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標題: 平板平面度計算方法 [打印本頁]

作者: zuiwumian    時間: 2011-9-16 14:13
標題: 平板平面度計算方法
請教各位:如何用方格法計算評判的平面度?我這邊只有計算軟件,具體原理我不懂。在此請教各位。

計算平直度和平面度.rar

716.76 KB, 下載次數: 750, 下載積分: 金幣 -1

求教方格法計算原理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9-16 17:10
回復 1# zuiwumian


    樓主提到的問題,本人非常感興趣,由于所謂的方格法不是規程JJG117-2005推薦的方法,所以過去沒有去過多的考慮,現在想來,起碼所謂的方格法只是基于相對或絕對自然水平的一種布線布點的方式,而不是評定平面度的一種方法,而評定平面度的方法應該講常用的就是對角線法、三點法、最小二乘法和最小區域法,當然這些評定平面度的方法都是基于測量原理為“節距法”的前提下,所以“法”過多過濫,把許多人搞糊涂了,這里確有必要理順、規范一下。
   所謂方格法的許多問題,自己正在考慮、思索、查找相關資料并與相關人員探討中,所以也非常想先聽一下大家的意見、看法和高見,自己做為拋磚引玉先提出幾個問題與大家一起思考、探討:
   ①所謂的方格法為什么只能使用水平儀類小角度測量儀器?
   ②所謂的方格法在測量全過程中是否允許對水平儀進行調整?為什么?
   ③所謂的方格法在縱橫兩個方向的跨距是否應該一致?不一致是否會改變了測量基準?
   ④所謂的方格法在縱橫兩個方向的跨距不一致的話,會出現什么情況?是否應將所謂的方格法改稱“矩形法”或“網格法”?
   ⑤大家在使用所謂的方格法布線布點時,評定平面度時一般會采用什么方法?這個評定方法的數學模型是個什么樣子?
   ...............................................................;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9-20 11:21
看來大家對樓主提出的所謂方格法沒有多大的興趣,或者注冊計量師的事情占用了大家過多的精力,既然是計量論壇,那么計量檢測技術還是應該為主要的嗎。所以還是歡迎并希望大家參與進來,那些沒用的東西或不確定因素太多的東西,還是靜觀其變好了。
作者: 星空漫步    時間: 2011-9-20 13:52
本人不是做專業平板檢測的,這方面xqbljc應該比較資深。

打開計算軟件看了一下,覺得布線布點叫方格法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在計算方法中,與最小二乘法等并列還有一個方格法,就有些難以接受了,至少在傳統的平面度評定方法中不存在有這一說。這個所謂方格法的評定方法是什么呢,想了解一下計算原理。

另外,看了一下軟件中方格法布線布點的示意圖,感覺與節距法沒啥區別。至于節距法縱橫兩向跨距是否可以不一致,還真從來沒考慮過。如果只用一塊橋板,那肯定是等跨距的;要是不嫌麻煩的話,在縱向和橫向分別用兩塊橋板的話,個人直覺:理論上也不是不能計算。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9-20 16:30
回復 4# 星空漫步


    數據處理軟件中,布線布點的方式叫方格法可以說的過去(所謂布線布點的方式軟件中實際上是按照E字型進行的),所謂的計算方法實際上就是評定方法,再稱方格法顯然是錯誤的,本人與你的看法一致,平面度評定方法中,不會也不應該有方格法一說。從評定得到的結果數據來看,被測平面的兩對角點平面度數值分別相同,顯然是用對角線確定評定基準的位置才能出現的狀況,所以應該是按對角線法評定的。至于如何用對角線法來做的評定?數學模型是如何考慮的?本人還沒有考慮清楚,所以,還是聽一下大家的意見。看來不熟悉軟件編程,弄明白這些還真有些困難。

    軟件中方格法布線布點的示意圖,實際上就是前面談到的大寫E字型,封閉E字的那條線應屬可測也可不測的線,只是起一個封閉的作用,來考核重合度的狀況,如果重合度差的較少,估計軟件做了平均值或平差處理,如果重合度差的太大,則應考慮測量結果帶進了粗大誤差,應該做檢測結果無效處理,重新進行檢測,對重合度的允許值,規程JJG117-2005是有明確量化規定的。但軟件在測量結果的對話框中,雖然給出了重合度數值,但沒有提醒檢測人員如何判斷測量結果的有效性,所以是有誤導檢測人員的可能,這樣的事情,不能被認為是軟件“人性化”的理由。

    軟件中方格法布線布點的方式,其縱橫兩方向跨距是否可以不一致,是應該也必須認真考慮的大問題。我們知道,所謂的方格法,其基點就是根據相對或絕對自然水平做為測量基準,那么在測量的全過程中這個測量基準是不得改變的,所以,許多資料談到這種布線布點的方式只能使用水平儀類小角度測量儀器,且在測量的全過程中不得對水平儀進行調整,而很難或無法使用自準直儀類小角度測量儀器,道理是顯而易見的,但如果我們在縱橫方向上采用的跨距不一致,考慮到橋板上、下面的平面度、平行度及水平儀下工作面平面度的影響,可以肯定測量基準發生了改變,這與前面談到的方格法的特點是相矛盾的。由于個人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加之從未使用或認真考慮數據處理軟件中所謂方格法的這些問題,再者,介紹這方面的資料還是比較少,所以也處于考慮、探討問題的初級階段,非常想聽一下熟悉這些東西的量友的意見,在此表示感謝。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1-9-20 21:28
我還是先從初級的學起吧,老師談到的對角線法、三點法、最小二乘法和最小區域法還了解的不深,這深層次的稍后再來討論。最近平板工作少,理論性的東西還得再看一遍,有問題了再來問老師。另外老師談到的三點法、最小二乘法和最小區域法哪里有啊,可不可以發給我點基礎的,先供我學習一下,謝謝您了!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9-21 08:54
回復 6# 長度室


    平直度檢測方面的資料還是比較多的,你給個郵箱,可以發給你部分培訓資料,另外許多資料可以在網上查一下。比如中國測試院的張成梯在這方面應該是權威了,但其寫的資料相當一部分是刻印的,另外北京計量院的張泰昌寫了不少這方面的書和資料,比如講《幾何量檢測1000問》、《平板檢測300問》、《平直度檢測技巧》等書,這些在書店都可以買到。但編寫JJG117-1991規程的有關調研、實驗及相關標準、資料雖然書很厚,但都是刻印的,沒有電子版,所以有些不方便。另外記不得那些人寫的,80年代出版的《平板檢定參考資料》,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像北京吉普車廠的陳XX,北京內燃機廠的耿XX,也曾寫過不少這方面的資料,但大部分都是刻引的,在90年的黃山規程審定會上丟失了不少。
    另外我們今天探討的問題,沒有什么初級和深層次的之分,應該講并不是什么很高深的東西,從提高自己計量技術的角度出發,還是應該參與進來。
附件:《幾何量檢測1000問》當中的753和754兩個問題
幾何量檢測1000問2個問題.rar (583.21 KB, 下載次數: 242)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1-9-21 09:36
回復 7# xqbljc


感謝老師的關心,我會抓緊時間學一下,必然會有不少問題來麻煩您。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9-21 12:47
回復 8# 長度室


    同行之間相互交流,已發過去部分資料。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1-9-21 13:47
回復 9# xqbljc


謝謝老師啊!收到了!平時會多學習學習。
作者: zuiwumian    時間: 2011-9-23 16:05
感謝各位的解答。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1-10-17 22:56
回復 9# xqbljc


老師,最近我遇到一個問題。小于(400×400)mm的平板的工作面平面度用刀口尺和四等量塊檢定,我們這四等量塊有(0.5~100)mm的,可是它只能讀到5μm(用1.005mm的)和10μm,其他的個位數微米讀不到,倒是有一套(0.991~1)mm的可以讀到個位數微米,但這是3等的,不舍得用,這怎么辦啊,是要用這套3等的么。還有,兩邊墊等高的量塊,是要兩套量塊吧,而且等高量塊偏差不能相差過多,老師是這樣么?
作者: 平重檢測    時間: 2011-10-26 13:09
我們這里檢定也有很多問題,最主要就是0.005分度自準直儀檢不了0級平板
作者: 黎明    時間: 2011-10-26 20:53
謝謝分享,學習了。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0-26 22:47
回復 12# 長度室

    你談到的使用刀口形直尺和量塊檢定小規格的平板平面度,這應該是JJG117-2005規程規定的一個方法,就是用刀口形直尺的工作刃口模擬理想直線,利用量塊的尺寸差測得被測截面的直線度誤差,再根據對角線確定的評定基準位置(理想平面)來評定出被測面的平面度誤差。從理論上講,此方法沒有任何問題,但你提到的量塊規格尺寸問題確實是此方法的可行性讓人難以接受。說實在的,本人從未使用過此方法來檢定小規格的平板平面度,應該講我們量塊比較多,規格尺寸不是問題,關鍵是用如此高準確度等級的量塊來塞,難免會劃傷量塊工作面,也是不舍得的,使用此方法考慮到理論上沒有任何問題,所以對其可行性及經濟性考慮的就少些了,故對其寫入規程也就不再深究什么了。這樣的解釋不光是你,包括本人自己也不是很滿意的。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0-26 23:04
本帖最后由 xqbljc 于 2011-10-26 23:07 編輯

回復 13# 平重檢測


    談問題要講的讓人明白,估計你“0.005分度自準直儀”應該是分度值為0.005mm/m的自準直儀吧。
    至于為何分度值為0.005mm/m的自準直儀檢不了00級平板?目前請看一下規程附錄中給出的測量結果不確定度評定,另外還有張XX寫的文章。根據我所了解到的情況,規程中給出的測量結果不確定度評定,基本是采用了XX省院的某位高工寫的東西,許多人對此有不同意見,考慮到當事人不在場,所以當初南戴河規程宣貫及現在來談論此問題不是很合適,就留待該規程即將重新修訂時再說吧,據講規程重新修訂肯定包括該項內容。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1-10-27 21:20
回復 15# xqbljc


恩,確實不太經濟。謝謝老師講解。那么小規格平板如果不用刀口尺和量塊,是不是也可以用合像/電子水平儀或自準直儀的啊。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0-31 22:13
回復 17# 長度室


    小規格平板理論上完全可以使用合像、電子水平儀或自準直儀等小角度測量儀器,以“節距法”測量其工作面的平面度,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 小規格平板由于質量小,所以在工作面放置橋板及測量儀器后,在測量不同的位置時,非常容易由于載荷后發生不可目測的傾斜,特別是三點支撐時,當然如果能有另一臺小角度測量儀器放在工作面上監測一下,并把由于載荷后發生不可目測的傾斜的數據修正進檢測原始數據中去,應該講就沒有什么問題了,規程編寫時由于考慮經濟性等問題,無法將這樣的話語寫進去,所以只好檢測人員自己把握了。對于中等規格以上的平板,由于其本身質量大,加之有輔助支撐,所以支撐穩定的情況下,一般不會發生載荷后不可目測的傾斜,相對來講,檢測工作反而好做一些。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1-11-1 21:26
回復 18# xqbljc


老師熱心的回復讓我感到很激動,又長知識了,沒有您的幫助,這些在日常工作中還體會不到,太感謝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3 01:14
回復 12# 長度室

  小規格的平板用水平儀(包括合像水平儀)檢測平面度是有問題的。比如100×100或者200×200的平板,你使用多大跨距的橋板?橋板跨距太小會嚴重損失水平儀的測量準確度。因此還是用打表法比較經濟實用,被檢小平板放在大平板上,使用測微計在被檢小平板上采樣(采點),然后經過數據處理即可。如果是刮研平板,則在測頭和被檢小平板之間使用一個量塊就行了。
  如果用刀口尺和量塊采用試塞法,兩邊墊等高的量塊,不一定要兩套量塊,比如一邊用5mm量塊,另一邊用2mm和3mm拼合,中間用你的負九塊組與其他量塊拼合。測量時負九塊組量塊在上方,其他量塊與平板接觸試塞并不會造成負九塊組量塊的嚴重磨損。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1-11-3 22:26
回復 20# 規矩灣錦苑


謝謝規矩灣老師的回復。您說的打表法具體怎么操作啊,測微計是不是一個表座加扭簧比較儀之類的儀器,表座放在大平板上,用比較儀來在小平板上采點。刮研的是不是就是刮制的啊,在測頭和小平板之間放量塊的用意是什么。另外常說的負九塊組是不是就是(0.991~1)mm的啊。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3 23:01
“小規格的平板用水平儀(包括合像水平儀)檢測平面度是有問題的”。樓上的話不知從何說起?難道小規格尺寸的平板就不適宜采用“節距法”測量其工作面的平面度了嗎?!
     (100×100)mm或者(200×200)mm的平板,在使用小角度儀器以“節距法”測量其工作面的平面度時,橋板的跨距可以是約70mm、50mm或約140mm、100mm,不會出現無橋板跨距可選擇的狀況。“橋板跨距太小會嚴重損失水平儀的測量準確度”,這樣的說法純粹是毫無根據,拍拍腦瓜就想當然提出來的問題,沒必要去多做什么解釋的。另外需要說明的是(100×100)mm規格的平板在規程JJG117-2005或標準GB/T 20428-2006中均未包括的規格尺寸,本人在幾何量計量專業工作幾十年,也從未見到過使用中有這樣小的平板,所以探討問題的舉例也實在是太極端了。至于規格尺寸為(200×200)mm的平板,應該講規程或標準均有此規格尺寸的,但其肯定不是R10系列優選尺寸的(非公比1.6的),即使這樣舉例也是比較極端的規格尺寸,選擇橋板跨距尺寸也是豪無問題的。
    至于樓上談到的所謂打表法,應該講可以用,但是你要考慮做為標準平板的大平板的準確度是否可以保證測量的要求,如果小平板的準確度很高,那么做為標準器的大平板該要達到多高的準確度呢?1/3~1/10的原則還是要遵守的吧,特別是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規程并沒有給出,做為一種規程并沒有推薦的非“節距法”的測量結果不確定度你總應該去考慮吧?!所以許多事情并不是什么“比較經濟實用”這樣一句話來的這樣簡單的。
    至于使用刀口形直尺和量塊的檢定方法,前面已經多次談過,不再重復。還是前面的觀點:理論上沒有問題,可行性與出于對高準確度量塊愛惜的角度出發,本人從沒有使用過,所以相對某些使用過此所謂試塞的人來講發言權的資格上差了些,就不去多談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4 01:22
回復 22# xqbljc

  至于平板的規格我們可以不去討論,我的主要意思是橋板的跨距大小是影響測量準確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平板規格小必然不能使用較大跨距的橋板。在使用水平儀測量平面度和直線度時,如果水平儀的分度值為τ,橋板跨距為L,讀得平直度誤差的格值為k,那么被測對象的平直度誤差f=k?τ?L 。
  針對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平直度誤差f和水平儀分度值τ不變時,水平儀格值k與橋板跨距L將成反比關系。小規格的平板使用的橋板跨距L1可能會達到50mm,如果我們把大規格的平板常用的橋板跨距L2=250mm為例,則L1:L2=1:5,根據k與L成反比,將會出現k1:k2=5:1。
  以上說明了什么呢?說明對于τ=0.01mm/m的合像水平儀(以下簡稱水平儀),如果橋板兩個“橋墩”反映高低差10μm時,使用250mm跨距的橋板,水平儀可以讀得k=f/(τ?L)=10/(0.01×250)=4格;如果使用50mm跨距的橋板,則水平儀應讀得k=f/(τ?L)=10/(0.01×50)=20格。顯然50mm跨距時水平儀必須讀得20格才能識別250mm跨距讀得的4格所代表的誤差,250mm的橋板將比50mm的橋板靈敏得多,跨距50mm的橋板與跨距250mm的橋板對平直度的測量,其測量準確度將大打折扣。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4 11:15
回復 23# 規矩灣錦苑


    樓上的帖子都談的什么啊?不知其自己能否看懂,錯誤的東西太多了吧!
    就按樓上給出的平直度誤差計算公式f=k?τ?L ,首先需要說明“讀得平直度誤差的格值為k”應屬錯誤,因為平直度誤差不可能由儀器“讀得”,只可能評定(計算)得出,而由儀器“讀得”的只能是測量原始數據。這里猜測著把公式f=k?τ?L看作各點儀器讀數的格值換算成線值,但又缺少公式前面的常數,就按通式來理解吧。樓上首先錯誤的假定f和τ不變時,從而得出水平儀格值K(正確的應為各點的儀器讀數累積值)與橋板跨距L將成反比關系,這里假定首先是錯誤的,得出的結論必然是完全不靠譜的。我們根據初等數學的知識,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所以,消除錯誤前提的假設,那么跨距L1:L2=1:5,則平直度誤差的格值(各點的儀器讀數累積值)k1:k2=1:5,也就是k與L成正比,這是比較好理解的東西,按樓上所謂高度差來理解,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中,一銳角所對應的對邊大小與其鄰邊的大小成正比。這里錯誤的根源就是將小規格的平板使用的橋板跨距L1可能會達到50mm與大規格的平板常用的橋板跨距L2=250mm,兩個根本不相干的東西,在假定f和τ不變時的錯誤前提下進行的錯誤比較,從而得出了一個完全錯誤的結論。在上述錯誤的基礎上,樓上進而得出什么50mm跨距時水平儀必須讀得20格才能識別250mm跨距讀得的4格所代表的誤差,所以250mm的橋板將比50mm的橋板靈敏得多,真是奇怪了,一個測量用的輔助工具橋板,竟然會因為跨距大小的不同,而得出其在由大變小時,其莫須有的靈敏會由高變低(橋板應該不會有什么靈敏的屬性),再往后,進而推導出由于橋板跨距的不同,測量儀器水平儀的測量準確度將大受損失或大打折扣。不想多講什么了,樓上自己還是再去思考一下吧,估計也會為自己的突發奇想而感到不可思議的。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4 20:40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4 20:52 編輯

可能我說的有點不利于理解。我們再換一種方法來看橋板跨距對水平儀讀數準確度的影響。
  同一個水平儀的分度值是固定的,假設為0.01,計量單位是mm/m。而我們在平直度測量中測量的結果將是線性值,計量單位為mm,因此我們必須把水平儀的讀數值換算成線性值。這個換算公式就是f=k?τ?L,其中f是橋板兩個“橋墩”的高度差,即線性值(計量單位μm),k為水平儀上讀得的格值(格數,是無量綱單位),τ是水平儀分度值(計量單位mm/m),L是橋板跨距(計量單位mm)。
  現在我們設格數k=1,即水平儀的格值為1,那么f 就變成為由于使用了橋板后的水平儀線性分度值δ(計量單位μm),δ=τ?L。
  橋板跨距為L=50mm時,δ=0.01×50=0.5μm。橋板跨距為L=250mm時,δ=0.01×250=2.5μm。這說明隨著橋板跨距L增大,同一個分度值為0.01mm/m的水平儀一個格值所能夠反映的兩個“橋墩”之間的高度差線性值不同,即同一個水平儀對兩個采樣點間的高度差分辨能力是不同的。橋板跨距長分辨能力強,橋板跨距短分辨能力差。所以橋板的跨距過短將損失測量精度,小規格的平直度測量使用水平儀檢測是不妥當的。
  另外是否存在小規格平板的問題,應該是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比如一些企業在檢定卡尺測深尺時就使用著100×200的平板。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4 21:31
回復 21# 長度室

  正是你說的方法,所謂打表法無非是根據被測平直度的準確度要求選擇一個指示計,指示計可以是百分表、千分表、扭簧儀、測微計,甚至是電感測微頭、光學計的光管、接觸式干涉儀的干涉管等等,安裝在一個表座上即可。被檢平板工作面如果是刮制的,可以在指示計測頭和被檢表面之間使用一個量塊,從而消除刮制痕跡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當然選擇的大平板的準確度等級應該根據被檢小規格平板的準確度加以考慮。不過由于指示計表座的底面與大平板接觸時具有抵消大平板區域范圍內的平面度誤差作用,因此選擇的大平板平面度也不一定就很高,關鍵是其均勻性。用接觸斑點法檢測的大平板滿足要求即可,嚴重影響大平板平面度而深陷的少數采樣點(凹的采樣點)而致大平板準確度等級降低,可以不必在意。
    所說的負九塊組就是指(0.991~0.999)mm的量塊組,如果說正九塊組則指(1.001~1.009)mm的量塊組。一般這兩組量塊都配一塊1.000mm的量塊,此時應該稱為正、負十塊組。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4 22:35
本帖最后由 xqbljc 于 2011-11-4 23:09 編輯

