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光量子理論 (Quantum Theory):1900 年由普朗克(M. Plank)大膽假設(shè)光能量的量子化,即電磁波只能攜帶一定基本數(shù)量整數(shù)倍的能量。1905 年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說,認(rèn)為光波具有獨立存在的粒子性質(zhì),這些粒子稱為光量子(quanta,photons),簡稱光子,其能量正是電磁波量子化的基本數(shù)量,頻率愈高光子能量愈大,且電磁波的強(qiáng)度與光子的數(shù)目成正比。
5. 物質(zhì)波理論(Unified Theory):光的本質(zhì)究竟是波還是微粒?依 1924 年布羅格理(L. de. Broglie)提出物質(zhì)波的觀念,亦為目前對光的解釋,即光具有波與粒子的二元性,視場合而顯現(xiàn)不同特性。粒子的主要物理量為能量(E)與動量(P),對波而言則為波長(λ)與頻率(υ)。此兩者皆有簡單的正比或反比關(guān)係:
E = hυ
P = h /λ
(比率常數(shù) h 是普朗克常數(shù))
(1) 直線或直接透射(straight through or direct transmission):通常可直接透射者為透明材質(zhì),因部份為被透射物吸收的緣故,透射光通常稍弱於入射光;但其行進(jìn)方向並無改變,即透射角等於入射角,以致光源之影像清晰可見。材質(zhì)如清玻璃、染色透明玻璃或透明壓克力。
?反射比及反射率(reflectance and reflection factor):某表面的亮度取決於落於其上的光量與該表面所能反射光線的能力;其所能反射光的多寡與分佈型式則取決於該材料表面的性質(zhì),以反射光與入射光的比值來表示,稱為該材料表面的反射比或反射率(%)(表1-2)。完美的黑色表面反射比為 0 ,亦即無論多少光落於其上皆無亮度產(chǎn)生而全被吸收;反之,一完美白色表面的反射比為 1 (反射率 100 %, 吸收率 0 %)。
反射比的測量,首先將照度計置於物體表面讀出其表面照度值 E i (incident light),再將照度計置於其上 5~8 cm (感光部份朝該表面且確定無陰影遮擋),即可測出其所反射的照度值 E r (reflected light),表面照度除反射照度所得之商即為該材料表面的反射比。
反射比(reflectance ) = E r / E i
反射率(reflection factor ) = E r / E i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