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各認證機構、認證培訓機構: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第五十一條、五十三條,《認證培訓機構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和《關于上報2008年年度報告的通知》(認辦可函[2009]6號)要求,國家認監委對各機構上報年度報告進行了審議,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年度報告上報情況 按照要求經國家認監委授權的認可機構、人員注冊機構和經批準設立的認證機構、認證培訓機構應于2009年2月28日前報送2008年年度報告。認可機構和人員注冊機構十分重視首次年報報送,按時、保質地完成了年度報告工作。96家認證機構和17家認證培訓機構按時上報了年度報告全部內容,35家認證機構和9家認證培訓機構未按時上報,31家認證機構和11家認證培訓機構上報內容不完整,8家認證機構和1家認證培訓機構未上報年度報告(機構上報具體情況見附件1)。 從報告內容看,多數認證機構對年度報告工作都比較重視,能夠結合機構實際情況,從遵守國家認證認可法律法規、加強認證及認證培訓業務管理、強化審核人員和分支辦事機構管理、機構運營、財務運行狀況等方面進行了認真回顧和總結,同時對今后自身發展做出規劃和展望,對行業發展提出中肯的意見及建議。 認證培訓機構普遍對年報的重視程度不夠,僅對照年報內容要求進行了簡單的回答和數字羅列,缺乏對本機構運行情況、教師隊伍建設、課程開發和學員變化走勢的分析總結,不能夠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提出有益于培訓機構和培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個別認證機構如:英標管理體系認證(北京)有限公司、蘇州UL美華認證有限公司、上海凱瑞克質量體系認證有限公司三家機構,報告內容簡單,一年的工作僅僅幾段文字,羅列幾個數字,篇幅不足一頁,缺少對機構運行及業務開展情況、存在問題等方面的分析和總結,從這個層面反映出這些機構對于上報年度報告工作的態度和重視程度,也反映出機構自身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問題。 有9家機構幾經催辦至今未提交年度報告,這些機構是: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北京康居認證中心、公安部消防產品合格評定中心、云南普洱茶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勞氏質量認證(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凱碼質量認證有限公司、上海聯廣認證有限公司、廣東加華美認證有限公司、北京知識安全工程中心。國家認監委對上述機構提出嚴厲批評,同時將機構完成年度報告的情況作為對機構的評價內容記入檔案。 二、認可機構和人員注冊機構運作基本情況 2008年認可機構的認可規模持續增長,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認可各類認證機構122家,實驗室及相關機構3548家,檢查機構122個。2008年,認可中心在抗震救災、服務奧運、產品質量專項整治活動、應對“三鹿奶粉”事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開展認證機構認可風險分級管理、最終用戶委員認證情況調查等活動有效完善了認可約束機制,在技術研究、新領域拓展、國際合作方面也取得了較好成果。 認證認可協會注重完善認證人員注冊工作,應用信息手段升級人員注冊系統,更快捷的完成受理、減少重復性工作、降低錯誤率;嘗試新評價方式,取消了審核員面試環節,改為僅對高級審核員面試;開發了良好農業規范、綠色市場、體育服務認證等新領域人員注冊制度;完成認證培訓機構課程確認的年度監督工作和培訓教師的注冊及年度確認工作。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認證認可協會共計注冊各類管理體系審核員59183人次,咨詢師4375人次,檢查員4600人次。 三、認證機構和認證培訓機構運作基本情況 截止2008年12月31日,國家認監委共批準內資認證機構134家,外商投資認證機構37家,認證審核員培訓機構39家(分類統計見附件2)。認證機構頒發的各類有效認證證書總數為347422份。在管理體系認證領域,認證證書共295914份,占證書總數的85.2%,其中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有效證書224616份,占證書總數的64.7%;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有效證書39195份,占證書總數的11.3%;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有效證書19527份,占證書總數的5.6%。在自愿性產品認證領域,認證證書數量增長迅速,截止2008年底,有效證書總數為51508份(不含食品農產品認證證書),占證書總數的14.8%。