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學校儀器儀表類專業均按前蘇聯模式設置全部課程,關于誤差與數據處理知識雖然是本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與知識,但沒有專門設置相應課程,只在有關專業課內的個別章節介紹其基本知識,學時較少,更未能形成完整的體系。在國內科技界,有個別專著論述了測量誤差,但也不夠系統全面,更不適合作為高校教材。在國外先進發達國家有些著名高校均專門設立了有關課程,如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實驗數據的統計處理》、美國MIT的《實驗導論》以及前蘇聯的《儀器誤差和測量誤差》等,鑒于國內外情況和科技發展與人才培養需要,我校費業泰于1978年4月,在原機械部對口高校專業座談會上提出在精密儀器專業增設關于誤差方面的課程,并建議課程名稱為“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這一提議最后經高等學校精密儀器專業組討論通過,并確定費業泰主持編寫本課程教材。鑒于本課程是一門新課,在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下,全國高校有關教師經多次討論制定了本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綱要,并于1981年出版了由費業泰主編的第1版教材,這也是我國高等學校“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課程的第一本教材。由于本課程內容的普遍實用性,其他儀器儀表類專業和相關學科專業也陸續設立了該課程,并選用了本課程的教材。
經過30多年的教學實踐,本課程的影響不斷擴大,設立本課程的高校越來越多,由有關高校教師編寫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也陸續出版。目前,設置本課程的高校有200余所,出版的教材也有5-6種之多,基本上采用了本課程的教材體系,因為適用的專業有所差別,故在教材內容取舍方面也有相應的增減。但在已出版的幾種同類教材中,費業泰主編的教材仍是使用面最寬、使用的高校最多,達到近150所高校,其中包括全國主要的高等學校,如清華大學、天津大學、上海和西安交通大學、重慶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本教材于1987年出版了第2版,1995年出版了第3版,2000年出版了第4版,2004年出版了第5版,現正著手修訂第6版教材(其它同類教材僅有少數再版)。本教材于1982年獲機械工業部優秀圖書獎,1998年獲機電類專業優秀教材二等獎;教育部于1997年和2003年兩次根據專家評審結果分別批準本教材第4版、第5版為“九五”、“十五”高等教育國家級規劃教材,在出版的同類教材中僅有本教材獲此殊榮。
由于本課程是由我校提出的在國內高校首次設立的新課,課程內容體系和教材建設均具有首創性。目前,雖然在200余所高校中設置本課程的學時和要求有所不同,有的高校也自行編寫出版了相應同類教材,但從課程體系以及教材內容兩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其它同類教材基本上是費業泰主持制定的課程內容體系和教材章節內容,沒有明顯的創新結構體系變化和更多的教材新內容。而且所有同類教材名稱也多與本教材的名稱相同,并將本教材作為主要參考文獻,在全國學者發表的各種學術論文中參考本教材的已達1500次以上(均有文獻可查)。由此表明本課程在國內同類課程中具有領先的作用,有關本課程的變化將會對其他高校產生一定的影響,國內高校同類課程的有關教師對我校的課程建設和教學也很注視。實際在客觀上,我校已形成本課程在國內的主導地位。目前,國內有關高校編寫同類課程教材時,還征求我校費業泰等的意見,如:清華大學朱鶴年教授編著的“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物理測量的數據處理與實驗設計》(2003年高教出版社),請費業泰、陳曉懷擔任教材審稿人;北京理工大學沙定國教授主編的教材《誤差分析與測量不確定度評定》(2003年中國計量出版社),不僅請費業泰為教材審稿,還寫了教材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