回復 25# 規矩灣錦苑


    實際上并不是你談的有點不利于理解的問題,而是你自己也許并沒有理解。
    在前面一個帖子里,我猜測公式f=k?τ?L應該是各點儀器讀數的累積格值換算成線值,看來我的猜測還是對的,也就是講樓上默認公式f=k?τ?L并不是前面講到的“平直度誤差”,所以今后談論問題還是嚴謹為好。另外我在上面的帖子里還談到公式前面應該有一個常數,就是根據水平儀的分度值是弧度還是角秒,來選擇常數為1000還是0.005,如果不寫常數的話,只能按通式來理解。再有就是樓上談到“平直度測量中測量的結果將是線性值,計量單位為mm”,這樣就與我們過去在平尺直線度換算公式中單位的爭論一致起來了。也許樓上是無意識的講漏嘴了,因為后面很快改嘴為“其中f是線性值,即橋板兩個“橋墩”的高度差(計量單位μm)”,不過沒關系,談論問題應該允許他人前后不一。但是將水平儀分度值的計量單位說成是mm/m,這是不能被允許的,因為我們清楚角度的法定計量單位只有弧度和角秒兩類,mm/m只是個換算因子1/1000,再說,過去已經約定擱置的問題,不應該現在再去偷梁換柱的。

    后面樓上用兩個跨距即50mm與250mm,分別計算出兩個δ,即δ1=1000×0.01/1000×50×1=0.5μm、δ2=1000×0.01/1000×250×1=2.5μm ,這部分公式的計算除了線性分度值δ的文字描述不夠規范,再有就是缺少了前面所提到的常數1000外,還漏下了格數k=1,所以還是前面提到的,談論問題還是嚴謹為好。不管怎樣,這部分就算還說得過去吧,但后面馬上就下結論“同一個水平儀對兩個采樣點間的高度差分辨能力是不同”,這樣的結論顯然就是錯誤的了。首先50:250=0.5:2.5,說明樓上前面講到的反比關系不存在,應該就是正比關系,也就是我前面講到的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初等數學概念,再有就是如果根據上面提到的跨距50mm與250mm的不同,得出“同一個水平儀對兩個采樣點間的高度差分辨能力是不同”的結論,那么這將是一個多么奇特且神奇的水平儀啊?它竟然會隨著跨距的改變而被改變其分辨能力,這樣的水平儀其分辨能力是一個隨跨距改變而改變的變量,誰還敢去使用呢?又如何來檢定/校準呢?;另外,做為輔助工具的橋板也會隨著跨距的長、短而被變的分辨能力強、差,這可能嗎?!一切都被賦予神話色彩了。

    樓上“損失測量精度,小規格的平直度測量使用水平儀檢測是不妥當的”的結論是在神話色彩的前提下得出的,所以肯定是錯誤的,不需要再去多講什么了。

    至于小規格平板的問題,應該是有(200×100)mm的平板,但同樣不是R10優選系列的,但(100×100)mm的平板確實不存在,與是否為R10優選系列的無關,這些方面標準與規程是不同的,因為規程受前蘇聯的影響比較大,所以規格型號比較亂,主要考慮使用中的平板問題,所以沿用下來過去的舊規格型號,但標準基本與國際標準接軌,所以規格型號除方形平板外,所有長方形平板全部為R10優選系列的(公比為1.6)。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4 23:28
回復 27# xqbljc

  關于嚴謹的問題,我接受老師的批評。非常感謝你的指教。
  關于成正比和成反比的問題,我還是認為τ固定不變時,L與δ成正比關系,δ固定不變時,τ與L成反比關系。
  另外,我還是堅持認為用水平儀檢測平直度,其使用的測量設備是由量儀水平儀和輔助測量工具橋板兩個“測量設備”共同組成的一個新的測量設備即“測量系統”。因此所謂分辨力的強弱是指整個測量系統分辨力的強弱,而不是系統中的某一個組成部分(本例為水平儀)分辨力的強弱。這就像我們用千分尺微分頭與一個輔助工裝斜塊組成一個新的測量系統,如果斜塊的斜度為1:20,微分頭的分度值為0.01mm,因為有了斜塊,整個測量系統的分度值已經不是0.01mm而是0.0005mm了。同樣的道理,水平儀與橋板組合的測量系統的分度值也已經不是水平儀自身的分度值0.01mm/m,而是一個新的分度值0.5μm(橋板跨距50mm時),或者2.5μm(橋板跨距250mm時)了。因為平直度測量的新的測量系統分度值受橋板跨距的影響,而測量設備分度值高低會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度,理所當然測量系統的測量精度就會受到橋板跨距長短的影響。這就是小規格平板不易使用水平儀檢測平面度誤差的原因。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5 08:50
回復 28# 規矩灣錦苑


     不存在什么批評和指教,也無需什么感謝,只不過是同行之間探討問題罷了。
   關于成正比或成反比的問題,我們看一下,當τ(水平儀分度值)固定不變時(T肯定不會變的),L(跨距)與δ(換算的線值,因變量)在K(儀器讀數累積值)一定時成正比關系,這個估計我們沒有什么分歧;當δ(換算的線值,因變量)固定不變時(這個不可能的,其本身就是因變量,是需要計算的量),τ(水平儀分度值,肯定不變的量)與L(跨距)在K(儀器讀數累積值)一定時,無論如何不會成反比關系。這在換算的實際過程及數學原理上都是豪無疑問的。另外兩個δ(換算的線值,因變量)因為L1和L2及K1和K2的不同,也不存在什么可比性的。
  樓上認為:用水平儀檢測平直度,其使用的測量設備是由量儀水平儀和輔助測量工具橋板兩個“測量設備”共同組成的一個新的測量設備即“測量系統”,這樣的說法實在太勉強,甚至是無道理了,我們知道在平板檢定裝置建標時,我們在主標準器里填寫的就是水平儀,在配套設備里都沒有填寫做為輔助工具的橋板,規程也沒有對橋板提出形式或技術上的任何要求,所以橋板有鋼制的、鋁合金的,還有花崗石的,其形式結構有固定的,也有可調的,與平板接觸的面有圓柱的、圓平面及矩形小平面的,這些都不是規程或標準能夠或應該控制的,把這樣一個純粹的輔助工具歸類到所謂的“測量系統”中去,能講的過去嗎?!另外,在實際測量中,還有將水平儀與計算機通過R232接口連接在一起,自動采集測量數據的,那么你能把這些接口和計算機通通歸類到“測量系統”中去,并寫入建標報告的配套設備的表格中去嗎?!本人猜想,大家包括樓上本人肯定不會這樣做的。正是由于樓上錯誤的“測量系統”歸類,故將本來固定不變的水平儀分辨力歸類到所謂整個“測量系統”的分辨力,而且這個分辨力是隨著跨距的大小變化而產生強弱變換,這可真算的上是天方夜譚了。這里需要特別指出,樓上在前面的帖子里還是含糊其辭的講到分辨能力,現在公開稱為分辨力了,需要講清楚的是,分辨力是計量術語中有明確定義的,不可以隨心所欲用或解釋的。
    樓上還通過千分尺微分頭與一個輔助工裝斜塊組成一個新的測量系統,從而改變了整個“測量系統”的分辨力(不妄加評論),推論出“水平儀與橋板組合的測量系統的分度值也已經不是水平儀自身的分度值0.01mm/m”,也就是變換成一個新的分度值了,那么,我們根據樓上給出的新的分度值數據來看一下變換是如何進行的:新的分度值0.5μm(橋板跨距50mm時),τ=0.5μm/50mm=0.01mm/m;新的分度值2.5μm(橋板跨距250mm時),τ=2.5μm/250mm=0.01mm/m。這里完全可以看出,數學公式是嚴格無誤的,分度值是固定不變,沒有發生任何變換的,這些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學問,只要稍微細心一些都會看清楚的。
    通過上面談到的這些,對于樓上最后得出“因為平直度測量的新的測量系統分度值受橋板跨距的影響,而測量設備分度值高低會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度,理所當然測量系統的測量精度就會受到橋板跨距長短的影響。這就是小規格平板不易使用水平儀檢測平面度誤差的原因”的錯誤結論,是板上釘釘的事,已經不需要再去探討什么了。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5 09:22
回復 26# 規矩灣錦苑


    樓上談到“所謂打表法無非是根據被測平直度的準確度要求選擇一個指示計,指示計可以是百分表、千分表、扭簧儀、測微計,甚至是電感測微頭、光學計的光管、接觸式干涉儀的干涉管等等”,但是這里需要講清楚的是所謂打表法的測量主標準器不是什么指示計,那只是一個讀數裝置,主標準器應該是做為標準平面的大平板,所以講“大平板平面度也不一定就很高”應該是含糊其辭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起碼1/3~1/10的原則還是要遵守的。對“嚴重影響大平板平面度而深陷的少數點,而致大平板準確度等級降低,可以不必在意”這樣的說法應該會對他人產生誤導的。
   樓上談到“指示計表座的底面與大平板接觸時具有抵消大平板區域范圍內的平面度誤差作用”,這樣的話語讓人看不懂,希望有時間時能給以解釋。
   另外在使用大平板做主標準器以打表法檢測小平板的平面度,應該對被檢小平板做出正確的調整,這需要有一定的經驗和能力的。再者,我在前面的帖子已經提出,由于打表法屬于規程未推薦的非“節距法”測量,所以對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要給以考慮并評定后給出,這是不應忽視的檢測工作量之內的事情。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5 09:50
前面對使用節距法或打表法以及使用刀口形直尺、量塊檢測小規格平板的問題,大家談論了不少的內容,應該講談論的話題還是有一定意義的。但是包括自己在內卻忽略了樓主對方格法檢測平板平面度所提出的問題,所以還是懇請大家對樓主、包括自己對方格法檢測所提出的問題給以指教,謝謝!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5 18:57
回復 30# xqbljc

  打表法是要使用表座的,而表座的底面是一個面而不是一個點。表座底面與作為標準平面的大平板表面接觸是面與面的接觸,不是點與點的接觸。
  打表法測量中,在表座底面的區間范圍內,實際情況是表座的底面是與大平板的凸起的點相接觸,與標準平面的凹點是不接觸的,其中決定標準平面平面度的最凹點將被表座的底面所過濾,凹點,哪怕是“天坑”也起不到作用。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三分之一原則其實是完全可以放寬要求的。因此,打表法使用的標準平板“工作面接觸點數和面積比率”遠比其“平面度誤差值”重要得多。這就是我說的“嚴重影響大平板平面度而深陷的少數點,而致大平板準確度等級降低,可以不必在意”的意思。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5 19:56
回復 29# xqbljc

  雖然檢定規程JJG117的表8在“主要檢定設備”中沒有提及“橋板”,但是卻不能否認橋板在水平儀測量法中作為“測量設備”的地位。在JJG117給出的“測量模型”,即計算公式(6)和(7)中包含了橋板的跨距L,儀器分度值τ,和讀數值a′三個自變量。測量模型說明了除了水平儀示值誤差和人員估讀誤差會給測量結果引入不確定度分量外,橋板跨距也是直接給平面度測量結果引入不確定度分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那么為什么檢定規程會在羅列主要檢定設備時把橋板遺忘了呢,我們不得而知。我猜想的理由是橋板沒有準確度要求,即便是其“橋面”(上平面)與兩個“橋墩”底面的連線不平行也沒有什么關系,因為測量中水平儀放在“橋面”上的位置不允許變更。而兩個“橋墩”的中心距誤差完全可以控制在中心距名義值的1%之內。
  測量中識別計量標準器是非常重要的,但卻非常容易。水平儀檢測平面度方案中,大平板就是計量標準器。所以我認為全面識別我們使用的測量設備才是關鍵。在水平儀測量平面度這個測量方案中,我們不能把橋板排除在測量設備之外,我們使用的是由水平儀和橋板兩個測量設備組成的新的測量設備,即整個測量系統,而不僅僅是水平儀。水平儀是不能獨立進行平直度測量的,它必須和橋板組合成新的測量設備才能夠用于平直度的測量。在上例中新的測量設備即整個測量系統的分度值是0.5μm(橋板跨距50mm時),或者2.5μm(橋板跨距250mm時),而不是0.01mm/m。0.01mm/m是水平儀的分度值,而不是新的測量設備——整個測量系統的分度值。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5 20:41
  關于水平儀是否適用于小規格平板的平面度測量問題,我認為的確有點困難。不需要找更小的平板,就以JJG117給出的最小平板規格160×100為例,按規程給出的橋板跨距計算公式(3)計算,100/(根號9-1)=50mm。50mm跨距的橋板我們放棄準確度的影響不討論,就是把水平儀放在“橋面”上,頭重腳輕,其穩定性就夠難為測量人員了。
  所以,盡管檢定規程沒有提出把打表法作為小規格平板的檢定方法,為了容易操作和測量結果的重復性好,我們仍然可以按GB/T11337-2004《平面度誤差檢測》國家標準5.4.2條給出的“指示器法”或標準給出的其它合適的方法檢測。其中指示器法就是基層常說的打表法。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5 22:27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5 22:53 編輯

現在對方格法檢測平板平面度談一點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平面度和直線度檢測在提到方法時有下面三個方面:
  1.平面度受檢點的布點方法(見GBT11337-2004的5.3條)
  包括:①矩形平面和圓形平面的網格布點法(又可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和對角線布點法;②圓環平面的圓環布點法、方形布點法、方形加橫向布點法。
  2.平面度誤差的測量方法(見GBT11337-2004的5.4~5.6條)
  包括:①直接測量法(又分為間隙法、指示器法、光軸法、干涉法、液面法);②間接測量法(又分為水平儀法、自準直儀法、跨步儀法、表橋法);③組合測量法(例如反向消差法)。
  3.平面度誤差的評定方法(見GBT11337-2004的6.2.1~6.2.4條)
  包括:①最小包容區域法(又分為變換作圖法、旋轉變換法、計算法等);②最小二乘法;③對角線平面法(又可分為旋轉變換法和計算法);④三遠點平面法(也可以分為旋轉變換法和計算法)。
  另外,在使用間接測量法時,由于間接測量中每一個受檢點測得值不是以同一個測量基準的基礎上讀得,因此在測量法與評定法之間還應該增加一個將測得數據轉化為統一的測量基準上去的轉換計算方法。所以一個完整的平面度測量方案應該是:布點方法+測量方法(+數據統一到同一個測量基準的方法)+評定方法。其中統一基準和評定平面度的方法又稱為數據處理方法。
  平面度測量的完整方案由布點法、測量法、評定法組成。上述的布點法、測量法和評定法可以任意組合成完全不同的平面度檢測方案。因此在談到完整的平面度檢測方法時應該分別指出其布點法、測量法和評定法。
  “方格法檢測平板平面度”如果是指“布點方法”,這應該是指標準規定的“網格布點法”。可以用開放式的布點法,也可以用封閉式的布點法。封閉式網格布點法因為有閉合差可以用來檢驗測量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平差”處理,可靠性顯然優于開放式網格布點法,但是開放式網格布點法比較簡單省事。
  “方格法檢測平板平面度”如果是指完整的平面度檢測方案,則還應該說明測量法和評定法。不過在“方格法檢測平板平面度”這條信息中,我們可以估計測量者用的完整檢測方案可能是“網格布點法+間接測量法+對角線平面評定法”。至于網格布點法用了開放式還是封閉式,間接測量法用了水平儀法還是自準直儀法,評定方法是不是真的用對角線平面法而不用最小包容區域法,在“方格法檢測平板平面度”信息中,我們還是不得而知。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1-11-6 20:12
通過兩位老師對于平面度測量中一些問題的討論,自己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受益匪淺。增加了自己對平面度測量技術研究的決心,在此向兩位老師表示感謝!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7 13:49
再議平面度測量中布點法的封閉式網格布點法
  封閉式網格布點法,因為有閉合差可以用來檢驗測量過程中是否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平差”處理,其可靠性顯然優于開放式網格布點法。以9個測量點為例〔見JJG117-2005圖2(a)〕,測量順序是①a1-a2-a3-b3-c3;②a1-b1-c1-c2-c3;③b1-b2-b3。c3和b3將得到兩個測量結果,即將形成兩個閉合點c3和b3。
  原平板檢定規程JJG117-91的表13規定了重合點(即閉合點)的重合度(即閉合差)最大允許值,分別是00級T/6、0級T/8、1級T/10、2級T/12、3級T/16。JJG117-2005的4.3條則規定了重合度≤T/6,因此當閉合差大于T/6時應該重新測量,小于T/6時應該平差處理,閉合差太小時可忽略不計。
  例如:用0.01㎜/m水平儀檢400×400㎜1級平板,橋板L=200㎜,若讀數如下:a1a3c3方向讀數為0、+3、+0.9、-2、-1;a1c1c3方向讀數為0、-1.1、+4.2、-5.2、+2.8;b1b3方向讀數為0、+2、+1。通過累積法把測量基準統一到a1點上以后,得到b3的兩個測得讀數值都是+1.9,c3的兩個測得讀數值分別是+0.9和+0.7,產生了閉合差0.2。因為橋板的跨距L=200mm,儀器分度值τ=0.01mm/m,所以測量系統的分度值為200×0.01=2μm。閉合差為2×0.2=0.4μm。查JJG117-2005該平板的平面度允差為10μm,10/6=1.7μm,0.4<1.7,測量數據有效,平差處理后c3的測得值應該是(0.9+0.7)/2=0.8μm。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7 16:06
回復 32# 規矩灣錦苑


    “打表法是要使用表座的,而表座的底面是一個面而不是一個點。表座底面與作為標準平面的大平板表面接觸是面與面的接觸,不是點與點的接觸”。前面這段話與沒講是一樣的,因為大家都知道。
   所謂“大平板的凸起的點”,實際上就是刮制工藝生產的所謂刮研平板的接觸斑點,平板的工作面就是由無數個這樣的接觸斑點組成的。將接觸斑點說成凸起的點,將非接觸斑點說成凹點是不合適的。至于帖子的后面所談到的什么“過濾”、““天坑”等,估計是一些自創或地方方言,實在看不懂,也理解不了,所以還是不去談的好。對于后面談到“三分之一原則其實是完全可以放寬要求的”,應該屬于“創新”的東西,不敢茍同,也不知要放寬到什么程度,1/2或1/1甚至......?只是感覺太隨意了吧;后面所謂“工作面接觸點數和面積比率”遠比其“平面度誤差值”重要得多的說法,估計就是平面度誤差中整體包含局部,而局部又決定整體,但二者并無法比較誰更重要啊,因為它們本身就是一體的,只不過由于測量方法的先天性不足,或使用中的局部磨損,將其人為的拆成兩塊,使之相互包容又相互補充,來彌補檢測、制造或使用中出現、或造成的缺陷吧。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7 16:06
本帖最后由 xqbljc 于 2011-11-7 16:10 編輯

回復 32# 規矩灣錦苑
作者: moreface    時間: 2011-11-7 16:36
大家 說說網格法好不好? 評定方法和數據處理是什么樣的啊?
真是不得而知
我比較關心這個

作者: moreface    時間: 2011-11-7 16:44
大家 說說網格法好不好? 評定方法和數據處理是什么樣的啊?
真是不得而知
我比較關心這個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7 18:20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7 18:47 編輯

對不起,糾正一下37樓的錯誤:
  “平差處理后c3的測得值應該是(0.9+0.7)/2=0.8μm”改為“平差處理后c3的測得值應該是(0.9+0.7)/2=0.8格,0.8×2=1.6μm”。
  這是因為各點讀數均為水平儀的格數,格數乘以測量系統的分度值2μm/格,才能夠得到線性測得值。
  另外,我在37樓就是在討論40樓說的網格布點法的作用和方法,用的圖是JJG117-2005圖2(a),但是要在那張圖的基礎上取消兩條對角線。網格布點法的優點可以使橋板跨距為整數,可以使橫向和豎向測量時跨距相同,對角線布點法由于對角線是邊長的平方和開方,會出現無理數,橋板跨距在對角線上與在邊上不一致,例如當受檢點為16點時,對角線的交點和兩條對邊中點連線的交點往往是不能重疊的。對角線布點法有一個重合點(中心點),網格布點法可以有若干個重合點(都在最右邊的邊線上),通過多個重合點的重合度(閉合差)控制,測量結果應該是更可靠。因此建議高精度的平板采用封閉式網格布點法,低精度的平板采用開放式網格布點法。我也贊成使用對角線布點法。企業的平板校準工作我覺得還是怎樣實用,怎樣簡潔,就怎么辦。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7 18:26
回復 33# 規矩灣錦苑


