通真值為什么是變量了。
-
(三)測量結果是量值群
測得值是一個值,由于量具有誤差,一個測得值代表的是一個量值群。例如,用卡尺量工件,測得值是12.00mm,卡尺的允許誤差是±0.05mm,這樣,同樣是測得值12.00mm的零件,實際尺寸可能是11.95mm、11.951mm、11.98mm……12.00mm、12.01mm、12.03mm、12.048mm、12.05mm. 也可以理解為有一群零件,測得值都是12.00mm,而各個零件的尺寸是11.95mm到12.05mm的任一值。因此判別合格性,不能只憑一個尺寸12.00mm,而要看最小可能值11.95是否大于下邊限制,還要看最大可能值12.05是否小于上邊限制。只有兩邊都不超過尺寸公差的限制,才算合格。
-
通俗的比喻。
零件標度的尺寸叫基準尺寸,就是要求尺寸。
把尺寸公差想象為一道門,此門有數值標度,入門者憑標度對值入門。左門框是要求尺寸的下限值,右門框是要求尺寸的上限值。一輛車,左輪是量值群的最小值,右輪是量值群的最大值。只有左輪不碰左框,而且右輪也不碰右框,才能進門,即判為合格。如果左輪碰左框或者右輪碰右框,兩種情況出現一種,就判為不合格。
-
(四)誤收和誤廢
本來不合格,判為合格,這是誤收;本來合格,判為不合格,這是誤廢。
IEC規定(1960),生產方(售方)檢驗,只許誤廢,不準誤收;用戶(買方)的驗收,只許誤收,不準誤廢。
以下討論只涉及生產中的檢驗,只考慮避免誤收,不顧及誤廢。為減少誤廢,可選用較高擋(允許誤差小)的量具。
-
(五)避免誤收的辦法
1 加減安全裕度法
尺寸檢驗的國家標準規定要減少誤收。所采用的方法是縮小公差范圍。把公差范圍上下都內移一個尺度,稱安全裕度。即允許尺寸上限值減安全裕度;而允許尺寸下限值加安全裕度。加減安全裕度后,成為新允許上下限尺寸。規定安全裕度等于公差帶寬的1/10.
-
2 內縮法
內縮法。即將尺寸基值上限減量具誤差范圍R,而將尺寸基值下限加量具誤差范圍R.
R是量具測量誤差元絕度值的一定概率(誤差理論取99%)意義下的最大可能值,卡尺檢定規程稱允許誤差,千分尺檢定規程稱最大允許誤差。某些測量儀器稱R為極限誤差、誤差限或總誤差。R是絕對值,恒正。
-
3 實際尺寸范圍法
本文推薦的是實際尺寸范圍法,也可稱測得值加寬法。
真值概念是經典測量學的重要概念。在常量測量中,被測量有唯一真值。真值一詞,過于嚴肅,且不易向變量過渡,我們改變一下稱呼,變成實際值。在機加工尺寸檢查中,把尺寸的真值稱為尺寸實際值。簡稱實際值,即樸實又適應各個零件尺寸不同(有變化)的特點。
合格性判別,就是判斷零件的實際尺寸群(實際尺寸范圍)是否符合尺寸公差要求。
-
(五)尺寸檢測操作
1 選用量具
在圖紙上查尺寸標度。設被檢尺寸的標稱值是L,上偏差減下偏差,是公差帶寬度,其一半是公差帶半寬G。例:上偏差為+0.05,下偏差為-0.03,則公差帶寬是+0.05-(-0.03)=0.08,公差帶半寬是0.04mm.
選量具,使量具誤差范圍(允差或稱最大允差)R小于或等于公差帶半寬G的1/3。(參見表1表2)
查驗量具的檢定合格證。
-
2 測量取數
正確使用量具。
最好測量三次,取其平均值。數據穩定,也可只測一次。記測得值為M。
-
3 合格性判別
圖紙給出的尺寸上限為L(上),尺寸下限為L(下)。量具的誤差范圍是R(R是允許誤差去掉正負號)。
測得值為M。
實際尺寸的可能值的最大值為M+R;最小值為M-R.
若
M+R≤L(上) (10)
且
M-R≥L(下) (11)
則尺寸合格。注意(10)(11)式必須同時滿足。
若
M+R>L(上) (12)
或
M-R<L(下) (13)
則尺寸不合格。注意,(12)(13)有一條,就是不合格。
-
(六)抵制不確定度論的理由
不確定度理論,否定真值概念、否定誤差概念,沒法處理尺寸公差的標度與檢驗問題。
什么都不確定,從本質上無法談論判別合格性這類必須給出肯定結論的話題。
按不確定度論,首先要“建模”。尺寸測量都是直接測量,測得值與被測量直接一對一,也就是Y=X,不必建模。況且,那些著名專家按不確定度論搞的評定樣板,都是擺樣子,并無實際用途。
整個不確定度評定,基本上是一團糟。專家弄不懂、干不好的事,還要讓檢驗工人去干——此路不通。
筆者認為,不確定度理論、不確定度評定,都是扯淡。老史下一步將重點抨擊不確定度評定的多余性、麻煩性和危害性。
-
(七)無法執行的國家標準
關于如何檢驗機械尺寸的我國國家標準,有《光滑工件尺寸的檢驗 GB/T3177-1997》和《光滑工件尺寸的檢驗 GB/T3177-2009》.這兩個標準都規定選量具要依據量具的不確定度規格,但我國的卡尺和千分表,國標規定的指標給出方法都是標明允許誤差(卡尺)或最大允許誤差(千分表),不確定度與允許誤差(最大允許誤差)之間,怎樣換算?老史學習、研究誤差理論50年,琢磨不確定度各種文件20年,算不出這個題目。你讓生產線上的檢驗工,怎么計算?怎么選量具?這不是懵人嗎?
也許有人說,你不會搞一搞卡尺與千分表的不確定度評定嗎?老史查了一下有關的評定方法,就是國標《GB/T 18779.2-2004
產品幾何量技術規范(GPS) 工件與測量設備的測量檢驗第二部分CPS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指南》,題目就夠長的,而全文是51頁。好家伙,老史看了一天,自己承認:看不懂。天哪,如此國家標準,讓檢驗工怎樣去執行? 計量院馬鳳鳴先生說“不確定度是國際計量委員們吃飽撐的”,一位網友說是“洋垃圾”,yeses先生說是“太扯淡”,老史對不確定度論的評價是“出發點錯,方向錯,一錯再錯,全盤錯”。從尺寸檢驗這個領域的情況,又一次說明:用誤差理論容易處理的問題,一到不確定度論那里,竟成天書。——不確定度論,要不得!
-
附錄一 卡尺的規格(單位毫米)
-
分度值(分辨力)0.01,0.02 0.05 0.10
測量范圍 允許誤差
0~150 ±0.02 ±0.05 ±0.10
>150~200 ±0.03 ±0.05 ±0.10
>200~300 ±0.04 ±0.08 ±0.10
>300~500 ±0.05 ±0.08 ±0.10
>500~1000 ±0.07 ±0.10 ±0.15
>1000~1500 ±0.10 ±0.15 ±0.20
>1500~2000 ±0.14 ±0.20 ±0.25
-
附錄二 千分尺的規格
測量范圍 最大允許誤差(微米)
(毫米) 千分尺 數顯千分尺
0~50 ±4 ±2
50~100 ±5 ±3
100~150 ±6 ±3
150~200 ±7 ±4
200~250 ±8 ±4
250~300 ±9 ±5
300~350 ±10 ±6
350~400 ±11 ±6
400~450 ±12 ±7
450~500 ±13 ±7
-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