(分類統計數據見附件3) 2008年,多數機構運作良好,發展穩定,在加強自身管理和人員隊伍建設、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實現多元化發展等方面開展了積極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 (一)積極幫助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提供增值服務。面對金融危機給獲證企業帶來的消極影響,認證機構通過組織專題研討培訓班、經驗交流會、搭建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加大宣傳力度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積極幫助企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強化企業質量意識,增強市場競爭力,最大限度地消除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切合國家發展大局,積極拓展節能、環保等新認證領域。結合《認證認可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認證機構加大對節能、環保等新的認證領域產品的標準跟蹤、制訂和研發力度,以能效產品為突破口,不斷擴展認證范圍,努力創新,為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積極貢獻。此外,有的機構從機構長遠發展出發,努力拓展認證以外的工作,以認證評價為技術支撐,爭取地方政府資金支持,主動承擔相關工作任務。 (三)重視人員能力和素質的提高,不斷加強隊伍建設。多數機構深刻認識到人員能力水平的重要性,注意加強審核員隊伍的建設和管理,通過開展審核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能力培訓,進一步提高審核員審核能力和職業操守,保證審核工作的規范性和有效性。有的機構制定了《認證人員能力分析與評價程序》、《審核員的評價體系》,有的機構開展了“周六學習日”,“挑戰平庸、挑戰職業精神”,簽署“零容忍度”協議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對人員能力、素質的培養和管理。 (四)強化風險意識,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隨著認證工作的進一步市場化,認證機構的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機構學會用法律手段武裝和保護自己,用科學的管理方法規范自身運作。多數機構通過建立認證風險基金、參加認證責任保險等方式,有效降低了認證風險,為機構的健康發展解除了后顧之憂。 四、反映的突出問題 (一)分支、辦事機構管理仍然是機構管理的薄弱環節。一些認證機構2008年辦事機構數量增加過快,而在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手段,多數是授權個人開展工作。通過市場和行政監管反饋的信息,辦事機構運作的不規范是目前影響認證有效性的主要問題之一。 (二)市場競爭激烈,低價競爭問題仍然存在。一些機構不考慮機構和行業的長遠發展,犧牲認證質量,盲目追求眼前經濟利益,暗中進行低價認證,嚴重擾亂了認證市場秩序,損害了認證行業的公信力。 (三)虛報或瞞報信息問題突出。從機構上報的年度報告看出,一些機構為降低監管機率、減少繳納費用,虛報或瞞報認證證書信息,嚴重損害了信息報送制度的嚴肅性,影響了國家認監委對認證市場實際情況了解的準確性和對行業發展趨勢做出判斷的科學性。 (四)自愿性產品認證領域發展不均衡。具有行業背景的產品認證機構業務發展迅速,在市場中處于壟斷地位,認證收入穩定。認證機構自主開展的產品認證領域普遍遇到市場認同度低、市場開發困難等問題,發展較為緩慢。 (五)培訓市場競爭激烈,培訓機構效益下降。受經濟大環境影響,各培訓機構2008年培訓的業務量呈下滑趨勢,市場競爭激烈,隨意壓價行為突出,機構效益明顯下降。此外,培訓教師隊伍存在專業背景和專業知識不強、主業技術力量薄弱、敬業精神差、缺乏對課程內容深度發掘等問題。 (六)地方認證行政監管工作方式需進一步改進。目前認證機構重復向各地方認證監管部門報送認證數據的問題較為突出,報送的格式、要求也不一致,增加了機構工作難度和負擔。 五、后續措施 (一)對于未提交年度報告的機構,機構負責人應做出書面檢查,在此之前國家認監委將停止辦理其所有申請事項。 (二)針對暗中進行低價認證的問題,國家認監委將責成中國認證認可協會研究采取相應措施,加大價格檢查的力度和深度。 (三)對于虛報或瞞報信息的機構,國家認監委將進行徹底清查,如發現情況屬實,將對相關機構予以警告處理,并將有關情況通報認可機構和行業協會,同時還要加大對相關機構的行政監管力度。 (四)國家認監委將加強對于分支及辦事機構的管理,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和對分支辦事機構的監管,嚴厲查處擾亂認證市場的機構和人員,維護認證市場秩序,確保認證有效性不斷提高。同時,將進一步加強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引導自愿性產品認證工作和認證培訓工作健康發展,不斷改進地方認證行政監管工作方式方法,推動認證行政監管工作科學化、規范化。 附件 1.機構年報報送情況統計 2.機構分類情況統計 3.認證證書分類情況統計 二○○九年五月十三日 |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