    規程JJG117-2005并沒有遺忘橋板,但橋板的材料、形式結構確實很多,可以講是五花八門。從材料來講,有鋼制的、鑄鐵的、鋁合金的及花崗石的等;從形式來講,有固定的尺寸,也有可調尺寸的;從結構來講,有燕尾槽緊固,也有螺栓直接緊固,與平板接觸的面有圓柱的、圓平面及矩形小平面的,所有這些,都不是規程或標準能夠或應該控制的,在規程編寫期間,許多廠家找到規程修訂小組,希望能夠把他們生產的橋板寫入規程,但寫入的理由確實極不充分,據調研的情況,橋板沒有國家、行業標準,只有河北泊頭某企業有一個企業標準,雖經有關部門備案,但該標準寫的很差,許多技術要求很不合理,另外某權威人士也反復要求將其生產的類似跨步儀樣子的橋板寫入規程......,最后,起草小組反復考慮,借鑒國內、外標準及實際情況,統一意見為,橋板做為測量使用的輔助工具,而非樓上所講的是什么“測量設備”沒有必要在結構形式,技術要求等方面強行統一給出規定,那樣并不科學。所以樓上講規程遺忘了橋板,只是不了解情況的亂講罷了。至于橋板是在平面度測量結果引入不確定度分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的說法,只能講是很勉強的,嚴格講應該是測量操作者在移動橋板并使其首尾銜接時,有一個定位誤差做為引入不確定度分量考慮了進去,此分量的主要因素還是操作不合理可能出現的。
   “測量中識別計量標準器是非常重要的”,此話沒有錯。在使用小角度測量儀器以“節距法”原理進行測量時,主標準器毫無疑問就是小角度測量儀器(比如講水平儀),但樓上卻講“水平儀檢測平面度方案中,大平板就是計量標準器”,這樣的說法,明顯就是連所謂“節距法”測量原理就是測量的傾角變化都搞不清楚了,把節距法和打表法都搞混了,所以探討這些問題,需要思路清醒為好。
    在上面的帖子里,我已經將水平儀的分度值0.01mm/m與樓上人為制造出來的所謂新的“測量系統”分度值完全不一樣給出了說明和解釋,但樓上依然死硬堅持,而且絲毫不講出其道理,那么這里再一次按樓上給出的所謂不一樣的數據用數學公式列出,讓大家去評論吧:
      τ=0.5μm/50mm=2.5μm/250mm=0.01mm/m。公式非常清楚的表明,所謂0.5μm/50mm≠2.5μm/250mm≠0.01mm/m,只是前面兩個換了馬甲而已。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7 19:37
回復 38# xqbljc

  老師說的沒錯,使用中的平板碰傷如果是凹坑影響平板的平面度,但是并不影響其使用的精度。我說的過濾是指,如果在表座底面積內存在三個以上的凸起點支撐表座,其它的點再低,再凹又有什么關系呢?表座底面的面積常見的為63x50mm,萬向磁性表座大的達350mm,小的有200mm的。以63mmx50mm的為例,也大于橋板底面積(橋墩為小平面時)或者接觸線(橋墩為圓柱母線時)。假設在表座底面積內存在一個“天坑”達到“-30μm”,影響到整個大平板的平面度精度等級,因為在這個凹點周邊(使用的橋板“橋墩”底面積或者接觸線之外)存在著三個以上的凸起點支撐著表座,表座的底平面也就把這個最低點過濾掉了。這種情況和三坐標測量機的氣浮導軌類似,因為氣浮導軌的氣浮元件面積綜合作用而使導軌使用精度高于其實際精度,因此提高了導軌的使用精度,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對導軌直線度提出過高要求。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7 21:03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7 21:14 編輯

回復 43# xqbljc

  非常贊成老師對橋板之所以沒有在平板檢定規程中列入使用的測量設備清單的原因描述。但是我認為沒有列入檢定規程的清單并不能否定其作為測量設備的地位。 GB/T19022的3.3條給測量設備measuring equipment的定義是“實現測量過程所必需的測量儀器、軟件、測量標準、標準樣品(標準物質)或輔助設備或它們的組合。”
  在水平儀法測量平面度中,橋板就是“實現測量過程所必需的……輔助設備”,離開了橋板,單獨使用水平儀是不能實現平面度測量的,因此橋板必然是測量設備。橋板與水平儀組裝在一起,就是定義中的“它們的組合”,這就產生了另一個嶄新的測量設備。這個測量設備就是JJF1001中6.5條定義的測量系統,即“組裝起來以進行特定測量的全套測量儀器和其他設備”,它們組裝起來就是用于平直度誤差“特定測量的全套”測量設備。
  所以作為水平儀這個測量設備它的分度值是0.01mm/m,而作為跨距分別為50mm和200mm的橋板與分度值0.01mm/m的水平儀組合起來的新的測量設備的分度值則分別是0.5μm和2μm,如果使用的橋板是200mm,為什么不按新測量設備分度值每格2μm在水平儀上讀數,而非要按水平儀的分度值每格0.01mm/m去讀數呢?
  我非常感謝并接受老師對“水平儀檢測平面度方案中,大平板就是計量標準器”的批評,這的確是錯誤的。我的本意是主標準器比較容易識別,是無論如何忘不了的,而作為其他必須的測量設備較難識別,容易被忽略。例如打表法的主標準器是大平板,指示器是其他必須的測量設備(輔助設備);水平儀法水平儀是主標準器,橋板是其它必須的測量設備(輔助設備)。所不同的是打表法中標準平板與指示器是分離的,不存在組合,水平儀法中的水平儀和橋板必須組合成另一個測量設備,是不能分離的,測量中它們的相互位置和方向不允許絲毫改變。因此對于已經組合的測量設備在測量中應該看成為一個整體,不要只盯住水平儀不放,要盯住組合在一起的新的測量系統,把它看成為一個整體。水平儀和橋板都是新的測量設備的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此時的水平儀僅僅是顯示器,橋板是轉換和放大機構,水平儀和橋板是不能再分離的,分離后無異于我們只關注內徑百分表的表頭,而不管可換測頭和其它傳動部件,只管表頭示值誤差,而不管綜合示值誤差。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7 21:47
回復 34# 規矩灣錦苑


    你的帖子提到規格為(160×100)mm平板,這個規程及標準中確實有,也確實是R10優選系列的,首先這樣規格的平板使用50mm跨距的橋板,這個橋板沒有什么影響準確度的東西可言,再有也沒有頭重腳輕的懸乎說法,所以穩定性不會有什么問題的。
    規程沒有推薦打表法作為小規格平板的檢定方法,你講可以按GB/T11337-2004《平面度誤差檢測》國家標準關于給出的“指示器法”或標準給出的其它合適的方法檢測,這個需要將計量法中規定的計量檢定必須依據計量檢定規程進行的規定撤消,或者辦理有關偏離的手續。所以不能為了證實自己的意見是對的,就連法律法規也唯我所用或唯我放棄。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7 22:37
回復 46# xqbljc

  我非常贊成老師說的道理,檢定必須依據檢定規程。但是有時候還是需要實事求是的,過小的平板在實際工作中并不是沒有,即便是(160×100)mm平板,在基層的確用水平儀和橋板測量非常困難。相對來說平板小,水平儀大,橋板跨距小,水平儀在橋板上的確顯得頭重腳輕,重合度(閉合差)的控制比較困難,用水平儀法檢定也的確不如打表法穩定可靠。我認為只要選擇的檢定方法不確定度滿足JJG117-2005的4.2條規定,即U≤Fm/3(其中Fm為被檢平板平面度最大允許誤差),檢定方法就應該是可取的。
  如果某些計量管理機構實在要摳“檢定”字眼,為了合理合法,建議企業改稱對平板進行“校準”,自編的校準規范就規定小規格的平板使用打表法(即GB/T11337-2004標準上的指示器法)。檢定規程的表10規定小規格平板的受檢點數≥9,內部校準規范用打表法可以適當規定受檢點多一點,比如25或者更多,畢竟打表法采點是非常容易的事。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7 23:00
回復 35# 規矩灣錦苑


    一個大約700字左右的帖子,竟然用了63個“法”字,所以我在前面的帖子里曾提到平直度檢測中,被稱謂“法”的東西太多,太亂,非常需要理順或規范,否則會把別人包括亂提“法”的人搞糊涂的。
    對于圓形平臺的檢測,規程沒有列進去,因為我們在實際應用中,沒有看到圓形平臺是做為平板來使用的,只是做為工作臺來使用,也就是圓形平臺不屬于計量器具,所以規程JJG117-2005不包括圓形平臺,也沒有對其提出技術要求和檢測方法,包括現行的平板國標也沒有將莫須有的圓形平臺包括進去。GBT11337-2004確實提出了圓環平面的圓環布點法,但僅僅是泛泛的講了一下,沒有象對矩形(包括方形)平面那樣詳細的去講,甚至列出了布線布點的方式和數據處理的通式,也就是講,圓形平面的檢測、布線布點、數據處理及評定方法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嚴格的檢測技術,不是夸夸其談就能夠很容易的解決的。我曾經見到XX國家的平面度檢測數據處理軟件,里面就有圓形平面或環行平面的數據處理,也曾目睹了某些外商使用水平儀和此軟件驗收產品的狀況,可以肯定的講,從布線布點的方式到整個檢測的過程,以及最后的數據處理和評定,完全是錯誤的,是從測量原理上講不通的。所以,我在過去的帖子里曾經講到過,計算機可以做科研方面的許多事,但也可以用來搞封建迷信的算卦。
    一個不算太大的帖子,竟然用了60多個“法”字,說明了什么呢?說其故弄玄虛可能重了些,但確實將相同的方法以不同的名稱給以羅列,或者將本來不屬于方法的步驟性質東西,無原則的升級到了方法的高度。這樣的做法確實顯得不夠慎重,說輕浮也是不為過的。
    樓上的帖子將統一測量基準的舊論點再次給以重復提出,可它本來就是錯誤的東西,是對“節距法”測量原理不清楚的表現嗎。這些,在其它的帖子里已經談論過不少了,所以現在也沒有必要為此再去浪費時間了。
     樓上的帖子最后多少談了一點樓主提出的所謂方格的東西,但確實沒有什么獨到的見解,包括連方格法數據處理軟件中,最后平面度評定結果到底是否依據對角線確定的評定基準位置來進行的評定,都表示還是不得而知,甚至對測量是使用了水平儀還是自準直儀都不能確定,我現在可以負責任的告知樓上,方格法檢測肯定使用的是水平儀,因為此方法不可能或非常困難使用自準直儀的,至于評定方法,從數據處理軟件得到的結果是兩對角數據結果分別相同,再有軟件編寫者彭XX自己的認可,就是按對角線確定的評定基準位置來進行評定的。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7 23:28
回復 45# 規矩灣錦苑


    不想多談什么了,就講以下幾條:
    ①.“節距法”是小角度測量,水平儀即使放在橋板上,測量的也依然是傾角變化,不會出現測得0.5μm和2μm這樣的數據;
    ②.水平儀是平直度測量中的主標準器,橋板只能也永遠是一個輔助工具,分度值不管你使用什么尺寸的橋板,其分度值也只能是τ=0.5μm/50mm=2μm/200mm=2.5μm/250mm=0.01mm/m;
    ③.“打表法中標準平板與指示器是分離的”的說法不妥,表座與標準平板是緊密結合的,只是測量的需要而不能固定為一體;
    ④.說“水平儀僅僅是顯示器”是完全錯誤的,說“橋板是轉換和放大機構”更是隨心所裕的,難道測量的心臟部分,即水準泡或角度電容傳感器不在水平儀里而在橋板里面?!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8 01:16
回復 48# xqbljc

  討論方格法應該是脫離平板檢定而討論泛指的平面度檢測中的布點方法。正如老師所說,我談的并沒有限定在平板檢定中,而是針對平面度檢測而說的,所以必然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矩形平面、圓形平面和圓環形平面。平板檢定僅僅是平面度檢測的一個具體應用而已。
  平面度的測量是不能僅僅說方格法或者網格法的。方格法或者網格法是整個平面度檢測方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指受檢點的布點方法。完整的平面度檢測方案還應該說清楚使用了什么測量法(如果是間接測量法還應該說清楚是水平儀測量法、自準直儀測量法、跨步儀法還是表橋法),使用網格布點法的不僅僅是水平儀測量法。完整的平面度測量方案還應該說清楚使用了什么評定方法,是對角線平面評定法、最小區域評定法、最小二乘法還是三遠點平面法。它們是可以任意相互組合成完全不同的檢測方案的。因此僅僅從“方格法檢測平板平面度”這句話中,的確是不能確定使用了什么測量方法和評定方法,我們只能對它的受檢點布點方法確定為網格布點法,甚至我們也還不能確定其網格布點法是用的開放式還是封閉式。
  如果像老師所說“方格法檢測平板平面度”肯定使用的是水平儀,評定方法肯定是用的對角線平面法,這是不是有點猜測和牽強啊,呵呵。萬一我在受檢點的布點中用了網格布點法,測量方法就是用了自準直儀法或者其它什么方法,評定方法就是規定用最小二乘法或者三遠點平面法呢?
  隨便指出,平板檢定規程上使用的布點方法是對角線布點法,而非網格布點法,但是也不反對使用別的布點方法。規程在使用的間接測量方法中規定了水平儀法和自準直儀法兩種,示例是舉的水平儀法。規程使用的評定方法在A.2.1給出了對角線平面評定法示例,在A.2.2給出了最小區域評定法示例,并規定了最小區域評定法的評定結果是最終仲裁依據。并不是說一定要“按對角線確定的評定基準位置來進行評定”。
  因此在討論網格法時只能討論網格布點后的測得值獲得如何統一到同一個測量標準上去的問題,而不能涉及被檢平面的平面度到底是多少問題。如果涉及被檢平面的平面度結果,就必須說清楚規定用什么評定方法。在國外機床行業就有用三遠點平面法評定平面度的,而非對角線平面評定法。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8 12:44
回復 42# 規矩灣錦苑


    能不能把“法”的不規范稱謂盡量減少一些,比如你的“對角線布點法”、“網格布點法”改稱“XXX布點方式”,免得因為太多的“法”把大家包括自己都搞糊涂了。
    關于重合度與閉合差以及平均值與平差應該在概念上還是有區別的,混為一談即不合適,也容易產生誤導,提請樓上注意。
  樓上談到:網格布點法的優點可以使橫向和豎向測量時跨距相同,這里我感興趣的不是可以相同,而是是否必須相同?
    樓上談到按對角線布點方式檢測,受檢點可以出現為16點時。這就讓人搞不清楚了,正常情況,檢測按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一般應該是7線9點、8線25點、12線49點.....直至121點及以上。另外樓上談到當受檢點為16點時,對角線的交點和兩條對邊中點連線的交點往往是不能重疊的,這怎么可能呢,也許樓上稱謂的“點”,是嚴格數學意義上的點,沒有面積也沒有大小,但我們的“節距法”法測量本身就是近似的啊,按嚴格數學意義上的點來考慮,肯定不會重疊的,這不是吹毛求疵嗎?!
    樓上還談到“對角線布點方式有一個重合點(中心點),網格布點方式可以有若干個重合點(都在最右邊的邊線上)”,這怎么可能呢?!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7線9點或8線25點,肯定只有一個重合點(中心點),但49點、121點一至更多的點,重合點應該講就多了去了。所以,某些話不要講的太絕對了,以免探討問題時被動。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8 13:07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8 13:19 編輯

響應41樓的號召,現在談談我對網格布點法的看法。
  關于網格法好不好的問題,我認為雖然平板檢定規程推薦的布點法把對角線布點法放在了顯著位置,但是在平面度測量中,網格布點法還是優于對角線布點法,理由如下:
  1.可根據平面度允差大小靈活選擇
  網格布點法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可以根據被檢表面平面度精度要求靈活選擇,平面度要求低可以選擇簡易的開放式網格布點法,平面度要求高可選擇封閉式網格布點法。
  2.橋板跨距可保持相同
  網格布點法可以使用跨距相同的橋板測量,如果是固定跨距的橋板,一個橋板即可,如果是可調橋板,調整一次即可。對角線布點法因為對角線是兩個邊長的平方和之后再開方,可能會出現無理數,導致在不同方向使用的橋板跨距不同和被檢平面的中心點在進行縱、橫、對角線測量時不能完全重合。
  3.可直接使用格數的讀數參與數據處理,簡化計算
  網格布點法使用同一個橋板跨距時,可以以格值(格數的讀數,往往是整數或者帶有一位小數)直接進入數據處理,包括平面度的評定,得出被檢表面平面度的格數再乘以測量系統的分度值就是平面度的線性值結果,從而使數據處理簡單。對角線布點法因橋板跨距的不同,也就相當于使用了不同的測量系統,必須將格值讀數分別換算成線性值后(往往都帶有若干位小數部分),才能夠進入下一步的數據處理,包括平面度的評定。
  4.預防測量中的過失,提高檢測結果可靠性
  網格布點法在使用封閉式布點法時,有若干個重合點(封閉點),封閉點的重合度(封閉差)檢查防止了測量過程中的偶然過失導致的錯誤測量結果發生,當封閉差較小時也可以采用平差處理以減少測量誤差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8 15:14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8 15:46 編輯

用一個例子來回答網格布點法的計算方法。
  被測對象:平板規格400mm×400mm,準確度等級1級,允差13μm。
  測量設備:水平儀,分度值0.01mm/m;橋板,跨距200mm,因此測量系統的分度值為200×0.01=2μm
  布點方法:封閉式網格布點法。
  測量方法:水平儀測量法。
  評定方法:分別用對角線平面法、三遠點平面法和最小區域平面法。
  檢測原始數據(格):a1a2a3b3c3方向①:0、+3、+0.9、-2、-1;a1b1c1c2c3方向②讀數為0、-1.1、+4.2、-5.2、+2.8;b1b2b3方向③讀數為0、+2、+1。
  一、首先必須統一測量標準
  通過累積法把測量基準統一到a1點上以后,得:a1a2a3b3c3方向①:0、+3、+3.9、+1.9、+0.9;a1b1c1c2c3方向②:0、-1.1、+3.1、-2.1、+0.7;b1b2b3方向③:-1.1(方向②的-1.1與方向③中的0相加)、+0.9、+1.9。在c3點出現了兩個測量結果+0.9和+0.7,產生了閉合差0.2,0.2×2=0.4μm小于允差13μm的1/6,測量數據可信,不必重新測量,由于閉合差的存在因此c3點取平均值+0.8。
  列成點位圖表①: 0      3     3.9
          -1.1   0.9    1.9
           3.1    -2.1    0.8
  二、平面度的評定
  1.按對角線平面法評定平面度誤差
  令a3和c1點等高:3.9+2x=3.1+2y:令a1和c3點等高:0+0x+0y=0.8+2x+2y;解此二元一次方程組得:x=-0.4,y=0。于是可得點位圖表②:
  0    -0.4  -0.8                    0    2.6   3.1
  0    -0.4  -0.8  點位圖表②與點位圖表①相加得③:-1.1   0.5   1.1
  0    -0.4  -0.8                   3.1  -2.5    0
  由點位圖表③知,以對角線平面評定的平面度誤差為f=[(+3.1)-(-2.5)]×2=11.2μm
  2.按三遠點平面法評定平面度誤差
  三遠點有多種選擇,假設技術標準或者顧客規定是a1、c1、b3,則:
  令a1和c1點等高:0=3.1+2y:令a1和b2點等高:0=1.9+2x+y;解此二元一次方程組得:x=-0.175,y=-1.55。于是可得點位圖表④:
   0         -0.175  -0.35                    0      2.825    3.55
  -1.55    -1.725  -1.90  點位圖表④與點位圖表①相加得⑤:-2.65  -0.825      0
  -3.1      -3.275  -3.45                    0     -5.375   -2.65
  由點位圖表⑤知,以三遠點平面評定的平面度誤差為f=[(+3.55)-(-5.375)]×2=17.9μm
  3.按最小區域平面法評定平面度誤差
  由點位圖表①可看出最高點a3=3.9,最低點c2=-2.1,次高點c1=3.1,次低點b1=-1.1是典型的符合交叉原則。
  令a3和c1點等高:3.9+2x=3.1+2y::令c2和b1點等高:-2.1+x+2y=-1.1+y;解此二元一次方程組得:x=0.3,y=0.7。于是可得點位圖表⑥:
   0      0.3     0.6                    0      3.3    4.5
  0.7    1.0     1.3  點位圖表⑥與點位圖表①相加得⑦:-0.4     1.9    3.2
  1.4    1.7     2.0                   4.5    -0.4    2.8
  由點位圖表⑦知符合最小包容原則的交叉原則,所以以最小區域平面評定的平面度誤差為f=[(+4.5)-(-0.4)]×2=9.8μm。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完整的平面度檢測方案是由布點法、測量法和評定法三個方法組成,即由三個連續的步驟各自的方法組成。所謂網格法僅僅是平面度測量的第一步方法,這一步的方法決定了原始數據的獲得。測量法決定了測量系統的分度值,并同時為測量數據統一到同一個測量基準提供了數據累計先后順序。如果要進一步得到被測表面的平面度,還必須確定使用什么評定方法。規定的評定方法不同,同一組測得值所得到的被測表面平面度大小也就不同。我們一定要說清楚布點方法、測量方法、評定方法各自是什么,千萬不能把它們攪成一鍋粥,搞籠而統之。在四個不同的評定方法中除了三遠點平面評定法的評定結果不唯一以外,其余三個方法評定結果都是唯一的。四個評定方法中最小區域平面評定法評定的結果不僅是唯一的,且為最小的。因此當供需雙方發生計量糾紛時,最小區域平面評定方法評定的平面度結果規定為最終仲裁依據。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8 18:08
回復 51# xqbljc

  同意老師的說法,如果大家感到叫“方法”有點暈,就叫“方式”也未嘗不可。不過我覺得“方式”和“方法”好像沒有什么差別。
  關于16個受檢點的問題,并不是吹毛求疵和刻意要求,雖然平板檢定規程沒有規定這種情況,但是在平面度的檢測中的確是存在著這種情況。16個受檢點的情況是:a1、a2、a3、a4;b1、b2、b3、b4;c1、c2、c3、c4;d1、d2、d3、d4。
  16個受檢點采用封閉式網格布點法時測量方法是:①測量a1、a2、a3、a4、b4、c4、d4;②測量a1、b1、c1、d1、d2、d3、d4;③測量b1、b2、b3、b4;④測量c1、c2、c3、c4。
  16個受檢點如果采用開放式網格布點法,測量方法是:①測量a1、b1、c1、d1;②測量a1、a2、a3、a4;③測量b1、b2、b3、b4;④測量c1、c2、c3、c4;⑤測量d1、d2、d3、d4。
  16個受檢點如果采用對角線布點法時測量方法是:在開放式網格布點法基礎上增加⑥測量a4、b4、c4、d4;⑦測量對角線a1-d4,受檢點不能與前述受檢點重合,但是只要能夠測量到兩條對角線交叉點就行,其目的是通過使交叉點的兩次測量讀數等高來得出四個角點a1、d4、d1、a4的值;⑧測量對角線d1-a4,與第⑦步的要求和目的相同。
  老師關于平均值與平差在概念上不能混為一談的意見是非常正確的。所謂平差應該是將那個“閉合差”通過三角形放大的原理分配到所有和這個閉合差有關的各個受檢點上。本例因為閉合差比較小就對閉合點的讀數值進行了取平均值,而沒有再對其它受檢點進行平差處理。雖然沒有規定什么時候就必須進行平差處理,我斗膽建議,在標準規定的Δc≤Fm/6基礎上再按1/3原則,即Δc≤Fm/18時閉合點取平均值,其它點不進行平差處理,否則必須平差處理。上例中13/18=0.7μm,閉合差為0.4μm,所以我就僅僅對閉合點取了平均值,對其它點就沒有進行平差處理,不知可否。
  對于網格布點法的優點可以使橫向和豎向測量時跨距相同,并不是必須相同。但是相同總比不相同在測量和數據處理中簡單方便。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8 20:21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8 20:29 編輯

關于橋板跨距設定舉個例子說明。以160mm×100mm平板用水平儀法檢測為例:
  當采用網格布點法且等跨距時,橋板跨距設定為50mm,受檢點個數是4×3=12個,12>9,滿足檢定規程表10規定的最少受檢點點數的規定要求。此時僅使用一個橋板或者對可調橋板僅調整一次即可。如果水平儀分度值0.01mm/m,那么測量系統只有一個,其分度值為0.5μm。
  當采用網格布點法且非等跨距時,橋板跨距短邊設定為50mm,長邊設定為80mm,受檢點個數是3×3=9個,符合檢定規程受檢點點數要求。此時需使用兩個橋板或者對可調橋板需調整兩次。如果水平儀分度值0.01mm/m,那么因為有兩個測量系統,它們的分度值分別為0.5μm和0.8μm。
  當采用對角線布點法時,按JJG117-2005的6.3.4.3條規定,橋板跨距短邊設定為50mm,長邊設定為80mm,對角線設定為94.5mm,受檢點個數是3×3=9個,完全符合檢定規程受檢點點數要求。此時需使用三個橋板或者對可調橋板調整三次。如果水平儀分度值0.01mm/m,那么三個測量系統的分度值分別為0.5μm、0.8μm、0.945μm。
  顯然可以看出,對角線布點法給后續的數據處理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麻煩,而等跨距的網格布點法在后續的數據處理中會簡單得多。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8 21:43
在繼續探討問題之前,請先將本人昨晚寫的帖子給以審核通過,這個帖子到現在已經近24小時了,審核的工作量和嚴格程度真的這樣大嗎?,一方面自己喋喋不休,另一方面別人的帖子長時間審核不能通過,這不公平的。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8 22:26
回復 52# 規矩灣錦苑


    樓上關于“在平面度測量中,網格布點法還是優于對角線布點法”的說法及理由讓人難以接受:
  1.把網格布線布點方式簡單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是不合適的,比如講大寫E字和王字、井字等布線布點方式,估計就是被樓上歸類到開放式中,實際上并不完全是這樣,大寫E字布線布點方式就是樓主提出的所謂方格法數據處理軟件(CMSv3.1)中所用的,實際上已經被封閉了,即最后測量的最右邊的豎線,王字布線布點方式也可以被封閉為田字啊。至于樓上所談到的環線網格布線布點方式也是可以開放的啊,把最右邊的豎線去掉,不就是大寫E字網格布線布點方式了嗎,所以封閉或開放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可以靈活運用的,所以沒有“根據被檢表面平面度精度要求靈活選擇,平面度要求低可以選擇簡易的開放式網格布點法,平面度要求高可選擇封閉式網格布點法”的說法,因為這沒有道理可講,完全是憑空想象的事情;
    2.“橋板跨距可保持相同”,這樣的說法應該講意義不大。因為我在至今還沒有被審核通過的帖子里提到的問題是:在網格布線布點方式中橋板跨距到底是可保持相同,還是必須相同?另外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是在對角線、長邊、短邊的跨距會不相同,但“被檢平面的中心點在進行縱、橫、對角線測量時不能完全重合”的說法應該講毫無道理,除非把這些點都看作純數學意義上沒有大小、面積的點,否則不會有使樓上上述說法成立的理由;
   3.網格布線布點方式,由于橋板跨距保持相同,所以能夠以儀器的原始讀數直接進入數據處理,包括平面度的評定,這樣的說法是對的。但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因橋板跨距的不同,也就相當于使用了不同的測量系統的說法,這樣的說法就沒有道理了,什么不同的測量系統?都是小角度儀器配以輔助工具橋板嗎,都是傾角變化的小角度測量嗎,有必要這樣神乎其神嗎?!
   4.網格布線布點方式可以預防測量中的過失,提高檢測結果可靠性,難道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就不存在重合點的驗證,提高檢測結果的可靠性了嗎?!沒必要也沒理由這樣厚此薄彼的吧?!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8 23:18
回復 57# xqbljc

1.網格布點法請見GB/T11337-2004《平面度誤差檢測》的5.3.1條,其中圖10a)為封閉式,圖10b)為開放式,老師說的其他形式的布點法沒有被國家標準所采納。
2.橋板跨距保持相同的一個,還是分別用三個不同的跨距,無論是測量還是數據處理,哪個方便,哪個復雜,我相信凡是做過平面度測量的量友應該心中有數。
3.看來關于測量設備的術語定義我們還有爭議。我認為一個橋板加一個水平儀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新的測量設備。其中水平儀是新測量設備的顯示元件,橋板是新測量設備的轉換放大元件,它們組裝在一起就構成了JJF1001中6.5條定義的測量系統。對角線布點法使用了三個不同跨距的橋板,當然也就形成了三個不同型號規格的平直度測量系統,三個不同的測量系統的分度值各不相同,這并不是神乎其神,而是確確實實的現實狀況。
4.我并沒有厚此薄彼的意思。老師說的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同樣存在重合點的驗證,有一定道理,主要是發生在被檢表面的中心點,僅適用于分段數為偶數,受檢點數為奇數的情況,此時對角線的交點,兩對對邊中點連線的交點會出現重合度的問題,所以平板檢定規程6.3.4.2條在推薦對角線布點圖形時受檢點點數均為奇數(9、25、49),無法推薦受檢點點數為偶數的形式,點數為偶數時難于實現重合點。脫開平板不說,日常平面度測量的對象是千變萬化的,有時候受檢點數為偶數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8 23:55
回復 53# 規矩灣錦苑


    樓上用了一個較大的篇幅舉了一個網格布線布點測量數據的計算方法,下面略作解剖看一下其中存在的問題:
    “測量設備:水平儀,分度值0.01mm/m;橋板,跨距200mm,因此測量系統的分度值為200×0.01=2μm”。我們都清楚,水平儀是小角度測量儀器,其分度值前面描述的是弧度,但在配以輔助工具200mm橋板后,做為新的測量系統,其分度值就變成了2μm,也就是講測量傾角的變化成為了測量長度尺寸的變化,出了敢說敢講外,應該道理上講不過去吧!
      從檢測數據、方向的描述可以看出是環線網格布線布點方式,也就是所謂的封閉式。在樓上所謂的“首先必須統一測量標準”這樣的文字描述來看,依舊是早期兜售的所謂測量過程中,測量基準是在不斷變化的錯誤論點。從所謂累積法(“法”真多)得到的數據:a1a2a3b3c3方向①:0、+3、+3.9、+1.9、+0.9;a1b1c1c2c3方向②:0、-1.1、+3.1、-2.1、+0.7;b1b2b3方向③:-1.1(方向②的-1.1與方向③中的0相加)、+0.9、+1.9。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累積后得到的新數據無非就是被測截面上各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用通式來描述的話就是被測截面上任意一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等于第一點到第i點儀器讀數的累積和(這里用坐標系不是很方便描述),相當于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的第一個求和公式(被減數),當然b1b2b3方向的三個數據沒有把中間過程寫出來,實際上是在各點累積值的基礎上又平移了一個方向②的-1.1,這樣在b3點(也是閉合點)就出現了+1.9,恰恰與方向①:的b3點+1.9絲毫不差,所以應該有湊數的嫌疑,因為實際測量中這樣的巧合應該是不可能出現的。先不去探討這些,因為這些東西相對于下面的問題已經不重要了。
    由于上面的累積及湊數出現了下面的列成點位圖表①: 0      3     3.9
                                                      -1.1   0.9    1.9
                                                       3.1    -2.1    0.8
這個點位圖表①中的數據都是些什么數據呢?即不是各個被測截面的各點直線度,也不是整個被測面上的各點平面度,根據前面的分析,只能是各個被測截面上各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這樣的數據有什么意義呢?難道是把測量基準硬性規定為也是評定基準,從而各個被測截面上各點對測量基準的縱坐標距離(累積和)就是各點對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完全重合)的各點直線度?可這樣的各點直線度又如何轉換到對整個平面的平面度上去呢?除了解釋這些數據就是相對于測量基準的相對水平面來講的各點平面度外,估計樓上很難再自圓其說了。
    我們再看一下對角線布線布點的方式及后面數據處理及評定的過程。對角線布線布點的測量方式實際上是測出各個截面的直線度(首先測量的是各段相對于測量基準的傾角變化),數據處理過程首先對原始數據累積求和,也就是得到被測截面上任意一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然后減去坐標轉移量,也就是i/n第一點到最后一點(n點)儀器讀數的累積和,這樣就可以根據國家標準規定的兩端點連線(評定基準)得到了被測截面上各點對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然后根據兩條對角線屬空中的兩條兩端點連線確定評定基準(理想平面)的位置,將其余截面上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通過它們和兩條對角線的位置關系,轉換到各點對評定基準(理想平面)的平面度上來,這樣的思路非常清晰,數據處理及初步的評定(近似)過程有據可依,所以對角線布線布點的方式及后面數據處理及評定的過程應該講是無懈可擊的。
    通過上面的據理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所謂的點位圖表①已經無法圓滿解釋了,也就是網格布線布點測量方式相對于對角線布線布點的測量方式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后面的所謂三個評定還有討論的必要嗎?!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9 01:05
回復 56# xqbljc

不知道老師所說何意?我沒有扣下老師的帖子不發啊。說實在的,我非常喜歡和老師討論問題,在討論中得到提高。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9 21:39
回復 60# 規矩灣錦苑


    不是講你扣發了帖子。不管怎樣,我49樓的帖子在被審核了超過30個小時后,現在還是發上來了,今天59樓的帖子可以講連20個小時都沒有,就被審核后發上來了,可以講是與時俱進吧。
作者: 長度室    時間: 2011-11-9 22:00
回復 61# xqbljc


老師息怒,可能是系統有時有點問題,尤其是深夜回復需要審核時。我以前在別處的帖子有的至今沒有蹤影,也沒有不和諧因素,可能還是被和諧掉了。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9 22:52
回復 54# 規矩灣錦苑


    “方式”和“方法”應該還是有區別的,這個可以查一下詞典,不在這里再去細談,實際上還是對某些步驟、方式等類似的東西統稱為方法,造成“法”過多、過濫感到極不規范所致。
     關于16個受檢點的問題,可以看一下樓上在42樓的帖子,明明就是講的按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所講的,這里首先按網格布線布點方式來解釋,前后不一了吧。后面又勉強的解釋為“16個受檢點如果采用對角線布點法時測量方法是:在開放式網格布點法基礎上增加⑥測量a4、b4、c4、d4;⑦測量對角線a1-d4,受檢點不能與前述受檢點重合,但是只要能夠測量到兩條對角線交叉點就行,其目的是通過使交叉點的兩次測量讀數等高來得出四個角點a1、d4、d1、a4的值;⑧測量對角線d1-a4”,但是這樣的布線布點并不能測的兩條對角線交叉點啊!奇數跨,偶數點,交叉點沒有測的,跨過去了嗎。所以,即使隨心所欲的解釋也依然是不好解釋的。
  “對于網格布點法的優點可以使橫向和豎向測量時跨距相同,并不是必須相同”。對這個“可以”而不是“必須”的說法能否在測量原理的基礎上再細談一下,我在二樓的帖子里就對此表示了興趣,另外樓主在提出問題時也表示了想了解所謂“方格法”的測量原理,由于自己在這個問題上認識還不夠清晰,所以想聽一下別人的意見。在此表示感謝。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9 23:00
今天晚上馬上就要到11點了,不再回復帖子了,因為審核需要的時間太長,留待白天或今后有時間時再談吧。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0 00:44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0 01:14 編輯

回復 59# xqbljc

  我認為老師不能把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畫等號。
  測量基準是測量中讀數的參考對象。在平面度誤差間接測量法中,其中使用了橋板進行測量時,前一個受檢點是后一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前例中的方向①a1a2a3b3c3的讀數(格數)為0、+3、+0.9、-2、-1,a2點的讀數(+3)是相對于a1點的,a3點的讀數(+0.9)是相對于a2點的,b3點的讀數(-2)是相對于a3點的,c3點的讀數(-1)是相對于b3點的。因此,a1、a2、a3、b3點分別是a2、a3、b3、c3點的測量基準。這說明在水平儀法測量中,測量基準是不統一的,所以,要在進入平面度的評定之前,必須把測量原始數據統一到同一個測量基準上去。
  評定基準則是顧客或者技術標準規定的理想平面,被檢表面各受檢點到該理想平面的距離中最大距離與最小距離之差為被檢表面的平面度誤差。
  在進行統一測量標準時,人們一般就規定第一個受檢點a1作為統一測量基準的基準點,而并不是什么軸,于是才產生了累積法統一測量基準的說法。a2點相對于a1點的讀數是+3格;a3點相對于a2點的讀數是+0.9格,那么a3點相對于a1點的讀數就是0+(+3)+(+0.9)=+3.9格;b3點的讀數(-2)是相對于a3點的,那么b3點相對于a1點的讀數就應該是0+(+3)+(+0.9)+(-2)=+1.9格,同理c3點相對于a1點的讀數就是0+(+3)+(+0.9)+(-2)+(-1)=+0.9格。其它各點按照測量順序同樣用累積法把原始讀數統一到同一個測量基準(起始點a1)上去,這就是圖表①的來源。這樣理解恐怕應該是更容易理解些吧。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0 00:50
  另外,點位圖表①中的數據都是些什么數據呢?
  的確它即不是各個被測截面的各點直線度,也不是整個被測面上的各點平面度,也不能說是各個被測截面上各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它是各受檢點相對于同一個測量基準a1在“水平儀+橋板”這個測量系統上讀得的“格數”。由于是使用了等跨距橋板,這個“格數”就可以直接轉入下一步,即平面度的評定,評定的結果再乘以“水平儀+橋板”這個測量系統的分度值就是被檢表面的平面度誤差值。如果不是等跨距測量,則是必須先把讀得的“格數”轉化為線性值,才可以轉入下一步平面度評定的。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0 01:09
  再說評定基準的選擇問題。
  平面度的評定基準不僅僅只有對角線平面,而是有四種平面,即①最小包容區域平面;②最小二乘平面;③對角線平面;④三遠點平面。轉入平面度評定時,首先必須知道顧客或者技術標準規定用什么評定基準。顧客和技術標準如果有規定那就按規定選擇,如果沒有規定,因為國家標準規定最終仲裁的依據是最小區域平面為評定基準,本人建議大家就用最小區域平面作為評定基準。
  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并不是萬能的,日常平面度檢測什么情況都可能遇到。例如大型落地車床、大型立式車床和大型鏜床、龍門銑刨等的工作臺平面度檢測,一個很大的平面很可能分成若干塊,有時候中間存在凸起的障礙或者凹下的溝槽,想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也是根本辦不到的,此時往往規定用三遠點平面或者最小二乘平面作為評定基準。當使用激光自動跟蹤儀檢測大型平面的平面度時,光標球在被檢表面上采點量是巨大的,也是隨意的,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更是不可能,只能用最小二乘平面作為評定基準交給計算機去處理。
  我在53樓除了最小二乘平面外,給出了其它三種評定基準進行平面度評定的示例。我的主要目的是想說明由于評定基準不同,同樣的測量數據評定出來的平面度是不同的,并不是說日常測量中非要這么復雜。
  如果顧客或者技術標準規定使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例如平板檢定規程就規定了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那就只需要“二、1”這一步足夠了。評定方法實際上是非常簡捷的。即:
  令a3和c1點等高:3.9+2x=3.1+2y:令a1和c3點等高:0+0x+0y=0.8+2x+2y;解此二元一次方程組得:x=-0.4,y=0。于是可得點位圖表②:
  0    -0.4  -0.8                    0    2.6   3.1
  0    -0.4  -0.8  點位圖表②與點位圖表①相加得③:-1.1   0.5   1.1
  0    -0.4  -0.8                   3.1  -2.5    0
  由點位圖表③知,以對角線平面評定的平面度誤差為f=[(+3.1)-(-2.5)]×2=11.2μm

  當然,如果顧客或者技術標準規定必須使用最小區域平面作為評定基準,那就只需要“二、3”這一步足夠了,評定方法也是非常簡捷的。即:
  由點位圖表①可看出最高點a3=3.9,最低點c2=-2.1,次高點c1=3.1,次低點b1=-1.1是典型的符合交叉原則。
  令a3和c1點等高:3.9+2x=3.1+2y::令c2和b1點等高:-2.1+x+2y=-1.1+y;解此二元一次方程組得:x=0.3,y=0.7。于是可得點位圖表②:
   0      0.3     0.6                    0      3.3    4.5
  0.7    1.0     1.3  點位圖表②與點位圖表①相加得③:-0.4     1.9    3.2
  1.4    1.7     2.0                   4.5    -0.4    2.8
  由點位圖表③知符合最小包容原則的交叉原則,所以以最小區域平面評定的平面度誤差為f=[(+4.5)-(-0.4)]×2=9.8μm。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0 16:12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0 16:25 編輯

關于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的差異,我想再打個比喻。
  假設北京海拔高度43m,北海公園瓊華島高度31m,島上白塔高35.9m,這實際上是說以海平面為測量基準測得北京地面高度為43m;以北京地面為測量基準測得瓊華島高度為31m;以瓊華島地面為測量基準測得白塔高35.9m,其中測量基準是不統一的。如果我們統一到同一個測量基準(海平面)上,則北京地面高度0+43=43m,瓊華島地面高度0+43+31=74m,白塔高度0+43+31+35.9=109.9m。但若僅想知道白塔的高度,指的就是白塔塔尖到瓊華島地面的高度。我們已知以統一的測量基準測得白塔高度為109.9m,因此可用白塔的海拔高度減去瓊華島地面的海拔高度得到109.9-74=35.9m。這里在測量高度時使用了海平面、北京地面、瓊華島地面三個不同的測量基準,然后我們把測量數據統一到了同一個測量基準海平面上,我們使用的評定基準則是瓊華島地面。
  幾何量測量中用到的“基準”概念比較多,設計基準、工藝基準、測量基準、評定基準是各不相同的概念,為了準確測量、方便加工、保證使用功能,測量者應該盡最大努力使上述“基準”為同一個基準。
  為了使獲得的數據可以相比較,還應該使每次讀數的測量基準是同一個。平面度測量中,直接測量法使用的是同一個測量基準,而間接測量法每次讀數時測量基準都不相同。水平儀法中,后一受檢點讀數的測量基準是前一個受檢點;跨步儀測量法中,后一受檢點讀數的測量基準是前兩個受檢點連線;表橋法(平面平晶測量長工作面與此相同)中,中間受檢點讀數的測量基準是其前后兩個受檢點的連線。因此,平面度間接測量法在進入平面度評定步驟之前,必須首先將測得值統一到同一個測量基準上去。跨步儀法和表橋法的測量基準統一比較麻煩,限于篇幅本處從略,水平儀法的統一測量基準方法就是我在53樓說的累積法。
  我在35樓介紹平面度測量方法時說的“直接測量法”,是使用統一的測量基準的方法,“間接測量法”使用的則是不斷變化的測量基準。使用統一的測量基準不存在再進行統一測量基準的計算步驟,而直接將測得值轉入平面度判定步驟。
  例如直接測量法的“光軸法”雖然也使用和間接測量法一樣的自準直儀,不同的是,光軸法不使用橋板,而將光靶直接放在各受檢點上,在儀器中讀取各受檢點對同一條光線的高低變化量,這條光線的路經是各受檢點讀數的同一個測量基準。又如直接測量法的“液面法”也和水平儀一樣使用了水平面,但液面法使用了由兩個容器組合的“連通器”,容器1放在一個表面上不動,容器2在各個受檢點上讀取數據,利用連通器的液面必然等高的原理讀取高度落差,此時各受檢點讀數的測量基準都是容器1所處的那個平面。打表法中各受檢點讀數的測量基準都是作為標準器的大平板工作面。因此直接測量法因少了統一測量基準的步驟而比間接測量法的數據處理來得簡單。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0 20:31
回復 63# xqbljc

  前面我說過一個完整的平面度檢測方案包括“布點”+“測量”+“評定”三大步(這里接受老師意見把“法”字省略)。對于矩形平面來說布點又有“對角線”、“開放式網格”、“封閉式網格”三個方式,測量有“直接測量”、“間接測量”、“組合測量”三種方法,評定則分為“最小區域”、“最小二乘”、“對角線”、“三遠點”四種理想平面。
  我認為老師在63樓提出的問題是:1.把布點時的“對角線”與評定時的“對角線”畫了等號,2.網格布點是否必須等跨距。我的理解是:
  1.布點的“對角線”不能和評定的“對角線”畫等號
  布點好比打仗前布兵,是對受檢點的分布作出選擇。首先要確定受檢點的個數,例如160×100的表面,可以選擇3×3=9個,也可以選擇3×4=12個,或其它更多的受檢點個數。把“兵”布完了還不行,還必須用工事將它們聯絡起來,四邊加橫向聯絡的方式就是“網格法”,縱橫交錯加對角線聯絡方式就是“對角線法”。每一條相互聯絡的線就是我們下一步“行軍打仗”(測量)的必經之路。
  仗打完(測量后)進入戰斗總結,這就是“評定”平面度誤差。評定中無論在“布陣階段”使用了哪一種方式,都可以在前述四個評定理想平面中選擇一個作為“考評依據”。對角線平面指的理想平面是通過被檢表面的一個對角線而與另一條對角線平行。每個矩形表面都存在四個角點,無論用什么方法布點,絲毫不影響這個理想平面的存在。因此布點時使用了對角線布點方式,評定時可以用對角線平面評定,也可以不用對角線平面而用三遠點平面、最小二乘平面或者最小區域平面等評定。同樣的,布點時使用了網格布點方式,也并不影響使用對角線平面或者其它三個理想平面作為評定基準。
  2.網格布點是否必須等跨距
  前面我說過我們在使用水平儀測量法測量平面度時,使用的測量設備是“水平儀+橋板”組成的一臺新的測量設備(不妨我們稱之為“平面度測量儀”)。我們用的不是水平儀,測量中水平儀必須和橋板連接在一起,不允許任何的分離和調整(順便提一下打表法,表和標準平板的相互位置是必須移動的,因此表和平板各自是獨立的測量設備,它們是分離的兩個測量設備),而在這里水平儀和橋板是整體,是同一臺平面度測量儀的顯示元件和轉換放大元件。“平面度測量儀”的分度值是XXμm,已經不是水平儀的分度值XXmm/m。可能老師還是想著小角度測量,但在這里水平儀顯示的格值含義已經不是小角度,而是兩個相鄰受檢點的高度差,已經是表達線性值了。正象一個毛細玻璃管顯示的分度值是XXmm,裝進液體后,玻璃管和液體組合成了新的測量設備溫度計,通過液體熱脹冷縮轉換與放大而使液拄變長變短來測量溫度高低,溫度計的分度值已經不是XXmm而是XX℃了。又好比一個電子時鐘的分度值是秒,如果和一個標準直徑的輪子相組合就形成了一個速度測量系統,時鐘上的分度值也已經不是以秒度量而是以m/s度量了。
  既然水平儀與橋板共同構成了“平面度測量儀”,而平面度測量儀的分度值除了與水平儀分度值有關外,還與橋板跨距有關。因為同一水平儀的分度值固定不變,平面度測量儀的分度值也就直接與橋板跨距相關了。對等跨距測量,橋板跨距是一個,相當于整個測量中只使用了一臺平面度測量儀。如果縱橫兩個方向橋板跨距不相等,就相當于橫向使用了一臺平面度測量儀,縱向使用了另一臺平面度測量儀,好比測量面積時長度測量使用了鋼卷尺,寬度測量使用了鋼直尺,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正因為縱橫方向測量的橋板跨距不同,也就標志著使用了兩臺分度值不同的儀器,讀數(格數)就不能直接進入下一步計算,必須先用各自的分度值乘以讀數才能進行下一步統一測量基準的計算和平面度評定的計算,這可能為后續的數據處理工作帶來不便。讀數值(格數)最多只有一位小數,簡單的數字有利于手工數據處理。
  所以我說,網格布點法并不要求必須采用等跨距測量,等跨距與不等跨距不是造成不可容忍的誤判風險的原因,但是等跨距測量一定會比不等跨距測量為手工數據處理帶來方便。
  另外糾正一下我55樓帖子的錯誤,即“受檢點個數是4×3=12個,12>9”與“受檢點個數是3×3=9個”位置應該互換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0 20:54
回復 50# 規矩灣錦苑


    “平板檢定僅僅是平面度檢測的一個具體應用而已”,這個說法“具體應用”有其道理,但因為“而已”兩字,使其道理有“差異”之嫌,畢竟平板檢測應該是平直度檢測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東西,所以才引起了方方面面計量、標準等人士的關注,甚至有為平板檢測中某些技術問題要求“平反昭雪”的,有在臨近2個月即將退休還帶著近10公斤技術資料到1000公里外的規程審定會進行“申訴”的。講這些,只是希望樓上不要輕視這個僅僅是“而已”的東西。
  平面度的測量按照GB/T11337-2004的說法,分為什么直接或間接測量方法應該講并不是很合適,象所謂間接法中的水平儀測量法、自準直儀測量法不就是使用小角度測量儀器的“節距法”嗎,這應該基本是一樣的嗎,另外“鋼絲繩”法按此分類應該歸到哪兒去呢?或許樓上對GB/T11337-2004的出籠并不了解,其前身應該是GB/T11337-1989,歸口在XX市工具研究所起草,并有XX企業某個“外行”的人員參加,但沒有計量人士參與,之所以將跨步儀法、表橋法歸類到所謂間接測量方法,就是XX市中測院XXX的意見強加進去的。GB/T11337-2004版有了計量人士的參與,希望參與是名副其實的,而不要出現“我并不是很了解情況”的托詞。做為從事計量專業的自己,并不想對標準的說三道四,因為標準的問題還是留待搞標準的人士自己去完善、去解決。象一個膚淺卻又面面俱到羅列平面度檢測許許多多概念、步驟、方法等東西,卻又對測量的具體過程及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絲毫不考慮、不涉及的標準起碼應該講,缺失的東西太多了,讓人不敢恭維。
   我是講過“方格法檢測平板平面度”肯定使用的是水平儀,評定方法肯定是用的對角線平面法,但這并不是有點猜測和牽強,因為我提到的前提是樓主講到的CMSv3.1平直度測量數據處理軟件中的所謂方格法,我講的符合軟件中的東西和做法,樓上斷章取意的質疑,應該講不是探討問題的正確、可取的態度或方式、所以應該自重。
   樓上講到在網格布線布點方式中,使用的卻又是所謂“自準直儀法”測量,那應該是對網格布線布點方式測量原理不了解所致,因為這種布線布點方式是基于絕對或相對自然水平為測量基準的,而使用自準直儀是非常非常困難或者說根本不可能將絕對或相對自然水平做為測量基準的,所以樓上還是在測量原理問題上多下些功夫才好,免的講一些外行話。
   還有一點需要再給樓上重復解釋一下,我從來沒講過按照網格布線布點方式進行的檢測,其平面度誤差“一定要按對角線確定的評定基準位置來進行評定”,這個是有前提的,就是樓主講到的CMSv3.1平直度測量數據處理軟件中的所謂方格法,它是這樣來處理數據或者來評定的,因而我是特指的,而非一定的,所以還是前面講到的:不要斷章取意。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0 21:15
本帖最后由 xqbljc 于 2011-11-10 21:17 編輯

回復 55# 規矩灣錦苑


    樓上現在“以160mm×100mm平板用水平儀法檢測為例”來解釋關于橋板跨距的設定,聯想到不久之前同樣是樓上的觀點是這樣的:“小規格的平板用水平儀(包括合像水平儀)檢測平面度是有問題的。比如100×100或者200×200的平板,你使用多大跨距的橋板?橋板跨距太小會嚴重損失水平儀的測量準確度。因此還是用打表法比較經濟實用”。可現在.......,樓上觀點的搖擺幅度確實大了點。
    樓上談到當采用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時,按JJG117-2005的6.3.4.3條規定,橋板跨距分別為約50mm、80mm、94.5mm,這樣會給后續的數據處理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在70年代末,沒有計算機的年代,我們只需計算器就可以將數據在不到10分鐘內搞定,現在計算機已經普及的年代,數據處理還會有什么困難嗎?!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0 22:46
本帖最后由 xqbljc 于 2011-11-10 22:49 編輯

回復 65# 規矩灣錦苑


    “我認為老師不能把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畫等號。”樓上的這個說法有什么根據呢???我在本論壇的所有涉及此問題的帖子里,均沒有將這兩個基準混為一談,即使這兩個基準完全重合,我的觀點他們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測量與評定基準。所以不要將莫須有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再去論述。實際上正是樓上自己對此問題認識是模糊甚至錯誤的。
     測量基準是測量過程中的參考對象,這話是對的,可“在平面度誤差間接測量法中,其中使用了橋板進行測量時,前一個受檢點是后一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這樣的話就是樓上經常兜售的在測量過程中測量基準是在不斷變化、測量基準是不統一的即舊又錯誤的觀點了。那么在網格布線布點方式中,測量基準和最初的評定基準到底是什么,肯定“前一個受檢點是后一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此觀點應該是完全錯誤的,雖然許多標準或資料都沒有講清楚這個問題,但仔細理解一下許多提法可以清楚的看到,所謂測量基準就是通過起始點(0點)的絕對或相對水平面,這個經0點且又絕對或相對水平的面(測量基準)的位置是因為前面講到的兩個條件而確立的,那么它在測量的全過程中是絕對不會也不應該改變的,所以絕對不會也不應該出現“必須把測量原始數據統一到同一個測量基準上去”的不靠譜且錯誤的話語。
     至于網格布線布點方式中最初的評定基準到底是什么?由于過去從未認真考慮過此方法中的這個問題,所以在認識上是很膚淺的,現在可以講,這個最初的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是完全重合的,只是有關這方面的標準、相關資料均沒有明確提及罷了。否則樓上在53樓提及的點位圖表①: 0      3     3.9   將是完全無法自圓其說的了。 
                                                                                                           -1.1   0.9    1.9
                                                                                                            3.1    -2.1    0.8
現在應該肯定這個點位圖表①就是被測實際平面上各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或稱被測實際平面上各點對與測量基準重合的評定基準的最初評定得到各點平面度(格值),換算線值后應為:
                  平面度f=1000×0.01/1000×200[(+3.9)-(-2.1)]=12.0μm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累積法統一測量基準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是不需要也找不到論據的了。那么到底應該如何來理解圖表①中的數據除b1b2b3這三點的數據是在累積和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平移(平移量就是-1.1),所有數據就是被測截面上任意一點對測量基準(x軸)(也可稱評定基準,通過0點的絕對或相對水平面)的縱坐標距離,等于第一點到第i點儀器讀數的累積和,由于這里用坐標系不是很方便描述,我們借用一下GB/T11336-2004《直線度誤差檢測》標準的圖32中,Z3點累積值就是到x軸的縱坐標距離(直線度坐標值),Z3=a1+a2+a3,這樣的數形結合說明應該是能夠把累積值的數學含義及檢測原理性的東西講清楚的。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0 22:59
回復 66# 規矩灣錦苑


   “ 點位圖表①中的數據都是些什么數據呢?”這個我已經在72樓講的比較清楚了,不再重復。
    應該講點位圖表①中的數據就是各個被測截面上各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也可稱被測實際平面上各點對與測量基準重合的評定基準的最初評定得到各點平面度(格值)。如果僅僅是測量原始數據的累積值,是不能轉入下一步再進一步進行的平面度評定的。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1 01:10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1 01:28 編輯

回復 72# xqbljc

  縱觀老師的回復,我認為我和老師在平面度測量中的最大分歧仍然是在對測量基準和評定基準上。
  在網格法布點中以53樓的例,檢測原始數據:a1a2a3b3c3方向①:0、+3、+0.9、-2、-1;a1b1c1c2c3方向②讀數為0、-1.1、+4.2、-5.2、+2.8;b1b2b3方向③讀數為0、+2、+1。這是分別以變化著的測量基準讀得的讀數(單位為格)每一個受檢點的讀數都是以前一個受檢點作為測量基準讀得的。
  圖表①: 0      3     3.9  圖表①則是通過累積法把所有的讀數都統一在以a1點為測量基準上,其中b3測量基準是b2,
      -1.1   0.9    1.9  b2的測量基準是b1,b1的測量基準是a1,因此以a1為測量基準時:
       3.1    -2.1    0.8    b1=0+(-1.1)=-1.1,b2=0+(-1.1)+(+2)=0.9,b3=0+(-1.1)+(+2)+(+1)=1.9
  如果以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那么就必須使a1點與c3點等高,a3點與c1點等高,解二元一次方程組3.9+2x=3.1+2y:0+0x+0y=0.8+2x+2y;可得:
x=-0.4,y=0和點位圖表②:
   0    -0.4  -0.8  點位圖表②實際上就是尋找理想平面位置,圖②     0    2.6   3.1
 ② 0    -0.4  -0.8  與圖表①相加得到的圖表③就是對角線平面作為  ③ -1.1   0.5   1.1
   0    -0.4  -0.8  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評定結果:             3.1  -2.5    0
  從點位圖表③中可以看到a1點與c3點等高(為0格),a3點與c1點等高(為3.1格),其中最大格值(3.1)與最小格值(-2.5)之差5.6與測量系統的分度值2μm相乘得11.2μm就是被檢表面最終以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值。在布點測量時本例雖然沒有在對角線方向測量,但是并不影響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來評定平面度。
  因此,對于老師說“圖表①中的數據就是各個被測截面上各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也可稱被測實際平面上各點對與測量基準重合的評定基準的最初評定得到各點平面度(格值)”。我認為本例中測量基準即便是統一后也是a1點,沒有統一前的測量基準是多個,而評定基準是過一條對角線而與另一條對角線平行的理想平面,測量基準和評定基準是不可能重合的。因此我重復我都觀點是:測量基準是測量時讀數的參考對象,評定基準是顧客或者技術標準規定的理想平面,測量基準可以是點、線或者面,評定基準則必須是國家標準規定的四個理想平面之一。老師說的平面度f=1000×0.01/1000×200[(+3.9)-(-2.1)]=12.0μm壓根就不存在,因為這樣評定的平面度其所謂的評定基準本身就不是規定的理想平面,而是以統一后的測量基準a1點為評定基準,是各受檢點以a1點的高度為起始高度(相當于海平面的某個點),各個點到a1點的高度(相當于海拔高度),最大高度與最小高度之差(相當于山峰到山谷的相對高度),這不能算平面度誤差,連初始的也不能算。如果標準規定評定基準是最小區域平面,那么以對角線平面我評定基準評定的平面度可以算作初始的平面度。
  至于我用160×100平板作為例子,并不代表我在自己否定自己認可小規格平板用水平儀測量法真的優于指示器測量法。我們完全可以用其他大一點規格的平板作為例子,例如用400×250未嘗不可,只不過主要目的是為了說明測量基準和評定基準的差異,使用了已有的示例而已。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1 13:14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1 13:29 編輯

  “在平面度誤差間接測量法中,其中使用了橋板進行測量時,前一個受檢點是后一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這句話并沒有錯。以測量a1a2a3b3c3方向為例,假設各點的讀數(格)分別是:0、+3、+0.9、-2、-1,如果水平儀分度值0.01mm/m,橋板跨距200mm,則測量系統的分度值就是2μm,各受檢點的高度讀數值就分別是:0μm、6μm、1.8μm、-4μm、-2μm。a2點的高度6μm是以a1為測量基準讀得的,a3的高度1.8μm是以a2為測量基準讀得的,b3點的高度-4μm是以a3為測量基準讀得的,c3點的高度-2μm是以b3為測量基準讀得的,這說明了每一個受檢點的讀數都是以前一個受檢點為測量基準讀得的,正如老師所說的這就是我經常兜售的在平直度的水平儀法測量中“測量基準是在不斷變化、測量基準是不統一的”和“前一個受檢點是后一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的觀點。這有點像大地測量中我們經常以某個地面為測量基準測量另一地面到該地面的高度,最后統一到統一的同一個測量基準海平面,才能夠作進一步的數據處理。上例中的a1點就相當于海平面,以a1為統一的測量基準可以采用累積法得到各受檢點實際“高度”:0μm、6μm、7.8μm、-3.8μm、-1.8μm,然后才能夠參與后續進一步的數據處理。
  老師提出了“那么在網格布線布點方式中,測量基準和最初的評定基準到底是什么”的疑問,我認為這正是老師把測量基準和評定基準混淆了。因為在布點階段是不存在評定基準的,布點階段是為實施測量打基礎,只存在為測量進行讀數時尋找參考對象,參考對象就是測量基準,參考對象不同讀數就會不同。以地球為參考對象月球的運動軌跡接近于圓,可是如果測量基準設為太陽或者銀河系中心,月球的運動軌跡就不是圓了。評定基準只有在進入平面度測量的第三步“評定”時才存在。測量基準是測量者選擇的,如何選擇是測量者的自由,怎么方便和有效,就怎么選擇。我已經在樓上說了,平面度的評定基準是顧客和技術標準規定的,是不能任意選擇的,國家標準規定的評定基準就只有四種,其中最小區域平面是最終仲裁的評定基準。在布點階段談論評定基準是沒有意義的,布點和測量的目的是取得數據,有了測量數據才能夠說評定和評定基準,同樣的測量數據無論是什么方法獲得,都可以用相同的評定基準來評定。無論對角線布點方式還是網格布點方式得到的測量數據都可以用國家標準規定的四種評定基準之一來評定。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1 23:25
回復 74# 規矩灣錦苑


    “每一個受檢點的讀數都是以前一個受檢點作為測量基準讀得的”,這怎么可能呢,在“節距法”測量中,測量基準竟然可以是一個點,那么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中12線49點竟然有接近50個不同的測量基準,樓上自己能夠相信嗎?!我在過去的帖子里曾經談到,用水平儀測量,測量基準是相對或絕對水平線或面,用自準直儀測量,測量基準就是儀器的主光軸,樓上真敢講,一個點竟然可以就是什么測量基準。樓上舉例給出的a1a2a3b3c3方向①:0、+3、+0.9、-2、-1,嚴格講應該并不是檢測原始數據,它只能原始數據的相對值,也就是都減去同一個數的差值,如果還原真正的原始讀數的話,應該可能是a1a2a3b3c3方向①:0是相對或絕對水平線或面的起點(固有的),然后是6、3.9、1、2四個數,四個數都減去同一個3,連同起始位置固有的0點,才會出現a1a2a3b3c3方向①:0、+3、+0.9、-2、-1共5個數(4個跨距)。如果用這5個數描點做出被測線的誤差折線(非曲線)的話,只能是用累積相加的方式進行描點作圖,那么被測線的各點縱坐標不是任意一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又能是什么?所以將累積相加得到的a1a2a3b3c3方向①:0、+3、+3.9、+1.9、+0.9看做被測線的各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在數學意義上和測量原理上是完全正確的。
     由于網格與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的不同,在使用網格布線布點方式測量后,再使用對角線確定的評定基準(理想平面)來進行平面度的評定,應該講還是有缺陷的,因為對角線的交點并不是在對角線測得的,而是在b1-b3中線測得的,那么a1點與c3點等高,a3點與c1點等高,并不能說明交點b2是重合的,對角線確定評定基準的位置除了一個通過,另一個平行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點的“強迫復合”,所以在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測量中,中點的原始讀數必須采用對角線測得的數據,而b1-b3中線測得的b2只是考核重合度,而該點的原始讀數是棄之不用的,所以兩種布線布點方式,盡管評定基準都采用對角線確定的評定基準(理想平面)來進行,但其實質還是不同的。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使用網格布線布點方式測量時,樓上舉例“雖然沒有在對角線方向測量,但是并不影響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來評定平面度”的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樓上關于“本例中測量基準即便是統一后也是a1點,沒有統一前的測量基準是多個”的說法完全是錯誤的,首先不存在測量基準統一的問題,其次a1點做為一個點不可能是測量基準,測量基準只能是通過a1點的絕對或相對水平面,這是一個自然基準,由于其通過了起始點0,所以是固定的,也是該測量中唯一的。所以“測量基準是多個”的說法毫無道理。
    樓上關于“測量基準和評定基準是不可能重合的”的說法毫無疑問也是錯誤的,在直線度測量中,被測直線的誤差折線起點在坐標系的原點,當末點落在x軸上時,測量基準(x軸)就與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是完全重合的,平面度測量中,所謂打表法的測量基準(大平板)也是與評定基準(理想平面)完全重合的,現在談的網格布線布點方式測量基準(通過起始點a1的絕對或相對水平面)在最初始評定時也是與評定基準完全重合的。所以探討問題的態度應該實事求是,過頭話還是不說的好。
    樓上關于“平面度f=1000×0.01/1000×200[(+3.9)-(-2.1)]=12.0μm壓根就不存在”的說法也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其所謂“這樣評定的平面度其所謂的評定基準本身就不是規定的理想平面”的說法毫無道理,水平面是客觀存在的,通過起始點a1的絕對或相對水平面是唯一的,這個水平面模擬評定基準(理想平面)為什么不可以?平面平晶做為實物基準可以模擬理想平面,那么這個通過起始點a1的絕對或相對水平面做為自然基準當然也可以模擬理想平面。如果這個不可以,那么你的圖表①該如何解釋?只想著如何來否定他人,但實際上卻首先否定了自己,所以探討問題的態度還是應該實事求是,也就是兩頭都要顧的。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1 23:27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1 23:47 編輯

回復 70# xqbljc

  老師在70樓提出了個問題:“鋼絲繩”法按此分類應該歸到哪兒去呢?
  我認為,鋼絲法的確不適用于平面度檢測,因為一根鋼絲或者一組鋼絲要模擬一個平面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拉直了的鋼絲可以近似看作一條直線,所以鋼絲法可以用于直線度誤差檢測。因此在GB/T11336-2004《直線度誤差檢測》中,鋼絲法被列為檢測方法之一。
  在GB/T11336中,直線度誤差的檢測方法分為:直接測量法(包括了間隙法、指示器法、干涉法、光軸法、鋼絲法)、間接測量法(水平儀法、自準直儀法、跨步儀法、表橋法、平晶法)、組合測量法(反向消差法、移位消差法、多測頭消差法)和量規檢驗法。與GB/T11337對平面度檢測方法的分類相同(平面度檢測不存在量規檢驗法除外)。鋼絲法被列為直線度誤差直接測量法中的一個方法,我認為國家標準這樣的分類方法還是科學的,正確的。
  直線度檢測中,鋼絲法和光軸法、間隙法原理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將各受檢點參照同一個測量基準讀取數據,測量基準不發生變化,所以稱為直接測量法。鋼絲法的測量基準是繃直的鋼絲,光軸法的測量基準是儀器發出的一根光線,間隙法的測量基準是刀口尺兩個側面的相交直線(刀刃),都是以實物基準作為測量基準。但是直線度誤差的評定基準卻不是鋼絲、光線和兩個平面的交線,國家標準規定直線度誤差的評定基準有三個,即兩端點連線、最小二乘直線和最小區域直線。
  至于國家標準起草過程和參與起草的人是不是行家里手我并不關心,我覺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形位誤差標準剛剛頒布,且國際上正是形位誤差討論研究熱,在國內外都還沒有平直度檢測的標準時,當時的標準起草者不管是不是外行,他們敢于吃螃蟹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尊敬的,而且我相信在標準發布之前是征求過國內知名的計量專家和相關企業的意見的,也可能會開過評審會吧。正如老師所說2004版有了計量人士的參與,讓我們共同祝愿在他們以及他們之后的計量界后起之秀的努力之下,國家平直度檢測標準越來越科學,越來越實用。
  老師說的“方格法檢測平板平面度肯定使用的是水平儀,評定方法肯定是用的對角線平面法”,學生的確不敢茍同。“方格法”只是指平面度檢測的第一步——“布點”。進入第二步“測量”時,水平儀的確是經常使用的測量設備,但是決不是僅有的測量設備,其實自準直儀也是可以的,其它的測量設備如跨步儀和表橋也未嘗不可。至于第三步的“評定”,則可以用國家標準規定的四個理想平面中任何一個作為評定基準來評定的,而不是在對角線平面這“一棵樹上吊死”。至于用哪個理想平面作為評定基準完全是顧客和有關技術標準的規定,只不過平板檢定規程規定了首選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即便是如此,如果發生計量糾紛,平板在最終仲裁時也還是需要拋棄對角線平面而選擇最小區域平面作為評定基準。而在非平板產品的平面度檢測中,最小二乘平面和三遠點平面作為評定基準的情況還是大量存在的。如果顧客和技術標準要求用對角線平面以外的其它三種理想平面之一作為評定基準,通過“方格法”布點而檢測得到的數據,仍然應該拋棄對角線平面而使用顧客和技術標準規定的理想平面作為評定基準來評定被測表面平面度誤差。
  順便做個更正,74樓的倒數第5行“而是以統一后的測量基準a1點為評定基準”更改為“而是以統一后的測量基準a1點為參照物”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2 14:54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2 15:13 編輯

回復 76# xqbljc

  1.水平儀法測量平直度中,在布點階段(第一階段)和測量階段(第二階段)是不存在所謂X軸的,或者說X軸的方位是不確定的。0-XYZ直角坐標系是在進入評定階段(第三階段)才建立的。布點階段考慮的是被檢表面上受檢點的布置和聯絡方案。測量階段考慮的是按布點階段設計的受檢點位置和聯絡順序實現測量,取得可以轉入評定階段的數據。到了第三階段需要評定時,我們才考慮建立什么樣的坐標系,考慮XYZ三個坐標軸的如何設置,如何根據顧客和技術標準規定的評定基準(理想平面),利用坐標系旋轉和平移方法,使初始建立的坐標系XOY平面與評定基準的理想平面重疊,從而實現對被檢表面平面度的評定。
  2.由上述平面度檢測的“工藝”三個工序的原理,在老師說的“節距法”(國家標準稱為間接測量法的水平儀法和自準直儀法)測量中,測量基準的確只是一個點。那么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中12線49點的確竟然有48個不同的測量基準,每一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都是它的前一個受檢點。因此在將測得數據轉入第三個工序“評定”之前必須把所有測量數據統一到同一個測量基準上去。我認為最為簡捷的統一測量基準的方法就是用累積法統一到起始點a1上去,即把a1點作為各受檢點統一的同一個測量基準(相當于海平面)來得到各受檢點的“高度”(相當于海拔高度)。
  3.因為測量基準是一個點,評定基準則是指定的一個平面,因此幾何要素完全不同不應該談重合,這是因為一個點是不能覆蓋一個平面的。當然,如果把某一個點落在一個平面上看著為“重合”,我也是無話可說的。我說的重合是不可能的,就是指點和面不應該談重合,如果要說重合,應該是說面與面能不能重合。因為老師認為測量基準是面,評定基準也是面,當然也就離不開兩個面是否重合的問題。但是實際情況是,測量基準不是“面”而是“點”。
  4.水平面的確不是評定基準,平面度評定基準只有最小區域平面、最小二乘平面、對角線平面和三遠點平面四種。水平儀的工作原理雖然利用了水平面,可是在水平儀法檢測平直度方法中,使用的已經不是水平儀,而是由水平儀和橋板組成的新的測量設備(姑且叫平直度測量儀吧)。水平儀的分度值是角度值,計量單位是mm/m,平直度測量儀的分度值卻是線性值,計量單位是μm。水平儀法檢測平面度利用了小角度測量原理,但在平面度測量中要求的不是測量“角度誤差”,而是以高度差來衡量的“平面度誤差”。我們應該從“小角度”測量中擺脫出來,站在測量“高度差”的立場上去考慮和分析平面度測量問題。所以,平面度f=1000×0.01/1000×200[(+3.9)-(-2.1)]=12.0μm壓根就不存在,12.0μm是以“海平面”a1點為測量基準,得到的最高“山峰”與最深“海溝”的“高度差”,在第一個和第二個工序中還遠遠談不到“平面度”。如果要談平面度,必須進入第三個工序,用理想平面去“評定”。因此我的圖表①說到底只是以a1為測量基準(相當于海平面)所得到的各受檢點的高度(相當于統一的海拔高度)。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2 15:04
回復 58# 規矩灣錦苑


1.GB/T11337-2004《平面度誤差檢測》包括的測量布線布點方式確實很多,但也僅僅是點到為止,羅列的內容重復性的并不少,象我在58樓談到的布線布點方式并沒有在文字描述上納入標準也是正常的事情,因為相同測量原理的東西也不需要面面俱到,那樣堆積且重復性的東西會更多,但這與所謂的是否采納并無關,所以樓上的心態需要談定。
2.把水平儀看作是新測量設備的顯示元件,橋板是新測量設備的轉換放大元件,想法確實過于“新穎”,但水平儀的心臟-水準泡或角度傳感器,以及杠桿裝置、絲桿或電子轉換放大部分的線路板等,確實在水平儀里面,這樣的水平儀難道僅僅是一個顯示元件嗎?!另外,電子水平儀也有顯示屏部分外置的,其放在橋板上面的外殼內只有角度傳感器以及電子轉換放大部分的線路板以及電子原器件等,那按樓上的理解,這樣的水平儀已經不是水平儀了,已經轉換成橋板的一部分了,希望樓上在測量的主標準器問題上不要再語不驚人死不休了,還是尊重現實的好。
3.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同樣存在重合點的驗證,這是毫無疑問的。且并不是主要發生在被檢表面的中心點,象12線49點以及121點等的情況,除了中心點外,重合點多了,所以樓上看問題、談問題還是全面些好,一葉遮目不可取的。
4.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考慮到必須測量兩對角線交點,按規程JJG117-2005的規定,每個被測截面肯定應該是奇數點、偶數跨,所以不可能推薦偶數點、奇數跨的形式,這是測量、評定原理決定的,所以樓上應該搞清楚這些原理性的東西,并尊重、遵守這些合理的規定。至于其它的布線布點方式為偶數點、奇數跨的情況與此探討無關,應該是可以且被允許的。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2 16:15
回復 67# 規矩灣錦苑


    也談評定基準選擇的問題:
     樓上認為在平面度評定時只有其所談到的四種理想平面可以做為評定基準,這與生產和檢測的實際情況是不符的,①最小包容區域平面;②最小二乘平面;③對角線平面;④三遠點平面這4個是評定基準,但這4個并不是僅有的,使用平面平晶以光波干涉法測量,打表法使用的大平板做標準平面(主標準器),以及我們現在談論的網格法布線布點的方式中做為測量基準的絕對或相對水平面(過a1點),做為平面平晶、大平板、絕對或相對水平面等不都是用來模擬理想平面的嗎?!直線度測量中,刀口形直尺的工作刃口、鋼絲繩等不都是用來模擬理想直線的嗎?!樓上做為計量人士難道在平直度測量工作中沒有使用過這些模擬理想平面或直線嗎?!
    樓上建議評定平面度時要使用最小包容區域平面,這個本人不反對。但大家包括樓上自己在工作中確實都在采用這個符合最小條件的理想平面嗎?這有必要嗎?我在過去的帖子里曾經談到,理想平面采用最小包容區域平面確實符合平面度的定義,但其它不符合定義的理想平面或模擬的理想平面或直線評定得到的結果,從生產的角度來講是要求更嚴格的,也就是講只會產生“誤廢”,而不會產生“誤收”,既然這樣,樓上的建議對生產或檢測來講還有除符合定義外的什么特殊意義嗎?!再講,我們的生產或檢測也沒有多少仲裁性質的啊,許多近似的理想平面、評定方法也是標準允許采用的啊,還有必要去自找麻煩嗎?!所以,估計大家包括樓上本人采納此建議的應該會寥寥無幾。
    沒人講過“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是萬能的”的話語,而恰恰這個兩條對角線確定的評定基準位置是并不符合最小條件準則,不符合平面度的定義。但規程確推薦和大家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拋開近似方法先不談,這應該與其測量原理上嚴密、無懈可擊,數據處理相對簡單、方便,評定結果準確、唯一有著相當大的關系。所以我在過去的帖子里,希望樓上要態度上談定,不要厚此薄彼嗎。
    使用激光跟蹤儀檢測大型平面的平面度,說明樓上對新近出現的精密測量儀器的動態還是緊跟的,但使用如此昂貴(價值上百萬)的計量儀器來做并不是必需的形狀誤差測量,經濟性上確實差了些,不去再做基本上無意義的探討了吧。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2 17:32
回復 68# 規矩灣錦苑


    看了樓上關于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的差異所打比喻的帖子,我真懷疑樓上是計量界人士,還是測繪界人士?大家知道,計量和測繪雖然有共性的東西,但畢竟屬于兩個專業,從法律法規上來講,計量有計量法,測繪有測繪法,從歸屬上來講,計量歸技術監督,測繪歸國土資源。而樓上對計量、測繪方面的技術術語、知識能夠較完美的結合,并熟知兩個專業的東西,確讓人即驚訝,又佩服。本人除了接觸過部分測繪儀器外,基本對測繪專業就是外行,所以,如果不慎講出了外行話,還望樓上及大家指教。
    樓上比喻中,談到了測繪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及島上白塔高度,測繪中使用的測量基準是使用了海平面、北京地面、瓊華島地面三個不同的測量基準,猜測著講,這三個應該是評定基準,而不是測量基準吧?現在不知道使用的測繪儀器是什么,如果使用的是全站儀,那么應該使用了該儀器的測角、測距等部分,測量基準應該是儀器的主光軸啊,如果使用的測繪儀器是激光掃描儀、GPS或衛星定位系統,做為外行,就不敢講測量基準到底是什么了,再有,如此的測繪過程應該不屬于小角度測量吧?與“節距法”也沒有什么關系吧?那這些測繪專業方面的東西與我們現在談的節距法原理的小角度測量,布線布點的方式,評定基準的位置確立又有什么可比性呢?比喻是不是有些不靠譜啊?!
    樓上比喻后談到了跨步儀測量,我不想多談這些,此思路應該是中測院的退休前輩XXX的,在其已經退休不在場的情況下,談論此問題,應該是不合適,也不夠公平。畢竟他是我敬重的計量界權威人士,也是我踏入計量專業的指導老師,和他在一起的日子,過去包括去年本人都受益匪淺,他應該與樓上同在一個城市。
    樓上談到所謂直接測量法中的“光軸法”,使用的儀器是自準直儀,但不適用橋板,而使用“光靶”(測繪界術語,實為反射鏡),在儀器中讀取各受檢點對同一條光線的高低變化量,實在搞不懂,小角度測量儀器竟然能夠讀出高低變化量,莫非其與測繪儀器全站儀一樣具有測角、測距、測高功能,真是開眼界長見識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2 18:10
回復 79# xqbljc

1.關于國家標準的優劣,咱們就不去討論了吧。好歹2004版變成了GB/T,只是推薦給大家,使用與否是各單位自愿行為。所以我贊成老師的意見,我也一直保持淡定的態度,再說了我也沒有必要為老師對標準的批評去不淡定。老師說服了我的我肯定虛心接受,沒有說服我的我也表示衷心感謝,所以我一直在虛心聽取老師的每一條意見,用老師的意見在考查我的看法有沒有問題。
2.把水平儀看作另一個測量設備的顯示元件這并不奇怪,看作是另一個測量設備的某個元件并沒有否定其獨立使用時作為完整的一個測量設備的地位。一個完整的測量設備(特別是儀器儀表)作為另一個測量設備的顯示元件的情況比比皆是。百分表作為內徑百分表的顯示元件,電位差計作為溫度測量系統的顯示元件,轉速表作為速度測量儀的顯示元件,扭簧儀作為直角尺檢定儀的顯示元件,……。大型成套試驗系統的組成,可能使用的儀器儀表更多。如果感覺元件這個術語不妥,改為“器”,稱其為“顯示器”也可。
3.對于老師說“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同樣存在重合點的驗證”,我又認證仔細地看了對角線布點方式各受檢點的聯絡路線,特別是7×7=49個受檢點以上的聯絡方式,的確正如老師所說,同樣存在重合點的驗證。我收回網格布點因為存在著重合點的閉合差可以檢查測量數據可靠性優于對角線布點方式的說法。因此再次感謝老師給我的回復意見改正了我的認識盲點。
4.JJG117的確規定對角線布點時的平板檢定每個被測截面是奇數點、偶數跨,但是這并不能否定其它被檢表面可以使用偶數點、奇數跨,也不能否定奇數點、偶數跨布點時的測量數據不能使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來評定被檢表面的平面度誤差,當然也不能否定網格法布點測量的數據(網格布點并不在對角線方向測量)不能使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評定平面度誤差。前面我已經說過,布點、測量、評定是平面度檢測的三個工序,評定“工序”采用什么樣的理想平面作為評定基準完全取決于顧客和技術標準的要求,與布點“工序”時采用什么方式完全無關。另外現在咱們討論的是“網格布點法”,當然應該涉及包括平板檢定在內所有的平面在進行平面度檢測時的布點方式,而不能局限于JJG117,如果局限于JJG117就沒有討論的余地了,因為JJG117并沒有談及網格布點法。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2 19:05
回復 69# 規矩灣錦苑


    把布點布線方式說成有“對角線”、“開放式網格”、“封閉式網格”三個方式不妥,實際上就是“對角線”、“網格”兩種方式,至于開放還是封閉只是相對來講的,并不重要,也是可以相互轉換的。標準把測量分為“直接測量”、“間接測量”、“組合測量”三種方法應該講并不恰當,由于不感冒的原因,還是回避的好。評定分為“最小區域”、“最小二乘”、“對角線”、“三遠點”四種理想平面。應該講并不是僅僅的,實際生產及測量中廣泛采用的模擬理想平面還是有其道理和使用價值的,搞計量檢測技術如果過于教條式的限制,那就把自己搞死過去了。
   1.沒人將“布點的“對角線”和評定的“對角線”畫等號”,前者是測量布線布點的方式,后者是確定評定基準位置的方法,把布線布點的方式比喻為布兵、工事、行軍打仗、戰斗總結等應該講并不形象,反而給人感覺有些.......。考慮到話語的后果,還是不說的好。
   2.網格布點是否必須等跨距?應該是樓主提出問題和我比較感興趣的關鍵點,方格法測量在縱橫截面不是等跨距,與“方”字寓意不符,所以我提出了“矩形法”的疑問,我們知道,網格法的測量基準是通過起始點0(a1點)的絕對或相對水平面,所以這種方法只能使用水平儀這類小角度測量儀器,而無法或非常非常困難使用自準直儀這類小角度測量儀器,并且在測量的全過程中不得對水平儀進行調整,也就意味著不得測量中途對測量基準做出改變,如果使用了不等距的橋板,那就意味著在水平儀工作面、橋板上平面平面度及其上下面平行度等因素發生了改變,還能講測量基準沒有改變嗎?由于自己過去對網格法了解、研究的太少,可查找的資料也不多,所以在認識上很不成熟且膚淺,故沒有勇氣和膽量多講什么,只是想多聽一下大家的意見,但沒想到卻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沒什么意義的爭論中去,應該講探討問題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爭論到點子上去。沒辦法,本人是被逼參與到一個結論對錯明顯,且自己并不感興趣的爭論中去的。話歸正傳,網格布點是否必須等跨距?這是非常重要的東西,牽扯到該方法正確與否及CMSv3.1數據處理軟件正確與否的關鍵點,但由于自己知識面太窄,又不使用且很不熟悉,加之考慮的太少,所以沒能力也沒資格在這里談出較成熟的意見,還是先聽聽他人見解的好。
   3.將“水平儀+橋板”說成是一臺新的測量設備并稱之為“平面度測量儀”(或平直度測量儀),應該講并不恰當或極易發生誤導,因為XXX量具刃具廠對自準直儀就是采用了這樣的稱謂,至于將其分度值說成是XXμm,應該無異于癡人說夢,小角度儀器的分度值應該也只能是角度,另外對于毛細玻璃管、溫度計、電子時鐘、標準直徑的輪等分度值的論述,本人均是外行,聽不懂也無興趣,但我知道外徑千分尺是因為絲桿的角位移導致了測頭的線位移,但其依然是線值測量儀器,而不能稱其為角度測量儀器。
   4.樓上關于網格布線布點方式并不要求必須采用等跨距測量,等跨距與不等跨距不是造成不可容忍的誤判風險的原因的描述,應該講并沒有說明問題的實質,期待有更深層次的原理方面的論述,那樣的探討有意義、有水平,能給人啟示,預先表示感謝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2 21:06
回復 80# xqbljc

  測量基準的確是不能夠和評定基準畫等號的。老師說的“做為平面平晶、大平板、絕對或相對水平面等不都是用來模擬理想平面”,的確是模擬理想平面,但是這個模擬的理想平面是作為測量基準的理想平面,而并不是起評定基準作用的理想平面。同樣鋼絲和刀口尺的刃口模擬的理想直線也是作為測量基準的理想直線,而并不是作為評定基準的理想直線。測量中,我們是以測量基準為讀數的參考對象來讀取數據,讀取數據后才談得上下一步按國家標準規定的四個評定基準之一來評定被測表面的平面度。假設用刀口尺檢測一條被測實際線,刀刃與被測實際線兩端相接觸,表示實際線呈中間凹,這刀刃正好與作為評定基準的理想直線“兩端點連線”一致,只有此時被檢實際線的直線度誤差評定結果與以測量基準刀刃讀得的測量值相等。但是如果被檢實際線波浪起伏豁豁牙牙,且被測實際線兩端并不與刀刃接觸,則必須將測得的數據用兩端點連線、最小區域直線、最小二乘直線三個評定基準之一加以評定。至于用哪個評定基準,還是看顧客和相關技術標準的規定。
  雖然在日常平面度檢測中也允許各行業選擇其它三個評定基準來評定平面度誤差,但最小包容區平面仍然是國際上共認的平面度誤差仲裁時的評定基準,作為平面度誤差的測量者還是應該“依法斷案”,這里面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我同意老師說的生產過程中按其它評定基準(如對角線平面)來評定,但是在產品驗收時則一定要按最小包容區平面來評定,否則用于計量糾紛的處理,官司是一定會輸的,這并不是自找麻煩,實際上最小包容區平面作為評定基準與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在評定過程中并沒有麻煩許多。
  激光自動跟蹤儀目前已經在國內大型機械加工企業廣泛應用,據我所知有的企業不只配置了一臺兩臺,當然他們并不僅僅用于平直度測量,還用于大型機械零部件和產品的輪廓度測量及其它形位誤差的測量。至于企業是否配置當然應該根據檢測工作量和被檢對象的大小、結構特征分析配置的經濟性和必要性確定的。有些尺寸動贏數米數十米的表面,加上表面上存在著溝槽和凸起的測量障礙物,橋板的設計的確是困難的,受檢點的均勻分布也是做不到的,對角線布點也是不可能的。再有那些過小尺寸的表面用水平儀法也是不可能的,例如小型量儀的工作臺平面度檢測。所以我認為作為平直度檢測的國家標準之所以面面俱到點到為止也是有其苦衷的,應該是情有可原。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2 22:22
回復 81# xqbljc

  至于比喻正確與否,我不想多說,因為那僅僅是比喻,比喻不是真實的東西。用天氣比喻人的心情,用磁極的正負同性相斥異性相吸比喻電荷的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并不是說天氣就是人,磁極就是電荷。只是想說明一個道理罷了。事實上水平儀測量法測量中,測量的是橋板后面“橋墩”底面比前面那個“橋墩”底面高了多少微米還是低了多少微米。平面度測量的不是小角度而是高度差,平面度誤差的計量單位也不是角度值,而是線性值,所以我才用海拔高度的高度差來比喻平面度誤差測量中的高度差。如果大家覺得比喻不當或者不靠譜也沒有關系,可以不要考慮這個比喻。
  至于國家標準把平直度測量方法分為直接測量、間接測量和組合測量三大類是否合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就求同存異吧。我保留國家標準這樣分類是科學的的意見,因為我覺得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的分水嶺在于使用的測量基準自始至終是同一個還是不斷變化的。如果自始至終是同一個就可以直接進入第三個“工序”(評定),如果測量基準是不斷變化的就應該首先做統一測量基準的數據處理,然后才能夠進入評定。
  跨步儀法應該說在企業平面度測量中還是不錯的選擇,過去有人把直接測量法稱為“一點法”,把間接測量中的使用橋板的方法稱為“二點法”,把間接測量中的跨步儀法和表橋法稱為“三點法”也不無道理,因為這是考慮的測量設備與被測表面的接觸點的多少劃分的,接觸點是一個、二個、三個,決定了測量基準是不變的一個還是變化的多個,決定了測量基準是一個點還是一條線,從而決定了在進入評定之前要不要進行統一測量基準的數據處理和如何進行數據處理。無論跨步儀法的發明者在與不在,我還是大膽地說,跨步儀法是有效的方法,是科學的平直度測量法。
  “光軸法”和“自準直儀法”使用的儀器雖然都是自準直儀,不同的地方是光軸法使用“光靶”(也可稱為反射鏡,不過這是帶有像射擊靶一樣刻畫的反射鏡,所以叫光靶,以便與反射鏡相區別),自準直儀法使用橋板和不帶刻畫的反射鏡。光軸法是以儀器發出的光線為測量基準,光靶在被測表面上移動到預先設定的受檢點,其測量基準對任何一個受檢點而言都是這條不變的光線,直接讀取受檢點相對于這條測量基準的距離。自準直儀法則是因為使用了橋板,后一個受檢點總是相對于前一個受檢點讀數,前一個受檢點為后一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因此整個測量過程中測量基準在不斷地變化著。可以看出,光軸法就是過去有人說的“一點法”,光靶與被測表面是點對點的接觸,如果把光線看作為鋼絲,就有點類似于鋼絲法。自準直儀法是過去有人說的“二點法”,橋板與被測表面兩點接觸,必須橫跨兩個相鄰的受檢點,讀取后一個受檢點相對于前一個受檢點的高度差。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3 00:28
回復 77# 規矩灣錦苑


    在沒有看到GB/T11336-2004《直線度誤差檢測》前,我是提出了“鋼絲繩”法的分類問題,現在了解到此方法是直線度誤差檢測方法之一,盡管做為一種傳統的方法被列入標準,但應該在實際工作中使用的情況將會非常少,因為其準確度太低,起碼在自己從事計量工作開始到目前不僅是自己,包括也沒有見到他人使用過此方法,所以,列入標準僅是堆積式的羅列,或者叫做“例行公事”吧。
    樓上談到的“直線度檢測中,鋼絲法和光軸法、間隙法原理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將各受檢點參照同一個測量基準讀取數據,測量基準不發生變化”,這樣的說法與其本人下面談到的應該不一,“鋼絲法的測量基準是繃直的鋼絲,光軸法的測量基準是儀器發出的一根光線,間隙法的測量基準是刀口尺兩個側面的相交直線(刀刃),都是以實物基準作為測量基準”,那么拉緊的鋼絲、儀器的主光軸和工作刃口這些實物做為的測量基準明明不是一個測量基準嗎。另外我想了解使用這些測量方法和測量基準如何來讀取數據?應該就是比較估讀出某個范圍,而很難具體量化吧?那么對于這些很難量化的估讀某一個范圍內的所謂數據,如何使用樓上所提到的國家標準規定直線度誤差的評定基準,即兩端點連線、最小二乘直線和最小區域直線來進行具體量化的評定呢?這確是一件有些難度的事情,也是與實際工作中做法不符的,所以我們做具體計量技術工作的人不應教條到如此程度。也許樓上會解釋,數據的讀取可以使用塞量塊、可以使用塞尺,還可以與標準光隙比較,但這些量化所得到的所謂讀數,有必要和可能再去用那三種方法做什么進一步的評定嗎?檢測現場的工作條件等諸多因素允許這樣嗎?實際工作中,我們可以根據被測量的具體情況采用最大直線度來代替平面度,也可以使用光波技術干涉法分段檢測長平面,最后用兩端點連線做為評定基準來評定計算得出其平面度,這些做法,并沒有違背標準,而是對標準靈活、務實、正確的應用,舉一反三應該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在使用這些方法時,要考慮測量結果不確定度的影響,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可靠。
    對于我在沒有任何前提的情況下,談到的“方格法檢測平板平面度肯定使用的是水平儀,評定方法肯定是用的對角線平面法”,本人已經在70樓給斷章取意的樓上做出了解釋,那就是將前提,即樓主和自己提到的CMSv3.1平直度檢測數據處理軟件無故被舍棄掉了,并為此對樓上斷章取意的質疑給以和諧形式的告誡,應該取一個探討問題的正確、可取的態度或方式,現再次提醒樓上自重。
   樓上在談到所謂“方格法”測量中,講到“水平儀的確是經常使用的測量設備,但是決不是僅有的測量設備,其實自準直儀也是可以的”,此問題我已經不想再談了,測量原理性的錯誤也不是很容易自查自糾的,那么建議樓上實際動手操作一下,就會搞清楚為什么采用網格布線布點方式無法使用自準直儀來測量了,僅僅是紙上談兵恐怕很難理解這些測量原理性的東西的。
    樓上還談到在進行平面度評定時,“可以用國家標準規定的四個理想平面中任何一個作為評定基準來評定的,而不是在對角線平面這“一棵樹上吊死”。我看不會有人在對角線確定的理想平面位置“一棵樹上吊死”,擔心的是有人會在標準規定的僅有的四個理想平面這棵鍋腰子樹下去“上吊”。另外對角線測量或評定也未必會被拋棄,而那些違背小角度測量原理性質的錯誤理論恐將會被識別了其錯誤的大家所拋棄。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3 21:44
回復 83# xqbljc

1.把布點布線方式分成“對角線”、“網格”兩種方式,而網格方式又細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完全是正確的,我完全同意老師的意見。但就細分的布點方式來說有三種,好像也應該是可以的。區分網格布點是開放式還是封閉式,我認為還是比較重要的。因為選擇開放式和封閉式取決于被測表面的準確度等級。準確度等級低的沒有必要多花力氣和時間做過多的測量、檢驗重合度、進行平差處理等,選擇開放式的網格布點方式足矣。
2.標準把測量分為“直接測量”、“間接測量”、“組合測量”三種方法是否恰當,在85樓我已經表示了我的看法。總之,直接測量法測量基準是統一的,不必做統一計量校準的數據處理工作,間接測量法測量基準是變化的,必須做統一測量基準的數據處理,組合測量法則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直接測量法或者間接測量法組合為一個測量方案,這里不再重復。
3.評定基準分為“最小區域”、“最小二乘”、“對角線”、“三遠點”四種理想平面是標準的規定,且僅僅有這四個理想平面,其它的平面不能作為平面度誤差的評定基準。實際生產及測量中廣泛采用的模擬理想平面是測量基準,是讀數的參考對象,為了讀取數據應該有參考對象,但它們不是評定基準,除非恰巧模擬理想平面與規定的評定基準相重疊。這的確不是過于教條式的限制。
4.關于比喻,我在85樓說了,不必當真,純屬是比喻。因為做任何工作都是做一個“過程”,過程的共同特點都有開局(策劃與布局),中局(實施)、結局(評價和總結)。例如一個戰斗過程有布陣、戰斗和打掃戰場;一個餐飲過程有做飯、吃飯和收拾碗筷;一個測量過程有設計、實施和判定;一個平面度測量過程也有布點、測量和評價。我的目的是說平面度測量的三個步驟是有嚴格先后次序的,第三步的評定工作要考慮的事,在第一步和第二步是無法實現的,每一步做好這一步該做的事,就是為下一步打下了基礎。
5.網格布點方式使用自準直儀測量的確有一定困難,但也并不特別困難。水平儀法是將水平儀放在橋板上,自準直儀法是將反射鏡放在橋板上,這沒有難度。只是水平儀在任何方向都可以讀數,自準直儀則只能在反射鏡反射光線來的方向讀數,因此測量者必須使用一個反射鏡或者棱鏡改變光線方向來讀數。
6.如果使用了非等跨距的橋板測量,就相當于使用了兩臺或者三臺不同規格的測量設備。不管使用多少規格的測量設備測量,因為橋板的作用,各受檢點讀數的測量基準永遠都是其前一個受檢點,除了測量設備的分度值不同外,其它沒有什么差異。
7.網格布點方式的的測量基準是a1點,不是通過a1的絕對或相對水平面。對角線布點方式的測量基準是兩條對角線的交點,也不是水平面。
8.將“水平儀+橋板”說成是一臺新的測量設備并稱之為“平面度測量儀”(或平直度測量儀),僅僅是我的假設,如果怕與某量具刃具廠的某產品稱謂雷同,完全可以假設為其它任何名稱,或者就假設為“平直度計”或“A儀器‘。至于”水平儀+橋板“組合的”A儀器“的分度值的計量單位確是μm,這不是癡人說夢。小角度儀器的分度值應該也只能是角度,但是當小角度儀器與橋板共同組合成新的”A儀器“后,A儀器的分度值就不是角度計量單位mm/m,而是平面度誤差的計量單位μm了。一個百分表式的指示表分度值計量單位可以是mm,但與彈簧組合后形成新的測量設備是測力計,其分度值計量單位就不是mm而是N(牛頓)了。
9.我認為,布點方式是否采用等跨距實質上就是一個測量方案只用一個測量設備檢測,還是用兩個以上不同規格的測量設備檢測的問題,只要選擇是合適的,應該不會造成嚴重誤差風險。這就像,假設用一把300mm的卡尺可以滿足檢測某矩形框的面積的話,現在選擇一把300mm卡尺測量長度,用另一把150mm的卡尺測量寬度也并無不可。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3 22:49
回復 78# 規矩灣錦苑


    1.在使用水平儀以節距法測量平直度中,樓上談到“在布點階段(第一階段)和測量階段(第二階段)是不存在所謂X軸的,或者說X軸的方位是不確定的。0-XYZ直角坐標系是在進入評定階段(第三階段)才建立的”。對于所謂三個階段的說法盡管沒什么道理,但由于自己并不感興趣,所以不想去講點什么。對于不存在所謂X軸的說法,估計有兩個原因造成,其一,本人表達能力差,造成解釋的效果也就差;其二,樓上理解能力差了那么一點或理解的方向偏了那么一點,造成把基本且簡單的東西考慮復雜化了。我所談到的X軸,是平面直角坐標系的,而非0-XYZ直角坐標系,之所以用平面直角坐標系來解釋,是考慮到數形結合,比較直觀,方便把基本且簡單的測量原理性的東西解釋清楚,估計現在是適得其反了。沒關系,再耐心一點解釋好了。當使用水平儀以節距法測量被測截面的直線度時,我們可以將儀器的原始讀數以作圖法進行處理和評定,這樣應該比較直觀,方便理解。在這個平面直角坐標系中,Y軸應該是儀器讀數的累積值(單位:格),X軸是測點序號,同時這里的X軸也是測量基準,這個測量基準在使用水平儀測量時應該是絕對或相對自然水平線,在使用自準直儀測量時應該就是儀器的主光軸。作圖時注意不要漏下起始點,這個起始點就是坐標原點,當使用儀器的原始讀數描點作圖時,應在累積相加的前提下進行描點作圖,每個點的橫坐標就是測點序號,縱坐標就是儀器讀數的累積值。各個被測點照上所述描完點后,連接各點就是被測截面的實測誤差折線,這里的折線用來近似的代替被測截面的誤差曲線(這就是我過去談到的節距法的測量基本原理和特點,用折線≈曲線),在這個表示被測截面的誤差曲(折)線圖中,各點的橫坐標是測點序號(不要遺漏0點)縱坐標就是儀器讀數的累積值,也就是各點到X軸的縱坐標距離,這里,X軸也是測量基準,評定基準如果按兩端點連線的話,連接折線的起始點(坐標原點)和末點,所得到線段就是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直線度誤差就是折線上各點相對連線的最大差值(縱坐標距離)與最小差值之差;如果按最小條件準則來評定,一組平行的包容線應該與誤差折線各點相接觸的包容[符合高(低)一低(高)一高(低)判斷準則],那么這組平行包容線之間的縱坐標距離就是被測截面的直線度誤差。換算線值的問題,大家都清楚,沒必要細談了。這里之所以強調點到線或線到線都是縱坐標距離,而非垂直距離,就是因為我們在描點作圖時,縱橫坐標不一致,所得到圖形是一個被嚴重曲解了的圖形,但是在這個被嚴重曲解了的圖形中,它的縱坐標距離始終是沒變且正確的。作圖法的測量原始數據處理(評定)在過去的JJG117-78平板規程及JJG116-83平尺規程中都有,后來考慮到作圖法的準確性問題,在JJG117-91之后的規程及JJF1097-2003規范中都被取消,考慮作圖的準確性問題應該是對的,但欠考慮作圖的直觀性及便于對測量原理的理解性來講的話,應該是個遺憾,所以出現樓上對測量原理及基本知識的難以理解應該也是情有可原的。我在過去的帖子里,曾建議樓上看一下GB/TT11336-2004《直線度誤差檢測》標準的圖32,這個圖形對于理解測量原理及基本知識方面的東西應該還是有益的。這樣解釋,個人感覺是對初步涉及平直度測量人員來進行培訓的內容,可能對樓上不是很合適,沒辦法了,個人能力有限,只能解釋到這個程度,供樓上參考吧。至于平面度測量及我們現在談論的網格布線布點的測量,應該都是共性的東西,舉一反三思考的話,理解起來不會有什么困難。

    時間的關系,很快又要到審核的時間了,由于審核的時間太長,先對78樓的帖子的第一部分談這些,抽時間再談后面的部分,請諒解。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4 00:57
回復 78# 規矩灣錦苑


    2.對于平面度檢測的“工藝”或“工序”的比喻,其靠譜性究竟如何,我不想再去談論,反正這些不會誤導到我什么,就由熱衷于比喻的樓上去比喻吧。對于樓上“測量基準的確只是一個點”的說法,我也懶得再去解釋什么了,只想問一下樓上,以“節距法”測量平直度應該是小角度測量吧?如果還能夠承認是小角度測量(相對測量基準的傾角變化),那么一個點與線【橋板下面兩個“橋墩”(樓上的比喻)的連線】或面會構成角嗎?這應該是小學數學課本關于“角”的概念就能夠說清楚的問題吧?實際上,樓上在講“測量基準的確只是一個點”時,已經自己把話說漏了,“把a1點作為各受檢點統一的同一個測量基準(相當于海平面)”,在這里,我要質疑樓上,a1點到底是個點還是個面?海平面難道不是面嗎?而且這個比喻中的海平面還是絕對水平面,樓上話說漏了的時候,恰恰就是說到點子上,且說對了的時候,這是一種什么現象呢?順著手電光柱爬桿子吧,當心手電關閉電源。
       實際上,樓上說漏的話,已經把問題基本說清楚了,那就是a1點做為測量的起始點,是通過測量、評定基準的一個點,而測量、評定基準就是絕對或相對水平面,換句話說,就是a1點做為測量的起始點就在測量、評定基準這個絕對或相對水平面上,所以它的固有讀數或平面度值都是0。
    3.測量基準不是一個點,而是這個a1點在測量基準和評定基準的絕對或相對水平面上,這些上面已經說清楚了,那么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這兩個重合(共面)的東西應該是很好理解了吧?!再去講上面把某一個點落在一個平面上看做為“重合”,應該就是糾纏了吧!
    4.“水平面的確不是評定基準”,而樓上講過評定基準是規定的,而規定是由實際檢測工作所實行的,且掌握了計量技術的人規定的,不可以嗎?!“平面度評定基準只有最小區域平面、最小二乘平面、對角線平面和三遠點平面四種”不要再在這四種僅有的鍋腰子樹下上吊了,好嗎?!“水平儀的工作原理雖然利用了水平面”,是否應為水平儀以節距法測量時按方格布線布點方式的測量原理利用了水平面,而水平儀的工作原理應查看水平儀的說明書,是將角度變化轉換為數字信息輸出........;“在水平儀法檢測平直度方法中,使用的已經不是水平儀”,我已經被搞暈了,樓上真的還清醒嗎?“水平儀的分度值是角度值”,終于說實話了。“計量單位是mm/m”,約定擱置的問題,不應該出爾反爾吧?!“應該從“小角度”測量中擺脫出來,站在測量“高度差”的立場上去考慮和分析平面度測量問題”,明明是小角度測量,卻說“平面度測量中要求的不是測量“角度誤差”,白天見鬼了吧?!非要讓人接受所謂高度差的立場,請問,所謂高度差是不是小角度測量中tinθ≈θ的近似計算,其單位為弧度時才存在?近似計算由于測量方法的先天性缺陷我可以理解,非要讓人接受就是準確計算甚至概念上的錯誤,這不是強人所難嗎?!“平面度f=1000×0.01/1000×200[(+3.9)-(-2.1)]=12.0μm壓根就不存在”,在規定的通過a1點的絕對或相對水平面做為評定基準前提下,平面度f=12.0μm肯定存在,這不就是初始評定嗎?!“12.0μm是以“海平面”a1點為測量基準”,懇求樓上在點、面的劃分上不要再混淆了,如果海平面可以看做一個點的話,即使非數學意義上的無面積、無大小的點,已經比世界上的所有陸地都要大了,這還是點嗎?!“最高“山峰”與最深“海溝”,“海平面”、“海拔高度”,懇求不要再比喻下去了,幾乎讓人就要崩潰了。

    快些結束這個帖子的回復吧。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4 01:50
回復 86# xqbljc

1.鋼絲法準確度并不低,關鍵是看選擇的測量設備,可以用內徑千分尺或者更高準確度的可以測量內尺寸的儀器儀表,準確性達到微米級也不成問題。鋼絲法廣泛應用于機床行業的導軌直線度檢測,列入標準并不是堆積式的羅列和“例行公事”。
2.鋼絲法和光軸法、間隙法原理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將各受檢點參照同一個測量基準讀取數據,測量基準不發生變化,是指鋼絲法的測量基準是繃直了的同一根鋼絲,光軸法測量基準是同一條光線、間隙法測量基準是同一個刀口尺的刃口,每個測量方法都是將各受檢點參照同一個測量基準讀取數據,測量基準不發生變化。把鋼絲法的測量基準去與光軸法的光線及光隙法的刃口完全不同的幾個測量方法放在一起說測量基準不同,已經脫離了談論測量基準是否變化的范圍,測量基準是否變化的討論是限定在同一個測量方案中的,方案都變了,測量基準不同那是天經地義的事,還用討論嗎?
3.讀取受檢點到鋼絲的距離、受檢點到光線的距離難嗎?直接從測量設備中讀得,應該說并不難。要說難,可能就是指的光隙法需要估讀,需要與標準光隙相比較。但是光隙法往往用于微米級的直線度檢測,必要時和標準光隙相比較讀數,也是應該的。實際工作中的近似方法并不是不可以,原則是在滿足三分之一原則的基礎上盡量簡化測量過程和評定過程,否則,按規定的評定基準評定平面度誤差是不可少的,測量方法也是不可以簡化的。采用各個截面中最大的直線度來代表被測表面的平面度雖然不是萬能,但也是可以的,這是國家標準規定的“特征參數”的檢測原則的具體應用。
4.我并沒有否定對角線平面是平面度誤差的評定基準,我是說平面度誤差的評定基準中對角線平面不是唯一的,還有另外三個。如果顧客或者技術標準規定使用另外三個評定基準中的一個,那么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是無效的,這就是不要“一棵樹上吊死”的含義。我再三表達的意思是,選擇什么理想平面作為評定基準不是測量者想當然的,一定要根據顧客或者技術標準的要求。當然如果顧客和技術標準不加規定,選擇四個理想平面中的任何一個作為評定基準,也不會有誰給予否定。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5 09:57
回復 82# 規矩灣錦苑


    “JJG117的確規定對角線布點時的平板檢定每個被測截面是奇數點、偶數跨,但是這并不能否定其它被檢表面可以使用偶數點、奇數跨”,樓上的這個說法,應該屬于糾纏了,如果采用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進行測量,一般應該就是準備采用用兩條對角線確定的理想平面位置來進行平面度的評定,所以只能是奇數點、偶數跨。偶數點、奇數跨應該是錯誤的,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的布線布點方式,對角線的交點(平面的中心點)會測不到的,所以下一步的數據處理會沒法做的。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5 10:51
回復 84# 規矩灣錦苑


    首先再次重復我在別的帖子里講過的話,沒人將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畫等號,即使它兩個完全重合,也還是性質上完全不同的兩樣東西,在測量、評定等基本原理上自己應該講一直還是比較清醒的,不會出現談問題前后不一的狀況。
    樓上能夠接受平面平晶、大平板、絕對或相對水平面等等,的確是模擬理想平面的說法,但是卻認為這些模擬理想平面、理想直線的東西只是測量基準的理想平面、理想直線,樓上應該思考問題的思路已經凝固了,我們在形位公差測量中凡是做為理想平面、理想直線提到的東西都應該是按評定基準定義的。至于測量基準的理想平面、理想直線的說法的確是首次聽到,應該又是樓上的自創,應該是技術上隨意性的東西太多了吧,即誤導自己也存在誤導他人的可能。
   至于最小包容區平面評定的平面度,是什么“依法斷案”,這太教條了吧?!難道標準規定允許采用的其它評定方法由于近似的原因就是有些違法了?我們應該清楚,最小條件準則是符合定義的東西,是仲裁性質的東西,“在產品驗收時則一定要按最小包容區平面來評定,否則用于計量糾紛的處理,官司是一定會輸的”,這樣的說法是嚇人害己的。現以樓上在53樓所舉例說明,樓上舉例為采用不符合最小條件準則對角線評定方法評定得到的平面度為11.2μm,技術要求允差13μm,在已經符合要求的情況下,樓上還會為了所謂的“依法斷案”,在對角線評定結束后繼續再按最小包容區平面來評定嗎?那么這個繼續評定得到的9.8μm除了自找麻煩及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依法”外,還有什么意義嗎?!應該是樓上對我在其它帖子里談到的近似評定相對與最小條件準則評定,在生產、檢測角度上來講,是控制的更嚴格了,只會出現“誤廢”,而不會出現“誤收”的講法根本沒有看懂。所以,樓上在回帖的時候,應該多看、多思、多查一下相關資料,否則一味的為數量而回帖,帖子的質量、水平確實不好講。
   激光跟蹤儀的問題不去多談了吧,上百萬的大型精密測量設備目前已經在國內大型機械加工企業廣泛應用的說法,起碼我不會相信,為了建校準激光跟蹤儀的50m基線場,考慮到全部投資要數百萬,我們在本省做了調研,我們國家的第二大省,激光跟蹤儀截止到今年4月份,在數量上沒有超過10臺。所以探討問題、講事情,實事求是要放在第一位。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5 11:45
回復 89# xqbljc

  看了老師88樓和89樓的回復,我理解老師對XYZ直角坐標系的設定是X軸表示受檢點橫向順序號,Y軸表示受檢點縱向順序號,Z軸表示各受檢點的高度;對于直線度誤差檢測,X軸表示受檢點順序號,Y軸表示各受檢點的高度;不知這樣理解是否正確了。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誤,那么在布點階段X軸應該是存在的。我說的不存在的軸是表示受檢點高度的軸,即平面度測量中的Z軸和直線度測量中的Y軸。我認為表示高度的軸在布點階段是不確定的,其起始點(0點)和方向需要在評定階段確定。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5 11:53
回復 85# 規矩灣錦苑


    “比喻正確與否”,尊重樓上的意見,不再去考慮。但“水平儀測量法測量中,測量的是橋板后面“橋墩”底面比前面那個“橋墩”底面高了多少微米還是低了多少微米”的說法起碼是文字描述有可能誤導到別人,如果真是這樣,將橋板置于立光下,以比較法測量橋板前、后“橋墩”的高低就是了,所以不是我挑刺,確實是樓上的文字描述漏洞太多,不夠嚴格、嚴密,也就是我多次提到的嚴謹二字。
     樓上談到“測量基準是一個點還是一條線”的說法,希望樓主再認真思考一下,在以“節距法”進行的平直度測量中,無論如何不會出現“測量基準是一個點”的狀況,也就是測量基準只可能是一條線或一個面。
    自準直儀是小角度測量儀器,其附件反射鏡帶有象射擊靶一樣的刻畫,這樣的反射鏡還真是沒見過(應該不存在),樓上不會將平行光管結構的自準直儀目鏡前面的固定分劃板刻線誤以為是反射鏡帶有的吧?因為這個事情與探討的問題關系不大,暫不討論好了。使用自準直儀以節距法進行測量,是測量的相對于測量基準(光軸)的傾角變化,應該是小角度測量,所謂高度差的說法應該是小角度測量的近似說法,這我在其它帖子里已經講的比較清楚了。對于樓上“后一個受檢點總是相對于前一個受檢點讀數,前一個受檢點為后一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的說法,我現在似乎搞清楚樓上錯誤認識的來源了,如果按我在88樓談到的作圖法進行的數據處理,由于是數形結合,方便理解且直觀,樓上能夠認真看且反復思考一下的話,應該是樓上錯誤的認為儀器讀數就是橋板經前后點連線與同樣經該前點所做的平行于X軸的直線夾角所對的直角三角形對邊(所謂高度差),實際上,儀器讀數應該是前面提到的這兩條線的夾角,所謂高度差應該就是這個夾角正切值的近似值罷了,用公式表示應為tinθ≈θ,這里θ應該是測得的夾角,單位弧度,近似做為所謂的高度差θ,兩端點連線公式推導過程中記為ai。這里提醒樓上,測得的傾角θ與橋板前后點連線的延長線與測量基準X軸的夾角應屬兩平行線的同位角,相等的,這樣一講,把測量基準理解為測量過程中是不變的,而非前點對后點來講的,也是作圖法中的X軸,應該就好理解了。所以再次建議樓上仔細看一下GB/T11336-2004《直線度誤差檢測》標準的圖32,這個圖形對于理解測量原理及基本知識方面的東西應該還是有益的。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5 12:11
回復 88# xqbljc

老師在88樓說,(直線度檢測時)“X軸是測點序號,同時這里的X軸也是測量基準,這個測量基準在使用水平儀測量時應該是絕對或相對自然水平線,在使用自準直儀測量時應該就是儀器的主光軸。”X軸是測點序號,我的看法和老師相同,我的異議是:

①X軸僅僅是受檢點排列順序的一根線,不是測量基準,更不是自然水平線和儀器的主光軸,每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是其相鄰的前一個受檢點。因為在測量中水平儀0位正確與否完全不影響測量結果,雖然讀數是a,并不能證明被測表面與水平面傾斜了a。讀數a是受檢點比前面的點高了a格,至于是否在水平面的垂直方向高了a格是不肯定的。

②正因為每個受檢點測量基準是前一個受檢點,所以才有“Y軸應該是儀器讀數的累積值”。如果如老師所說都是以水平面或者同一條光束為測量基準,受檢點的測得值還需要累積嗎?

③小角度測量原理的確是平直度間接測量法中一個常用的原理,可是一定要清楚我們現在是在進行平直度誤差測量,被測參數不是角度誤差值,而是線性誤差值。人們使用橋板和水平儀組合的新的測量系統就是為了把小角度測量儀(水平儀、自準直儀等)的角度分度值變成線性分度值。用新組成的測量系統測量的正是平直度的線性值,而不是在測量角度,我們不能再陷在小角度測量中思考問題了。

  ④老師推薦的GB/TT11336-2004《直線度誤差檢測》標準的圖32,這個圖形對于理解測量原理及基本知識方面的確是非常有益的。圖中正是說明了測量基準是變化的,測量基準不是評定基準,在布點和測量階段只考慮測量數據如何獲得,評定基準需要到評定階段去考慮。我將在下一個帖子中舉例說明。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5 12:32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5 18:14 編輯

GT/T11336-2004圖32中有7個受檢點,我們假設各受檢點讀數(格)分別是0、+1、+1、+1.5、-1、-0.5、+1,橋板跨距200mm,水平儀分度值0.01mm/m,按我的理解則測量系統分度值就是2μm。

由圖32可看出起始點為0點,高度Z0=0μm;1點的測量基準是0點,讀數a1=1格,乘以分度值2μm后,表示1點比0點高2μm,即1點高度Z1=0+2μm=+2μm;2點的測量基準是1點,讀數a2=1格,則表示2點比1點高2μm,即2點高度Z2=0+2μm+2μm=4μm;依此類推3點高度Z3=7μm;4點高度Z4=5μm;5點高度Z5=4μm;6點高度Z6=0+2μm+2μm+3μm+(-2μm)+(-1μm)+2μm=6μm。則數列A:0、+2、+4、+7、+5、+4、+6就是統一到同一個測量基準(0點)后得到的測量數據(單位μm)。完成了測量基準的統一才可以進入下一步評定階段。從測量基準的統一過程中也可以看出,測量基準是某個“點”,而不是某條“線”。

評定時,如果顧客和技術標準規定兩端點連線為評定基準,則令0點與6點等高。即0+0X=6+6X,解此一元一次方程得X=-1,乘以受檢點序號于是有數列B:0、-1、-2、-3、-4、-5、-6。數列A加數列B得數列C:0、+1、+2、+4、+1、-1、0。由此可知直線度誤差f=4-(-1)=5μm。

如果規定最小包容區直線為評定基準,由數列A可知Z3=+7是最高點,Z0=0是最低點且在Z3左邊,Z3右邊的次低點是Z5=+4。令0點與5點等高則0+0X=4+5X,解此一元一次方程得X=-0.8,于是可得數列D:0、-0.8、-1.6、-2.4、-3.2、-4、-4.8。數列A加數列D得數列E:0、+1.2、+2.4、+4.6、+1.8、0、+1.2。從數列E看出符合GB/T11336-2004的4.1.2.1規定的兩個最低點夾一個最高點的最小包容區判別法,因此直線度誤差f=4.6-0=4.6μm。
  如果用GB/T11336-2004推薦的作圖法,規定以兩端點連線為評定基準時,在圖32中連接0點和6點,連線上方和下方的點到連線的高度(以Z方向高度計算,不可以垂直于連線的距離,其原因我完全贊同老師關于XZ軸的放大比嚴重失調的說法)均取絕對值最大者,相加后可得到f5μm。如果規定以最小包容區直線為評定基準,則作曲線的外包絡線,即連接0點和5點,6點和3點;3點和0點,這個外包絡線在Z軸方向的最大寬度就是直線度誤差f4.6μm
  無論是解析法還是作圖法,都說明了測量基準是變化的,每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都是前一個相鄰的受檢點,在進入評定階段前需要用累積法統一到同一個測量基準上去。作圖法中,畫出某個受檢點的位置時因為是以前一個點為測量基準,所以就是在前一點的位置基礎上加上該點的讀數。數據處理過程也說明了布點和測量階段并不考慮評定基準的問題。評定基準的選擇是進入評定階段后的工作,評定基準的選擇必須按顧客或者技術標準的規定。測量者的確有選擇測量基準的權利,但對評定基準的選擇權,測量者只能在顧客或者技術標準無規定時。


作者: xqbljc    時間: 2011-11-15 12:49
回復 95# 規矩灣錦苑


    樓上在95樓提出的幾個問題,應該不用再去回復了,個人認為已經在94樓講的比較清楚了。
    之所以樓上錯誤的認為“前一個受檢點為后一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是因為并沒有將測得的角真正認識到是前、后點連線延長后與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的夾角,樓上習慣談到的所謂“高度差”只是后一個點對經前一個點做出的平行X軸的輔助線的“高度”,所以,要得到這后一個點(被測點)的距測量基準(X軸)的所謂“高度差”,還是要計算累積值(該點到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的。這也就是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的第一部分,也就是被測截面上任意一點到X軸的縱坐標距離應該是第一點到該點儀器讀數的累積值,這才是取累積值的內涵,而非什么統一測量基準的錯誤說法。經前一點做出的與X軸的平行線是數據處理過程的輔助線,而非就是不斷變化的所謂測量基準,真正的測量基準就是唯一的X軸。
   相當詳細(啰嗦)的講解,希望能夠對樓上認識這些屬比較簡單的測量原理基本知識方面的東西有所幫助。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5 15:44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5 15:52 編輯

  至于激光自動跟蹤儀的使用,我說的是在國內大型機械加工企業廣泛應用,可能有的省份數量不多,全省不超過10臺,這也是檢測工作的實際需要。但是據我所知的某個企業自己擁有不亞于10臺,多還是少總還是看工作需要吧,沒有必要去討論。但是至少有這樣的平直度測量方法,這樣的測量方法用對角線布點法布點,以及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評定平面度,恐怕沒有人這么干吧?即便是JJG117-2005平板檢定規程在規定布點方式時,6.3.4.2最后也還是規定了“允許采用其他測量點分布形式”,并沒有如老師91樓所說排除偶數點、奇數跨的布點方式,也沒有說一定要用“對角線”布點。評定基準在6.3.4.5.2條也仍然規定“出現爭議時,按“最小條件原則”評定的測量結果作為平面度仲裁的最終評定結果”。說明檢定規程也堅持認為最小包容區平面作為評定基準的科學性優于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
  因為檢定規程推薦了對角線布點方式同時規定可以任選,所以我才提出對布點方式,測量者是可以任意選擇的,不一定非對角線布點莫屬。因為國家標準只給出四種理想平面可作評定基準,所以我說評定基準必須是標準規定的四種理想平面之一,除了這四種評定基準以外,其它任何平面都不是標準規定的評定基準,如果產生了計量糾紛,只能用顧客或者相關技術標準規定的評定基準評定出的平面度誤差結果才能作數,這并不是嚇人的語言。老師一再強調從事計量檢測工作的最基本原則要嚴格、嚴謹、嚴密,我非常贊同。可是在按標準規定辦事上,為什么又說國家標準不行了呢,難道難道我們置標準于不顧才能維持嚴謹、嚴密嗎?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5 17:59
回復 97# xqbljc

  我真的沒有明白,已經一目了然知道了受檢點在前一個受檢點基礎上抬高(或者降低)了多少微米,為什么非要再回過頭去考慮“前、后點連線延長后與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的夾角”,有了現成的線性值不用非要再去算“夾角”?
  至今我認為我和老師的第一個分歧點還是在用水平儀法測量平直度時,測量基準是統一的,還是變化的,讀數是以水平面(或者儀器光束)為讀數起點,還是以前一點的讀數為讀數的起點,前一點是后一點的測量基準,逐漸疊加?
  第二個分歧點是關于評定基準是只有最小包容區平面、最小二乘平面、對角線平面、三遠點平面四種,還是有更多種?水平面,平板表面可以作為測量基準,能不能作為評定基準?
  還有一個分歧點是,允許不允許偶數點、奇數跨的布點方式?如果采用了偶數點、奇數跨的布點方式,難道采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就沒有辦法實現了嗎?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就一定要采用對角線布點形式嗎?
  上述三個主要分歧點我和老師的觀點都已經各自表達清楚了。老師說服不了我,我也無法說服老師,我和老師的觀點都已經表達清楚了,就留給量友們自己判斷吧。總之,我非常高興能夠和老師這樣的行家里手討論,在討論中得到學習和提高。通過我們的有益討論,也達到了各抒己見的目的,相信對搞平直度檢測的量友也會有所啟迪。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1-11-15 18:26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5 18:29 編輯

為了方便量友們研究平直度檢測問題,特提供四個有關標準的鏈接:
1.GB/T11336-2004《直線度誤差檢測》:
http://www.bkd208.com/viewthread.php?tid=67158&highlight=11336
2.GB/T11337-2004《平面度誤差檢測》
http://www.bkd208.com/viewthread.php?tid=67156&highlight=11337
3.GB/T1958-2004《形狀和位置公差 檢測規定》
http://www.bkd208.com/viewthread.php?tid=67135&highlight=1958
4.JJG117-2005《平板檢定規程》
http://www.bkd208.com/viewthread.php?tid=497&highlight=JJG117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人澡人澡澡澡人碰视频| 三上悠亚在线电影| 亚洲高清成人欧美动作片| 国产乱码免费卡1卡二卡3卡四 |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8x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精品第3页| 日本动态图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白嫩光屁股bbbbbbbbb| 老师好长好大坐不下去| 欧美视频亚洲色图| 97福利视频精品第一导航| 久9热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一区|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变态拳头交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黄日本高清视频| 小宝贝浪货摸给我看| 无翼乌全彩我被闺蜜男口工全彩| 欧美天堂在线观看| 毛片免费全部播放一级| 男人把女人桶爽30分钟应用|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视频免费| 露暴的楠楠健身房单车| 黑人一个接一个上来糟蹋| 欧美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娇小性xxxx|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色人阁在线视频| 黑料不打烊最新地址| 黑人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 |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αv视频| 国产精品女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站动漫| 国产精品男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